【知途人文】7:写作的核心,不是词汇和修辞

根据上周的要求,诸君列出了自己“下一本想读的书”的书单,包含了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乔治·塞尔登《时代广场的蟋蟀》、法布尔《昆虫记》、笛福《鲁滨孙漂流记》、儒勒·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等,都是值得一读的好书。我从“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这里延展开,说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由英国作家玛丽·雪莱创作于1818年,至今已两百多年,并非常粗略的介绍了这本书的内容。

最后,回到《夏洛的网》读完后的下一本书读什么这个问题。诸君通过剪刀石头布决定出《八十天环游地球》、《西游记》和《弗兰肯斯坦》的阅读顺序。真好。这让我想起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出于职责和敬意阅读经典作品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并且只有那些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或许这些就是即将成为诸君的书的书。

提问环节,诸君已能够分辨什么是信息类的“是什么”的问题,什么是“为什么”的思考型问题,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能引发思考和讨论,并常常将讨论变成了自由发言,于是我不得不提醒“一次一个声音”,先倾听,再对话。要做到这两点并不容易。很多人,好像在听,但并没有接收到任何信息,所谓的对话,不过是相互在一起自说自话。

飞花令和角色扮演,仍旧是最活力四射的环节。

创意写作,诸君拒绝进行我准备的内容。很好,这是自信和平等对话的表现。“你们可以拒绝,但要提供解决方案。”很快提出替代方案,并各自开始了独立创作,有对未来的想象,有神话故事的续写,有生活中的幽默。写作的核心,不是词汇和修辞,是表达,当一写作者有一个故事,平实的文字也熠熠生辉。

今日作业四项:

一、阅读E.B.怀特《夏洛的网》第七至九章(P.48—P.66),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夏洛的网》前九章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阅读理解并从文本中找到依据:从春天到夏天,威尔伯对朋友夏洛的态度,因为什么而发生了什么变化?

四、讨论与写作:什么是朋友。与家人或同学讨论,并将参与讨论的人的观点记录下来,通过独立思考,写下自己对“朋友”的看法。

【2025也闲谈·十八】今天有人来踢馆

下周三是“世界读书日”,今天把“四月之书”提到第一环节进行,各位学者分享自己正在读的书。我也分享了早上在地铁上刚读完的“法外狂徒张三故事集”,罗翔的《法治的细节》中两段——

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你也要怎么对待别人”,这是普适的道德金律。人不能成为实现他人目的的纯粹工具,无论为了保障何种社会利益,无辜个体的生命都不能被剥夺。

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读书又让我们真正地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

借此引出问题:在阅读这个过程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学者们说是感受、思考、收获,我说是时间,也即是自己的一段生命。生命是有限的,将这段时间用来读哪一本书,其实就是将这段生命托付给了哪一个作者,与他一起来共建自己的人生。所以阅读要保持,更要知道读什么和怎么读。

明天谷雨,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接着就进入夏天,选了清人曹尔堪的《谷雨后二日过镜槛小憩》作为诗词的开场。今天“花”字令结束,下周的飞花令就飞颜色了。一位中学生下午来“踢馆”顺便叙旧,进门第一句话就是豆总还有飞花令吗?她曾经最佳战绩是与十余人对战三十余轮,完胜。

对课,上联选了“几枝新叶萧萧竹”,上午高小班学者对出“数本旧书斑斑点”,由衷赞叹。窃以为,“数本旧书点点斑”更佳。有学者问毛豆你对的下联是什么,造化弄人,我准备了没人给我机会显一把,我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时候偏偏有人来问,“老实说,我觉得你们真的都很厉害,在短短三分钟就对出这么好的下联,而我想了一个星期也没有对出一个自认为拿得出手的。其实这上联是一首诗里一句,下一句是‘数笔横皴淡淡山’,作者是郑燮,也就是扬州八怪之一诗书画三绝的郑板桥。‘皴’是一种笔法,就是这样的。”我展示郑燮的《竹石图》,图上诗有两字与语文课本里这首诗的不同,到底谁才是正确的?感兴趣自己去了解一下吧。

上周讲谈有“苏格拉底的广场”讨论环节,今次没有讨论,有写作。上午高小班是世界各国文学奖获奖作品续写,各位学者人手随机抽取一部作品的一个片段,用时十分钟的未完成作品,悬念环环相扣,视角层层嵌套,我嘴上狠狠赞叹,心里暗暗可惜——如果能用更多时间来创作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该多好。下午我选的是同一部作品的不同片段,学者分为两组合作创作,竟是两个与原作完全不同的故事。我在其中留了两个线索指向原作,是两个人名,一是卡西魔多,一是爱丝美拉达。“这些片段来自一部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我不论是说出书名还是作者名,你们都一定会发出‘原来是他/它’的感叹,语文课本里还收了这位作者的一封信。”

“不要卖关子,快说吧。”

“作者是法国的维克多·雨果,书名是《巴黎圣母院》。”

“原来是这个啊!”

上午高小班,一人一句完成了主题七的《史记·周本纪》选段讲解。新来的学者在大家的鼓励下又蒙又猜出来的译文竟也七七八八,“毛豆这个时候就会说,‘小小《史记》不过如此’”有学者说。我说不错不错,我正要说的就是这句,小小《史记》,也不过如此嘛。我当然知道《史记》不会是这么容易的,但不论是文言文还是古诗词,三到六年级的学者更需要的不是标准答案,不是完全正确,而是不求甚解、不作过度解读,敢于去尝试,就算错了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勇气,这样也才可能生出与古人对话而不是仰望的信心。对话是亲近的,平等的,而仰望既不亲近也不对等。

下午主题八“姜小白的逆袭:春秋的霸主们与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罗马城母狼”中,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本可以讲完,但我在鲁庄公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处,说这里的“狱”不是监狱,而是指的诉讼案件,一下就飘了,飘到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那场让东西方法学界争论了千年的,著名的“半费之讼”。我承认,确实是有点“飘”了。

今次讲谈,居学三项任选,一是老规矩自选课题,二是续写未完成的故事,三是尝试完成《希腊简史》,一半的学者选了第二项,真好。

“毛豆,作业,我这次先小小写了个一千字,你看看。”一位六年级的学者把本子递给我,说:“我下次看看能不能八百字。”我接过本子,连声说好,“三句话讲不清楚的,三千字也讲不清楚;三句话讲得清楚的,三千字会讲得更清楚。字数不限,讲清楚为最佳哈。”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戈尔丁《蝇王》。前两天莫名想二刷,在家里书架爬上爬下却怎么都找不到了。

【读书记1549】《易中天中华史:青春志》

“易中天中华史”系列,基本上一天可以读完一本,好看好读在好好说话,不上纲上线,不道德绑架,条条分析,丝丝呈现,缕缕相连,娓娓道来。以荆轲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刺客为例,书里是这样解读的:

“明星刺客”荆轲是卫国人,他流浪到燕国不走,只因热爱燕国的美酒和狗肉,以及杀狗的屠夫和音乐家高渐离。这并不能构成所谓爱国主义的要素。也就是说,燕国的存亡,其实不关他的痛痒。这也是他听了燕太子丹一番慷慨陈词后,愣了半天不说话的原因。事实上,荆轲刺秦并非主动请缨,是燕太子丹买凶杀人。而荆轲的排场之大,成本之高,所用之费十分惊人。徐夫人之匕首,樊将军之头颅;千金之礼品,督亢之地图;高渐离之击筑,田先生之筹谋。一切高成本又具有戏剧性的要素,在这里应有尽有,而且惊心动魄,光彩夺目。唯一没有作交代的,是不知道有没有过行动前的沙盘推演。

这就怎么看,怎么像演戏。

没错,演戏。包括燕太子丹的“催场”,包括众人“皆白衣冠以送之”,包括临别之际痛哭流涕慷慨悲歌,也包括十三岁就会杀人,但见了秦王就尿裤子的副使秦舞阳,都是必需的舞美、道具和伴奏。结果,荆轲的刺秦,就此变成了燕太子丹编剧和导演的一场大型演出。主题曲就是由高渐离击筑伴奏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此时已不是刺客,而是演员。此行荆轲多半也心里没底,迟迟不肯成行,恐怕就因为此。

可惜战场不是剧场。一旦图穷匕见,那就必须动真格的。然而正如武林高手鲁勾践所言,荆轲剑术不精,还不肯虚心学习。结果怎样呢?秦王近在咫尺,他却一败涂地。抓,抓不住;刺,刺不中;追,追不上;打,打不赢。最终,刺秦不过是一场血溅王廷的真人秀。

关于春秋时期“五十步笑百步”的战场礼仪:实际上春秋的战争更像竞技体育,只要决出胜负就各自收兵,因此时间很短,原则上就只有一天。因为礼,比胜负重要。讲礼仪,就要讲规则。第一条,不斩来使。使节无论职位高低,任何时候都神圣不可侵犯。第二,不以阻隘。就是不在险隘的地方阻击敌人,一定得在开阔地带堂堂正正地进行决战。第三,不鼓不成列。就是对方阵势摆好之前,另一方不能击鼓进军。第四,不重伤。就是格斗的时候,不能让同一个人重复受伤。第五,不擒二毛。就是不能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应该让他回去养老。第六,不逐北。就是敌人败退时,不能追。追也可以,五十步为限。所以在春秋,跑五十步的人是可以笑跑一百步的。因为跑五十步就安全了,跑一百步干什么?如此绅士风度,堪比奥林匹克。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系列第四本《青春志》,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7年6月12印。读过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十一本,总阅读量第1549本

【读书记1548】易小荷《惹作》

和高山上的所有人一样,惹作过着具体而卑微的日子,她没有去过比县城更远的地方,没见过现代文明的人潮汹涌。罗乌的女人们,生于群山之中,也将死于群山之中。除了神明,不知道该敬畏什么;除了鬼魂,也不知道该忧惧什么。

惹作死于2013年初,还不满十九岁。苦家人说她虽是超生,但是有户口。熊古则却记得清楚,生下苏丽后,为了给孩子上户口,甲哈去过两次罗乌都无功而返,说惹作诗超生的,父母并没有给她上过户口。因为,苦惹作也不曾拥有身份证,以及结婚证,就连死亡时的年龄也是“待确认”。因为是女性,惹作也不被录入家谱——从记载的角度来说,她压根没有曾经活过的记录,这个世界查无此人。

千百年来,无数的彝族女性靠双手劳作活着,吃饭、睡觉、结婚、生育,他们仿佛从来都没有用这双手为自己做点什么。在这大山的深处,世界的尽头,她们是年幼的惹作、年轻的惹作和年老的惹作,是女儿、人妻和人母,唯独不是她们自己。

读易小荷的《惹作》,让我想起十年前读过的刘绍华的《我的凉山兄弟:毒品、艾滋与流动青年》。都是无法用文字尽述的苦难。并且这种苦难,很难归结到时某人或某群人的故意所谓,这也是面对这种苦难的无力、无助之处,和深深的绝望。所以惹作才选了结束自己的生命——看不到任何可能改变的一丝希望。

易小荷《惹作》,文汇出版社2025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48本,继《盐镇》后第二部易小荷作品。两部作品,在豆瓣我都打了四星。

【读书记1547】肖江虹《百鸟朝凤》

十年前看过电影《百鸟朝凤》,看人物、看剧情、看场景和服化道,是山陕一带的故事。两天前在也闲书局的黔版书区看到肖江虹的《百鸟朝凤》,才晓得这是原著。购入。

《百年朝凤》收五个中篇小说,都是普通社会底层人的底层生活,有挣扎,但是徒劳;有抵抗,但是无力,最后都被生活所碾碎,成为时代的灰尘,既掩埋了时代,又被时代所掩埋

《百鸟朝凤》,最后一代唢呐班主眼睁睁看着技艺在自己手里失传;《我们》用“罗生门”一般的叙事,从各个事件中人物的视角,讲述为了给被埋在煤矿井里的弟弟讨个公道,哥哥最终却死在象征着正义的警察的枪下;《天堂口》里,为每一位逝者整理得体体面面进入焚化炉的火化工,最后以不体面的方式体面离开;《喊魂》里暴力拆迁的打手却在一次争斗中因头部受伤成了憨包;《犯罪嫌疑人》里,警察没有找到凶手,但最终人人都是凶手的一桩凶杀案。

生活,汹涌而来,奔腾而去,是随波逐流想水面上翻滚的一片菜叶,还是沉入水底被打磨得失去棱角?

肖江虹《百鸟朝凤》,河南文艺出版社2023年9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47本

【知途人文】6:一直向前

对《精灵鼠小弟》收尾时,问了诸君最后一个问题:电话公司的修理工人对斯图尔特前进的方向,给出了好几个结果都不确定的建议。斯特尔特最终选择了向北,他为什么觉得自己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

诸君从故事里的季节、气候和鸟的迁徙等角度给出了各自的回答。我也说了自己的看法——在追寻自由和幸福的道路上,只要在一直向前,哪个方向都有可能是对的。对此诸君一致认同,借此我说,很多时候,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会只有一个答案,有可能大家都是对的,也有可能都是错的

在开始《夏洛的网》前,诸君觉得按照我们这个学期的进度,应该很快就会读完这本书。“那你们下一本想读什么?”我问。

彦君说正在读《八十天环游地球》,下一本要不大家一起读《鲁滨孙漂流记》吧。

桀君正在读《三体》,但没想好下一本大家一起读什么;赫君正在读的是《十万个为什么》,提议大家一起读《红楼梦》。而我觉得只要大家喜欢,读什么都好。

关于下一本读什么,今天没能讨论出结果,于是附加一项作业,每人回去列出五本自己最想读的新书,下周再见时,看看有没有可能从中诞生“共识”。

《夏洛的网》,阅读和提问环节,桀君说已经读完了这本书,彦君和赫君的阅读进度也超出了我的要求,看来我们的进度确实越来越快。写作环节,先就故事的开头,与之前读过的E.B.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和《精灵鼠小弟》作比较,再与学校常见写作素材比较,大家发现这样以对话开始的写作手法,让故事更有吸引力。于是今天的写作训练就是仿写,要求以对话开篇,不需要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要在五句话中制造出悬念和冲突。经多次修改,诸君都完成了写作。其中一篇在最后写出了一句“妙笔”,让整个故事由此变得不一般。

今天的作业:

一、阅读E.B.怀特《夏洛的网》第四至六章(P.25—P.46),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夏洛的网》前六章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思考题:威尔伯钻出了围栏,它自由了,但却又想“情愿被关在围栏里”,这是为什么?

四、与家长讨论:什么是自由。将参与讨论的人的观点记录下来,并通过独立思考,写下自己对“自由”的看法。

【2025也闲谈·十七】“陪审团”的“裁决”

与诸位学者两周没见了,上午以“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这一个句读游戏开场。接着诸位分享自己阅读的书。

上午,借一位学者提到的书中故事发生地纽约,进入地理环节——请他们在墙上指出纽约的位置,哪个国家、大洲和半球再到四极,这些是七年级才开始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但我从来认为,个人的成长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而不是只能在指定的时间接触固定的内容,认知世界时刻皆可

下午的阅读分享,有学者对局座秋蚂蚱大人说:“我不同意你对阅读的这个看法,因为……”那一刻,我的心,开心得咧成了十八瓣。如何证明一个人具备独立思考、自由表达、温和而理性,不惧权威和勇敢质疑的能力与品格,这就是了。想起我在去年开始讲谈时,给各位学者的《前言》里那句——真实地生活,真实地说话,真实地思考,真实地写作,做正派的人,成就正派的社会。就像古人所教导我们的那样,堂堂正正、自尊正派、慎言笃行、有耻且格。

古诗词、飞花令环节,我以黄庭坚《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开始。一周前选诗时没想到昨夜会风狂雨骤,有的地区还下了冰雹,今早来看“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就像是才完成的句子,写的就是当下。冥冥中应早已有此定数。

今日对课,我出的上联是“王安石投石问路”,要求下联也是人名和成语的组合,且成语中要包含人名中的一个字。话音刚落,有学者脱口而出“虎先锋虎虎生威,‘虎先锋’是《西游记》里面的一个妖怪。”这么快,是这个题太容易了吗?我可是想了一上午才想出两个下联“司马光凿壁偷光”和“宋公明弃暗投明”的啊!一下子把我给整不会了。法喜充满。下次要再提升难度,要先把自己难住。

这周进行“苏格拉底的广场”,下周是创意写作。要求这个“广场”上参与讨论者:

倾听、对话;

友善表达异议;

对观点严格,对人温和;

不需要担心犯错,不要在乎能否回答问题;

不需要无所不知,但需要质疑一切观点和预设。

每位学者拿到一份近期SU7事件的综合分析文本,5分钟时间阅读、思考两个问题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其他学者展开讨论——

你认为这起事故最应该追问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你希望看到怎样的最终判决

上午的讨论结束,我以学者们为傲。

下午,初中的学者们与局座秋蚂蚱大人和旁听者一起,组建了“临时公民审判团”,也就是“陪审团”。没有人知道会不会有旁听者,如果有会是几人,性别如何、多大年纪、受教育程度如何、从事何种职业……所以这个“陪审团”成员以其临时和随机而极有代表性。并且陪审团人数的众多性使其不易腐败,正如我不知道是何方神圣的哈里·凯尔文(Harry Kalver)所说的,要影响甚至收买12个人,比影响甚至收买1个人要困难得多。经过讨论,“陪审团”没有任何争议,一致对“石头”一方作出了“Guilty”的“裁决”。理由很简单,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但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这个案子的其中一方,在其“石头”一般的体量面前,我们选择站在鸡蛋一边

末了,我留了“福特平托车案”给学者们作为参考案例:1978年8月10日,一辆福特斑马(Ford Pinto)在印第安纳州公路上,由于车尾被撞,导致油箱爆炸,车上的三人当场死亡。‌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也闲书局时,女儿和我各自购书一本。她的是威廉·卡弗特的《雾都伦敦:现代早期城市的能源与环境》,我的是肖江虹的《傩面》。

【独立教师手记】与Isaac同行8:五个世纪前的“新”教育理念

“明天真得好好聊聊了,出了亿点点小问题。”晚上收到Isaac发来信息。

一早在也闲书局,从这“亿点点小问题”聊下来,我觉得根本就不是问题,反而是件值得庆祝的好事。

一见面,从Isaac的话里我听出来,他没能按照约定完成欧洲史和芬兰史的阅读进度。

他电脑里,打开的欧洲史阅读补充笔记文本“地理大发现时代(15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标题下,是一千六百多字从历史、政治、宗教、经济、技术等方面分析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与动因;用巴托洛梅乌·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物串起了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历程;以生态与物种大交换、经济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文明碰撞与全球化雏形等多角度呈现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影响的阅读简报。

简报后面还附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盖伦医学、宇宙无限论、塔克西斯家族系统、弗朗索瓦一世、沃尔姆斯会议、马丁·路德等三十余个即将切入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概念。

“问题就在这里”,他说:“我们在进行的欧洲史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历史就像是枝杈,这些我想继续深入了解的点就是叶片。”

“你是不是担心在这些点上的探索和展开会耽误欧洲史主进程,但又不想为了完成进度而放弃它们?”

“是的。并且随着进度的推进,这些内容可能不再出现。所以这会是个大问题。”

我说,这不是个大问题,甚至都不算问题。有这个想法和行动非常好。举个例子,我们看足球不是为了看场上22个人谁能在90分钟里跑得最远、最快和跑到最后。我们看的是进球,期待的是进球,吸引力就在没有人知道谁,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进球,进几个球。开始欧洲史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寻找到你更感兴趣的切入点么?欧洲史就好像是生活当中很多球赛中的一场,这些你感兴趣的切入点就是一次次的机会。现在找到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中挑一个一头扎下去,能扎多深扎多深,直到无法推进就暂停,回头开始下一个。“地理大发现时代”可能会是你在这场球赛里的第一粒进球。

“我想深入的是《&%#和约》”他说。

“什么和约?”我没有听清,确切的说,Isaac说了一个对我来说完全陌生的,不在我认知领域里的历史事件。这再正常不过了,也再好不过了,我甚至有点欣喜,因为他在主动进行对未知的探索,而不是在学校里的那种等待老师掌握答案去反复测试学生的已知重复

“《奥格斯堡和约》,与查理五世、腓力二世和斐迪南一世有关。”

我翻开共读的欧洲史,找到记载这个和约的那一页,“你是要从这个和约条款还是从相关人物入手?例如尝试完成一部《查理五世传》?”接着给他读了这一段:查理五世是欧洲最后一个以自己的名义主张普世帝国的皇帝。25岁时,他已经继承了72项王朝头衔、27个王国、13个公国、22块伯爵领地,以及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乃至新世界的各类封地。但是德意志的诸侯,不论是新教徒还是天主教徒,都把查理五世对神圣统治权的主张视为对德意志民族自由的威胁。意大利和法国更是提出了一套建立新的王国来反抗哈布斯堡王朝的霸权,保卫欧洲政治秩序自由的构想。

“都不是,我还是想从查理五世对三十年战争的影响入手。”Isaac说。够独立,有主见。我欣赏。

讨论下来,我们将用这个四月的时间来尽可能深入了解“三十年战争”,然后再讨论下一步的走向。

这样调整会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那就是要读的书会更多。但这也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冒一点险带来的机会和可能性。一个人不应该被迫走在别人为他指定的路上,因为要成为独特的自我就必须走自己的路,为自己负责,成全自己,成就自己。

伊拉斯谟在他1511年出版的小书《论正确的教育》中,简要介绍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可以多么有趣。通过讨论和引导,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会逐渐理解他读到的每一种思想的意义和力量”。五个世纪过去了,那么“旧”的理念看起来还是这么“新”。

中午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囊括世界科幻小说“星云奖”和“雨果奖”两项大奖的经典作品——丹尼尔·凯斯的《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看春光好,就步行20分钟,去到喷水池叠贵的空兽书店,取去年参加书店众筹预购的两本苗族古歌故事绘本,《巨人制天造天》和《太阳月亮造好了》,又买了一本黎幺的《次要人物》签名本。叠贵作为作者之一在绘本上签名,又在三本书上盖了空兽书店印章。“你最近也在写作?”离开时叠贵问我。我说那个不叫写作,就是记每天的流水账。只是没告诉他,这个流水账记到今年,已经是第二十年了。我这个i人,更喜欢和自己对话多一点。

回家地铁上翻《次要人物》,看到《我认出了虚无的面孔》中这句:“阅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游戏。一本书只是一个非常小的游戏单元。”如是,如是。

【读书记1546】严晓星《近世古琴逸话》

一本民国时期爱琴之人的风雅八卦,都是性情中人,所以书名不如叫《近世琴人逸话》更为妥帖。小录四则以志其风。

开篇第一就是贵州遵义人黎庶昌,他不是琴人,却对琴坛贡献极大。

《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

一八八二年起的三年间,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及其随员杨守敬主持的《古逸丛书》二十六种二百卷陆续刊行,立即震惊了中国学界。黎庶昌、杨守敬能在短时期内收录那么多流落于日本的汉文佚书与珍本,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新学兴盛、旧学冷落,士大夫弃古书如敝展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作为学者官员,不仅有学养、能力,也抓住了历史机遇。

丛书中的《碣石调·幽兰》在学界反响不大,却在琴坛激发了强烈反响。这是一份琴谱,原件为唐人手抄卷子,抄写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根据谱前解题,说明此曲传自百年前南朝梁、陈间的隐士丘明,而实际作成年代当然还可以向前追溯。这份琴谱何时传入日本已不可考,直到十七世纪始见于记载,杨守敬访得时,原件的主人是京都西贺茂神光院的和田智满。

《碣石调·幽兰》回流到国内三十多年后,因为古琴家杨时百的研究,再次成为琴坛的热门话题。又过了三十多年,一批顶尖的古琴家为它争论、疑惑、欣喜。大约又过了三十年,依然有新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在两个甲子的琴史中,《碣石调·幽兰》是最风光也最具争议的名字之一。它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最早的乐谱。它用的是古琴减字谱出现之前的记录方法,留下了无数的待解之谜。

杨守敬和黎庶昌都不是琴人,但他们将《碣石调·幽兰》公诸于世,完全是出于学者的眼光和学术的敏感。他们对琴坛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竹禅不敢见韦陀

清末四川成都报国寺僧竹禅,善琴,以《普庵咒》、《忆故人》为最佳;善画,以竹为最佳。后以花案被逐出寺,在狱中制纸花献母寿,后终被救出,遍游海内名山,最终成为著名书画家和古琴大师,以鬻画大富。晚年欲归寺,发现寺产多有被鬻出,便从北京、上海、普陀寄钱回蜀赎回寺产。当他返回寺庙时,不走正门,而是从侧门进入,自谓“不敢见韦陀”‌。

李伯仁受琴却剑

一九二O年代,李伯仁旅居北京之时,曾遇到一位壮士说父亲病了,拿出一琴一剑求售。那把剑刚拔出鞘便光芒逼人,以之削铁,真如削泥一般。琴身秀美,髹红漆,有小蛇腹断纹,金徽玉轸,发声如金石之音,可谓神品。李伯仁予之百金,收下琴而不受剑,说:“琴是我的嗜好,姑且放在我这里。剑是您的宝物,还是由您珍用为宜。”那位壮士闻言大喜,为之拔剑起舞,但见寒光闪烁,不见舞剑之人。李伯仁又问他姓名住址,他皆不肯说,只是神色惘然地一再抚摩琴首,随后便离去了。

李伯仁留下的这张琴名“飞泉”,为唐代贞观二年所斫,后辗转为程子容所得,一九八O年捐献给国家,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一张稀世名琴。话说当时,李伯仁弹了没多久,发现漆面剥落,难以下指,将琴交付北京的斫琴名手张虎臣修理。张虎臣一见此琴,便说:“这是我小时候在来薰阁所见的东西,别来有六十年了,原来还在京师啊!它原先由刑部某主事所藏,此人不善琴,只当它是字画一般张挂罢了。怎么会到了您手里呢?” 李伯仁告以原委,张虎臣惊问:“剑上可有双龙?” 李伯仁说:“隐约有之。” 张虎臣乃道:“来者必是高阳剑侠之子。这父子二人,皆万人敌。您好在只收下了琴,回绝了剑,那把剑也不是您力所能得的。只是他父亲的病若是痊愈了,必定还会用那把剑来酬谢您。”

第二年,壮士果然携剑而来,自称遵循父命,病既痊愈,愿献剑以表敬忱。李伯仁坚辞不受,壮士遂捧剑长揖而去,从此不复遇此人。李伯仁在弹“飞泉”之时,常常会想起那把不知所终的剑。

“袁啸青萝”授受记

一九二七年,佛学家、琴人夏溥斋从日本回国,途中躲风雪于大连。当真是“祸兮福所倚”,他竟在住处旁古物店中看到了一张出自某亲王府的“猿啸青萝”琴,绝佳,十年都未曾有人问津,似乎在这里等着他一般。但店家索价千元,远远超出囊中现金,遂发电报请求救急。为此,他足足等了五天,等取到钱购之而归。这也可算是一段奇缘了。

一九一〇年代,夏溥斋曾与王露共同研习《幽兰》、《广陵散》两谱,没几年王露去世,他也未能卒业。二十年后,他将这个心愿托付给了管平湖,并承诺一旦打谱成功,将以“猿啸青萝”琴相赠。一段琴坛佳话,就此埋下了伏笔。

又过了二十年,管平湖果真将《幽兰》、《广陵散》打了出来,也到了夏溥斋兑现承诺的时候。管平湖的弟子、好友程子荣与夏溥斋极熟,对此事也颇尽怂恿之力。赠琴那天,好多琴友被邀请到场,程子荣还情人作《名琴授受图》,见证和记录这一佳话。夏溥斋有《题<名琴授受图>》诗九首,其中第八首云:“怀宝良难得赏音,王孙掷去抵千金。携回卅载今相授,珍重成连海上心。”程子荣促成了这桩佳话,喜不自胜,也作诗以贺。

《世说新语》一般的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事后,夏溥斋忽然托人带话给管平湖,说这琴当年是一千元买来的,现在总不能白送,给六百吧。管平湖自然无力偿付。又把价格让到四百,还是拿不出,最后是向王迪借钱还上的。

有时候,文字与口碑只有结合起来,才能让人窥得几分真相。

严晓星《近世古琴逸话》,中华书局“园田文库”之一种,2010年1月1版,2017年12月4印,硬面精装。总阅读量第1546本

【2025也闲谈·十六】旁听者言:毛豆老师在讲谈中到底做对了什么

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理念,他在《终身教育导论》(1970年)中强调,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1996年,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化了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即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这四项以我极其有限的英文认知来理解,或许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和而不同和自我实现了。

在我看来,学习也好,教育也罢,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个体、家庭和社会,学生、老师和家长协同来进行,直到生命终结之时。并且其中的各个角色也不唯一和固定。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他人可学习之处。所以这也是要“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之必要。

每周在也闲书局的讲谈,都欢迎且有家长和推门而入的顾客旁听。讲谈结束,我常会问旁听者,觉得还哪里可以完善的,或有哪里说得不对的,请告诉我,我们可以探讨并做更多的尝试。所以每次讲谈于我,就是一次次没有预排练的现场直播。

这篇反馈,是一位今年几乎次次到场旁听的家长发来的,但她的孩子并没有参与讲谈,所以我视这为一个“事不关己”,没有相关利益的第三方视角,尤其珍贵。

读到这反馈,我当然很开心,随即又开始期待下一期反馈。我希望下一期反馈是:毛豆老师在讲谈中没做对什么。

毛豆老师在也闲书局的讲谈中到底做对了什么?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学生和老师的认知。

在毛豆老师的课堂里,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和同学,这就意味着,并没有所谓的权威和标准答案。大家只不过是处在同一个时空里的学习者,互相学习,相互启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家都关系是平等,尊重和相互包容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且是接下来一切学习发生的心理基础和准备,没有这一点,所谓的真正的学习便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任何启发和启迪。

其次,是对于读写能力的认知。读写当然是一种能力和技能,需要刻意学习和培养,这毋庸置疑,这也是传统的语文课程致力于的领域。然而,个人认为,对于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读写能力说到底只是一种手段,而对于手段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目的。是的,培养读写能力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为了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

传统的语文课程在目的这一块是缺失的,一方面是因为来自于单方面的灌输,孩子是被动接受,没有互动可言。另外一方面,由于存在标准的教材、标准的答案和好坏的标准,孩子读的不见得是自己喜欢的,自己需要的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写的东西也不见得是自己由衷想表达的东西。在传统语文课程中,只有手段而忽视了目的。

最后,是对于读写能力培养的途径!

培养读写能力是为了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这是目的。有趣的是,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也是培养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里的真实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话题讨论内容的真实,是现实发生的事情。另外方面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认知的表达,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个标准或者权威)。

孩子只有在一个安全敞开的心理氛围之中,真正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才有可能发生,而所谓的读写能力的提升只不过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你来我往的社会互动的自然产物!

传统语文课程发展读写能力的途径是标准化的做题和套路模板化的作文。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安全轻松敞开的心理氛围是一切发生的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真实的沟通,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真实的互动才有可能发生!而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是读写能力发展的目的,也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