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阅读写作课

【知途·阅读写作课】1:每多读一本书,就多体验一种人生

新一年的新学期,知途阅读写作课开始共读新书。

上个学期,四五年级混龄班读了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E.B.怀特三部曲的《吹小号的天鹅》,这个学期将读完三部曲的另两部:《精灵鼠小弟》和《夏洛的网》。

今天我们从《精灵鼠小弟》开始。由于诸位刚拿到书,还没有预习,所以第一部分是先阅读前两章,读后除了写作手法的学习,还要基于文本提出问题,回答者除了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从书中找到文本证据作为支撑。

这训练的不只是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是更高阶的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陈述。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和训练,诸位在这个环节都有很大进步。如我问赫君“你作为文本证据的这段关于斯图尔特的文字,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赫君说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这个问题不管是谁都能回答得出来吧?!”旁边的彦君说。

“不管是谁都能回答得出来吗?”我问。

“不!例如什么什么样的人就不可能知道。”桀君说。就此我们展开讨论。讨论不是抬杠,而是怎样尽可能从高一个维度、更全面的看问题,从而避免掉入“二极管思维”的极端表述中

AI时代,如果只是试图去寻找和回答出“标准答案”,这样的学习将毫无意义,因为这是AI所擅长的,人在这个领域不可能超越AI。

人文课程最重要的,是通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出创新性问题以及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训练——语言和文字只是思想的载体——承载和延续几千年人类文明,从而使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能感知花鸟虫鱼、日升月落、茶香诗书各种美好的,知道如何生活的人。每多读一本书,就多体验一种人生

角色扮演,我们一起扮演书中的人物,用不同的声调、语气、语速去表现不同人物在不同语境下的人物性格和特点。这对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的观察、理解非常重要——一个人为什么在这种时候会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这就如同一句话,标点符号的不同位置所传递出的不同故事,不同的人面临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应对。人人生而不同。

这个学期新增了“飞花令”的环节,目的在于将诸君所学的古诗词能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而不是停留在词汇贫乏的日常口头表达。

3月的飞花令是“春”字令,即用古诗词来描绘春天。

诸君说这是第一次玩飞花令,扎耳挠腮、绞尽脑汁,也只是勉强进行了两轮。“我们学的那些古诗都到哪里去了?怎么大脑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不去用,背再多的古诗词也都没有一句是自己的,也都与生活无关。

今天的创意写作,三个题,诸君随机抽取,在20分钟内完成创作。

消失的书页
昨天下午,我在电话手表里听到一个新故事,故事的情节与我的生活惊人相似。这个故事每天更新一集,为了能把控住生活,不被故事所左右,我不得不进入故事中,开始续写未完结更是未开始的未来……

时间的借阅者
我在读上次老妈从网上买回去那本书时发现,书中的故事竟然预言了我一周的生活,并且这本书似乎拥有操控时间的能力。我不知道翻开下一页后会发生什么,但我讨厌一切都被注定和安排,于是决定改写这个故事。在这个新故事里,新一周我将会遇到……

书中的求救信
昨晚睡前,我翻开枕边那本新书,发现书页中夹着一封求救信。奇怪的是,信的落款日期就是我买下这本书那天,信的内容指向一个多年前失踪的男孩。今早我走进这里时,决定揭开这个尘封的秘密……

“这是要写什么故事?”他们问。

“你读出来是什么故事,它就是什么故事。你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创作自己的新故事吧。”我说。

这个学期还有一个新变化就是课后作业要求更具体:

一、阅读E.B.怀特《精灵鼠小弟》第三、四章(P.14—P.23),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精灵鼠小弟》前两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一个人类家庭的第二个儿子,只有一只小老鼠那么大,这个“老鼠孩子”的家人们为什么没有为此感到悲伤?)。

三、斯图尔特帮助利特尔太太取回了戒指,被认为是勇敢的行为。请与家人讨论“什么是勇敢”,然后将对话和结论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老师。

生活即是学习。AI时代的学习,知识将只是基础,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寡,而是基于知识之上的理解和认知

(又)从五年级古撑到高中

差点决定停更博客。但想起“放弃是最容易的”,都敲了小二十年了,就稀碎稀碎继续敲吧。

有一种无奈,读过的某一本书插在书架上,它一直在那里;突然有一天需要用到这本书时,却怎么也找不到。

新学期在中学的课,除了六、七、八年级的综合中文课,还有单独的六年级语文课和高中的中文经典赏析课。

准备单独给六年级的课里增加一点历史和文学常识,但楼上楼下书房客厅跑了两趟趴在书架上密密筛过,就是找不到许晖《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这本书。无法,只好带《幼学琼林》、吕思勉《中国文化常识》、郑振铎《中国文学常识》三本出门,看看那本书更适合,或者三本综合一下。

高中的中文经典赏析课,假期里校长告诉高中部负责人,要求我准备这个课程,新学期开课。本周一返校,中学部课程计划里又没有这个课;昨天周四,最终确认要开这个课。颇为波折。这课今年依旧是雕版印刷竖排繁体瓷青纸封面四眼线装的教材。

周一,小学部负责人让我继续上小学五年级的阅读写作课,每周有两次共四节。想想要从五年级一直上到高中,课程跨度太大,备课量更是巨大,就驾轻就熟讲《西游记》算了。但学部负责人希望讲“薄一点的书。”薄不等于浅,于是选了洛伊丝·劳里《记忆传授人》、琳达·休·帕克《碎瓷片》和洛伊丝·劳里《数星星》三部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

《记忆传授人》的故事是在一个乌托邦世界,支撑这个“完美社会”的不过是谎言。十二岁的乔纳思被选为“记忆传授人”去维护这些谎言。最终,他选择真相,哪怕是使这个“完美社会”崩塌。

琳达·休·帕克《碎瓷片》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积极乐观、谦逊和负责任的故事。

《数星星》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当纳粹在丹麦追捕犹太人,10岁的安妮挺身出来保护她的犹太朋友时,她才第一次通过自己的行动,深深体会了保持勇气的艰难。

具体的课程内容,我要这两个星期重读了这三本书后才能完成。

《三近斋摭录甲编卷一(先秦)》、《三近斋摭录乙编卷一(古诗词五十首)》、《三近斋摭录丙编卷一(易读错字词五十个)》,昨天下午在小学部全部打印、装订完毕,今天下午学生报到时就可以发了。

我实在是希望学堂能尽快找到一位真正的中文教师来接替我,因为学问浩如烟海,我所知的连九牛的一毛都没有,只能勉强胡乱教教自己的娃,当老师教别人的娃,心里没底,只能是“古撑”。

【备课手记】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吴鲁芹在《吴鲁芹散文选》里说:“好的文章要靠文字的纯正,而如今纯正的文字,却要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写宣传稿式的一味夸张,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把原先有意义的东西,贬到不值一文。”

纯正文字难得,好文章更难得,因为这“不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

董桥在《英华浮沉录》里记有这么一段——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曾说,他教了三十多年书,结论是作文这一课目最难教,因为“文不可以‘教’而定。”他的理由是写作远不只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气之所形”,“是皮相之下许多深沉主观因素的综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养成过程。”所谓主观因素,他认为“包括独立的人格,善感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眼以及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有一位学者对陆先生说:“把我关于写作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不消半点钟即可讲完。”

陆谷孙所说“气之所形”,我认为应该就是毛尖在随笔集《乱来》里说到的写作的才华。她认为“写作这件事真的要靠才华,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书读得多只能保证你写的东西基本顺畅,不易犯错而已。真正要写好写出彩,还得靠才华。”

才华是什么、从何而来?或许就是阎连科在散文《我与父辈》中说的“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

所以早就知道自己平庸平凡又乖戾的我,在新学期要上的阅读写作课中,课程要求之林林,教学目标之种种,其实根子上也就只是一个目标——让上了这门课的人能用文字尽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根椐平均值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雅典娜的守护者的
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文本阅读目标(口头表达)

1、确定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解释关键细节如何支撑文章观点;

2、根据文本中的具体信息,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过程、思想或概念,包括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

3、描述一篇文章或部分文本中的事件、思想、概念或信息的整体结构(例如,时间顺序、比较、原因/结果、问题/解决方案);

4、解释作者如何使用理由和证据来支持文章中的特定观点,并确定哪些理由支持哪些观点。

文学阅读目标(阅读理解)

1、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在结构、写作手法上的复杂性和读者理解的多种可能性;

2、能够根据文本中的细节内容明确解释文章中所述内容,并推断出结论;

3、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叙述的观点,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

写作目标

1、清晰和连贯的模仿写作(包括多段文本);

2、清晰介绍一个主题、一篇文章或陈述一个观点,建立一个组织结构,相关的想法被分组来支持写作的目的,并提供一个结论性陈述。

【备课手记】对雅典娜的守护者们的课程要求

野性的呼唤》四刷?五刷?记不清楚了。边读边批注了上百处,小学部“雅典娜的守护者们”新学期阅读写作课前四周的课程设计,紧赶慢赶今天才算基本完成。还有《黑珍珠》和《霍比特人》的课程需要完成设计。然而,距离开学只有一周时间了。

课程设计,开学第一课不讲文本,先讲课程要求。课程要求不多,就四条:

作业与课程

每位雅典娜的守护者(老师和学生)在进入雅典娜的神殿(课堂)前,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完成预习(课程准备)和课后作业(批改)。

提问与思考

每位雅典娜的守护者在进入雅典娜的神殿前,必须准备好至少一个基于指定文本的,可以是自己的疑问,也可以是自己不确定想和其他守护者讨论的问题。该问题不能只是信息类的“是什么”,还要有思考性的“为什么”,以及对似乎不可质疑之处的质疑。

权利与自由

人人都有自由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也拥有喜爱自己喜好的自由,但前提条件是,我们人人都要维护别人的这种权利和自由。每位雅典娜的守护者来到雅典娜的神殿,是为了来寻找各自的不同之处,而不是为了成为同样的人。所以在课程中,要包容、理解并尊重每个人观点的不同,因为“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本源”,人跟人本来就是不一样的。如果要发言,需要先举手,一次只能一个人发言,并且在约定时间内不得打断他人的发言。

读者意识

写作是为读者而写,为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思想而写。因此本门课程包括作业在内的所有文字的写作,雅典娜的每一位守护者都要有“读者意识”——你要清楚地意识到,你在课程中写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读者都不只是你的老师、同学或家长,而应至少是这粒小小星球上的所有人。每一次写作,都是你对这个世界的发声

【备课手记】课程设计这才刚开始

在逐页读了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后,觉得学堂四、五年级的小学生如果要读懂这本书,还需要很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课程的铺垫,因此下学期我的阅读写作课程暂时放弃这本书。需要重选一本魔幻或科幻类的。

昨天把J.R.R.托尔金的《霍比特人》翻烂了,终于在睡前读完。决定就用《霍比特人》替代《安德的游戏》。是的,就是翻烂了——一本书快分裂成三部分,并且有几页都已脱落下来。这样,新学期我在小学的阅读写作课教材就定下来了: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斯·奥台尔《黑珍珠》、J.R.R.托尔金《霍比特人》和艾琳·恩瑞达·凯莉《不爱说话的十一岁》。最后一本还是作为备选,学期内没时间读就布置为暑假阅读作业。有《霍比特人》,我想《不爱说话的十一岁》肯定要放到暑假去了。

阅读教材选定了,今天开始开始一页一页、一行一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教材,并根据语文课标和学堂的阅读写作课程目标,进行一个学期每周四节课的课程内容和写作计划设计:一本书要在几周内完成、每周和每节课进度如何、目的为何、写作如何训练……课程设计这才是刚开始,教材只不过是基础素材。

一个学期通常十八周。开学欢乐周、期中游学周和期末考试一周后,教学时间还有十五周。还要拿出二周的时间预留给三次六周展和清明、五一、六一假期,实际有效教学时间不会超过十三周。每周两次课,每次两节连堂,一个学期就是二十六次、五十二节课,就是平均四周多一点的时间共读一本书。《黑珍珠》只有六万两千字,可以三周内完成;《野性的呼唤》十二万字,需要四周;《霍比特人》可以得到五周的时间。五周时间,对这个庞大的奇幻世界来说,确实少了一点,但对推开这扇奇幻想象力之门来说,应该够了。

【备课手记】小学阅读写作课的准备工作

小学三至五年级的阅读写作课,按学生程度的跨年级分班,我在小学部语文老师的建议名单上略作了调整,并建议学部负责人在一、二年级开设“说话课”——书面的读写表达,在低年级先从口头表达训练开始。

我的调整涉及两个班的三名学生:

将原雅典娜的守护者(A班)的两名三年级学生,调到巨人密米尔的追随者(B班),因为三年级的识字和字词句基础,很难跟得上五年级的程度。

将四年级的一名学生,从原巨人密米尔的追随者(B班)调到雅典娜的守护者(A班)。

这样调整后,雅典娜的守护者(A班)的十名四、五年级学生,都是相对来说程度较好的。将程度接近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便于师生的教与学来说,都更有针对性。

新学期,雅典娜的守护者(A班)的阅读写作教材,我最终选了这四本:

书籍类型:科幻、伦理
【美】奥森·斯科特·卡德“安德的游戏三部曲”第一部《安德的游戏》,关于世界末日、人类命运与宇宙中其他文明的可能性,一九八五年首次出版后即获科幻文学领域国际最高奖项的雨果奖(Hugo Award)和星云奖(Nebula Award)。

书籍类型:自然、生命
【美】杰克·伦敦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生命的演化(不是进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总是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意义与力量。

书籍类型:勇气、冒险、成长
【美】斯·奥台尔《黑珍珠》,国际安徒生奖及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作品,少年版《老人与海》。

书籍类型:校园霸凌、身体缺陷、交友障碍、自我接受
【菲】艾琳·恩瑞达·凯莉《不爱说话的十一岁》,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这本为后备书籍,课程进展顺利又有时间就共读,否则就作为假期阅读书籍。

离开学只有两周半,要抓住时间对这四本教材,三刷、细读、解读,然后才能进行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

“时间”的本质是什么?

书事

昨天,“五一”假期第一天,在专营文史哲类书籍的也闲书局和设有童书专区的野贤书局,给学堂中小学图书馆共买了一千六百多块钱的书。

原计划,这个学期四、五年级的阅读写作课,能上完E.B.怀特的《精灵鼠小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三本就大致差不多了。但半期上了两本,第三本如果一切顺利,也能在一个月内讲完,那学期最后一个月上什么?这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拉长课时,一次课的内容拉到两次来进行;一是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视情况再增加一本书。相比稀释课程,我更愿意让学生多读一本书,至少他们还不讨厌阅读。下一个问题就是阅读文本的选择——读什么?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晚上重读一遍,觉得对小学生来说还是不太适合。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篇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几百千把字,有人有故事,适合学习人物描写。是不是采用,这两天再重读确认下。

北杜夫短篇小说集《牧神的午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日本经典文库”之一种。下午翻了两篇,无感。放弃。

世上的书太多了。不喜欢,没感觉的,果断放弃。人生很短,时间要浪费在感兴趣的事上,哪怕是读武侠小说或漫画。即便是学习,没有兴趣也是学不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