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透过佛法看世界

【读书记1445】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3:烦恼成瘾

连日阴雨,正好家中静坐读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根据书中堪布所述内容,结合自身烦恼与经历而得一点心得与指引: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受到自身视角的限制,往往是不全面、不准确的,而这种片面、有偏差的认识决定着我们对人对事的态度,所以我们总是不能很好地与人、与周遭环境相处,并为此而持续地感受着焦虑和痛苦。佛法不仅意味着一种精神寄托,更重要的是它提供宽广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世界,而这份了解将最终带来平静、喜乐、理解、宽容和慈悲。

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在佛法中,善巧地帮助别人即是慈悲。这首先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能够做到的。慈悲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只有对自我的执着、人我的界分不是那么强的时候,才会有慈悲。

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现象背后的成因极其复杂,所以不可武断、简单化、孤立地看问题。尊重多样性,接受别人选择与自己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毕竟人生各有因缘,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有同样的喜好,都走同样的路。事物普遍联系,相互依存。我与外界的关系便是这样。而出世间不是说一定要在形式上从社会中抽离出去,关键是从内心放下对得苦乐、称讥、赞毁的希望和恐惧,厌离这生死疲劳、缺憾、烦恼的无尽循环轮回,为此而勤修,息灭贪嗔痴,希求解脱。烦恼是生生世世熏习成瘾的,没有决心、毅力和正确的方法是难以得到解脱的。世间有几人能意识到自己烦恼成瘾?烦恼不在别处,在心里,除了通过实修转变自心外,实在没有其他的法子可以从烦恼中解脱。沉静下来,耐住寂寞,这是修行人要过的第一关。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真正的修行人就是这样。他随顺众生,不是迎合,也不刻意,是长期专注的修行养成的无诤。修行足够好,别人自然心悦诚服。

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中信出版社2014年8月1版,2014年11月5印。三折淘来八成新二手书。总阅读量第1445本

【读书记】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2:无常就是生活

希阿荣博堪布:“如果能够保持内心的善良,守住不存心伤害这条底线,那么很多问题就变得好把握和取舍了。或许我们没有堂皇的说辞,但我们在尽力避免制造混乱和伤害。

“平时可以检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怀善意,如果没有做到,要提醒自己。这是修行的开始。不妨把日常的工作、生活当成训练开放内心的平台,把遇到的每一个人看成是自己培养善良品质、完善人格修养的一个机会。在佛教中,我们常说众生是修行人的福田,我们有幸值遇的每一个生命,都能帮助我们培植福德,收获安乐,籍由他们,我们的生命才能更丰盈。

“在见解方面,如果能对无常和因果生起坚定的信解,我们便能更好地面对种种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像焦虑、愤怒、嫉恨等等。之所以说不健康,是因为它们具有破坏性,在损害自己的心身的同时,也常常伤及他人。

“人们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其实是对无常的态度,是希望和恐惧,让人持续处于焦虑中。事实上,对于无常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因为无常就是生活。

“果报不是惩罚,它只是事态发展的结果。”我也常常对同事和学生说,我这里没有嫌恶或处罚,有的只是根据学堂的规定和《学生手册》的要求产生的自然后果。

“苦难的意义不在于经历本身,而在于它启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佛陀初转法论首先宣讲苦谛、集谛,正是引导我们去观察生命的苦难、缺憾,了解其表现和成因,从而生起信心和勇气去实践对生命更广、更深层面的探索,实现生命的升华。”上周,学生琨正好找我聊过关于苦难的问题。后来他遇到学部负责人帅老师,说越来越喜欢豆哥的课,因为不但知识面广博,而且还哲学。随喜赞叹。

“看见别人造恶,如果有能力劝阻就应该劝阻,态度要坚决,语气、方式要柔和;若无力阻止,最好发愿把自己行善的功德回向给他。不惹众生起烦恼,不是要无原则地迁就,其实就算你百般迎合,众生也还是可能起烦恼。很多时候,若柔和而坚定,对方反而会有忌惮。在好的修行人身上,柔和是一种力量。”有学生说:“黎明老师是幸福学堂最有权威的男人。”这个“权威”不是说我担任了什么行政职务、任职于某管理岗位或握有什么权柄,恰恰相反,我对管理毫无兴趣;而是所有学堂的规定、师生间的约定,我都会遵照执行,且态度坚定。彩云易散琉璃脆,正是因为性格过于刚强,柔和不足,虽然我也在尽力避免制造混乱和伤害,但却不断给自己带来烦恼,心不安宁,身不自在。

【读书记】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1: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

希阿荣博堪布:“父母们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人生观和对教育的态度。你自己把人生看作一场竞争,时常处于紧张、对抗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当中,这种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到底给你带来了多少快乐?又让你真正有多成功呢?如果自己并没有因汲汲于得失胜负而获得更多快乐,凭什么相信孩子这样做就能幸福?

“讲到教育,其实现在部分孩子缺少的是最基本的教养,像诚实、关爱、有礼貌、举止得体等等。没有这些做基石,仅仅强调技能、知识、功利心,孩子长大后有可能成为一个只知道生存而无力感受幸福的人,既没有多少能力让自己快乐,也没有什么意识让别人快乐,就算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也不知道怎样过上真正有品质的生活。

“说到底,父母不都是希望孩子有一个安稳、快乐的人生么?而安稳、快乐更主要是来自一颗坚韧、乐观、包容的心。你们有没有教过孩子要坚强、包容,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心怀希望和友善呢?

“家教和父母的身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是有多少父母想要为孩子做榜样,并为此而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有的父母自己没什么自制力,简单粗暴、懦弱懒惰,也不爱学习,却要求孩子成为与他们完全相反的人,这也太难为孩子了。

“你也许会说不是父母要去比去争,是社会环境所迫。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份苦乐去经历,一段人生去感悟,是好是坏、是悲伤是幸福,都是自己的,没有必要跟别人去比较,根本也没有什么可比性。

“一个人要在世间立足,靠的是学识、修养、才干;要得人敬服,靠的是道德、人品。这些不是耍小聪明或一味争强好胜就能有的,也不会因为待人宽容、处事低调就减少。

“对孩子,最重要的是培养他快乐的能力,这样他以后不管走到哪里,不管遇到什么,都知道怎样自得其乐。要快乐,就得学会宽容,会说没什么大不了。能容纳别人的不好,也能容纳自己的失败,容纳生活的挫折和苦涩,这样的一个人是懂得与己、与人、与世界愉快相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