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读书

阅读就像呼吸

正在为今夜和女儿一起的阅读时间读什么书举棋不定,女儿把坂本健一的《今日店休》递给我,“爸爸,你也看。”

八万字的生活随笔,刚好一个小时看完,顺便标注了几处。

九点半,女儿上床要睡觉了。

“这本《今日店休》我看完了,除了昨天你读给我的那几处,还有几处我觉得也不错,读给你听听?”

“好啊。”

昨晚女儿给我读书,今晚我给她读书。

“第七页:不管重复多少遍,我都要说:读书会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我来说,阅读就像呼吸,书就是我的人生。”

“嗯,爸爸你以前也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看来这是大家的共识。”我继续读。

“第九页:我希望你们能不加选择的广泛阅读。不用从第一页读起,想读哪页就读哪页好了。如果觉得没意思,管它是什么名著,中途放弃好了。坚持读书,你的个人价值必能得到提升。

“第十二页:书读多了,就会出现另一个‘我’。这个‘我’变成一个客体,会叱责自己:‘你究竟在干什么?’或激励自己:‘快踏出这一步!’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

“第十四页: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很可能是还没有读到让他觉得有趣的书。”

“嗯,我同意。”

我继续读:“第四十页:我认为能克服贫穷的只有知识。

“第七十一页:能够自我反省的人,大多坦诚又谦虚。那种谦虚会使人显得有内涵,散发出魅力。

“第一百五十五页:我一向最讨厌权威、权力,也讨厌傲慢的人。我常常提醒自己别走错路,别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也讨厌权威和傲慢的人。爸爸,我还想读关于书店、文具店、手账的书。”

“这个好办。关于书店的书,明天我就找给你。”

自救

明日中学部六周测评,我的试卷昨日已准备好。今早中学第一节课结束,回到小学部打印出试卷,余日无课,偷得浮生半日闲,读书一本。《民国了》,四川人民出版社二〇一八年一月一版,二〇二一年一月四印,二十一万字。读的第二本杨早,另一本是《说史记》,也是民国史。从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呈现辛亥革命在聚光灯没有照射到的地方的细碎,也有不堪。时也,势也,天下大乱,英雄刍狗。

放学回家路上,聊起今早学生好奇又再次打听我曾为不良少年的往事。我给他们说,这些年,我全靠阅读和写作自救。学堂的老师不是博士、硕士就是名校毕业,相当部分还是国外留学归来,我这连香港都没去过的上世纪末高中毕业生能给你们上课,可能仅仅只是因为我比其他老师多读了一千本书而已。

说到读书,数了我的豆瓣读书记录,截至今日这本《民国了》,二〇二一年读了一百三十八本书,今年最多也就在一百四十本,读两百本书的目标落空了。二〇二〇年读书一百五十一本二〇一九年读了一百〇二本,二〇一八年读了一百一十二本。应该读书的数量要一年比一年少才对。读慢一点,才有多一点时间消化和思考。还是一个“贪”字。

读书贴士

中学部负责人让我写几个关于阅读的贴士或建议,下个学期放进中学《学生手册》里。于是,敲了长长短短这几条。

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

不要轻易为了谁或某个不可具象的对象去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如果一定要为了谁读书,那就先为自己。

一句杀人诛心的话

我有一句杀人诛心的话:普罗大众永远是一群不愿意用脑子,对复杂信息有天生抵触,拒绝学习还又渴望速成的韭菜!

短文更难写

写不了长文章,那就先从短小的来。但相对看去,短小之文,比长篇文章更不好写,因为能调度的字句不多,更求笔触精准。

自由阅读与阅读自由

如果肉身不能自由,阅读就更要自由,否则就让我想起那本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也只有阅读的自由,才有可能拥有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也才可能发现肉身的不自由。读书,只有读到好思想,才能看见坏人间。

读不读的问题

2019年,中国出版了超过50万种100亿册图书,全世界的出版量更是一个真正的天文数字。在这个数量级上,一年里不论读没读过哪几本书,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或沮丧的。如果没有阅读障碍症,纯粹只是不喜欢读书,那很抱歉,你左右两个半脑的额叶、顶叶与颞叶会被减少刺激,大脑皮质层会萎缩,你将丧失评估、分析、权衡轻重与明辨信息的能力。不要试图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模式来自我催眠,以为别的什么能力会异军突起,因为人类智慧进化的真正争议点不在于交流技巧的先进性,而在于口语、文字和网络使用的转换能力。所以,人与人除了先天生理之外最大的区别,就在谁一直在保持阅读、写作和思考。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无法分辨什么是独立,什么是思考和什么是独立思考的。

愚蠢肤浅无知且无畏着

下周一(八月三十日)新学期开学,昨天返校,提前一周开始培训和新学期的准备工作。

培训的第一个环节,照例每人都要分享一下暑假里自己的趣事。我的分享是这个暑假里“打了一场球,扭了一只脚,痛了一次风,写了一个剧本,读了十几本书。”现在想来,对说自己假期里“读了十几本书”颇为后悔。这于我是一个陈述句,但其实说出来就有了那么一点点的炫耀在里面,但其实这事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值得炫耀的。别人一个暑假读了小半本黑格尔的《逻辑学》,我读了十几本小说;别人读了一部托尔斯泰一百万字的《战争与和平》,我读了十几位作家拉拉杂杂的一堆随笔,书和书,完全没有什么可比性。我这种将读过的书或自己书架上拥有的书的数量约等于自己所知的这种下意识和潜意识,实在是愚蠢和肤浅,深处的原因全在没读过真正的好书,并且读过的书也没读好。从今以后,绝不再人前说读书事。读书实在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读没读书,读什么没读什么,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

本学期我的工作颇为轻松,只是继续自媒体和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顺带上两节小学的PBL课。回头看在幸福学堂这五年,我上过基础经济学、中文、历史、地理、阅读、写作、文言文、游学,再加上这学期的PBL,从三年级到高二课表上除了英文和理科的课程我都上过。现在晚上十点半,老婆孩子都睡了,外面只传来葡萄架上挂着的铁风铃的叮当声,听着“秘密后院”的《赋别》敲下这篇日记,反思到底是什么给了我这勇气,答案只有无知。无知者才无所畏惧,因为愚蠢、肤浅,所以不知敬畏。

争取做个好读者

张辉《如是我读》,商务印书馆二零一五年十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文学博士的书评和读书笔记,西蒙娜·韦依,索尔·贝娄,阿伦特,伯纳德特……书中这些我没听过的名字,列出来起码有十几个,他们的作品更是闻所未闻,所以这本分为五辑的书评,我只对第一辑和第五辑最末两篇读出了点共鸣,中间的大部分基本上字都认识,但不知所云。有时候读点自己读不懂、都不明白的书也是有好处的,至少见了高山。见了远方的高山,才会知道自己活在低谷,才会更加要想去争取做个好读者——一个除了愉快别无奢求得读者,一个如朱子所说:“虚心,则见道理明;切己,自然体认得出”的读者。书中《卡尔维诺与金克木的启示》一文中,金克木这一段我就读得不亦悦乎——

文化和书籍应当是前进中脚下的车轮而不是背上的包袱。读书应当是乐事而不是苦事。求学不应当总是补课和应考。儿童和青少年的学习应当是在时代的中间和前头主动前进而不应当是跟在后面追。仅仅为了得一技之长,学谋生之术,求建设本领,那只能是学习的一项任务,不能是全部目的。为此,必须想法子先“扫清世界”……由此前进。“学而时习之”本来是“不亦说乎”的。

家里书架上有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金克木的《书读完了》也有。不错。但我哪里有时间读呢?“我实质上是一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和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这话是赫拉巴尔说的。谁是赫拉巴尔?

要命呐!

吉井忍《东京书房》

说到读书,很多人认为看的书越多越好,比如,我今年读了两百本书等等。看书越多越厉害这种想法,我觉得是错的;是否看完一整本也不是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一本书里面的某一部分的文字一直留在你心中,和你一体化那种感觉。说白了,我们看完一本书,里面的内容多多少少都会忘记的,不然也没办法看下一本。据说格伦·古尔德去世时,他枕边有两本书,《圣经》和夏目漱石的《草枕》。据说他看《草枕》二十多年,看一次,又看一次。《草枕》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艺术论,他那么喜欢看《草枕》,也是这样的原因吧。我觉得他和《草枕》这种关系,是很幸福的读书状态。

——吉井忍《东京书房》(《读库》1603)

枕边书翻《读库》,1603册只喜吉井忍《东京书房》一篇。

夏目漱石的《草枕》,两年前读过。忘了说的什么。想找出来再看一遍。

买书穷三代,读书毁一生

今天是所谓的“情人节”,晴。下午太座和她姐姐,还有我表妹带娃在小区花园里晒太阳,遇到一个人在家过年的邻居,于是一起遛娃聊天。晚饭时,邀请下午遇到的邻居过来吃饭。饭后聊起小孩子的阅读,她问女儿的阅读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平时都读什么书等。说她家里也有书房,只是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书。我说多买些各种类型的书,让她根据兴趣自由阅读就好。“在你家装修得那么好的环境里读书,那才是真的享受。”我说。

与她家楼上楼下的装修相比,我家简直是寒碜。尤其是她家那红木书柜,在我看来上面就应该放满线装古籍才对。不过这样的情形在我家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我大概率会把买这些气派家具的钱用来买书,把琢磨怎么赚钱和赚钱的时间用来读书,最后家里还是会像现在这般寒碜。所以都是注定了的。买书穷三代,读书毁一生。

徐贲的书,读到第三本,《经典之外的阅读》。这一本是谈读书,由十六篇读书随笔结集而成。阅读是一件极个人和个性的事,所以关于这本书,没有什么高低好坏可评价,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读后感。倒是有段话对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我来说印象深刻——图书馆不只是藏书的地方,更是阅读的地方,不被人阅读的书是与思考和判断无关的死物收藏。思考和判断的阅读是人的生命的行为,不是无根之木或无源之水。美国图书馆学教授兰克斯说,“糟糕的图书馆增加收藏,好的图书馆提供服务,优秀的图书馆建设社群。”具有公共意义的阅读应该与他人一起积极探寻那些对人类有共同意义的问题。

读书遇范用

翻完范用的《相约在书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8月1版1印,忘了从哪里淘到的旧书。

我前后陆陆续续看《三联生活周刊》快十年,也算是这份刊物的老读者了。《相约在书店》书中《记筹办<生活>半月刊》一文末,范用说:“要说《三联生活周刊》有什么缺点,我愿坦言指出一点:连载的漫画毫无看头,且庸俗,与这个刊物极不相称。”,这点我赞同。

在《自得其乐》一文中写到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我读到末句“寂寞沙洲冷”恍然,原来听过十几年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出处在苏轼。

《几件往事》里提到纪德的小说《窄门》,记得有这本书,一找,果然在书架上,只是还没读过。

汪家明《为书籍的一生》文中,说到时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的范用于1963年出版《为书籍的一生》的过程。《为书籍的一生》是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自叙。看这书名眼熟,在书架上果然也找到,也是淘回来还没看的旧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1版1印。

《<买书琐记>前言》里,“我爱跑书店……看上的,而口袋里又有钱,就买下……由于由此癖好,我对别人记述逛书店买书的文章也有兴趣阅读,现在我把它们汇编为《买书琐记》,以贡献于同好。”这是范用编《买书琐记》这本书的缘起。正好这本书我2019年10月才看完,同样是淘来的旧书,三联书店2005年5月1版1印。

发现别人读过或推荐的书自己也有,也准备读或读过,这种偶遇也是读书的乐趣之一。

从2019年10月到今天,不过3个月,我淘来了三十几种关于读书、买书、出书的“书之书”,也读了十本。范用(1923 – 2010)是中国著名出版家和杂志人,不过他的名字我知道得很晚,是看了《买书琐记》,觉得里面各种爱书人寻书、淘书、藏书的小文很有趣,才去注意看编辑是谁,也才看到范用这个名字。虽然范用先生已过世九年,但可以说是他过世九年后在冥冥中为我打开了读“书之书”的这一扇读书新门。

【总结】2019の读写看

【读】读书除了为遮眼,还为了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2019年我看书102本,比去年少了10本,平均1.96本/周,排前三的关键词是历史、宗教、文集。我的年度最佳给季羡林的《牛棚杂忆》和龙应台的《野火集》——很长时间后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战斗,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互相争斗。

【看】2019年看了269部(集)电影,平均5部(集)/周。比去年多看了151部(集),观影总量1570部。我的年度最佳给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烟花未曾照耀的地方,也有仰望着的笑脸,生活沉重如此,仰望本身,即是美丽。

【写】2019年我写了13.4万字日志,比去年多写了2.5万字,发出来一小半,发不出来一大半。死之前整理下,给自己出一部线装编年史《愚直录》,送给亲友,一生蠢蠢前行历历在目,以助饭后谈资,说:动身的时刻到了。我们各走自己的路,我去死,你们去生。何者为佳,惟上帝知道。(苏格拉底自辩词)

你写日记吗?
正经人谁写日记啊?
——《邪不压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