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王鼎钧

【读书记1284】王鼎钧《山里山外》

两天读完王鼎钧的《山里山外》,一部讲述抗日期间流亡学生的故事集。总阅读量第1284本。然后过敏性鼻炎莫名发作,涕泪纵横,目不能视物,终日“以泪洗面”,想敲几个字记录一下也不得,索性躺平——和花卷同时间作息,晚上九点半就上床呼呼大睡一觉天明。

今晚过敏稍好,断续发作,得敲几个字。

王鼎钧的书,看过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这次读完《山里山外》,惊叹文笔了得。随手抄录几句以证:

1、走出门外,前山红肿一片,被秋风剥光枝条的树林。

2、阳光从松叶的针尖上溜下来,顺着馒头的斜面滑下来,落进狐狸或野兔掘成的窟口。

3、学生天天跑警报,把课程表跑成了废纸。

4、中秋到了。说也奇怪,这天果然比以往冷,比往日凄清,风里黄叶的响声比往日空洞。中秋是一道催愁的符咒,是一帖使人虚软的泻药,是使你和老师和同学忽然疏远了的离间计。这天我们的心脏下沉,味觉迟钝。这天晚饭特别加菜,厨房里端出来大盆大盆的红烧肉,可是那一点热气、那一点香味,怎禁得无边秋风?伙食委员得意洋洋地宣布:“多吃啊,吃饱了不想家!”其实肚子饱,精神足,想起家来才入骨三分哪。

5、人心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望而生畏的事

“夫大学为最高学府,包罗万象,要当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岂可刻板文章,勒令从同。世界各著名大学之课程表,未有千篇一律者;即同一课程,各大学所授之内容亦未有一成不变者。唯其如此,所以能推陈出新,而学术乃可日臻进步也。”

这是冯友兰的《抗辩书》中一段。《抗辩书》是北大校史上不可忽视,却又被长期淹没的一篇雄文。这篇文章,我也是在读《民国风度》这本书时才知道的。现在的北大已不是1939年的北大,就算土地建筑仍旧,但也没有了使之熠熠生辉的群星——星斗其文,赤子其心(沈从文语)。

最近一年越来越焦虑。焦虑自己学识浅薄,不足以成为教书育人者,最终误人子弟;焦虑知道的知识不多而亡命看书,却越看越心虚,虚自己的鄙陋而又不得脱身,最后,不得不把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上面,自己对不对得起自己,是大问题。怎么对待和解决这个问题?还是看书。

除了必读必讲的“硬”书(不可看错、记错的重要),看闲书、“软”书(不费气力翻看)看似随意,又往往能发现对“硬”知识的补充,“硬”书就像墙砖,“软”书就像砌墙的砂浆,两者独自存在不是过硬就是太软,而一结合就更为可靠。如果有人荐书,几百字寥寥略把要点、背景一说,就可节省找书人大把时间,或者说大幅降低“发现成本”,所以最近又翻了从二十四书香书店淘来的梁文道《我读》系列第4本,之前淘来第2本,因是旧书,可惜不成套。

有两本,翻了一半没法继续。一本是胡兰成《禅是一枝花》后的《心经随喜》,奉承日本金主的风和日丽小清新,不可视为对《心经》的严肃认真的解读,所以没法继续,看不下去;一本《像一块滚石:鲍勃·迪伦回忆录(第一卷)》,需要大量的时代背景知识,否则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例如:黑胶唱片和贴着白色标签的醋酯唱片挤在一块,还有那些娱乐明星的签名照,光鲜的人物照——杰瑞·维尔(Jerry Vale),阿尔·马蒂诺(Al Martino),安德鲁姐妹(The Andrews Sisters)(路娶了她们中的一个),纳·金·科尔(Nat King Cole),帕蒂·佩奇(Patti Page),板刷头乐队(The Crew Cuts)——几台落地式卡带翻录机,一张深褐色的木质大书桌,上面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

没法继续的,放回书架,或许有机会继续,或许就这么不续了。此刻,手边的是王鼎钧《古文观止演义》。“汉字简化之前,中等文化的读书人,阅读《古文观止》没有障碍,只有感悟不同。今天,非古典文学专业的文化人,读《古文观止》,离开注释和工具书,成为望而生畏的事情。”

【读书笔记】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那天在微信里,问五之堂书店的高冬梅高姐,有没有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莫有。这个书,书店一直没有卖过。不过有齐邦媛的《巨流河》和王鼎钧的一套四本。你有没有?没有就墙裂推荐,巨好看,比大江大海好看。王鼎钧的书,买这套就够了。”她说。

齐邦媛的《巨流河》我有,于是拿到了五之堂最后一套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看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又牵出一本张正隆的《雪白血红》。在四部曲第三本《关山夺路》里,王鼎钧写,关于中共内战的书,如果只读一本,那就读张正隆的《雪白血红》。

网上找不到这本书。问高姐五之堂有没有,她说:“旧书有,才卖了。禁书。”

“禁书,通常都是好书。”我说。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随手抄:

1、抗战期间,蒋氏一再批评中共没有信义,阎锡山告诉他,立场相同的人才有信义可讲,国共两党立场相反,你说人家没信义,人家自己说这是革命。

2、“拉锯战”前期,地方上的乡镇干部有两套班底,一套接待共军,一套接待国军。小学里有两套教材,国军占领期间使用一套,共军占领期间使用一套。乡镇公所办公室预备蒋先生的玉照,也预备毛先生的玉照。听说有个乡公所,高悬蒋的肖像,同一相框的反面就是毛先生的肖像。若是忽然换了占领军,乡长可以立即把相框翻身。最后国军一败涂地,共产党“铁打的江山”,老百姓也只能有一套教材,一张肖像,也只能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了。国民党似乎并非因失去人民而失去土地,乃是失去土地才失去人民。

3、一家饱暖千家怨,佃农对地主有心结。共产党来了,把地主的土地分给佃农,因为“这块田本来就应该是你的”,农民非常激动。然后中共又说,你们必须把地主彻底打倒,斩草除根,防他死灰复燃,夺回田产。充满了危机感的农民,用中共发明的方式,把地主斗倒、斗伤、斗死,这就和地主阶级结下血海冤仇。走到这一步,农民无路可退,无处可躲,只有紧紧依靠中央,从军支前,献上身家性命,以防地主的保护人国民党回来算账。

4、“老解放区”好像家家都没有房门。我没有看见男人。天气晴朗,阳光普照,打麦场边怎么没有一群孩子嬉戏,没有几只狗摇着尾巴团团转,怎么没有老翁抽着旱烟袋聊天,怎么也没有大鸡小鸡觅食,也没有见高高堆起来的麦秸高粱杆。安静,清净、干干净净,一切投入战争,“当初不拿人民一针一线”,而今“人民不留一针一线”,这就是解放战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