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消失的地平线

如果我不在这里

“在佛教里,我们说,真正的英雄不是战胜自然,不是战胜我们的环境。真正的英雄是战胜我们的烦恼,战胜把你的香格里拉蒙蔽起来的东西。”

龙安志的游记《寻找香格里拉》,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8月1版1印,12万字,定价18元,多抓鱼上9.5元淘来。书名页和书后版权页各有红色圆形“香格里拉县古城南卡名典书屋业务专用章”一枚。半个上午翻完这本书。谈不上多好,也没多糟,在豆瓣标注“读过”时给了两星。总阅读量第1214本。

想起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第一次读大概是在十二到十五年前之间,正好是我有意无意间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出了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三十而立,但我在而立之年却不知道要做什么,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没有特别的兴趣爱好,生活对我来说只是活着,却不知为何。而这个问题的根源在我过去接受的教育和这些教育传递、灌输给我的对这个社会的认知上,也就是我很久很久都没有思考了。要解决我的问题,我就必须去寻找方式“自救”,去重新学习如何思考。当时我能想到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式就是:阅读。带着我源于生活的疑问去阅读。于是我除了佛经,又重读了《圣经》、《古兰经》、《道德经》,读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书,读历史、地理、摄影、文学和关于书的书,读所有我能找到和想读的书。

这次阅读觉醒的最大发现是我的愚蠢,也就是发现了自我。这源于我之前只是为了活着,认为“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或者说是尽量按照这个社会的范式活着,其本质是生物性的,这让我变得愚蠢——虽然我从来不聪明,也不智慧。像猪一样的活着,这不是生活。

上一次重读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是在两年前。当时计划去香格里拉,结果病在了半路,转道大理和腾冲。还记得在腾冲,客栈老板闲聊问我是不是老师,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一副“一切早已被我看穿”的表情,然后疑惑地指着我的耳环和佛珠,“我首先是我自己。”我说。

读了1000本书,在用书打磨的镜子里,模模糊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今早和太座聊天,说:“我最近常常在想,如果我不在这里,我会在哪里?”

或许再读1000本书,我就会找到答案。也或许不能。

“你学得越多,就越想知道得更多。佛教的教义很深奥,很广博。别的宗教也很伟大,但佛教总是给机会去了解答案,不是仅仅说你应该相信。如果你感到是对的,感到满意,就照着教义去做。佛教让人选择,决定于你,决定于你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