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曹操

再读《三国志》之三:猛人李进的人生高光时刻

《三国志》中,谋臣似雨,如荀彧、郭嘉、陆逊、沮授、诸葛亮;猛将如云,如赵云、张郃、典韦、吕布、太史慈。但有一个人,在《三国志》里既不是“士”,也不是“将”,只是一个仅有十六个字与他有关,且十六个字中还有两个字是其姓名的普通人。

这人叫李进。《三国志》中关于他的十六个字,是《武帝纪》中“布到乘氏,为其县人李进所破,东屯山阳。”从这可以看出,李进既没有身份,也未取得功名,其社会地位就只是“县人”,单就这个姓名就普通到不能再普通,就像《水浒传》里只要是押解的公差都叫薛霸和董超一样。

“布”即是吕布。这一年是兴平元年。吕布在濮阳大败曹操成军两年全无败绩的青州兵,直杀得曹操受伤堕马亡命而逃,诸将“皆怖”(见《再读<三国志>之二:青州兵成军初期的战力》)。

袁暐在《献帝春秋》中对濮阳一战有详细描写:“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

曹操率领他战无不克的青州兵在濮阳包围了吕布。濮阳大姓田氏背叛了吕布,所以曹操得以杀进城中。为了表示自己不是吕布的奸细,没有再反的意图,田氏还放火烧掉了濮阳的东门。然而,就算是进了城,曹操军在吕布军面前还是一触即溃。败就败了,自己还被吕布的骑兵活捉。不幸中万幸的是,这些骑兵不认识曹操,反而问“曹操在哪里?”这哪能说实话呢?于是脱口而出:“骑着黄马跑掉的那个就是了”。这些骑兵就此放掉到手的曹操,而去追那个曹操说骑黄马的曹操。这个时候田氏在东门放的火正烧得旺盛,曹操顾不了这许多,保命要紧,从火里亡命奔出。“未至营止,诸将未与太祖相见,皆怖”。还没回到军营时,败退回营的将军们没见到曹操,还以为他死在城里了,都吓傻了。这一战太有戏剧既视感了。

然而吕布越勇,就越衬出李进的猛。吕布的这支在濮阳杀得青州兵溃不成军、活捉曹操的骑兵部队,竟然在乘氏这个地方,被一个既无官职也无功名的普通人打得溃散(“破之”)了。猛人李进是谁?他率领的是一支怎样的军队?都不得而知了。很多人终其一生在历史上,只是一闪而过,但这一闪就已是人生的高光时刻。

注:关于“县人”是县中无功名官职的普通人还是一县长官,我偏向于前者。因为在《周礼》里一县的长官是县正,“地官之属,位次遂大夫”。在东汉时掌一县政令征比的长官为“令”,曹操就担任过“顿丘令”。所以李进如果是一县长官,即是“县正”或“令”,而不是“县人”。

再读《三国志》之二:青州兵成军初期的战力

青州兵作为《三国志》中第一支,也是曹操的第一支“特种兵”部队,《武帝纪》用了不少的笔墨来交待和渲染其来源、组成和战绩。

《武帝纪》: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杀任城相郑遂,转入东平。刘岱欲击之,鲍信谏曰:“今贼众百万,百姓皆震恐,士卒无斗志,不可敌也。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今不若畜士众之力,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岱不从,遂与战,果为所杀。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领兖州牧。遂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购求信丧不得,众乃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追黄巾至济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

“青州黄巾众百万入兖州”这个记载算是事实,也不算事实。因为所谓的“黄巾众”,并不都是战斗人员,而是由少量战斗力不高且以宗教精神领袖为统帅的非职业战斗人员及其家属组成的,人数庞大的盲流。正因如此,所以才“群辈相随,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也就是拖家带口,没有余财余粮,一路靠打劫抢夺为生。这样的乌合之众一没有战斗力;二是能聚集在一起全因人多好办事,打劫也能劫个大的,而不是小打小闹劫了上顿没下顿;三是聚散随机,没有凝聚力,遇强则散,遇弱则聚,靠的就是欺软怕硬。所以鲍信的判断和作战方略是正确的,“先为固守;彼欲战不得,攻又不能,其势必离散,后选精锐,据其要害,击之可破也。”先把自己的城守好,让这群流民强盗想找人打架又找不到,攻城又没有能力,必定要么转去到别处找人打架抢劫,要么就此散伙,这时再派出精锐部队攻击要害,必定就能取胜。然而刘岱或许是没脑子,或许是过度自信,反正没听鲍信的,出战果然被黄巾众所杀,盲目者死于盲流中,也算是死得其所。

兖州无主,“信乃与州吏万潜等至东郡迎太祖。”对于送上门的兖州,曹操当然不会拒绝,于是“领兖州牧”。然而,如果兖州的军政各级部门中如果没有自己的人,那这个州牧也就只是个名义上的招牌而已,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好处,难有作为也就算了,还要担风险。并且在初平元年以袁绍为盟主的讨伐董卓联军中,鲍信是起兵的联盟成员之一,也即是创始股东之一,而曹操当时只是“行奋武将军”,也就是代理的奋武将军,一个杂号将军,即是初创团队中一个高级打杂的。并且这个杂号将军还在他指挥的与董卓军徐荣的第一战中大败,不但“士卒死伤甚多”,自己还中箭落马,要不是堂弟曹洪把自己骑的马让给他趁夜逃掉,自己也可能就这么挂掉了。所以在后续的盟军战斗中,这个奋武将军失去了原本就很有限的统兵权,军事建议也无人再听取。由于自己的兵力本就不多,又在之前的战斗中死伤甚多,留在联盟中再难有作为,只好退出联军,与夏侯惇去扬州募兵,得到扬州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给的四千多人,但一路叛逃,等到河内只剩下千余人。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曹操得到休整,实力有所增强,但面对鲍信,在实力、人事、情感上还是感到难以处理。于是就顺水推舟,让鲍信“进兵击黄巾于寿张东,信力战斗死,仅而破之。”鲍信如若取胜,赶跑百万黄巾众这个大患是新兖州牧曹操的一大功;如若鲍信败了,削弱兖州的军事实力,为安插自己人创造条件的同时,也可借此试探黄巾众的军事实力,为后续战斗积累经验。然而此一时彼一时,战场瞬息万变,不可能一招鲜吃遍天。鲍信在东平城可以以逸待劳,但这次是独自面对百万黄巾众,而且还是走投无路的“穷寇”,所以就算拼死战斗也只是勉强击溃(其实是战败),最后连尸身也找不到,只好“刻木如信形状,祭而哭焉”。这个“哭”,多少有点欣慰的意思在里面。

曹操以鲍信试探出了百万黄巾众的军事实力后,“追黄巾至济北”,这时又饿又疲惫的黄巾众不是曹操军的对手,只好乞降。但百万之众,曹操再缺兵力也不想也不敢接收,一是哪一天没伺候好这百万人反了谁压得住?二是这就是每天都要吃饭的百万张嘴啊。曹操是又想收编这群非职业军人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又不想付遣散费安顿他们的家眷。怎么办?一个字:等。等到什么时候?等到冬天。

冬天来了,这百万众要吃没吃要穿没穿,只好无条件投降。曹操“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但不是谁投降都收留,而是“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以当时曹操的实力和黄巾众的战力来看,“青州兵”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万人。

那曹操的这第一支特种兵战斗力如何呢?

第二年(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在匡亭、封丘、襄邑、太寿、宁陵、九江,杀得袁术节节败退;在徐州,“征陶谦,下十余城”。第三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又去征讨陶谦,又攻下五座城;在得胜回师的路上,不但打败了不自量力来袭击的刘备和曹豹,还顺手攻下襄贲,这次出征可谓收获满满。

“青州兵”成军两年,逢战必胜,想必这时候的曹操对这支部队是相当满意的。从这些战绩是否就可以说“青州兵”是三国时期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之一呢?不行,至少这时还不行。因为不论是袁术、陶谦还是刘备,都不具备相当的军事实力,也都只是二三流的军事统帅,打败这样地方割据势力的杂牌军,算不得强大。

就在这一年(兴平元年),曹操和他屡战屡胜的青州兵在濮阳遇到了吕布,并在吕布的骑兵面前一触即溃,曹操在乱阵中被火烧伤了左手掌,又从马上掉了下来。这次把自己的马送给曹操助其成功逃跑保住了性命的人是楼异。此战“诸将皆怖”,最终“与布相守百余日”,遇到蝗灾两方粮尽才各自罢兵而去。这一战让曹操认识到,“青州兵”要成为一支一流的军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读《三国志》之一:野孩子曹操

小学时作为蹲坑读物,翻过两三遍《三国演义》,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细节。后来为了遮眼睛混时间,零零碎碎翻过《三国志》一些人物传记。2017年到学堂后,因上课需要,重温了两套书中与课程相关的章回和人物。从2018年12月到2020年12月,《三国志》陈寿本书加裴松之注不到70万字,用了两年时间读了一遍,也就是有读过了而已,到现在两年半过去,差不多又忘得干干净净。

这个学期,鼓励对历史略有兴趣的八年级学生S发起了社团——历史研究社,作为历史老师,自然也加入其中。四月,社团的主题是“三国”,准备带着社团发起人S一起读中华书局版繁体竖排《三国志》。这次再读,没有明确的目的说要在多长时间读完以得到什么结果,只是重在发现和趣味,所以有了一些以前读时没有的小收获。有一点记录一点,说不定可以有一个系列的读书笔记给自己的两个娃以助饭后谈资。

在《武帝纪》中开篇就读出一个关于曹操身世的云云雾雾: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先说曹操是汉相国参之后,立了一个先入为主的定论。中常侍是西汉时皇帝近臣,给事左右,职掌顾问应对。东汉时中常侍已非加官,而成为有具体职掌的官职,多以宦官担任此职。长秋宫是汉朝皇后之住所,大长秋为长秋宫所有官属的负责人,也由宦官担任。宦官曹腾无后,认曹嵩为养子,而曹嵩是谁“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也就是说没人知道曹嵩的出身和家世。曹操是曹嵩的儿子,开篇说曹操是“汉相国参之后”是牵强附会,为曹操为武帝埋了一条“根正苗红”的出身,其实他是个不知父亲是谁家子的“野孩子”。而曹腾因为有了这么一个孙子,后来又被曾孙曹丕建立魏后追尊为高皇帝,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也是唯一被追封为皇帝的宦官

关于曹操的身世,《曹瞒传》说曹操先祖是黄帝,这个就扯得远了,不靠谱。要按照现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的说法,我要说我家的先祖也是黄帝也不是不可以。《曹瞒传》还说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因此曹操与夏侯惇其实是堂兄弟。这个说法也不靠谱,但《三国演义》在第一回里交待曹操的身世是: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所以曹操是曹嵩的儿子无疑,但曹嵩是什么人呢?

伴读记十六 | 不新鲜

晚上家庭聚餐,为不耽误自学,语文课调到午饭后的12:30。

今天讲的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曹操的《龟虽寿》。

龟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照例写生字、读诗句,女儿和她闺蜜接龙背诵,不论是内容还是方法,一点新鲜的也没有。最后从诗中“螣蛇”延伸到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南方朱雀、居中勾陈和螣蛇上古六神兽,从上古六神兽又延伸到七年级地理的地图上的方向。

无用书

12月1日了。

又是年末,心中焦灼。书房的书架上已没有空余的地方,历史、社科和文学分类已是里外两层书,但看书仍是慢。

上个月翻完史景迁《王氏之死: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命运》、《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雍正王朝之大义觉迷》等系列九本。向前翻过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顾诚《南明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向后翻过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袁氏当国》和《段祺瑞政权》,原计划开始岳南的《南渡北归》三部曲,临时转换车道去了趟“三国”。

上课之前,看书即便草蛇灰线,也还有迹可循。上课后,看什么不看什么书,全围绕课程,以求给学生丰富有趣的内容,即便如此,我也不太确定自己算不算是一位“好”老师。忝为中文教师,哪怕用尽全力只能做到一点点“好”,也就心满意足。

下周中文课,主题是“三国之对·策”,主讲诸葛亮的《隆中对》、《出师表》和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出师表》、《观沧海》是中考必考篇目,《隆中对》、《短歌行》是高中必读篇目。作为背景和延伸,又从《隆中对》延伸出毛玠给曹操的“霸王策”、沮授给袁绍的“邺都策”、鲁肃给孙权的“江东对(榻上策)”,可见诸葛并非智冠天下,天下人,天下事,智谋之士的共识而已。

课程准备,除了翻看课本和《三国演义》、《三国志》,为了查找沮授给袁绍的原文,一晚从八点到十点半,终于在《后汉书》中找到。赤壁大战前背景,最后采用《资治通鉴》版本。课外阅读,选的是方诗铭《论三国人物》和金性尧《三国谈心录》两本中,关于关羽的三篇。希望学生们能读出我的用心——关羽这个亡命蠢货,不但玩脱了荆州,丢了性命,还导致“隆中对”策划的第一步还没走完就破灭了,也导致了蜀汉后来得不到发展。

上午,太座大人在书房翻看《资治通鉴》,问我:“中午想吃什么?”

“洋芋”,我说。

“好,我去煮面。你看这些书能解决什么问题?连中午吃什么都解决不了嘛。”她笑着说。

“解决口腹之欲,一本菜谱就可以了。但要填补精神上的空洞,还得是这些看似无用的书才行。如果我小时候家里有这些书,断不会四十多岁了还在恶补。”

“那双十二打折就再买一套《资治通鉴》,留着卷卷看吧”,她说。

“好!”我爽快答应,心想又可以借机把购物车清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