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本书文笔弱,线条粗,配图随意,尤其是后三章说教太盛,配不上“细讲中国历史”这个丛书名头,但开卷有益,我对春秋时期的“天下”拼图又得以完善。
我一直以为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但其实郑庄公才是。郑庄公的“小霸”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大事变。言其“小”,那是因为它是一个小国之“霸”,与较后的晋、楚、秦这样的大国之“霸”比较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然而郑庄公称霸的时间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威势达到华夏全局,更重要的是郑庄公的“小霸”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开拓出了一个从西周王权统治到春秋诸侯争霸的新时代。
郑国的子产在郑简公三十年(前536)“铸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由秘密法阶段向法典时代过度的标志事件,子产的这一行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在晋顷公十三年(前513),晋国的大夫赵殃、荀寅铸范宣子刑鼎这事传到鲁国,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却大骂一通。看来这位“圣人”也没有什么法治观念。
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鲁国发生了一件标志性的大事:三桓“三分公室”,鲁公从此完全丧失了军事权力,成了三桓的傀儡。三桓专鲁政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当时登台的卿大夫为了夺取政权、稳定政局、赢得民心,确实做了一些值得一书的好事。不止三桓如此,春秋时期各国当政的卿大夫也如此。通过春秋时代三百年历史可知,没有实力,没有战略战术,单靠“仁义”,什么用都没有。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用的根本原因吧?!
春秋时期,学派蜂起,其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是儒、墨两家。墨翟不姓墨,考之于史书,在春秋之前也根本没有一个人姓“墨”。从原本意义上来说,“墨”可能指的是肤色,惠施说:“墨子大巧”,所以墨子可能出生在贫穷的手工艺家庭,长年的劳作皮肤黝黑,所以称“墨”,就是黑孩子。墨子的兼爱比起孔子的仁爱来,心胸更坦荡,视野更开阔,不分亲疏,不分贵贱,不分贫富,兼而爱之,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种,2018年6月1版,2019年5月2印。总阅读量第1525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