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新冠

【何事惊慌】二十一:自求多福

今天是2023年第六天,去了七次医院,其中自己预约去做了一次B超,全麻一次做了胃镜检查。上一次全麻胃镜是在两年前的2021年,也正好是元旦假期刚结束,那次是检查看看是否胃癌晚期。去年,2022年的正月初四就挂了肿瘤科专家号,胸部CT、颈部淋巴结超声、血常规、肿瘤标志物检验等又做了一通检查。这三年,每年新年到医院确认一次自己是否患上各种癌已成“惯例”,心态都稀松平常了。

这六天里,看到一些在各类媒体上没看到的,不符合主旋律的新冠疫情下的医疗现状,耳听的“虚”,眼见的“实”,作为私人日记记录一下:

晚上九点,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乌当分院,连走道上都坐满了输液的新冠患者,其中绝大多数是老人。在急诊留观室,有重症老人等了五天都没等到一张住院床位,因为连外科病房都住满了新冠病人。急诊室外还有老人躺在担架床上输液、吸氧。120急救车送来病人,医生让急救车的随车人员去问护士能否接收,护士让去问医生,随车人员说:病人让我们送来这里,你们推来推去不接收,车也不能就这么停在门口不下病人,我们就只能把病人放在你们大厅了。

老父82岁,新冠阳了一周,还是晚上九点,血氧低于90,呼吸困难,口不能言,送到贵州最好的医院——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急诊。急诊大厅就像赶集,挤满了新冠病人,同样绝大多数是老年重症患者。老父抽了血、做了CT,四个小时候后的凌晨1点,终于住进神经内科病房一病区。一层楼四十多张病床,绝大多数是新冠老年重症患者。

来自贵州几个县,不同口音的几位患者家属在走道里聊天。说:我们乡下,先生都忙不过来了,一天要跑好几家。县里面火葬场烧不过来,喊送到旁边县去烧,但是哪个县的火葬场都烧不过来。贵州乡下称的“先生”不是教书先生,是有人过世给人家做法事、看风水的道士。

给邻床做透析的护士和同事聊天,说亲戚、老人过世,这个月都随了十几份礼,一个月的工资都没了。

神经内科的医生不懂怎么治疗新冠病人,于是每天轮流接受培训,遇到处理不了的情况和病人,就请相关科室医生会诊。整个医院已经分不出什么科室了,或者说整个医院现在就只有一个科室——新冠重症科

复诊时,医生说我的尿酸还是太高,已经481,要吃药控制了。我说知道的,因为第一次吃药有可能会引起痛风发作,所以准备在过年假期时开始吃药。那时就算痛,也能安心躺在家里慢慢随它痛。医生笑,说这个年,大家都不好过。我说世事不堪,唯自求多福了。

有一种统计方法叫不统计;有一种数据叫无数据。多年后人们看新冠疫情这三年,会像现在看1959年至1961年所谓的“三年自然灾害”。当年到底饿死多少人,现在也没有准确的数据。这三年到底有多少人因新冠死亡,以后也不会有数据。

新冠终于发作

今早和花卷到中学部上课。到校教师包括我共3人,上课学生4人中,走读学生3人、住校生1名,另有3位“小阳人”在寝室静养。

上午语文期末笔试,仅花卷一人参加。未安排在线考试,我在家长群里解释:“因不可抗力期末笔试缺考的学生,我将根据平时的出勤率、作业完成度和课堂跟随度作出综合评估。我认为,从长远来看,缺考一次期末考试对人生并不会有什么影响;而人生的任何时候,身心健康都是第一位的。大家保重。”

两节课后,读周思成《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1名走读生开始头晕,回寝室休息至午饭后离校。

午饭时未见小学部老师们,估计都在家休养或网课。

午饭后,校长决定从明天开始所有学生、老师不到校,居家上网课。寝室里休养的两位同学由宿管老师照料,学校正常提供餐食。下周是否按教育局上周安排的进行期末统考,待教育局通知。

饭后,因体育老师“阳”了,花卷就自习做了数学作业。这时我棘间韧带损伤处渐渐酸痛并向全身蔓延,花卷手脚开始酸痛,新冠终于开始发作了。她这周都很紧张,和我讨论了几次“‘阳’了怎么办”这个话题,最终我们的结论是——躲不是办法,也躲不过。坦然面对和接受,该吃吃该喝喝,我们吃好喝好睡好,剩下的就交给身体的免疫系统,这是它们的战斗。继续读《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花卷去操场骑山地车。

下午3点左右,帮花卷修了撞坏的山地自行车,感觉开始低烧。1名住校同学离校,寝室还有2名“小阳人”。

读《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花卷在校园里荡秋千,我们喝水、吃葡萄、晒太阳,等16:30,太座车来,回家躺平。

担心太座和两个娃。

一本可怕的病毒科普

新冠疫情,让理查德·普雷斯顿的《血疫:埃博拉的故事》(THE HOT ZONE)在中国大陆的销量不错。我的这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纪实”系列之一,平装,二〇一六年三月一版,二〇二〇年二月的第十二印,十五万八千字,二百九十页,总印数十二万九千册。现在每年出版的书,百分之九十,或许还要更多,印量都达不到九千册。

这是一本可怕的书。冷静、真实的纪实文学,在它作为枕边书的两个晚上,我都做了被致命病毒感染的噩梦。从梦中惊醒,在床上做起来,打开灯,一次凌晨三点半,一次凌晨四点,长舒一口气,摸摸自己的脸,心里想:还好只是做梦。除了纪实,这本书也对我也是一次病毒和病毒传播的科普——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二十四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城市,构成网络。病毒进入网络后,一日之间就能进入飞机抵达的任何城市,巴黎、东京、纽约、洛杉矶。”其实,不只是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而是任何地点的任何病毒。

“有些病毒学家将病毒列为‘生命体’,但是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病毒不能算是‘活着’。病毒非生非死,它的‘活着’很难定义;病毒存在于生命与非生命的边界……病毒在繁殖时看起来时活着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它们又显然时死的——只是机器而已,小归小,但完全是机械式的,不比手提钻更有生机。病毒是分子大小的鲨鱼,是没有思想的行动。”

“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它就非常困难了。”例如从二〇一九年十二月起一直在全球蔓延的新冠病毒,疫情实时大数据显示,新冠病毒致死率2.2%,截止今日累计已有一亿一千多万人感染,杀死超过两百四十万人,平均每天杀死五千七百多人。而埃博拉病毒的致死率是90%,“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就像是人命的黑板擦。”

每天都是历史

昨天买的一本书,淘到的一本旧杂志,晚上睡前枕边书就翻完了。

二〇〇七年二月一日出版的《华夏地理》,零售价二十元,四元购入。这期是春节特辑“到西藏过大年”,十八张吕楠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黑白跨页照片大赞。一直想淘齐吕楠的《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三部曲”,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原因只有一个,穷。全套“三部曲”摄影集接近二千元。好东西从来都不便宜。

郑鸿生《寻找大范男孩》,曾获二零一三年台湾“金鼎奖”最佳文学图书奖。文笔算不上好,得奖或许是因为书中“祖父是前清遗老,父亲变日本皇民,儿子又成民国青年,三代之间的传承与断裂”,昭示了台湾一个世纪的现代史。

昨天女儿感慨特朗普的“奢侈”,今天特朗普宣布自己与夫人新冠检测阳性,已隔离。在朋友圈幸灾乐祸的人,我都把他们拖黑了。这群人,应该和欢呼“911”的,是同一群人吧?!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