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特别习惯生一个“蛋”,然后告诉这个“蛋”,我们上一代当母鸡也就算了,你下一代可要努力变凤凰啊。实际上,家长常常忘了自己要先变成凤凰。所以教育的本质应该在于“执我”,也就是“执你自己”。父母有什么想满足的,就自己去满足。生活中要给自己一些“小确幸”,讲大道理是没有意义的。
追求确幸的过程并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过程。你的确幸是要求你每天都往前走就好,而不是一定要获得确切的利益回报。你想要得到什么,都得自己先行动。
每一个人最容易做的事情都是要求别人,但他们忽略了最可能实现的路径是改变自己。一个人不可能自己都不学习、不改变,却永远想着去要求别人去学习、去改变。这实际上就是很多家庭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在教育上,一切都要反求诸己。
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需要用心坚持。能把学习变得快乐是一种本事。没有人天生就会爱学习,顶多是对某个方向有兴趣,肯主动去琢磨和钻研,他就会慢慢地变成会学习,然后才开始爱学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种子,驱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只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内驱动力,就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孩子是从父母身上学习,父母唯一能改变的,其实就是自己。自己变好了,所有事情都会变好。身教重于言教。如果父母自己不看书,为什么还要逼着孩子天天看书?
孩子的知识量和阅读量是正相关的,孩子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的藏书量也是正相关的。读书这个习惯,它不可能是某一天突然养成的,势必是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热爱和坚持才能形成。它萌发于幼年,受父母及周遭的影响,却最终显现在个人生命中的各个阶段。所以父母应该在整个家庭营造读书的氛围。一个家庭至少应该有一千本藏书,分别是自己想读和要读的书、建议孩子读的书和孩子要读的,覆盖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书。让书成为家庭环境的一部分,随时都能看到书,随手都能拿到书,一千本书就是一千种可能性。每天哪怕只抽10分钟全家一起阅读,慢慢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可能培养起来,自然就会爱上阅读。
书看得足够多的时候,人就会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并越来越自洽,越来越明白自己应该是去跟整个人类比,应该是考虑怎么去为人类已经实现的成就添砖加瓦。一定不能跟别人去比,跟别人去比,跟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这些都没有意义。
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终身学习不是说必须要去念一个什么班,必须要去读一个什么学位,你就在自己的岗位上日拱一卒,自己跟自己比就够了。不用去在意外界是怎么看你的,有多少人喜欢你,一定就会有多少人讨厌你。所以人最重要的不是凝视“暗”,而是寻找“光”。这就是“达观”的人生态度,就是既不乐观,也不悲观,对任何事情都可以两面性地包容看待,遇到任何情况都觉得这并非意外,只是概率不同而已。这样才能做到既万事努力,又万事随缘。我们缺的,难道不就是这种状态吗?
在科技上,我们每一代人都在颠覆上一代人,人类持续进步的本质就是这一代人不怎么听上一代人的话,所以我们才能走到今天。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长给到孩子的教育,更大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人和人之间都是平等的,甚至人和万物之间也应该是共享地球的,所以不用去羡慕别人,只要做好自己。不要忘记去看书,不要忘记去实践,把很多事情都做到知行合一,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活出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人生。理想的教育势必是从父母自我改变开始的,只要父母从每天的小确幸开始做起,那剩下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尹烨《做从容的父母》,广东经济出版社2023年5月1版,2024年5月6印。总阅读量第145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