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大众心理研究

学人家抵制奢侈品?你这个月的花呗还了吗?

“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个体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在敲下这篇日志前,我又爬上书架最高一层,抽出法国人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翻了一遍。

如果不是朋友圈,我可能此生都不会知道D&G这个意大利奢侈品集团,现在我还知道了它的中文名是“杜嘉班纳”,但仍然不知道这个品牌都有什么产品。引起这次对其抵制的视频,我没有看过,网上也已找不到,所以到底国人受到了何种侮辱,不得而知。但国人的应激反应,与之前抵制韩国乐天、日本PAP、巴黎世家(或是巴黎春天?)一致,我相信这不过是又一次“群体性”临时兴起的群娱,或许随着这个周末的过去就过去了。

我相信国人们会像夜阑静在日志《中国何时会有自己的奢侈品牌?》里说的那样“这次的D&G事件不会是最后一次,风波一过,消费者还是会买的”,但我不认为消费者这阵风过去后还是会买的理由是“因为中国没有自己的奢侈品牌”。

我认为风头过后,想买、该买的还是会买的原因,一是“多变的群体没有理性可言,他们只受感性支配”,并且群体智商要远低于个体智商,“‘群体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暂时的,一旦构成群体的人群四分五散,每个人立即就恢复到自己以前的状态”。也就是如果他的消费能力足够,这个个体又钟情于某一款、某一类或某一品牌,买谁的都要花钱,为什么不买自己喜欢的呢?并且一个人为什么不能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个人财富呢?

二是在这个一言不合就抵制的“群体”构成者中,这些奢侈品的真正消费者(不包含在马云家双十一血拼高仿、超高仿者)又有多少呢?因为正品奢侈品不是来自义乌,你想要多少就有多少,构成奢侈品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稀有程度”。你怎么可能相信那些和你上了差不多的学校、拿着和你差不多的薪水,买了和你差不多的车、住着和你差不多房子、养着和你差不多娃的,几年都不会去见上一面但在微信里天天见的好友,竟然穿着皮尔卡丹和七匹狼在抵制BALENCIAGA和D&G?那些人可是“双十一”剁手了一双19元反季节促销乔丹短袜都要晒朋友圈炫富的人啊!

奢侈品,与99%的人都没有关系,但我们却看到这个社会99%的普通大众在抵制只为1%的人服务的奢侈品。那些在朋友圈里今天抵制这个奢侈品,明天抵制那个奢侈品的好友们,你这个月的花呗,还了吗?

我希望学堂的每个中学生都应该至少读一遍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我希望他们都能成为知识的贵族,而不是群体之一员。因为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知识贵族而不是群体。

这算是一篇迟来的读书笔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