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周之江

重温与初读

午后,小雨,篱笆、院墙上的蔷薇,把花瓣洒了一地。

太座陪着小儿午睡,女儿陪我在客厅书房看书。

孔学堂书局“贵州杂谈”系列,周之江的《逛吃贵州》女儿很喜欢,读过好几遍,今天想起又从架上抽出来,边翻边吞口水。她看到扉页有周之江给我的题签,问:“爸爸,写书的周之江和你是朋友吗?”

“嗯……”我认真想了想,说:“只是见过几面,说过不多几句话而已,算不上通常意义上的朋友,最多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

听我这么回答,女儿颇有点小失望,又拿起同一个系列,余未人的《余的贵州札记》,问:“这也是你认识的吗?”我摇头,“这个作者爸爸我是既不认识,也没读过她的书。”

“那这本书上也有签名。”

“这也是也闲书局签售时买的,但还没读过。”这缘于2022年元旦节假期,穷人穷时穷读书的我定下后续买书的三个原则:非作者签名钤印不买;非立志必读完者不买;非也闲书局所售不买。

自从几年前女儿在书房乱翻书,无意间看到一本书扉页上有作者给我的题签,碰巧那人与我较熟,从那时起她每当在书架上发现签名本或签赠本,就都以为我与作者是朋友。或许她慢慢长大,发现爸爸只是一个没什么拿得上台面值得一说的特长爱好,只是没事喜欢翻翻书的乏味老头后,会更失望罢?

卡尔维诺认为,经典作品的标志之一,就是“即使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但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经典作品也是即使重温也好像是在初读。里尔克《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虽然是读第三遍,但每一次都像初读,都有不同的收获,或许这就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

“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

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一切都是时至才能产生。让每个印象与一种情感的萌芽在自身里、在暗中、在不能言说、不知不觉、个人理解所不能达到的地方完成。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这才是艺术地生活,无论是理解或是创造,都一样。

愿你自己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你将会越来越信任艰难的事物和你在众人中间感到的寂寞。以外就是让生活自然进展。”

这让我想起每天上课,与学生在一起的那几十分钟里,都是“以深深的谦虚与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

笔名、签名钤印本和也闲的《书店小记》

笔名

“你这个笔名不行嘛。”太座一脸嫌弃。

“哪个?‘远行客’?这个来自‘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嘞。古诗十九首嘞!”我说。

“啊又咋个?又没得人晓得是你。”

“笔名这个东西不就是这个作用么?我第一次写剧本,砸了,也没人知道是我;炸了,吔!运气还阔以。多安逸。”

签名钤印本

上个周末,周之江在也闲书局签售他的新书,我向书局订了一本。昨天收到书局快递来的“贵州杂谈”第一辑《逛吃贵州》签名钤印本。孔学堂书局二〇二一年十月一版一印。作者周之江在扉页上自右至左用毛笔题:“毛豆好吃下回再写/黎明兄正/辛丑之江/又及作者简介已换可以不吐槽否”。这三十个字,于我就是一篇小文章,有妙处也有故事。可惜我认不得“之江”二字旁一枚朱文印章是什么字,但不妨碍其可爱。

书名《逛吃贵州》,这里的“毛豆”是个“一石二鸟”的梗,我曾用网名“黔山毛豆”,而“毛豆”也是个吃食,不论是盐水煮还是糟辣椒炒肉,做得好都美味。说“下回再写”,估计明年会出第二本。

称我“黎明兄”,周之江实在自谦太过。不但他年龄比我大几岁,在读书、写字、治印上取得的成就和社会地位,于我都当影视剧看——这种人竟然活在我的现实生活里面,这不科学,也不真实。

“作者简介已换可以不吐槽否”,这就是个差点成为事故的故事。去年四月十八日,翻完《大时代的小注脚》,随手敲了一点读后感,随后被“好事者”转发给了作者周之江。“不吐槽否”这句说的,就是我读罢《大时代的小注脚》,“这本书啊,除了作者的自我介绍,其他内容都好”这个“感言”。

《书店小记》

也闲书局高姐,昨天发了一张局座秋蚂蚱理书的照片,配了“理书人”三字。局座自称书局主理人,我在照片下面故意问:“‘主理人’就是主要的理书人吗?”

今天,也闲书局最主要的理书人局座秋蚂蚱发了一段文字,配了三张图,说:“书店今年弄了一个看起来像书一样的东西。我在一年内写了七万多字《书店小记》,我也没想到。做出来是留个想头。该东西只送不卖。书店也不会像塞广告一样扫街。让我们保有一点颜面。印数不多,送完为止。图片是打样品。从印刷厂出来要八天左右。”我志在必得,忙给书局客服号留言,请“千万千万,务必务必,留一本书局全体老师的签名钤印本给我啊!”

捡漏

从书店回来,太座躺在沙发上休息,我烧水泡茶看到吧台上的金庸散文集《寻他千百度》,早上出门前从楼下书房带上来。问太座《乞力马扎罗的雪》看完了吗,“才看了几页,不太看的下去”,她说。
那就换一本吧。我说。但她不太想换,因为觉得“名著嘞,海明威,几多有名的,总应该写得不错的。”

“你觉得阅读什么最重要?”

“知识?常识?”

“我觉得是快乐。快乐了,管它知识点、常识点、重点、要点或者管它什么点都能get到,不快乐,什么点都没用。所以阅读第一条就是自由阅读。想读什么读什么,什么让你快乐就读什么。当一本书你读不下去,果断放弃,换下一本。世上那么多书,历史的,地理的,言情的,武侠的,考古的,科幻的吧啦吧啦,没必要在一个点一本书上死磕。中国不是还有句老话叫“触类旁通”么?看多了就自然知道了,明白了。路上有块大石头挡着,敲不掉挖不动,就绕过去嘛。”

今天端午节假期第一天,一早去二十四书香书店,又是入店第一客。从上午十点呆到下午两点,中间出去吃了一碗面,挑得淘得新旧和特价书共十六本。欢喜。

金性尧《夜阑话韩柳》,北京出版社二〇一五年九月一版一印,定价二十六元,略有水渍,特价十八元。

吴小如《古典小说漫谈》,北京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二月一版一印,定价二十八元,略有水渍,特价十八元。

张荫麟《两宋史纲》,北京出版社二〇一六年三月一版,二〇一七年六月二印,定价二十九元,略有水渍,腰封缺失,特价十八元。

以上“大家小书”系列之三种,兴趣和备课,各占一半,不备课时当闲书翻翻也是轻松有趣。

有的书,老早老早就听过,但就是一直一直没看过,《太平广记》于我就是这类书其中之一。今天发现特价,就买了。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〇一一年三月一版,二〇一六年二月二印,定价三十二元八角,六折特价十九元七角。没有破损、污渍的书打特价,如果不是书店清仓就是内容不够好。这个版本如何,看看再说。

段义孚《神州:历史眼光下的中国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二〇一九年2月一版,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印,定价八十八元。没听说过这本书,但从书名感觉正好是我正在学习的方向——地理、历史和语文三门课程的融合。这样多学科融合课程,并不是我拍脑袋的做法。民国二十五年(1936),苏甲荣的《中国地理沿革图》,蔡元培题字,梁启超作序,由日新地舆学社出版。梁启超在序中即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观念不确定,譬诸筑室而拔其础也。”

《日瓦戈医生》,首次出版于一九五七年,是在米兰出版的意大利文译本。次年,作者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因这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消息在前苏联引起轩然大波,作品受到严厉批判,本人也被开除作协会籍,并受到各种威胁恐吓,于是被迫拒绝诺奖,成为诺奖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一九八二年,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逝世二十八年后,苏联才开始逐步为帕斯捷尔纳克恢复名誉。今天淘到这本是长江文艺出版社二〇一二年六月一版一印,硬面精装,定价二十八元。好奇,到底是一本写了什么真话的书会让当时的苏联执政者如此害怕。算是今天捡漏收获之一。

陈寅恪《金明馆从稿二编》,“陈寅恪集”之一种,繁体竖排,三联书店二〇一五年三月一版,二〇一七年四月七印,定价七十五元。我手上这套书的第二种。另一种是《元白诗笺证稿》,慢慢要凑齐这套书。还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是商务印书馆的毛边本,一直没舍得拆开毛边,所以,一直没读。

夏志清《感时忧国》,广东人民出版社二〇一五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五十九元。没读过,不评论。

李长声《系紧兜裆布》,三联书店二零一四年八月一版一印,定价三十八元。这周正在刷藤泽周平,《黄昏清兵卫》和《隐剑孤影抄》两本就是李长声所译,真正是译出了“平静而有力的文笔”,所以一看到就忍不住买了。上周在学堂大门遇到周之江,他第一句话就对我说:“谢谢你的评价。”我一头雾水,没明白,问:“什么评价?”,他说:“我的那本书,你写的书评。”我才想起四月看了他的新书《大时代的小注脚》后,随手写了一篇读书笔记,他在温哥华的同学看到后转给了他。这周一,我做了他女儿的中文老师。刚才,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看到“长声闲话”印是周之江所刻。

黄图珌《看山阁闲笔》,上海古籍出版社二〇一三年二月一版,二〇一九年三月八印,定价三十四元,“明清小品丛刊”之一种。看了再说。

张之洞《劝学篇》,朝华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一版一印,布面精装,定价四十二元。“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之一种,清光绪二十四年三月两湖书院刊本影印本(繁体竖排),分为上(内)篇和下(外)篇共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想读的书太多,时间又太少。

喻血轮《绮情楼杂记》(足本),九州出版社二〇一七年九月一版,二〇一八年二月三印,定价七十八元。据说这是一本可称为晚清民国民人奇闻轶事的“晚近版《世说新语》”。

夏丏尊、叶圣陶、宋云彬、陈望道合编的《开明国文讲义》(上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二〇一一年十月一版一印,定价五十九元。这个价格淘到这套书,真是捡到大漏。《开明国文讲义》初版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十一月,编纂者都是一时之选。夏丏尊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叶圣陶是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现代著名作家;宋云彬当时是开明书店编辑,著名古典文学研究家,陈望道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语言学家。这四位名家联手为青少年编纂这样一部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创举。同时这也是民国时期对语文教学的一次别开生面的探索。这部教材立足于青少年读者的自学,一百四十余篇选文按文章体裁由浅到深,由此及彼,于平实中体现创意。青少年读者只要认真自学,勤于思考,就能学会阅读和写作的一般方法,掌握简明的中国文学史常识,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对我当下的教学应能从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和借鉴。

每次逛旧书区都会有收获。今天捡到的大漏,数这本《清稗类钞》第一一册。中华书局一九八六年七月一版一印,繁体竖排,定价三块一角五分,封底上一枚长方形“特价图书销售章”,书店定价三十五元。打主意读《清稗类钞》没多久就遇到,可见念念不忘就必有回响。只可惜这套书仅只这一本。买回来随手翻了一下,有趣,有料。喜欢。下一个目标,存钱凑齐一套《清稗类钞》。

此刻,买回的书都盖了章,却上不了架,全堆在书桌上。因为架上已没有空间了。

除了作者介绍,其他内容都好

午饭后时晴时雨,忽明忽暗。出门散步还没走出几个弯,风雨又忽至,狼狈而归。坐家翻完周之江《大时代的小注脚》,孔学堂书局2019年10月1版1印,签名钤印本。

周一(4月13日)作者在朋友圈说:“近有小书付梓,题《大时代的小注脚》,依嘱签名钤印五十余本,放上孔学堂书局微店,一个小时售罄,皆朋友们捧场,遂增签二百册上架。虽说卖多卖少,我分不了一毛钱,但还是希望出版社不要亏本,否则今后再想出书,便无人搭理了。所谓,一本破书,二百多页,三十元钱,四海兄弟,五内铭感,六根未凈,七行俱下,八折可得,九年冷眼,十足谢意……”

不是因为这个天气,不会翻这本书。勒口上作者简介“曾在媒体工作十八年,历经党报、市场报、杂志、新媒体乃至广播电视等不同形态媒体的磨炼,从记者、编辑一直干到总编辑。”哪一个在媒体码了十几年字的没有几篇自以为还拿得出手的文字?而且党报的调调,难保不是不知所云空洞乏味到打个喷嚏都能在书页里听到嗡嗡回声。天气不好又无聊,就找一本看起来应该很无聊的书聊以一读,13.7万字,33篇专栏文章的节奏,正好适合哪里看不下去就哪里甩,不用担心错过什么。

无聊开头,一气看完。除了奥运和商业、足球两三篇实在不感兴趣快速扫过,大多读来轻松有趣,有当下有历史,还篇篇不离“读书”。目测33篇里“抄”到的书,我只读过十之二三,“抄”得最多的《清稗类钞》我正起心要找来翻。原来篇篇都只是浮在水面上冰山的一角,水面之下的,是大量的阅读和笔记,信手拈来,举重若轻。这本书啊,除了作者的自我介绍,其他内容都好。

收到这本《大时代的小注脚》,在桌上放了两天,不确定是要归到“贵州”类还是按照腰封上架建议“文化/散文”类,现在看完,其实每篇都是书话。果断插入“书人书话”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