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写作

致小闲同学: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思想成长史

小闲同学:

你推荐的美国作家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我用了一个星期,终于读完了。

原本我看书的速度会更快,但上周日下午,在也闲书局结束了和主理人秋蚂蚱先生的对谈,回家的地铁上突然想起西塞罗,想起他说:“如果你拥有一个花园和一间书房,你便拥有了所需要的一切。”于是我准备种一些蔷薇、黄素馨、栀子花和绣球花,还有不用怎么照顾也能长得很好的铜钱草。这样我的生活中,就不再需要其他的东西了。

这几天,我的阅读时间都调整到了下午,因为凉爽的上午我要去到森林里,寻找一些大小合适的松塔,一些陈年的将腐未腐的松针,用曾经每天背电脑、文具的通勤包把它们像小孩子一样背回家,垫在绿植箱底。不久,我会再次拥有一个小小花园。

在森林里,我低头寻找松塔,偶尔抬头,竟总是能看到蹲伏在松枝上,从一根根直直伸展如同我曾经的头发一样倔强的松针后窥视我的松鼠,或漂浮在树叶间一池蓝天里的鹰。它们总是让我迷失而弄丢了时间。

在给你敲这封——不知道这到底是读后感还是读书笔记或是信的东西时,发现由于没有在阿蒂克斯说为什么不能杀死知更鸟那一页做标记,于是我失去了它。不甘心。我认为阿瑟·拉德利和汤姆·鲁滨逊就是两只“知更鸟”,而看完了这本书,怎么能不知道这么重要的信息?于是又再看了一遍,终于,我找到了那段话:

“一天阿蒂克斯对杰姆说:‘你射多少蓝鸟都没问题,但是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罪恶。’

“那是我第一次听到阿蒂克斯用‘罪恶’这个词,我问莫迪小姐是怎么回事。

“莫迪小姐说,知更鸟什么坏事都不做,只是衷心的唱歌给我们听,这就是为什么说杀死一只知更鸟就是罪恶。”

在我看来,知更鸟是至善的存在。就像一本好书,一间也闲书局这样的好书店。

此外,还有了新收获,例如发现了之前被忽略的“女士们中午洗一次澡,下午三点睡完午觉再洗一次,等到夜幕降临时,她们个个汗湿甜腻,像撒了一层痱子粉当糖霜的软蛋糕”这么有趣又生活化的,精彩细致的描写。

感谢你推荐这本书给我。这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关于正义和良知的好书,让我看待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新角度。例如“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太着急了,以至于都没学会怎样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这句让我想起自己常说的“慢慢来会比较快”。其实我们大可不必着急,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每朵花都会在该盛开的时候绽放,什么都不会错过。我们只需要在面对自己时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因为有的时候,“勇敢是:当你还未开始就知道自己会输,可你依然要去做,而且无论如何都要把它坚持到底。你很少能赢,但有时也会。”因为“人并不像某些人强迫我们相信的那样生来平等——有些人比别人聪明,有些人生来就比别人占优势,有些男人比别的男人挣钱多,有些女士的蛋糕比别的女士做得好,有些人天生就比大多数人有才华。”

曾经我很愚蠢。这个愚蠢一是愚蠢其本身,二是对愚蠢的未知,这比愚蠢本身更可怕。后来,在读了1000本书,写了超过200万字的读书笔记、影评、乐评和记录日常思考的随笔以后发现——我仍然是愚蠢的。还真是绝望啊!不过还好有一个大大的收获,它在暗夜中发出的微光给了我无比的慰藉,那就是——我知道了我的无知。这让我想起苏格拉底那句——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嗯哼!似乎我又靠近了那些人类历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物0.001毫米。否则我还是那黑暗中一点风吹草动就群起而吠,被人一吼就摇尾收声的村犬。NICE!

曾经,美国领导与教育国际中心主任威拉特·达吉特,就全世界都在为学校应该教什么而争论不休时,他认为,学校开设的课程里,最重要的应当是两个科目——教会学生怎样阅读和思考。在我看来,在AI时代最重要的除了阅读、思考,还有写作。因为阅读、思考和写作,就像呼吸、进食和排泄之于生命。呼吸和进食维持的是“人”的生物生命,而阅读、思考和写作维系的,是一个“人”之所以为其自己,不是其他任何一个生物概念上的人的根本所在的精神生命。这就是弗吉尼亚·伍尔夫所说:“作为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一个人的成长,除了生理上的,还要有与之匹配的思想上的。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我希望你能成为拥有常识、善于思考和表达的智慧的贵族,而不是群体之一员。这也是我为什么希望你应该至少读一遍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原因。因为创造和领导着文明的,历来就是少数而不是群体。

所以,人总是要多读一点书,多一点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通过这一点一点积累,拨开前面让人看不清楚的杂草,细细地分析;凡事多问几个“真的是这样吗”,这样才有可能明事理,辨是非,才可能不轻易被人蒙蔽愚弄,并用理性拷问自己,拷问先人;然后,向前小心翼翼地放一块小小的新石头,让后人踩着,不摔下来。这即是生活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一个没有圣人的时代,我们每个现代人的生命文体,都是一部小品文。(李雪涛《思想小品》)

此时,在给你敲这封信的BGM,是雷鬼音乐鼻祖牙买加人Bob Marley的《Three little birds》——

Dont worry about a thing,

cause every little thing gonna be all right.

Singin: dont worry about a thing,

cause every little thing gonna be all right!

期待,在即将到来的八月,每周都能与你在也闲书局见面,聊一聊我们的阅读和思考,听一听别人的声音和智慧。

盐水煮毛豆+油炸秋蚂蚱

周日早餐后,随手刷了一下微信,在也闲书局局座秋蚂蚱新发的一条,关于球赛的感慨“世界越来越平庸,人生无趣”的朋友圈下面回了一条评论:“这个原本平庸的世界,因为你和也闲书局变得有趣。”然后开始整理书房。

午饭后正困得不行,收到局座的微信,让有时间给他打个电话,“有个事请你帮忙”。

不知道是我在乡下的原因,还是他在书局地下室办公室里信号被重重书架阻隔,反正就是断断续续通话25分钟,就应承下了。

“我担心,在社会上毫无存在感的我会耽误这个活动的招募。”我说。

“你别有负担,我们俩就是在做各自的故事,招募这事忘了它。”局座回。

于是昨天也闲书局的公众号推出了周日活动的预告:7/14|当阅读与写作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我转发已没有几个朋友的朋友圈,加了一句:“7月14日(星期天)下午三点,在也闲书局,一盅也闲酒,一粒盐水煮毛豆,一只油炸秋蚂蚱,也闲聊一下阅读和写作这种生活方式。

关于我的介绍,我觉得局座写得真好——

“这个周日(7月14日)下午3点,我会作为主讲人和书店读者聊我的阅读与写作的个体经历。这是一个普通人的讲述,为了让这个普通的讲述更普通,我邀请我认为的贵阳最好的老师毛豆和我一起讲述。因为毛豆老师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一个书店主理人,和一个在幸福学堂被学生公认是最好的老师坐在一起,聊阅读与写作,就像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讲述一个在废品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打包工在“不幸地有幸在无意中获得了学识”的故事。

“我和毛豆的“不幸”是我们一直都在底层挣扎;我们的“有幸”是我们从来就不是一棵爬满猴子树上的任何一只——我们不会面对上面的永远的红屁股,我们也不会低头看仰视我们的谄媚。

“因为我们各自有属于自己的那棵树,树上有滋养我们的果实——‘学识’。”

昨晚太座大人问如果没有人来参加怎么办,我说不用担心。我已经退隐十年,秋蚂蚱选择我来和他对谈,他就要面临这个风险并承担后果。

空杯子再见形容词

上午六年级的课,热身内容是《幼学琼林》一节。讲到“天地与人,谓之三才”句,我说四川人喝茶,特别是在成都的老茶馆里,用的多是一种上有盖、中有碗、下有托的茶具。成都人把这种茶具叫做“三才碗”,喻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

“一个茶碗就像一个人,你们觉得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是比较不错的状态?”我问。

学生一一发言,有的说装满了82年拉菲的,因为“可以通过内容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有的说装了各种东西的,“这样可以充实和丰富自己”。

“可是,再大的茶碗,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不管你把它装满了82年的拉菲还是22年的化学海天,它都再容不下一滴甘露;如果油盐酱醋什么都装一点,那碗里的东西都将失去‘自我’变成不可名状之物。”

“……空的!”短暂沉默后,三位学生先后说:“一个空的茶碗才是最有用的茶碗。”

“为什么?”我追问。

“因为空的茶碗可以随时装进任何东西”,“茶碗在空的状态下才是最充实的状态”,“空的茶碗才有无限的可能”。

“太棒了!这种‘空’就是一个人很好的学习状态,就是通常所说的‘虚心’,不只是要虚怀若谷,还要空谷藏峰,胸有丘壑,眼存山河,无所容又无所不容,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一节课有这一碗的收获,当浮一大白。

下午五年级的课。这个学期五年级的阅读教材,选取的是洛伊丝·劳里《记忆传授人》、《数星星》和琳达·休·帕克《碎瓷片》这三部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作品。原计划六周读一本,三本读完正好一个学期。这个计划里没有疫情,很多事是不受计划计划的。一开学还没来得及把书发给学生就被“静默”了。本周解封开始线下课程,这个学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阅读写作课才正式开始。

阅读写作课,还是老规矩,每位同学每天在自己的喜马拉雅电台里读阅读教材五分钟,课上提出问题并分享,以及完成写作的任务。

这个学期的常规写作训练主题是“再见形容词”。形容词主要是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如果按照套路作文的那些个套路,一篇作文都是引用的名人名言和形容词的堆砌,那是空乏、空洞的,文不成其为文。于是我每一次课会“封存”一到三个形容词,训练大家在日常写作中尽量少用形容词,多一些描写,丢掉不知所谓的无感感慨,好好的说话。

今天“封存”的三个形容词是“愤怒”、“开心”、“悲伤”,即三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不得使用这三个词,写一句或一段让人读后能感受到作者的愤怒、开心和悲伤的话。同学们突然发现不知道怎样表达这三种情绪了。用了一节课举例、引导,终于有五分之一的学生挑战成功。真好。

文章悦己

风来,花瓣雨下,在花瓣里游泳的大娃,欢叫着颤颠颠奔跑的二娃,太座挽着我的手,樱花树下,我们一家。

然而,一不小心二娃踩到了狗屎。不知狗屎为何物的他,还抓起来耍,身手矫健的妈妈也没能阻止。

妈妈抱起二娃,一路狂奔回家用肥皂洗手。“有其狗必有其人,或者说其人还不如其狗。因为狗不知道不能到处乱拉屎,但人知道。”刷鞋时我想。想起也闲书局公众号里有天推送其主理人秋蚂蚱的一篇小文。现在翻出来,找到了这一段——

“我曾租住一个英国平民的房子。我的邻居有一条德国黑背。我时常在海边遇到男主人遛这条狗。有次,我们照例相互招呼后,我跟男主人走了一段。我很好奇,似乎从来没听过这条狗吠叫。杰瑞告诉我,当地规定,如果狗被邻居投诉三次,那么这条狗就会被强行收容。‘因为你缺乏教育的能力。’”

我曾经把这段话发到业主群里,也知道人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最多只是自我情绪的一个表达,而已。有户邻居家的两只狗长期无端吠叫,扰了大家的清净。投诉无果,报警无效。我没想到镇邪恶儆效尤几多神勇的警察,竟也拿这一家人两只狗无法。看来,缺乏教育能力的,不只是这户人家,还有那几位警察,甚至这个国家。

突然想读永井荷风。问也闲书局,说是没有他的书。我说谢谢。其实想说的是:“这个应该有。”

最后还是买了一本莫瑞的《从部落到帝国:原始社会和古代东方的社会组织》,大象出版社2010版。简介里说这本书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近东社会组织从氏族到部落,进而到王国,最后发展到帝国的演变过程。这不就是每天我在小学部的PBL项目《文明》么?今天,是这个项目跨了两个学期的第四十五天,是项目中的第四十五个世纪,也就是四千五百年。和现在这一次人类的文明诞生一样悠久。

本学期每个教学日的《文明》项目日志,累计到今天已记录超过20000字。平均每天800字的日志会先发到教师工作群里,再隐去学生的姓名发到这博客。

我很清楚,这个项目日志只有我的女儿和其他少数一两个学生在天天追,教师群里不会有人读。甚至我想有的人也会将这个每天会按时发出的日志,看做像坨狗屎一样。对此我既不失望,也不失落,因为其本质并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的文字也没有好到别人还值得一读的程度,并且没有参与项目的人读起来是毫无乐趣——“你的项目维度太高,读不懂你的项目日志。”曾经一位从事文字工作超过十年的老友,也是项目中一位学生的家长对我说。这日志只是告诉别人,我有观察和记录,这个过程使我感到快乐。

阅读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写作也一样,所以这两件事都是孤独的。

在《写你想读的文章》一书中,田中泰延认为,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都是孤独的。所以“你的文章,第一个要取悦的人应该是你自己。

【备课手记】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吴鲁芹在《吴鲁芹散文选》里说:“好的文章要靠文字的纯正,而如今纯正的文字,却要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写宣传稿式的一味夸张,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把原先有意义的东西,贬到不值一文。”

纯正文字难得,好文章更难得,因为这“不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

董桥在《英华浮沉录》里记有这么一段——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曾说,他教了三十多年书,结论是作文这一课目最难教,因为“文不可以‘教’而定。”他的理由是写作远不只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气之所形”,“是皮相之下许多深沉主观因素的综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养成过程。”所谓主观因素,他认为“包括独立的人格,善感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眼以及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有一位学者对陆先生说:“把我关于写作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不消半点钟即可讲完。”

陆谷孙所说“气之所形”,我认为应该就是毛尖在随笔集《乱来》里说到的写作的才华。她认为“写作这件事真的要靠才华,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书读得多只能保证你写的东西基本顺畅,不易犯错而已。真正要写好写出彩,还得靠才华。”

才华是什么、从何而来?或许就是阎连科在散文《我与父辈》中说的“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

所以早就知道自己平庸平凡又乖戾的我,在新学期要上的阅读写作课中,课程要求之林林,教学目标之种种,其实根子上也就只是一个目标——让上了这门课的人能用文字尽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根椐平均值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雅典娜的守护者的
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文本阅读目标(口头表达)

1、确定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解释关键细节如何支撑文章观点;

2、根据文本中的具体信息,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过程、思想或概念,包括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

3、描述一篇文章或部分文本中的事件、思想、概念或信息的整体结构(例如,时间顺序、比较、原因/结果、问题/解决方案);

4、解释作者如何使用理由和证据来支持文章中的特定观点,并确定哪些理由支持哪些观点。

文学阅读目标(阅读理解)

1、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在结构、写作手法上的复杂性和读者理解的多种可能性;

2、能够根据文本中的细节内容明确解释文章中所述内容,并推断出结论;

3、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叙述的观点,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

写作目标

1、清晰和连贯的模仿写作(包括多段文本);

2、清晰介绍一个主题、一篇文章或陈述一个观点,建立一个组织结构,相关的想法被分组来支持写作的目的,并提供一个结论性陈述。

周末探究写作: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本周的周末写作材料,是亚里士多德的“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要求学生周末必须与家长深入讨论,而后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一篇观点文章。文章字数只要求五百。

家庭讨论的范畴要求包含但不限于:“知识”、“真理”和“智慧”三者有关系吗?如果三者有关系,是什么关系?掌握了知识就一定知晓“真理”并拥有“智慧”吗?学校和老师是否一定“掌握”了真理?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我们怎么界定“真理”?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家长送孩子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仅仅只是到学校学习“知识”,现在“知识”已无处不在并唾手可得,如果只是传授“知识”,那互联网就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的知识储备量超过任何一个“人”,仅仅在学校学习“知识”的意义何在?一个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成为老师?老师和“真理”有没有必然的联系?一个人如何通过知识性的学习去知晓真理,从而生出智慧?

一篇文章才要求五百字,看起来字数不多,应该很容易完成。其实不然。我认为,一者写短文章比长篇大论要难,因为可供文字腾挪的空间更小,更要求字斟句酌;二者五百字讲不清楚的观点,五千字也不会讲清楚。

周末探究写作题:不请自来的未来

在飞机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很难相信,人竟然能像神一样在天空如此快速的从世界一处抵达另一处;在电话被发明出来之前,“千里传音”只作为某种“特异功能”和神通出现在武侠小说和神话故事里;在电梯被发明出来之前,从一个层楼到达另一个楼层的“瞬间移动”通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面对面视频通话和数字货币的出现意味着那就是“未来”。现在,这许许多多的未来正在当下发生,并切实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

100年前,如果你能在一生中读完100本书就很不错了。现在,一年中有超过万亿兆字节的信息通过智能终端传送给每个人,这远远超过一个人一生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总量。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信息变得无处不在,“学习”意味着什么?教育又该做些什么?

现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早已是无人售票,解决排队问题的排号机、日常水电气自助缴费机也已走进人类日常生活多年。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世界上第一台ATM机投入使用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00万台提供自动存取款服务的机器分布在各个银行网点,然而现在已经进入数字货币时代,只需要智能手机众多应用中的某一个,就可以完成一家银行为普通人提供的所有金融服务。你上一次走进银行营业厅是在什么时候?

2013年,谷歌、亚马逊和顺丰等多家公司宣布开始研发无人机快递项目。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始采用无人机运送快递。

2021年10月,Facebook更名为“Meta”,这家公司准备在未来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Metaverse)公司。

人工智能不只是机器人,因为它(或许不久以后就会是她/他 or TA)不止取代人类那些看似简单重复无需动脑的工作岗位,还在不断“进化”并取代不够“智能”的机器。最终,人工智能是否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如果人类大脑这个物质能够诞生意识这个非物质,人工智能最终进化出意识,于当下来说,也不过只是个时间问题。

时间是什么?当下又有多长?当下,是过去的未来,也是未来的过去;未来,是当下的未来,也是未来的当下。如果时间是一条线,切断这条线,线的半段就是过去,另半段就是未来,这个切点就是所谓的“当下”,一个无限接近于0的短暂瞬间。

你可能觉得自己能生活在今天很幸运,也很幸福。这是因为你无法看到未来,只能看到已经过去的历史(如果你对历史还算感兴趣的话)。当下的教育也是这样——所有人的经验都来自于过去,并试图用过去的经验去应对未知的未来。这个所有人,包括教育政策和目标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你的父母、你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以及你自己。

在即将到来的5年,你是正在上高中还是正在从事什么?或是已被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取代?未来,不只是我们或你们的,是我们所有人的。但身处“过去”的我们,怎么进行面对未来的教育?

本周请与家人深入讨论后,用一篇文章写下讨论后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和课程(特别是中文课),才是未来的教育和课程,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具备怎样的能力,去面对不请自来的未来?

这事不能让太座知道

今早上班路上,和太座聊天,探讨这二十年来我的成长和变化,她认为是阅读和写作,拯救了我这个蠢货没有继续恶化成一个更蠢的蠢货。很多时候,太座独到的见解和洞察力都让我深感敬佩。是的,就是敬佩,尤其是在她表现得不那么有一点抠门的时候。

昨天去医院检查脊柱,医生只是说韧带受损,注意休息。今早,太座就给我发来了棘间韧带损伤的病理病因、检查诊断、饮食保健和日常护理的资料。好吧,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脊柱痛是棘间韧带损伤。

昨晚挺着腰背看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同名科幻小说的电影《沙丘》(Dune),豆瓣五星我打了四星,豆瓣综合评分7.5。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小说中,《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前三部长篇构成的“伟大沙丘三部曲”,我肯定有啊。今天星期五,中小学我都没课。从车后箱的后备书箱找出《沙丘》(这事不能让太座知道)开始读。书影俱佳。

放学,到家,在停车场,太座说有一个快递,她去取,我停车。一会儿见她抱着一个纸箱和一个包裹上来,我觉得有点不妙。“取了我的快递,听你昨天讲想吃葵花籽,正准备给你买点,老板说还有一个包裹,一看是一箱你的书,葵花籽就不买了。才买了一千多的书,又买一箱,看都看不完。又是哪样书嘛?有点过分哈。”太座开始发飙。

“啊呀,这不是五折封顶嘛,加上券,五折都不到,就买了咯嘛。是好书。一套十本繁体竖排的《太平广记》。”我连忙解释,但还是心虚。

“《太平广记》你不是才买了几本闷?咋个又买嘞?”

“啊三本旧书,没头没尾的,看不过瘾,就买全套了。你不晓得,这套书好好看哦~”。

“哼!你不要逼我改你支付宝和银行卡的密码不告诉你哈。”

“不必不必,大可不必。我保证,今年不再买书了。”

“观察观察再说嘛。”太座甩了我一个白眼。

现在是晚上九点五十五分,老婆、女儿和儿子都睡了,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翻看这套《太平广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好好看,好安逸哦!

时间不够

本周收获颇丰。

一、读完夏丏尊和叶圣陶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两本民国写作教材。教材好,文章也好,但是时代因素,文白参杂和很多白话的写作表达,与当下相去甚远,不适合。买了《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美国学生写作技能训练》两本,今天到了,共四百五十页厚,争取周末两天刷完第一遍(可是我更想读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学》和张爱玲短篇小说集《郁金香》)。作者珍妮佛·塞拉瓦洛有畅销书作家和前纽约公立学校教师的工作经历,或许这两本“指南”比较适合。之所以不选教材和公立学校资深教师写作和推荐的写作训练资料,是因为我认为阅读和写作是一件很个人,很个性化的事,不应该是流水线作业法。

二、《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作者夏雪梅,博士,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课程与教学研究室主任。我不喜欢这本书,所以一周才看到八十页,实在读不下去了。这本书概念性的东西太多,真正落到实处有用的东西太少。我严重怀疑这本书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我甚至是厌恶这本书中的那种自以为是的莫名自信。并且项目案例多是公立学校(至少前八十页事如此)。六十九页的不倒翁项目,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为项目而项目的项目。七十九页的超级英雄,解放军叔叔,手持钢枪,警察抓小偷……这样标签化、符号化意识形态强烈的简单粗暴的分类,让我极度怀疑这就是项目化学习(PBL)?然后根据学生提供的英雄原型,选取的四篇文章,至少《小男孩洪水中救妈妈》《瑞恩把做家务挣的钱用来救助非洲儿童》这两篇,就是带有宏观叙事“道德绑架”的文章;而嫦娥奔月的故事更是有待商榷,因为这个故事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版本。我觉得最恶劣的,是第八十页:

“师:我们首先来看看瑞恩。他帮助了别人,但也得到了别人的帮助,所以不是英雄。”

谁规定英雄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超级英雄们都已经在复联中互相帮助,并且几乎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里,英雄都得到了普通人的帮助,甚至普通人就是英雄——例如《变形金刚:大黄蜂》。虽然老师最终接受了大家的观点,认为瑞恩是英雄,但是这样以老师的身份介入项目并作了一定程度的判断性表述,这不会有明显的引导吗?我实在想把这本书丢掉,简直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

三、意大利作家拉法埃洛·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二十多年前看过,今天又翻出来看了精彩的几章。当年的那本好像不知去向在搬家时,今天看的是中国书籍出版社二〇〇六年一月一版一印,李俍民译,五十八万字,五百八十七页,定价二十四元,以八元三角称纸价淘来的旧书。回头重读,事因下周的讲“七国之乱”,同时期的罗马也发生了战乱——斯巴达克斯起义。

四、在布衣书局买的李辉的《先生们》和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学》两本收到了。毛边本《先生们》仅制作了300册,裸背装,前衬页作者李辉签名,并由布衣书局代钤名章一枚,纸墨清香,可惜我自己的藏书印手滑印糊了。架上毛边本还有几本陈寅恪、贾平凹和许辉的,一直没舍得拆页,没有匹配的拆纸刀。《古籍版本学》是“古文献学基础知识丛书”之一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横排繁体。好奇,除了我这样的老头,报考这个专业的都是什么样的年轻人。想看的书好多,但时间不够读书。

今晚枕边书

昨天买了五本书。当当三本,今天下午已收到;布衣书局两本,今天下午发货了。

昨天早上,在一位来自本地有名望书香世家的学生的作业中,看到家长留在作业本上与孩子讨论写作的内容。我知道,这是在提醒,对我的课的写作部分不满意。在上午的课结束后,给家长发了微信,首先是道歉,在这个方面,自己确实没做好,然后说了后续的课程计划。随后下单买了夏丏尊和叶圣陶的《七十二堂写作课》《文心》两本民国教材。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学术、教育水平极其突出的时期,《七十二堂写作课》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文章及文学体裁,记叙、说明、议论、应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每一类别都有十分精到又浅显易懂的见解与指导,是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技能的好书。《文心》吴浩然插图本,通过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读和写都是做好工作和料理生活不可缺少的技能”。金斯利·道尔的《水孩子》是凑单给女儿的。前一批给女儿买的十本书,加起来六十多万字,一个周末她就全部读完了,意犹未尽缠着我还要买书看书,就又买了十本,明天也要到了。

晚上在布衣书局买了两本书。李辉的《先生们》和黄永年的《古籍版本学》。前段时间看陈晓维的《书贩笑忘录》,知道了布衣书局和老板胡同。最近关注下来,书都好。

《先生们》,作者李辉签名钤印毛边本,大象出版社二〇二〇年一版一印,毛边本印数三百册。作者在这本书里回忆了与冰心、梁漱溟、沈从文、巴金、黄永玉、汪曾祺、黄裳、贾植芳等人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的一些小事。这些人与事渗透了当时社会的风气与文人风骨,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也算是闲书。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二〇一九年四月二版三印,印数二〇二〇册,这个是我的自学教材。啃完这本书,大概就能从概念上分得清楚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了。但还是遗憾只在博物馆隔着玻璃看过几本古籍,算有“见”无“识”。随着书籍的载体从纸质向电子的转变,很快版本学可能就会因为没有研究的对象而成为“绝学”了。我全凭兴趣自学这个“屠龙术”,就算花十年勉强入了门,也是“技成而无所用”的。人总得做点什么没用的。

昨天接到通知,汪教授今日有事,她下午两节高中的中文课我代。事出突然,也没有高中的课程教案,就讲我本周正在初中进行的“西楚霸王”主题——约法三章、鸿门宴、垓下歌和大风歌。

昨晚备课读《史记》《汉书》到疲,枕边书换了闲书换脑子,蔡志忠的漫画《六朝怪谈》。今晚枕边书是《七十二堂写作课》和《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