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冈仁波齐

谁也指点不了谁的人生

第几十次刷《冈仁波齐》了。看着电影中磕两千多公里长头去朝圣的人们,母上大人对此行为极其不屑并深感惋惜:“老老少少大好的光阴,就浪费在这么件无聊的事上,真是愚昧啊。”

“冈仁波齐是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和耆那教的“世界中心”。我认为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不同了。或许在他们看来,我们也是愚昧的。”我说。

“我是接受不了也理解不了这种信仰的。有这个时间,做点什么不好?”

“我觉得他们不是为了让别人接受和理解而去朝圣的。有这个时间,做这个正好。”

几十年的斗争了,没有赢家。

好在我早就不去试图说服别人,因为好些人说:“让我们听听不同的看法”只是随便说说走走形式而已。绝大多数时候,我也并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谁也指点不了谁的人生。接受我能接受的,拒绝我不能接受的,理解我所拒绝的,坚持我所选择的。不好听的说,这叫固执;换个角度说,这是坚定。一体两面,各有认知。一个人,怎么样活就会怎么样死,佛法在我看来就是帮助一个人好好去死。想起各宗教吸引人入教那个笑话。一个一个,到最后,佛陀笑着说:“信不信我,你都会死。”

还没有完全康复,未来三天的水上项目游学,我和女儿都请了病假;我们每天的自学语文,也已经停课三天。

闭环

打了新冠疫苗的第二针,昨天健康码左上角多了一个表示“已全程接种疫苗”的金色甲秀楼标记。

早上,一位已认识十几年,也同样在学堂当兼职教师的老友Q在微信里对我说,她昨天和上个月刚从学堂毕业,已获得上海一所国际大学全额奖学金的学生W在一起,W说:“黎明老师是她的人生导师,豆哥是对她影响最深的人。”这话我的理解是,对学生W来说,作为老师的我是她的人生导师;作为个体对个体,我是对她影响最深的人。我没有想过自己会对别人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希望我对她的影响不全是对这个社会负面的看法。

晚上看电影《冈仁波齐》,不知道已经是重复第几遍了。太座觉得电影里的人们每天念经、磕头、朝圣,只需要简单的生活,其实是被困在了信仰里面。这个角度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然后我觉得基督徒每周去教堂,穆斯林一天做五次礼拜,一个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开例会……是不是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又一个闭环里?如果今生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来世不再受轮回之苦,那今生的意义又何在?

冈仁波齐转山

昨夜枕边看完张扬的《通往冈仁波齐的路》。淘来的三折旧书。图片不错,文字一般,就是《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两部电影的“副产品”——拍摄过程随手记。字太小,十几篇导演日记的字更小,我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两部电影都看过,喜欢,但看完这个电影的“副产品”一度有个疑问——这也算是“书”?我在豆瓣打了两星,最多4分,但总评分竟然达到了7.8。文艺的标准是什么?

电影《皮绳上的魂》,改编自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看到扎西达娃这个名字,觉得有点熟悉,好像也看过他的书?架上一找,果然找出一本扎西达娃小说集《西藏,隐秘岁月》,花城出版社2013年7月1版1印,但想不起什么时候在哪里买的,内容也忘了个七七八八,又读了一遍。

张扬和杜家毅对《冈仁波齐》这部片子的理解和表达有几乎不可调和的分歧,于是杜家毅离开,去拍了我也很喜欢的西藏公路片《转山》。电影《转山》根据谢旺霖的同名小说改编,正好,书架上也有这本书,也是忘了什么时候淘来的旧书,一下午翻过,电影比书好。《转山》总是让我想起看过很多遍的一部台湾公路片——2006年陈怀恩的《单车环岛日志》(又名《练习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