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共读记

【共读记·四】一路读下去

出勤率只有60%,并且诸君大多没有按照课程要求去认字,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不够,所以基于阅读理解和以文本作为支撑的问答,进展缓慢。不过弗莱德先生提出的问题不错。

角色扮演的阅读环节,米斯特张和潘用尽气力也没能读出雄天鹅的愤怒。

小北和弋涵的参与度继续略有增加——明确拒绝参与包括提问、讨论和角色扮演在内的所有课堂互动,而不再是用沉默来回答。不错的进步。每个人需要的时间是不同的,或许说出“不”这个其他人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对他们来说已经是鼓起了这一天里所有剩余的勇气了。

从认字到阅读,到理解和表达,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人会知道,谁会在哪一本书、哪一个段落里读到什么、领悟到什么。作为陪伴者,我觉得我能做的就是带着诸君一路读下去。

上周关于回家讨论什么是“尊重”的书面作业,小北完成得非常棒,拿到“A”。他对尊重的理解是“我觉得尊重是能给人选择的机会。”我的留言是:“要记住你的这个判断,并且,‘选择’不只是机会,更是一种权利。”

今天的课后作业为: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四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三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9月23日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两只天鹅第一次看到萨姆时是什么态度?后来又经过了什么事,两只天鹅和萨姆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9月23日课后交给黎明老师。

【共读记·三】一小步和一大步

Myraa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中文名:李思甜。“甜”字越看越不像,因为我昨天写给她的是左甘右舌,我就也在黑板上写下来,问大家哪个才是对的。大家说李思甜的对。我又请在教室里的黄老师做裁判。黄老师为了更加准确和权威,用手机查了说李思甜写的对。于是我向李思甜道歉,并对大家说,不要别人一说自己哪里做错了就马上承认或试图证明自己没有错,而是应先请指出问题的人去寻找证据支撑他的说法。如果事实证明自己确实是错了,那就诚恳道歉。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老师、家长都会犯错,犯错了面对错误、改正错误,避免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了。

提问环节,即便只是三年级,他们也能提出不错的问题,并踊跃抢答。弗莱德和米斯特孙、米斯特张、潘神等几位先生尤其活跃,他们不但是很好的提出问题者,也是积极的回答问题者。尤其是米斯特张,能够引用文本内容对自己提供的答案提供证据支撑。这是思辨的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以及思考还有没有不同的、更好的解决方法。

与上次相比,小北和弋涵进步巨大——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一小步,但对我来说他们迈出了一大步——对我向他们发出加入讨论的邀请,不论是愿意还是拒绝,最终都说了出来,而不再是沉默、沉默、沉默。对我来说,这个改变意义重大。

作业,只收到了雅图和墨墨的。另外八位学者的理由各不同。于是告诉各位学者阅读课的四项作业要求:

1、书面作业必须写在本子上;
2、可以将阅读作业排在所有作业之后完成;
3、如果写完其他作业已经到晚上九点,就不需要写阅读作业;
4、没有完成作业,不需要解释,请家长签个名即可。

“为什么晚上九点以后就可以不用写阅读课作业?”潘神问。

“因为睡觉比写作业更重要!”我说。

“嗯,确实是这样,我赞同。”墨墨频频点头。

今天布置作业三项: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三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三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9月14日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为什么两只天鹅的到来让池塘变得不一样了)。

三、萨姆在沼泽里看到了两只天鹅和它们的窝,但在爸爸问看到什么时,他却说看到了麝鼠和乌鸫。思考萨姆为什么要对爸爸撒谎,并与家人讨论“说谎一定是错的吗?”讨论结束后,请将你们的对话和结论在本子上写下来,于9月14日星期六课后交给黎明老师。

【共读记·二】三年级阅读第一课

上周,来自印度的Myraa得知我是她这个学期的阅读课老师时,回家告诉爸爸,幸福学堂最聪明的老师要教她中文阅读。爸爸问这位老师他帅吗?Myraa说因为他聪明,所以他帅。

今天是本学期第一节三年级阅读课。这个学期先读E.B.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

第一环节大家完成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从一本书的结构开始讲起——什么是封面、封底、书脊和版权页。

第二环节,因为是第一次课,学生没有提前拿到书,所以用了五分钟当堂阅读第一章六页约三千字的内容,测试阅读速度。五分钟,一半的学生读到第三页,只有Myraa读完(后来才知道她只是读了认识的字),所有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应有程度。然后是角色扮演的读书环节,检测识字量和文字感知。男女学生三人一组,分别读旁白、萨姆和父亲比弗先生对话部分,要求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态度,从而体会语言描写是怎样呈现人物性格的。一半的学生识字量达到年级水平。

留了三项作业: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一、二章(P.1—P.13),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两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9月11日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如:萨姆为什么不听父亲的劝告冒险进入沼泽)。

三、“萨姆最喜欢和爸爸到加拿大来旅行露营。但比弗太太对森林兴趣不大,因此她难得同来。”回家与家人讨论话题“什么是尊重”:一个人对别人喜欢的事没有兴趣而选择不参加有没有错?萨姆和爸爸有没有因为自己喜欢森林就要求妈妈也一起来?将讨论的对话和结论在本子上写下来,于9月11日星期三课后交给黎明老师。

第一项作业,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识字量;第二项作业,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辨,即通过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第三项作业,训练的是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书记】知易行难,每个人都在路上

“豆总明天要去露营吗?”昨天有学生问我。

“不去。”我说。

“为什么?”

“我不会撒谎和找借口,实话实说就是不想去,所以就不去了。”我觉得没有必要去解释曾经在户外行走就是我的工作,而我不想再去重复这样的事。这就像十四岁时曾被某一本书感动过,但四十岁再读毫无感觉,不是那本书或阅读这件事不好,而是作为主体的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不同了。

“嗯,明白,这是你的原则。”

今明两天是开学欢乐周的露营活动,有包括我在内的部分教职和行政人员没参加。校长认为全校的活动原则上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应该要参加,学堂的教育理念鼓励学生要有勇敢、敢于尝试的品格。所以,作为老师也应该身体力行,真正的接纳这样的教育理念,成为愿意接受挑战的人。这次露营活动没有参加的老师,除根据《员工守则》要求的特殊原因请假外,其他都将计入事假。

原本我对不参加活动还有一点忐忑和愧疚,这一被事假,就释然了——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带来的自然后果。

最近在读周濂的《正义的可能》和罗翔的《法治的细节》。

穆勒的自由原则要求人类事务尽可能少受限制,认为这会激发人最大的创造力,总体上促进社会福利。但斯蒂芬却看到反面,他非常冷静地看到人类中相当比例的人群自私自利、感情用事、好逸恶劳,经常陷入琐碎的日常事务不能自拔,给他们天大的自由,也不能让他们有分毫的改进。

两个角度、两个极端,似乎都有道理。但凡事有多种可能性,让一个人在尽可能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哪怕是像我这样经常陷入琐碎的日常事务不能自拔者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这不就是自由吗?以欢乐周为例,不(不能、不愿)参加某项活动或所有活动者,在不强制的前提下鼓励其提出自己的欢乐周方案,并助(要求、鼓励、帮助、督促)其去实施、实现,这不也很欢乐吗?!

斯蒂芬有著名的关于强制的三原则。他认为强制在以下情况中是不合适的:

(1)强制的目的是有害的;
(2)目的正确,但强制手段不适合达到目的;
(3)目的正确,手段也能达到目的,但付出的代价太大。

很显然,全体参加露营活动从初衷上不属于第一原则。但即便是后两个原则,任何程度的强制参加集体活动的手段都是不合适的。

学堂推崇自由、平等、尊重等品格,并强调要真实生活,真实表达,鼓励老师要活成真实的自己,这样学生也才有可能成为真实的自己。这样的教育理念非常棒。但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勇敢和愿意接受挑战?什么是真实?对权威敢于说不,这算不算勇敢和接受挑战?算不算“身体力行,真正的接纳这样的教育理念,成为愿意接受挑战的人”?对这些词语和概念的理解,需要反思,需要换位思考,更需要同理心和同情心,以及接受对同一件事不同看法的理解和包容。

以露营这件事来看,校长希望所有师生都能参加,并将是否参加视为是否接纳某种教育理念的行为标准,在中国的集体主义价值体系里,再正常不过。然而我们换一个生活中的日常事例角度来看,这样的价值判断并不一定就正确。绝大多数人旅行可能会选择高铁,而选择步行或自行车骑行的人,是否就意味着不认同高铁的存在、不认同高铁出行的人的选择?很显然不是,因为这与价值判断无关,只是不同而已。并且如果经过长期学习和训练,每个人都能从日常生活中无意识的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和独特的,要尊重每一个人,那就不会轻易掉入不参加集体活动就是不接受某种价值或理念的二极管思维和评价中。

人非生而知之者,生活即是学习,因为知易行难。学校有多接纳老师的不同,老师就能多接纳学生的不同,这样也才能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路漫漫其修远兮,轻以约,故人乐为善,每个人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