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企鹅经典

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

两周前,行政校长请后勤部将两个书架放进了小学部二楼英语教室,拟重建一个新的图书角。

这两周,我陆续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堆放在库房里,以及散乱在一楼的图书搬进这个新的图书角里。

昨天下午,全体教师培训的时间段,我把这个图书角初步整理完成。这里有适合3至5年级阅读的超过1200册双语图书(低年级绘本还在收集整理中)。

我觉得除了作为英语教室,这里或许也是一个不错的阅读写作教室,于是在小学教师群里发了一条信息,期待能有老师同学生一起在这里阅读,并请各位老师不要担心书被弄乱,我会每周整理。书被弄乱了是一件好事,有人读书,书才会乱。

◆每周需要交流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家长渐渐减少。一来是周四的语文综合测评后,四位学生降班;二来一周情况发过去后没有回应的就不会再发送,因为只有双向的才叫沟通和交流,单向的是告知,而告知的工作,是学生导师的职责。

◆明早九点前,我的邮箱应该就要收到出国留学预备班同学这个学期的第一次主题写作练习。因为是第一次,并且有新生需要熟悉和适应课程规则,所以从一个比较容易的开始。

写作材料是小林一茶的俳句——

我知道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

要求根据材料成文一篇,要求体裁不限(包括诗歌)且不低于500字。

关于该项作业的注意事项:

1、作业提交截止时间以邮件发送时间为准;

2、不接受照片形式的作业;

3、电子邮件也必须注意格式,因为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也有其相应的规范和礼仪。因此给我的每一封邮件,都必须要有标题、称谓、内容、署名,如有附件还需注明附件数量和内容,否则将视为未提交。

◆从下周起,每周一午餐后,我和中学部愿意参加“世界文学经典共读计划”的同学,会在中学部某间教室或室外(视天气而定),开展世界文学经典漫谈,时长预计5—30分钟。因为目的在于开始阅读,所以会有什么成果就随缘了,但可以预估到这个漫谈的现场效果,极小概率会很好,极大概率会很糟。

本学期的共读文本,为“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二辑)。

本周开始共读的是中英双语《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二辑的奥斯卡·王尔德册。

之所以将漫谈时间定在午餐后,是因为“只有乏味的人会在早餐时才华横溢”(王尔德语),而我们要才华横溢每一天。

阅读般若

女儿的咳嗽好些了,儿子支气管肺炎在医院住了八天,今天也出院了。不用一天往返六趟医院,我就可以有点时间读书。

在读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前,要重刷一遍《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一辑,因为下个星期中学部语文课的课外阅读就要从这套书开始。今天刷了前四本,薄伽丘、爱伦·坡、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一个比一个精彩。边读边想要怎么和中学生(其实只是六年级)讨论和解读这些经典。

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可笑。我一个上世纪高中毕业来临时代课靠阅读自救的打酱油老师有什么资格解读经典?怎么解读都是误读。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它有很多种“误读”的可能提供给读者,读者能从其中“误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甚至全部。这就是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说的:“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但是非常不幸,这些书多少也算是强制阅读,因为虽然是课外阅读内容,但也是在课程计划之内。

之所以在语文课外要求课外必读书,是因为“当代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而“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对于经典“出于职责和敬意阅读经典作品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而要做到“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就需要一个发现的可能,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他不知道的,要知道更多,就要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需要学习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从而才可能诞生出“智慧”进而可能领悟到“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的“般若”。

前天?昨天?还是大前天?记不太清楚。大概应该就是在这个“五·一”假期。有天晚上,女儿做错了什么事,忘了,只还记得我很生气,对她说,知识可以治愈无知,但拯救不了愚蠢

能拯救愚蠢的只有智慧,知识只是智慧的基础,而且还是不完全的基础,所以我认为知识与智慧没有直接的关联,知识可能会升华出智慧,但也并不是常常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