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晚的自学语文课,内容为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刘桢的《赠从弟·其二》。
刘桢(?—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末年名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
赠从弟·其二
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除了生字,特别给女儿强调了“从弟”的“从”不读cóng,应读zòng,即堂弟。
继续读赵越胜的《燃灯者》。从中得一段话,或正可解答我昨天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主张“我们探讨德行是什么,不是为了求知识,而是要求成为善人,否则探讨的努力就全无意义”。在希腊哲人那里,政治权利来自公民个人内心的正义要求。依照班达的经典论述,真正的智者不会从统治者的角度讨论政治。他们所支持和维护的真理与正义的标准,常常是在现世被视为无效、无益、无利可图的。在班达所举以为例的人物中,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伏尔泰、勒南都堪称智者。萨义德的定义更简洁明快,智者就是那些不被政府和权势集团收编的人,他们言说那些常常被遗忘和抛弃的命题。
书中另有大量内容,只适合夜深人静,灯下独读,不可与人言。毕竟是公开出版物,不会有什么秘密可言,只不过是一些真实话。这与抖音、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的喧闹反差极大。这种喧闹,就是美国社会学家欧文·高夫曼在他首版于1959年的社会学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所指出的——社会是舞台,人人皆演员——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戏院,而我们每个人就是这偌大舞台上小小的一个表演者,我们戴上不同的面具,尝试不同的身份,引导和控制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培养某种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的身份。
但我既不想做演员,也不想做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