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牍】准时迟来的教师节后之信如约而至

现在人习惯社交媒体,连打电话都嫌麻烦,什么都要快,秒赞秒回被视为检验亲密度、关系纯度和自己在他人心中重要程度的指标。可是,这太快了,快到说一句话都不经过思考,全靠情绪在支撑。这不是交流,是宣泄。所以我总是对家人、学生和家长说,慢一点,慢一点,慢一点会比较快,什么都不会错过的。

在这个越来越快的社会,我喜欢不紧不慢的节奏。所以会坐一个半小时的公交和地铁去上一堂课;虽然球技很烂但也要每天和学生一起打一个小时的乒乓球,还加入了乒乓社团,成为年龄最大的成员;会每天花半小时来记录这一天里的事,会一个小时坐在桌前专注回一封邮件。我觉得慢一点,专注一点,是对生活和他人的尊重。

收到Curry多年来例行“以防尴尬而故意延迟”至教师节后的邮件,字数很多,看似写得漫不经心,实则很用心。

这封信来自日本神奈川县,Curry已开始独自在日本的求学生活。读他夹杂着日文的繁体字,以及信中的语气,像是在夏日午后,坐在走廊上看院子里的风吹过,竹叶摇摆沙沙作响,很是享受。于是敲的回信,似乎也带去了一点点桂花的香气——

Curry展信佳!

準時遲來的教師節後之信如約而至,歡喜。似乎今年的信來得比往年要早些。

讀你的信,就像在讀青山七惠的《一個人的好天氣》。言語款款,如這仲夏風過,竹葉搖擺沙沙作響,清朗。

活在你文字中的人物,勤奮、謙遜且極有天賦,使我彷彿穿越至戰國時代,與你在靜室中,你說:“唯有美麗的事物,才能讓我低下頭顱。”而我們之間的茶席之上放着的,是“紹鷗名物”之一的白天目;又彷彿我苦沙彌與你,夏目漱石共坐於緣側,瞥見一隻橘貓躍過樹影,它應該又是去找女師傅家的三毛姑娘了;可一擡手,見指間夾着的棋子,發現和我對局的竟然是將日本所有一流棋士一一降級的昭和棋聖。

文字是奇妙的,尤其是來自生活中有所感觸的文字。我現在開始期待能在公衆平臺上看到你開始寫作了。寫你在日本的見聞,寫你的閱讀和生活,不是小紅書或抖音上那樣的譁衆取寵,而是活在真實中,讀書、寫字、看花、飲茶的那種精神和思想上的豐裕而淡雅,以及還有一些苦悶和無奈。因爲就如你所說,即便是輕小說也“能給自己悟出些道理出來。”

黎明 敬上
二〇二四年九月十二日

Curry的来信——

拜啟

烈日炎炎,颱風和令人膽寒的卻又遲遲未到(並不希望)的南海海槽地震。這裡是窩在神奈川縣一個小小屋子裡靠空調續命的Curry。

最近讀了很多的日本輕小說,作者的自我介紹都像是如上的開場。確實不是很正經呢。

では、教師節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

在日本居住已過半月,要想徹底適應,想來還需一段時間。當你以為捏著一份将就的語言成績單而網圖徹底融入一個國家的生活中時,時間自會讓你知道教訓。

口語,是最能讓我感受到差距的。和日本人交流,他们的語速是相當快的,可能有點像北京人,也可能還要在其之上。我大多數時候練習的日語,多半也就在紙上,但語言到最後都是要說出口的。不斷的請對方再說一遍,也確實會讓人尷尬。這是時間給的教訓,也就只能交給時間解決。

吃住也是一方面,不同於旅遊,在酒店你有方便的垃圾桶,有人給你清掃,你不得不把那一套套的垃圾分類做好,否則會收到警告。不同於在外想吃什麼,就只需坐在餐館裡,你得照顧自己扁扁的錢包,自己買菜做飯。獨自生活也許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我想這是因為當你懶病犯的時候,沒有人來幫你,生活永远是背后的推手。

在日本,書本其實也算不上便宜,名著貴且不論,還需要相當的詞彙,所以我多看了些輕小說,當然書的內容不是穿越異世界,就是高中生談戀愛,或者是高中生穿越異世界談戀愛。總是看些下里巴人的東西確實是沒什麼作用,但我可以說服自己這是為了鍛煉日語能力,而且通俗的內容更能有助於學習日常交流所用的對話。這當然也有一定效果:人總喜歡看些不用動腦子的東西,卻又總能給自己悟出些道理出來。

我在八月二十三日看了日本有名的甲子園的決賽,也在九月六日看了某場難言的足球賽,可是當你置身在甲子園的球場,走在日本的學校旁,感受著純粹的運動時,就不難想象我們會輸的這麼慘,這是一種極其難以言表的感受,所以請原諒我的詞窮。

也许总是出丑,但也要坦然面对。

“正直的人,依信心而生活”。这是旧约里的一句话,我擅自将其作为我的座右铭了,也许我达不到正直,但我希望可以拥有信心。

我經常想我為什麼在心裡就一定要去一個國家,是因為他們的文化麼,或者是他們的社會。總之,我在這裡了,我希望可以多去感受,多去躬行。

敬具
於二四年教師節

【读书记1492-3】《太平广记》:故弄玄虚沽名钓誉道术者流

唐德宗贞元年间,湘楚之地有一位袁姓隐居者,擅长根据《阴阳占诀歌》一百二十章内容占卜筹算。因为不知其名,就称其为袁隐居。就像一个人做屠夫时间长了,人就忘其名,据其姓称为张屠夫、李屠夫,如《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鲁达三拳打死的郑屠。

当时李吉甫在侍郎任上被贬东南。一天,袁隐居去拜见李吉甫。李久闻其名,就坐下来和他交谈。李被贬官,就是因为被弹劾交通术士,被贬东南后还是如此,人之癖好可见一斑。不过这只是故事不是正史,权且读之。

李是官员,袁是术士,官员自然请术士筹算自己命中能做多大官,能取多少俸禄,能为家族子孙留下点什么。袁隐居看来并非真隐居,由他主动求见官员可以猜测其实还是以隐居之名沽名钓誉,所以自然会投其所好,说:“你是真的可以位达将相的啊!并且你能活到九十三。”李吉甫说:“我家先人中没有能活到七十的,我怎么可能奢望能活到九十三?”袁隐居说:“算筹的结果不会骗人,就是九十三。”袁隐居著《阳阴占诀歌》,李吉甫为他写了一篇序。后来李吉甫果然在宪宗时为相,后从淮南节度使任上复相后死于任上,年五十六,时元和九年十月三日,按年月日来看,也是符合九、十、三这个数。

这又是一例有点能力就讨好巴结、沽名钓誉,故弄玄虚不好好说话的。就像《杨家将演义》中,杨老令公被困金沙滩,诸子请战救父,佘太君向鬼谷子卜问吉凶得“七郎去六郎回”句。佘太君以为是七个儿子去,只能回来六个,悲痛,无奈,还是让子出战。结果只回来六郎一子,夫君杨业和六个儿子尽皆战死。还好,这也只是小说,当不得真。因为杨业是北汉降将,未得重用;佘太君的姓氏在北宋应该是和种氏一样同为手握兵力的世代将门折家。不过与种氏不同的是,折氏是武将将门,种氏是文官转武将

《太平广记》卷七十二《袁隐居》

贞元中,有袁隐居者,家于湘楚间,善《阴阳占诀歌》一百二十章。时故相国李公吉甫,自尚书郎谪官东南。一日,隐居来谒公。公久闻其名,即延与语。公命算己之禄仕,隐居曰:“公之禄真将相也!公之寿九十三矣。”李公曰:“吾之先未尝有及七十者,吾何敢望九十三乎?”隐居曰:“运算举数,乃九十三耳。”其后李公果相宪宗皇帝,节制淮南,再入相而薨,年五十六,时元和九年十月三日也。校其年月日,亦符九十三之数,岂非悬解之妙乎?隐居著《阳阴占诀歌》,李公序其首。(出《宣室志》)

【家塾记·四】我们都是莫尔索

晚饭后散步,和太座聊天,说起我们家没有送小孩出国去读书的财力,也不愿让娃只是为了上一个大学而上学的去卷,只好各自做好自己。在学校里的那些学科,娃能学多少学多少好了,只要保证管它诗词文言每天家里这半小时一起读书,娃就不会差到哪里去,更不会坏到哪里去。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的卡夫卡,本职工作也只是奥匈帝国治下捷克保险业的一名职员。工作无非是养活自己的手段,阅读、写作和兴趣才是生活的光和盐。

对于这个社会来说,我们一家人都是不折不扣的异类。大部分人总是表里不一,做的往往并非他们内心真正渴望的。在既定的社会准则下,人的命运是未知的,是不可控地被裹挟着的,要么异化,要么被审判,于是,想做个真诚地忠于内心的人还是做个随大流的人,是至今为止,很多人都面临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是莫尔索。

今晚的半小时,先背了韩诗三首,读了一遍《马说》,再接着昨天的继续,很快就讲完了《师说》。明天开讲《原毁》。

说到莫尔索,今晚枕边书就重读加缪的《局外人》了。

【共读记·三】一小步和一大步

Myraa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中文名:李思甜。“甜”字越看越不像,因为我昨天写给她的是左甘右舌,我就也在黑板上写下来,问大家哪个才是对的。大家说李思甜的对。我又请在教室里的黄老师做裁判。黄老师为了更加准确和权威,用手机查了说李思甜写的对。于是我向李思甜道歉,并对大家说,不要别人一说自己哪里做错了就马上承认或试图证明自己没有错,而是应先请指出问题的人去寻找证据支撑他的说法。如果事实证明自己确实是错了,那就诚恳道歉。因为人人都会犯错,老师、家长都会犯错,犯错了面对错误、改正错误,避免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好了。

提问环节,即便只是三年级,他们也能提出不错的问题,并踊跃抢答。弗莱德和米斯特孙、米斯特张、潘神等几位先生尤其活跃,他们不但是很好的提出问题者,也是积极的回答问题者。尤其是米斯特张,能够引用文本内容对自己提供的答案提供证据支撑。这是思辨的训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以及思考还有没有不同的、更好的解决方法。

与上次相比,小北和弋涵进步巨大——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一小步,但对我来说他们迈出了一大步——对我向他们发出加入讨论的邀请,不论是愿意还是拒绝,最终都说了出来,而不再是沉默、沉默、沉默。对我来说,这个改变意义重大。

作业,只收到了雅图和墨墨的。另外八位学者的理由各不同。于是告诉各位学者阅读课的四项作业要求:

1、书面作业必须写在本子上;
2、可以将阅读作业排在所有作业之后完成;
3、如果写完其他作业已经到晚上九点,就不需要写阅读作业;
4、没有完成作业,不需要解释,请家长签个名即可。

“为什么晚上九点以后就可以不用写阅读课作业?”潘神问。

“因为睡觉比写作业更重要!”我说。

“嗯,确实是这样,我赞同。”墨墨频频点头。

今天布置作业三项: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三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三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9月14日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为什么两只天鹅的到来让池塘变得不一样了)。

三、萨姆在沼泽里看到了两只天鹅和它们的窝,但在爸爸问看到什么时,他却说看到了麝鼠和乌鸫。思考萨姆为什么要对爸爸撒谎,并与家人讨论“说谎一定是错的吗?”讨论结束后,请将你们的对话和结论在本子上写下来,于9月14日星期六课后交给黎明老师。

【读书记1496】董桥《墨影呈祥》

海豚出版社“海豚书馆”系列,收了好几年终于得了七十六本。站在书架前看着张开两臂还要长出来的一排书,感慨有书可读,实在是幸事。人情世事是离得越远越好。

编号003的董桥《墨影呈祥》,淘了几年,不是溢价太高就是下手晚了,总是错过。五天前终于碰到,管不了书脊破损,原价也赶紧入手。昨天收到这第七十七本,今天读完。好文章,好雅致。这种气韵学是学不来的,得浸润,得经手、过眼,得把玩,经历得多也看得多的岁月的温润。这就是命。举几个例子:

“梁启超的字我少年时代在林揖舜先生书案上见过一通信札,青绿八行笺钤上一枚朱红私章,墨色焕发,行书粗细有致,漂亮得不得了。”我小时候哪里能见到这样的东西?花花绿绿的纸张倒也见过,不过不是零钞就是粮票。

“我供奉的两幅观音一署溥儒一署心畲。”这不是显摆,就是我有某某云云,在平常里见过、用着,就聊聊。话也不多,心平气和。

“杨老板是个讲究礼数的老派人,结识他几十年从来如此,总是整整齐齐做人做事,温温文文待人待物,遇上大是大非的关键时刻脊梁骨比谁都挺得直。”老派的分寸,现在人都不讲了,只讲立场,不讲是非。

“杨老板说他去年收了一个紫砂臂搁,上头刻了李易安那阕‘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非常精致,像是郑孝胥旧藏:‘破旧的锦盒上签条是他写的,焕发极了,苏州老家晚辈替我猎回来的!’”这就是家风、家传了。老一辈是怎样的,不用说,年轻人会看。

“从小读周作人,读俞平伯,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两位长衫人物的袖里清芬,尽管都吹过欧风,淋过美雨,无恙的依旧是那一盏苦茶,那一株古槐,朱丝栏间浮动的墨影永远是三昧书屋和春在堂的疏影。说颓废,那是最后一代文化贵族的颓废;说闲散,那倒不是秦淮梦醒灯火阑珊的梦醒,是钟鼎胸襟供养温山软水的脱俗。”年少时哪里周作人、俞平伯可读?除了不忍卒读的厕所读物,能有一本《水浒传》读就欢喜得不得了,结果找到的还是一本残书,此外就只有鲁迅那几篇杀伐盛气,读了平添一些没来由的仇恨,用了好多年才慢慢化解。现在书架上倒也是有几十本周作人和俞平伯,只是错过了读书的年龄,只能拿来消遣,得不到多少滋养了。

期待有一天,能像董桥这样,就着几面墙的书,看书、种花、写字、写信,消磨丰裕而淡雅的岁月。

董桥《墨影呈祥》,海豚出版社海豚书馆”系列之一,2010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496本

【家塾记·三】韩愈的第二天

早餐吃牛肉粉,看荷包蛋炸得漂亮,贪心,口服了一枚。胃痛一天。忘了带药。下午放学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吃药。

晚饭后散步回来,花卷洗完澡,继续每天半小时尺宅爸爸的语文课。

先背韩诗三首,再读一遍《马说》。今天开讲《师说》。花卷先读一遍,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一句一段口译出来。这篇《师说》是部编版语文高一篇目,她没有预习也译出个七七八八。然后我给她读一遍,点出通假字和几个古音字的音义,译出她不会或错译的几句。半小时讲完三分之二。这篇文章在教材里需要三个课时讲授,我们估计明天的半小时就能完成韩愈四文的一半。

龙生龙,凤生凤,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生下来就在罗马,普通父母能做的就是努力做好自己,不躺平、不摆烂也不去卷,尽量一家人好好生活。

教师节的礼物

最早读到戴明贤老先生的书,是二十年前在省图书馆借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散文集《一个人的安顺》。一读亲切,再读不舍,于是去书店买了一本。因为我曾在安顺的那几年恰是青春期,精力充沛无处发泄,教室里老师授课的内容又极度枯燥乏味,只好逃课满城逛,所以书里那些故事发生的地点,虽然时代不同了,但都曾是熟悉的,读来都是古旧又无处安放的青春气息。

后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戴明贤集”八卷。第一卷《石城安顺》即是《一个人的安顺》的新版,又买来读藏,觉得几篇人物故事,还胜过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就选了放进语文课和阅读课的自编教材。那时戴老的外孙女小树上初中,我是她的语文老师,于是利用职务之便劳她带回去请外公签名。周一果然带了回来,还是题签。记得当时给她布置的一项作业,是去读有“假县长”故事那篇。两天后来告诉我没在书里找到有“假县长”的故事,老爸帮忙找了也没找到。我翻开《浮世绘》那篇在城墙上告示里“假县府大礼堂”句,“嗨!谁想到在这里!”。笑。后来又陆陆续续凑齐了全套八卷,都读了一遍。这套书和《莫友芝诗文集》、《郑珍全集》,同为我书架上贵州类珍藏。

前段时间,看到戴老小说《石城》出版,知道戴老一家和也闲书局近,就请书局什么时候有签名本了帮我留一本。上周六在书局开课,正好书到了,问书局主理人秋蚂蚱前辈,《石城》和《一个人的安顺》是不是一样内容。局座说不是,“我读了。《一个人的安顺》是散文,有些人,有些事,不好写,也写不透彻。《石城》是小说,那些曾经不尽兴或不能写的就可以用小说的手法写出来。”

上完课,拿到书随手一翻,正好看到小树和弟弟小松上我语文课的趣事。原来发给他们妈妈那些趣事竟全家同乐了。喜孜孜把书放进书包,要找时间慢慢读。

昨天,周一,早餐时遇到小树,问她有没有读外公的新书。她说还没读,不过外公送了您一本新书,里面不但签了名,抬头还有黎明先生什么的。今早出门急,忘了,明天带给您。我两手合什欣喜感谢。

今天午饭后在操场上同学生打乒乓球,小树拿着书走过来,双手递给我。我双手接过来,翻开看到扉页上书“黎明先生存纪”和署名、日期,没有比书更好的礼物了。老一辈人的翰墨因缘都是极雅致的,即使只是赠送一纸画片一枚文玩,讲究的也是清新脱俗的消息。现在的学生和老师,读书大都只读与考试相关的“有用”的书,反倒有用的书少人读了,因为考试不考所以“没用”。可惜。

今天教师节,收到好几份礼物。除了书,还有花、卡片和润喉糖。身心愉悦。

【也闲谈·肆】第一天的好兆头

粗粗算了一下,这八年里,我讲谈(上课)也有几千次(节)了。这是也闲书局的局座秋蚂蚱上周六听了我一天的讲谈后,发在微信朋友圈的观察记。这是我收到的所有反馈和观察记录中,最有温度、有细节,最真诚和真实的。目前没有之一。感谢。感激。

(秋蚂蚱的)课堂观察记:

“跟着秋蚂蚱 阅读与写作”第一堂课于2024年9月7日(星期六)开讲。

老师先自我介绍:黎明,也叫毛豆、豆哥、豆总。你们爱叫我什么我就是什么。接着让学员各自作自我介绍。每一个说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和出生地后,毛豆先问其他同学有什么想问该学员的,然后他就每个孩子的姓作一番“寻根”,再就名字作一番含义解读。孩子们介绍自己或者回答老师提问都不需要站起来,“我只希望当你们说话时要大声,大声到在座的都听到,你和谁说话都要看着对方而不是看着我。”毛豆总算定了这两条“规矩”。

有意思的是,因为毛豆撒出几个对自己的称呼让孩子们选择,孩子在作自我介绍时也抛出了昵称,“我叫思蒙,你们可以叫我小柠檬。”……

相互认识花了一个小时。其间,从对姓氏的溯源引出对“神话”的理解,从座位布局强调平等意识和尊重,让孩子在挂图中找到自己的出生地……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宗族、咬文嚼字等,都在一个自我介绍环节中涉猎。

这比“秋蚂蚱!”“到!”、“毛豆!”“到!”的点名要花时间,这个时间是有温度的,它传递到空间。人与人第一次相见的时空,因为毛豆的导演而交融。

后一个小时,开始讲主题的“前言”部分。从哈维尔的“生活在真实中”开始。听到“哈维尔”,我在想,毛豆会不会先说这个人,他没有,他不急着把他提到的人(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伍尔夫等)放在讲台上,似乎是先种下一粒种子留待以后的谋略。

从真实中的“现实与观点”引申出阅读与写作的重要性,是毛豆教学的独门秘籍,他的发散性思维的广度和话题收回的聚焦相得益彰。他在白板上画了一个十字,分别填上“我不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我知道我知道”和“我不知道我知道”的递进来阐述苏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的箴言。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睛都是亮着的。

有个孩子我印象深刻。她坐在我们为孩子们配备的办公椅上左右摇动,提问和应答都是一幅笃定的模样。如果不是毛豆就她的昵称“小柠檬”乱喊“小苹果”、“小草莓”而引起她捂着嘴不让自己笑出来的萌态,光是听她的课堂互动,我不敢相信这孩子的年龄。她告诉我她十岁过了十一岁没到。

我们发给孩子的读物有八本。其中有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查尔斯·达尔文 / 丽贝卡·斯蒂弗《达尔文发现了什么:今视角<物种起源>》、顾颉刚《国史讲话:上古》等。

朋友的孩子来试听。朋友把孩子扔下就走了。课结束后,孩子问我要书,我说:“当然。你妈和我说了,来上课这件事决定权在你。”他没有任何迟疑,说当然想上。唯一犹豫的是,如果节假日期间,他妈妈的花店需要帮忙,会有时间上的冲突。我和他说,法定节假日是法定的,我们会顺延。他欣然说:“那我一定上。”

我知道这孩子。他在课堂介绍自己时就有些自豪地说:“我是住在山里的孩子。”他经常充当他妈的童工,照顾弟弟。在他眼里,没有做不到的事。“我要发明永动机。”他说。这个孩子很像我们小时候的模样,天不怕地不怕,有责任心。我问这么重的一包书,你一个人怎么拿回去?他说打车,如果打不到就走回家。“我走一个小时就到家了。”他轻松地说。我说:“随你。”

我不担心这个十岁的男子汉。他在山里徒手捕蛇、干农活、砍柴烧饭,样样都会。他不粗野,他有着绝大多数成人都不具备的坚韧,再加上他的机智,没什么好担心的。这样的孩子在现代城市里,打着灯笼难找。

来观摩的蒋磊问我:你干什么?我说:我是毛豆的助理。另外,我负责成为孩子与家庭的桥梁。孩子们面临家庭与学校这两个社会的心理问题我来疏导。

第一天的好兆头是:来试听的全都成为学员了。

2024.9.9

【家塾记·二】韩愈的第一天

原计划晚饭后就开始每天半小时的舌耕,后觉得饭后收拾、洗碗这样的家务和一家人的饭后散步,是更重要的事。于是调整时间为散步回来。

今天是搬到这乡下后重启家塾第一天,虽然是讲文,也还是从上个学期“唐人五十家”中《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晚春》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韩诗三首起了头。花卷已经记不清了,又重拾起来,只是不知道有没有“拾得”。

韩诗三首后,大概讲了韩愈的生世,说到“韩柳”就又复习了柳宗元的诗后才开始《马说》。先让花卷读,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口译出来。除了几个字的音义与现在不同而弄错外,竟也译得出个七七八八大概不差。就这样她译我修,二十几分钟讲完后,又再复习了韩诗三首,结束。

“天了爸爸,这篇这么长啊!”花卷指着后一页的《原毁》说。

“还好。韩愈这个主题,我只选了四篇文章。一篇八年级的《马说》,一篇高中的《师说》,另外两篇不在教材里。我们又不着急,慢慢来,一天讲一点,慢慢来就比较快。”会有多快?这篇《马说》在公立学校是要两个课时才讲得完的,我们只用了二十分钟。

“好吧,那我去玩游戏了。”

“古之教者,家有塾”,只可惜“独学而无友”。

睡前,编了几句话,请太座发到业主群里找学伴——

各位邻居好!

“古之教者,家有塾”,但两个月前我们搬到这里,女儿失去了共读的小伙伴。

她这学期上七年级,今天起我们已开讲“唐宋八大家”。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所以想问问各位邻居家里有没有年龄差不多且勤学好问的孩子,不需任何费用,我准备文本,每天只是晚饭后半小时三两孩子共读对谈学习。

【共读记·二】三年级阅读第一课

上周,来自印度的Myraa得知我是她这个学期的阅读课老师时,回家告诉爸爸,幸福学堂最聪明的老师要教她中文阅读。爸爸问这位老师他帅吗?Myraa说因为他聪明,所以他帅。

今天是本学期第一节三年级阅读课。这个学期先读E.B.怀特的《吹小号的天鹅》。

第一环节大家完成简单的自我介绍后,我从一本书的结构开始讲起——什么是封面、封底、书脊和版权页。

第二环节,因为是第一次课,学生没有提前拿到书,所以用了五分钟当堂阅读第一章六页约三千字的内容,测试阅读速度。五分钟,一半的学生读到第三页,只有Myraa读完(后来才知道她只是读了认识的字),所有学生的阅读速度达到应有程度。然后是角色扮演的读书环节,检测识字量和文字感知。男女学生三人一组,分别读旁白、萨姆和父亲比弗先生对话部分,要求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态度,从而体会语言描写是怎样呈现人物性格的。一半的学生识字量达到年级水平。

留了三项作业: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一、二章(P.1—P.13),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两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9月11日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如:萨姆为什么不听父亲的劝告冒险进入沼泽)。

三、“萨姆最喜欢和爸爸到加拿大来旅行露营。但比弗太太对森林兴趣不大,因此她难得同来。”回家与家人讨论话题“什么是尊重”:一个人对别人喜欢的事没有兴趣而选择不参加有没有错?萨姆和爸爸有没有因为自己喜欢森林就要求妈妈也一起来?将讨论的对话和结论在本子上写下来,于9月11日星期三课后交给黎明老师。

第一项作业,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识字量;第二项作业,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思辨,即通过抽象的思考、推理、论证得出结论;第三项作业,训练的是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