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阅读

哈迷女儿的新年礼物

昨夜的枕边书,女儿从书架上抽出胡适的《红楼梦考证》。读了半小时,对我说读得半懂不懂的。插回书架,抽出周勋初的《唐诗纵横谈》,一翻就翻到了哥舒翰,正好我们讲过《哥舒歌》,就这么就读了。

今天晚饭后,女儿从菜鸟驿站取回来自己的新年礼物——大前天晚上撸串时买的十六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旧书,以及“哈利波特”系列第八本《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和像砖头一样厚的《哈利波特百科全书》两本新书。哈迷女儿到晚上睡觉前,三百六十三页二十二万字的《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就已读到三百二十四页,三个小时差不多读了近二十万字。这个速度,对我来说也是飞快了。

临睡前,我想把两本新书拿来翻翻,女儿再三叮嘱我要轻轻翻,不可以把书弄出折痕来。

撸串、买书和请假

来新夏“古今人物谭丛书”之《评功过》,二〇二二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普及读本水平,浅显易懂,适合中小学生课外阅读。

从一本书延展阅读出去,而家里又没有那本书,要想忍住不买,好难。昨晚陪女儿宵夜撸串,说起寒假阅读安排,她说希望家里再多一些适合她读的书。马上摸出手机,和她一起在“多抓鱼”选了十六本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和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品旧书,包邮一百〇九元,平均每本七元不到。

学堂为鼓励学生阅读,明天(周一)上午安排了图书馆课程,让家长直接把孩子送到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并让孩子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和一百元钱,办理借书证。和女儿商量后决定明早她和我去学堂,不去图书馆。

首要原因是去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时间成本太高。和女儿算了一笔账:从家开车每周往返一次贵阳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里程超过四十公里,耗时一个小时,每次能借书三本。停车费、油耗和路上的时间成本,我们完全可以每周买三本书。如果有阅读扩展的需要,偶尔可以就近去开车五分钟就能抵达的区图书馆或进城去也闲书局。

然后,女儿年阅读量超过一百本,已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脉络。家里的书有近三千本,其中近一千本是为女儿准备或她自己挑选的青少年读物,这已是一座家庭图书馆的规模。

学堂这个活动的设计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实际操作层面来说,流于形式。我每天上午第一节都有课,马上是期末考试,送女儿就会错过上课,给女儿请了明早的假。

女儿的阅读量和道高一丈的太座

圣诞夜的晚饭前,女儿突然想要统计一下自己读过多少本书。

我说:“你总共读过的书,估计也就一百多本而已。”

“我估计在两百左右。”她说。

具体是多少,女儿扒在客厅书架上,一本一本数。晚上她告诉我,读了六百多本。也就是客厅书架上的近千本书,她已经读完了一半多;家里的书,她已经读了五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女儿从学前班到现在五年级,六年不到的时间,平均下来每年的阅读量超过一百本。

她读过的这六百多本书,有《科学的旅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星空》、《昆虫记》、《林中漫步》、《原野漫步》的科普类;“哈利波特”全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妖怪客栈”和《流浪地球》、《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的奇幻、科幻、悬疑类;“小李飞刀”全系列的武侠类;《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历史小说类;《汤姆叔叔的小屋》、《绿山墙的安妮》、《格列佛游记》、《鲁宾孙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外国文学;《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亲爱的汉修先生》、《数星星》等大量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系列作品;包括中国民间故事连环画、“半小时漫画”系列、蔡志忠漫画系列、《深夜食堂》系列、《镖人》系列、《子不语》系列和“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系列等大量的漫画书,以及不多的几本诗集旅行指南和在我看来非常无趣,但她常常翻看的《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

最近她似乎迷上了日本文学。读了《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御伽草子》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和《嫌疑人X的献身》读了多次。北野武的《菊次郎与佐纪》和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似乎只是她在石黑一雄和川端康成之间,难以抉择的短暂空窗期填充剂。现在,每晚的枕边书是川端康成系列,刚读完《千只鹤》,正在读《雪国》。

姑妈买了一双新鞋给她做新年礼物。“爸爸,你就再给我买些书当新年礼物吧。”我能说什么?当然只能看看孩子她妈,笑着说——好呀!

“可是她的数学不怎么好。”奶奶不无担忧。

我说:“世界是理性的,但认知世界是感性的。”

晚上,太座对女儿不知不觉间累积的这个阅读量颇有点点感慨。我大概总结了一下,认为我们无非就是做了:

1、在生活起居的空间里,我们尽可能多的出现了书,这是一种环境的营造;

2、要孩子读书,我们自己首先就在读书,这是行动的模范;

3、每天固定的家庭共读时间,是习惯的养成;

4、书,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家里都要有尽可能多的书,这样孩子才可能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

“可是,你床头的书已经堆成山了。”太座成功识破了我最后的弦外之音。

我赶忙狡辩:“那是我二〇二二年要读完的书嘛。”

“好嘛。你的书,等你把床头的书读完才准再买。”

“上课需要的书除外哈!那是说要就要的哦。”我试图作最后的挣扎。

“你可以试试我会不会改支付宝密码。”果然,还是太座道高一丈。

这事不能让太座知道

今早上班路上,和太座聊天,探讨这二十年来我的成长和变化,她认为是阅读和写作,拯救了我这个蠢货没有继续恶化成一个更蠢的蠢货。很多时候,太座独到的见解和洞察力都让我深感敬佩。是的,就是敬佩,尤其是在她表现得不那么有一点抠门的时候。

昨天去医院检查脊柱,医生只是说韧带受损,注意休息。今早,太座就给我发来了棘间韧带损伤的病理病因、检查诊断、饮食保健和日常护理的资料。好吧,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脊柱痛是棘间韧带损伤。

昨晚挺着腰背看了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改编自弗兰克·赫伯特同名科幻小说的电影《沙丘》(Dune),豆瓣五星我打了四星,豆瓣综合评分7.5。赫伯特的沙丘系列小说中,《沙丘》《沙丘救世主》《沙丘之子》前三部长篇构成的“伟大沙丘三部曲”,我肯定有啊。今天星期五,中小学我都没课。从车后箱的后备书箱找出《沙丘》(这事不能让太座知道)开始读。书影俱佳。

放学,到家,在停车场,太座说有一个快递,她去取,我停车。一会儿见她抱着一个纸箱和一个包裹上来,我觉得有点不妙。“取了我的快递,听你昨天讲想吃葵花籽,正准备给你买点,老板说还有一个包裹,一看是一箱你的书,葵花籽就不买了。才买了一千多的书,又买一箱,看都看不完。又是哪样书嘛?有点过分哈。”太座开始发飙。

“啊呀,这不是五折封顶嘛,加上券,五折都不到,就买了咯嘛。是好书。一套十本繁体竖排的《太平广记》。”我连忙解释,但还是心虚。

“《太平广记》你不是才买了几本闷?咋个又买嘞?”

“啊三本旧书,没头没尾的,看不过瘾,就买全套了。你不晓得,这套书好好看哦~”。

“哼!你不要逼我改你支付宝和银行卡的密码不告诉你哈。”

“不必不必,大可不必。我保证,今年不再买书了。”

“观察观察再说嘛。”太座甩了我一个白眼。

现在是晚上九点五十五分,老婆、女儿和儿子都睡了,自己一个人在客厅翻看这套《太平广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好好看,好安逸哦!

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一位六年级学生用他妈妈的微信发来消息,问:“毛豆老师,我看到一句话,阅读是一种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我回:“《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是热爱读书的英国小说家毛姆的一本随笔集。”培养阅读的习惯就是为你自己构建一座避难所,让你得以逃离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这本书的书名,就来自书里的这句话。”

我没有告诉他,其实我不喜欢毛姆,因为读不读是个是非问题,读什么不读什么是一个兴趣问题。

读书贴士

中学部负责人让我写几个关于阅读的贴士或建议,下个学期放进中学《学生手册》里。于是,敲了长长短短这几条。

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

不要轻易为了谁或某个不可具象的对象去读书。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如果一定要为了谁读书,那就先为自己。

一句杀人诛心的话

我有一句杀人诛心的话:普罗大众永远是一群不愿意用脑子,对复杂信息有天生抵触,拒绝学习还又渴望速成的韭菜!

短文更难写

写不了长文章,那就先从短小的来。但相对看去,短小之文,比长篇文章更不好写,因为能调度的字句不多,更求笔触精准。

自由阅读与阅读自由

如果肉身不能自由,阅读就更要自由,否则就让我想起那本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然而也只有阅读的自由,才有可能拥有思想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也才可能发现肉身的不自由。读书,只有读到好思想,才能看见坏人间。

读不读的问题

2019年,中国出版了超过50万种100亿册图书,全世界的出版量更是一个真正的天文数字。在这个数量级上,一年里不论读没读过哪几本书,都没有什么值得炫耀或沮丧的。如果没有阅读障碍症,纯粹只是不喜欢读书,那很抱歉,你左右两个半脑的额叶、顶叶与颞叶会被减少刺激,大脑皮质层会萎缩,你将丧失评估、分析、权衡轻重与明辨信息的能力。不要试图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模式来自我催眠,以为别的什么能力会异军突起,因为人类智慧进化的真正争议点不在于交流技巧的先进性,而在于口语、文字和网络使用的转换能力。所以,人与人除了先天生理之外最大的区别,就在谁一直在保持阅读、写作和思考。在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得的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一个不能思考的人,是无法分辨什么是独立,什么是思考和什么是独立思考的。

寻找书单

“既关注作品的价值观,也强调多元思考;既尊重孩子的兴趣,也强调书目的引导性;既尊重市场的选择,也强调作品的经典性;既关注作品的趣味性,也关注作品的思想性;既凸显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强调国际视野。”这是八月号《少年时》杂志上刊登的一篇深圳市爱阅公益基金会书目项目主管袁泉写的《书单里的秘密》里,面向6—12岁儿童的《爱阅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的评选理念。

《书单里的秘密》介绍了给青少年选书的一些经验和建议,尤其让我好奇的,是这张书单的内容。于是为显郑重,非常老派(落伍)的在上午10:18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发往基金会邮箱,询问怎样才能一睹书单内容。但觉得电子邮件这种方式太过于传统(效率低下),一般不会收到回复,于是在微信里问贵州省亚桥公益服务中心的漆国静前辈有没有爱阅公益基金会哪位老师的联系方式。

“有。要理事长还是秘书长的?”

“妈耶,项目主管就好了。”我赶紧说。这种小事,哪里需要找秘书长哦。

很快就发来了秘书长张妤的微名片,“他们机构是我见过的最豪华的公益机构,一层楼办公。那个环境啊,全是书。”漆国静说。

加了秘书长的微信。在微信和电邮收到回复前,晚上9:30左右,我在爱阅公益基金会官网上下载到了包含学生、班级和教师三类共4000种图书的2018版《爱阅小学图书馆基本配备书目》(下载链接不是太容易找到)。感谢爱阅。“阅读是投资最小,回报最高的教育。”这是爱阅官网“童书100”项目页上的话。

蝉声满池,日日是好日

早上六点,天亮没多久。打开卧室通往后花园的玻璃门,坐回床上,看着园子里的桔子树、黄瓜、辣椒,还有树下葱葱的十几盆铜钱草,想:如果今天是我这具肉身活着的最后一天,我要去做什么?

认真想了一回,千头万绪,又无从提起,还是决定做好今天应该做的。换了衣服,去叫女儿起床。

“昨天想过一个问题,我敲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是要给谁看?如果我想给谁或更多的人看,满足某种虚荣心,或搭建某种人设,就应该发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并希望有更多人来交流互动。可是我现在对发朋友圈真是一点兴趣都没有,也关闭了博客的评论功能,我其实不想和别人分享什么,甚至有没有人看我都不关心,也不想假装成某种生活。”上班路上,我对坐在副驾的太座说。女儿在后座听喜马拉雅电台里的故事。

“这也是你的一种习惯,更在乎自己的感受。就像很多人写日记,不记录下来就总觉得这一天缺了点什么,就像我每天早上不练瑜伽就浑身不舒服一样吧?!”太座说。

“也是。我们的上一辈和我们自己,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之所以过得还算闲适,就是不怎么去和别人比,也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不去比较就不会求不得,就不苦,就能找到自己。可能别人会觉得我这就是‘内卷’和‘躺平’了,但这也是有了比较。就像阅读,如果我想读原版书就要去学英文,那我想看的还有法国、德国、俄国作家的作品,我是不是要去学这么多语言才算不‘内卷’?那我又哪里有时间来阅读呢?跟那些一年也不读一本书的人相比,他们是不是也‘内卷’得厉害?我觉得‘内卷’和‘终身学习者’一样也是一个热门的伪概念。”最后我说:“中国过去的书那么多我都读不过来,二十五史这辈子能读一遍就大满足了。”

这两周的工作,主要是整理图书,建档。上周在小学部,这周在校区在生态公园里的中学部。中午从中学部步行去小学部和女儿一起吃饭,太阳晒得头顶发烫,在路上差点踩到两条蛇,大的一条约一米长,小的那条只有筷子长短,都是通体碧绿,脖子后两侧各三个黄色倒三角形图案,像是菜花蛇。边走边想,小的那条,这么细细的,它吃什么呢?

饭后,淅淅沥沥下起小雨。在雨里走回中学部,整个校区就我一个人。操场一角,如麻的雨脚在师生建造的生态池塘水面上,踩出一阵一阵的鸡皮疙瘩。坐在图书馆窗下看雨,树上滴下来的雨也好像染到了叶子的颜色,满眼的都是绿。

午后清凉,蝉声满池,想起松尾芭蕉的俳句——闲寂古池旁,青蛙跳进水中央,扑通一声响。

今日大暑,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云门垂语云: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

买书穷三代,读书毁一生

今天是所谓的“情人节”,晴。下午太座和她姐姐,还有我表妹带娃在小区花园里晒太阳,遇到一个人在家过年的邻居,于是一起遛娃聊天。晚饭时,邀请下午遇到的邻居过来吃饭。饭后聊起小孩子的阅读,她问女儿的阅读习惯是怎么养成的,平时都读什么书等。说她家里也有书房,只是不知道该给孩子买什么书。我说多买些各种类型的书,让她根据兴趣自由阅读就好。“在你家装修得那么好的环境里读书,那才是真的享受。”我说。

与她家楼上楼下的装修相比,我家简直是寒碜。尤其是她家那红木书柜,在我看来上面就应该放满线装古籍才对。不过这样的情形在我家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我大概率会把买这些气派家具的钱用来买书,把琢磨怎么赚钱和赚钱的时间用来读书,最后家里还是会像现在这般寒碜。所以都是注定了的。买书穷三代,读书毁一生。

徐贲的书,读到第三本,《经典之外的阅读》。这一本是谈读书,由十六篇读书随笔结集而成。阅读是一件极个人和个性的事,所以关于这本书,没有什么高低好坏可评价,也没有什么所谓的读后感。倒是有段话对作为图书管理员的我来说印象深刻——图书馆不只是藏书的地方,更是阅读的地方,不被人阅读的书是与思考和判断无关的死物收藏。思考和判断的阅读是人的生命的行为,不是无根之木或无源之水。美国图书馆学教授兰克斯说,“糟糕的图书馆增加收藏,好的图书馆提供服务,优秀的图书馆建设社群。”具有公共意义的阅读应该与他人一起积极探寻那些对人类有共同意义的问题。

六十七和十二点八万

五月四日,“五四”一百零一周年,中学开学日。

师生一个超长假期未见,第一天第一件事,就是新老师生自我介绍并说说这个假期怎么过的。

我一个中文老师说了两个数字,六十七和十二点八万。

我说在这个超长的假期里,自我隔离在家做了六十七天微商,赚了十二点八万。

“哇哦……”有人发出感叹。

“开玩笑的。其实是我这个假期看了六十七本书,写了十二点八万字的读书笔记。”不过我家太座大人更希望前者是真的。

诗书慰平生”由于我不理解的“不好解释”的原因,在五月三日被学堂叫停,四日我在公众号推了最后一期,第六十八期,发了一个休刊说明,说这个学习项目始于网课,现在网课结束了,其使命也就结束了。这样一来,原计划每周五下午我“诗书慰平生”的一节PBL项目课就空档了,要么就取消课程,要么换一个项目。考虑了一下,准备开一个“手机摄影入门”选修课,慢慢边做边调整看看怎么再来设计一个项目。原计划三人开班,不知道有没有三个学生会对这课感兴趣,做了一张海报打印出来贴在走廊里,结果有一半的初高中学生报了这门课,是学生选修最多的单节课程,没有之一。

昨天(六日)下午中学部会议,让大家老师买关于PBL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来读。在新老师的桌上还看到一本《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我讨厌这个书名,一股浓浓说教味儿,但晚上在当当还是一并下了单,今天下课回家快递就到了。同时到的还有给女儿花卷淘的十本“马小跳”,最便宜的一本三块八,最贵的一本九块五,几乎是新的两折二手书。回家看书到了,花卷雀跃。太座不太赞同女儿看这样“没营养”的书,而我觉得阅读的兴趣很重要,从自由阅读现在已经到了兴趣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孩子的阅读能力和深度也会增长,所以不要着急,最重要的是孩子在阅读,喜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