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夜的晚饭前,女儿突然想要统计一下自己读过多少本书。
我说:“你总共读过的书,估计也就一百多本而已。”
“我估计在两百左右。”她说。
具体是多少,女儿扒在客厅书架上,一本一本数。晚上她告诉我,读了六百多本。也就是客厅书架上的近千本书,她已经读完了一半多;家里的书,她已经读了五分之一。
这就意味着,女儿从学前班到现在五年级,六年不到的时间,平均下来每年的阅读量超过一百本。
她读过的这六百多本书,有《科学的旅程》、《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星空》、《昆虫记》、《林中漫步》、《原野漫步》的科普类;“哈利波特”全系列、“纳尼亚传奇”系列、“妖怪客栈”和《流浪地球》、《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样的奇幻、科幻、悬疑类;“小李飞刀”全系列的武侠类;《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历史小说类;《汤姆叔叔的小屋》、《绿山墙的安妮》、《格列佛游记》、《鲁宾孙漂流记》、《八十天环游地球》等外国文学;《吹小号的天鹅》、《夏洛的网》、《亲爱的汉修先生》、《数星星》等大量纽伯瑞儿童文学奖系列作品;包括中国民间故事连环画、“半小时漫画”系列、蔡志忠漫画系列、《深夜食堂》系列、《镖人》系列、《子不语》系列和“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系列等大量的漫画书,以及不多的几本诗集、旅行指南和在我看来非常无趣,但她常常翻看的《世界地图册》、《中国地图册》。
最近她似乎迷上了日本文学。读了《竹取物语》、《伊势物语》、《御伽草子》后,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和《嫌疑人X的献身》读了多次。北野武的《菊次郎与佐纪》和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似乎只是她在石黑一雄和川端康成之间,难以抉择的短暂空窗期填充剂。现在,每晚的枕边书是川端康成系列,刚读完《千只鹤》,正在读《雪国》。
姑妈买了一双新鞋给她做新年礼物。“爸爸,你就再给我买些书当新年礼物吧。”我能说什么?当然只能看看孩子她妈,笑着说——好呀!
“可是她的数学不怎么好。”奶奶不无担忧。
我说:“世界是理性的,但认知世界是感性的。”
晚上,太座对女儿不知不觉间累积的这个阅读量颇有点点感慨。我大概总结了一下,认为我们无非就是做了:
1、在生活起居的空间里,我们尽可能多的出现了书,这是一种环境的营造;
2、要孩子读书,我们自己首先就在读书,这是行动的模范;
3、每天固定的家庭共读时间,是习惯的养成;
4、书,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家里都要有尽可能多的书,这样孩子才可能找到自己的阅读兴趣。
“可是,你床头的书已经堆成山了。”太座成功识破了我最后的弦外之音。
我赶忙狡辩:“那是我二〇二二年要读完的书嘛。”
“好嘛。你的书,等你把床头的书读完才准再买。”
“上课需要的书除外哈!那是说要就要的哦。”我试图作最后的挣扎。
“你可以试试我会不会改支付宝密码。”果然,还是太座道高一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