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阅读

阅读般若

女儿的咳嗽好些了,儿子支气管肺炎在医院住了八天,今天也出院了。不用一天往返六趟医院,我就可以有点时间读书。

在读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前,要重刷一遍《企鹅经典:小黑书》第一辑,因为下个星期中学部语文课的课外阅读就要从这套书开始。今天刷了前四本,薄伽丘、爱伦·坡、契诃夫、列夫·托尔斯泰,一个比一个精彩。边读边想要怎么和中学生(其实只是六年级)讨论和解读这些经典。

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可笑。我一个上世纪高中毕业来临时代课靠阅读自救的打酱油老师有什么资格解读经典?怎么解读都是误读。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它有很多种“误读”的可能提供给读者,读者能从其中“误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甚至全部。这就是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说的:“只有那些你在学校教育之后或之外选择的东西才有价值。只有在非强制的阅读中,你才会碰到将成为‘你的’书的书。”但是非常不幸,这些书多少也算是强制阅读,因为虽然是课外阅读内容,但也是在课程计划之内。

之所以在语文课外要求课外必读书,是因为“当代世界也许是平庸和愚蠢的,但它永远是一个脉络,我们必须置身其中才能够顾后或瞻前。”而“经典帮助我们理解我们是谁和我们所到达的位置。”对于经典“出于职责和敬意阅读经典作品是没有用的,我们只应仅仅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而要做到“因为喜爱而阅读他们”,就需要一个发现的可能,因为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他不知道的,要知道更多,就要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就需要学习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知识”,从而才可能诞生出“智慧”进而可能领悟到“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的“般若”。

前天?昨天?还是大前天?记不太清楚。大概应该就是在这个“五·一”假期。有天晚上,女儿做错了什么事,忘了,只还记得我很生气,对她说,知识可以治愈无知,但拯救不了愚蠢

能拯救愚蠢的只有智慧,知识只是智慧的基础,而且还是不完全的基础,所以我认为知识与智慧没有直接的关联,知识可能会升华出智慧,但也并不是常常如此。

一条建议

开始三刷?还是四刷?不记得,随便了,《霍比特人》。这是小学阅读写作课这个学期计划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的一本,对小学生而言。或许。

中学这个周末的观点性文章写作训练及六周测评题为《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这是一句英国谚语,直译就是“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但更著名的翻译为“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后者的翻译完全颠倒了这句原本的意思,反而对迟到的正义持赞扬的态度。不知道学生怎么看。

马修·巴特尔斯《图书馆的故事》、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书店》和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女儿都不喜欢。没关系,明天再另选三本。

在微信的“意见反馈”里提交了一条建议——

建议增加自动回复功能。有一天我离开人世但又不想或来不及告知朋友,某天某人突然想起来联系我但却迟迟收不到回复,想起来真是很失礼。如果有自动回复功能,就可以设置一个永久离开微信的告知了。

阅读就像呼吸

正在为今夜和女儿一起的阅读时间读什么书举棋不定,女儿把坂本健一的《今日店休》递给我,“爸爸,你也看。”

八万字的生活随笔,刚好一个小时看完,顺便标注了几处。

九点半,女儿上床要睡觉了。

“这本《今日店休》我看完了,除了昨天你读给我的那几处,还有几处我觉得也不错,读给你听听?”

“好啊。”

昨晚女儿给我读书,今晚我给她读书。

“第七页:不管重复多少遍,我都要说:读书会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对我来说,阅读就像呼吸,书就是我的人生。”

“嗯,爸爸你以前也对我说过这样的话。”

“看来这是大家的共识。”我继续读。

“第九页:我希望你们能不加选择的广泛阅读。不用从第一页读起,想读哪页就读哪页好了。如果觉得没意思,管它是什么名著,中途放弃好了。坚持读书,你的个人价值必能得到提升。

“第十二页:书读多了,就会出现另一个‘我’。这个‘我’变成一个客体,会叱责自己:‘你究竟在干什么?’或激励自己:‘快踏出这一步!’这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

“第十四页:没有读书习惯的人,很可能是还没有读到让他觉得有趣的书。”

“嗯,我同意。”

我继续读:“第四十页:我认为能克服贫穷的只有知识。

“第七十一页:能够自我反省的人,大多坦诚又谦虚。那种谦虚会使人显得有内涵,散发出魅力。

“第一百五十五页:我一向最讨厌权威、权力,也讨厌傲慢的人。我常常提醒自己别走错路,别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我也讨厌权威和傲慢的人。爸爸,我还想读关于书店、文具店、手账的书。”

“这个好办。关于书店的书,明天我就找给你。”

文章悦己

风来,花瓣雨下,在花瓣里游泳的大娃,欢叫着颤颠颠奔跑的二娃,太座挽着我的手,樱花树下,我们一家。

然而,一不小心二娃踩到了狗屎。不知狗屎为何物的他,还抓起来耍,身手矫健的妈妈也没能阻止。

妈妈抱起二娃,一路狂奔回家用肥皂洗手。“有其狗必有其人,或者说其人还不如其狗。因为狗不知道不能到处乱拉屎,但人知道。”刷鞋时我想。想起也闲书局公众号里有天推送其主理人秋蚂蚱的一篇小文。现在翻出来,找到了这一段——

“我曾租住一个英国平民的房子。我的邻居有一条德国黑背。我时常在海边遇到男主人遛这条狗。有次,我们照例相互招呼后,我跟男主人走了一段。我很好奇,似乎从来没听过这条狗吠叫。杰瑞告诉我,当地规定,如果狗被邻居投诉三次,那么这条狗就会被强行收容。‘因为你缺乏教育的能力。’”

我曾经把这段话发到业主群里,也知道人只能看到自己愿意看到的,最多只是自我情绪的一个表达,而已。有户邻居家的两只狗长期无端吠叫,扰了大家的清净。投诉无果,报警无效。我没想到镇邪恶儆效尤几多神勇的警察,竟也拿这一家人两只狗无法。看来,缺乏教育能力的,不只是这户人家,还有那几位警察,甚至这个国家。

突然想读永井荷风。问也闲书局,说是没有他的书。我说谢谢。其实想说的是:“这个应该有。”

最后还是买了一本莫瑞的《从部落到帝国:原始社会和古代东方的社会组织》,大象出版社2010版。简介里说这本书从社会学和历史的角度,探讨了近东社会组织从氏族到部落,进而到王国,最后发展到帝国的演变过程。这不就是每天我在小学部的PBL项目《文明》么?今天,是这个项目跨了两个学期的第四十五天,是项目中的第四十五个世纪,也就是四千五百年。和现在这一次人类的文明诞生一样悠久。

本学期每个教学日的《文明》项目日志,累计到今天已记录超过20000字。平均每天800字的日志会先发到教师工作群里,再隐去学生的姓名发到这博客。

我很清楚,这个项目日志只有我的女儿和其他少数一两个学生在天天追,教师群里不会有人读。甚至我想有的人也会将这个每天会按时发出的日志,看做像坨狗屎一样。对此我既不失望,也不失落,因为其本质并不是写给别人看的,我的文字也没有好到别人还值得一读的程度,并且没有参与项目的人读起来是毫无乐趣——“你的项目维度太高,读不懂你的项目日志。”曾经一位从事文字工作超过十年的老友,也是项目中一位学生的家长对我说。这日志只是告诉别人,我有观察和记录,这个过程使我感到快乐。

阅读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写作也一样,所以这两件事都是孤独的。

在《写你想读的文章》一书中,田中泰延认为,阅读和写作都是一种生活方式,从本质上来说,这两者都是孤独的。所以“你的文章,第一个要取悦的人应该是你自己。

书·卷

从天黑到天亮,一雨就是一晚上。

最近有点阅读内卷了。因为最近没怎么买书,根子上还是最近没怎么读书。没读书,就没买书,没买书,就没读书,虽然家里还没看的书起码有一千本。

女儿在书架前叹了一口气,说:“书多了也不好,会有选择困难症,不知道读那一本。”最终,她抽了一本旅行指南出来。

近一个月没怎么读闲书,现在,还是想读《追忆似水年华》《尤利西斯》米兰·昆德拉和卡尔维诺,还想继续读《宋史》。

下午又刷了一遍斯·奥台尔的《黑珍珠》,清明节假期后,小学的阅读写作课就要上到这本。现在要去看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了。寒假里在家备中学的课依据的和现在用作教材的是不同的译本。教材选的朱宪生译本。这是几刷契诃夫了?三刷?还是四刷?

否则,成长是多么孤独

昨晚,妻儿都睡了,在客厅备课时熊猫老师打来微信语音。我们聊了聊她酝酿两天但无法下手的方案的几种可能性,或者说是她中短期的职业发展设想。

今天上午她在微信里提到一个新戏的想法,我们一开始讨论,就有点停不下来。故事概梗和人物性格、动作、表情都渐渐鲜明,甚至具体到某一个布景一个表情应该怎样。最后我说:“打住!现在,你要先去完成你的方案。”

半小时后,她没忍住,发来铃木常吉的《石》,说:“这歌!我刚刚写方案,边听。这不就是那个烧烤摊老板么。”烧烤摊老板,是我们聊的新戏里那个灵魂人物的代号。

晚上,她敲完方案,在微信里对我说:“明天我把新戏的大纲拉出来发给你看。你给我意见就行了,这盘我个人整。

这会是一个好故事。

想起早上在上学路上,女儿在后座听喜马拉雅里的“朵狸讲故事”。“爸爸,朵狸讲的故事真的很好听。”

“我也觉得朵狸讲得好。如果你想被人记住,你首先得要有一个好故事。

一个会讲故事的人,一个好故事,二者相遇就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如果二者不能相遇……这真是一个让人感伤的故事。

还在读女儿读了十几遍后推荐给我的《山茶文具店》。

我把这本书当作与女儿一起进行阅读写作训练——“讲故事”的教材。将书里女儿可能不认识但不影响理解全文而会跳过的字词,一一作了注释,因为正是这些细节使一句话在让人读到时发生微妙的感受。标注了书中故事里的人物、外貌、环境、心理描写段落,前后呼应之处,以及一些个性化的表达。

这个过程我非常小心,使出浑身解数只是为了得当,而不一定是字典解释的刻板准确。以至于我写的注释里有“谨慎”这个词时,仔细去数了这两个字的笔画到底是有几横,又在本子上写了几遍,而平时就是刷刷刷带过。

如果女儿再次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里面的大量批注。

我读完以后,会主动和她聊这本书里的故事,或许会聊好几次,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去讨论如何用文字去讲故事。建立这个讨论和学习的基础是,这是我们都读过的书。共同的阅读,共同的成长,否则,成长是多么孤独。

因此我的阅读进度显得非常缓慢。27日晚上开始读的《山茶文具店》,今天第三天,只读了三分之一,一百页多一点。没关系,不着急。反正不论读了多少本书,总会有下一本在那里等着,不如慢慢读。慢慢来会比较快

小川糸这本书呈现的文笔,接近喜爱写作的高中生水平,或许正是这迎合了大多数人的阅读程度而成为畅销书的原因罢?!

女儿受其启发,上周五用废纸盒做了两个信箱,用透明胶带粘在我们家和斜对门她闺蜜家门口,两个小女孩就用这种非常传统的方式开始通信。有时写得多一些,有时只是一句话。

“这也是阅读写作课,就像《苏菲的世界》一样。”我在微信里对女儿闺蜜她妈妈说。

女儿闺蜜的妈妈是一位非常焦虑的家长。她会很在意自己的女儿考试是拿了双百、98分还是95分,并给女儿的周末排满了各种兴趣班。

与她相比,我们带娃就很佛系。因为在我们看来,80分就可以了,88分那真是不错。女儿喜欢画画,自己在家画了几年,上个月才正式开始她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学画画的兴趣班。兴趣班这种东西,不是孩子有了兴趣就会自己提出来去学的么?

在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这两个孩子,会有怎样完全不同的人生呢?

【备课手记】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吴鲁芹在《吴鲁芹散文选》里说:“好的文章要靠文字的纯正,而如今纯正的文字,却要逐渐绝迹了。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写宣传稿式的一味夸张,用最美丽的字眼,去形容一堆垃圾,把原先有意义的东西,贬到不值一文。”

纯正文字难得,好文章更难得,因为这“不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

董桥在《英华浮沉录》里记有这么一段——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陆谷孙曾说,他教了三十多年书,结论是作文这一课目最难教,因为“文不可以‘教’而定。”他的理由是写作远不只是一个章法和技巧的问题,而是“气之所形”,“是皮相之下许多深沉主观因素的综合,是一个厚积薄发的养成过程。”所谓主观因素,他认为“包括独立的人格,善感的情绪,敏慧的资质,素心烂读的积累,对清浊巧拙的判断,独特的手眼以及强烈的表达冲动和创作快感”。有一位学者对陆先生说:“把我关于写作的全部知识教给学生,不消半点钟即可讲完。”

陆谷孙所说“气之所形”,我认为应该就是毛尖在随笔集《乱来》里说到的写作的才华。她认为“写作这件事真的要靠才华,并不是书读得越多写得就越好,书读得多只能保证你写的东西基本顺畅,不易犯错而已。真正要写好写出彩,还得靠才华。”

才华是什么、从何而来?或许就是阎连科在散文《我与父辈》中说的“一个人的成长,最重要的需求不是物质的吃穿和花费,不是精神上大起大落的恩爱和慈悲,而是物质和精神混合在一起的那种细雨无声的温情与滋润。只有那种光线充足却非暴晒暴烫的阳光,才可以让草成草,树成树,让人的心灵充满温情与善良。”

所以早就知道自己平庸平凡又乖戾的我,在新学期要上的阅读写作课中,课程要求之林林,教学目标之种种,其实根子上也就只是一个目标——让上了这门课的人能用文字尽量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根椐平均值定律,我们绝大部分人注定平凡。这样说并不能带来任何慰藉,但真的,中等就好,生命平庸,真理平常,道德平凡。”(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雅典娜的守护者的
阅读写作课学期教学目标

文本阅读目标(口头表达)

1、确定文章的主要观点,并解释关键细节如何支撑文章观点;

2、根据文本中的具体信息,解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过程、思想或概念,包括发生了什么和为什么发生;

3、描述一篇文章或部分文本中的事件、思想、概念或信息的整体结构(例如,时间顺序、比较、原因/结果、问题/解决方案);

4、解释作者如何使用理由和证据来支持文章中的特定观点,并确定哪些理由支持哪些观点。

文学阅读目标(阅读理解)

1、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在结构、写作手法上的复杂性和读者理解的多种可能性;

2、能够根据文本中的细节内容明确解释文章中所述内容,并推断出结论;

3、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叙述的观点,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的区别。

写作目标

1、清晰和连贯的模仿写作(包括多段文本);

2、清晰介绍一个主题、一篇文章或陈述一个观点,建立一个组织结构,相关的想法被分组来支持写作的目的,并提供一个结论性陈述。

可惜了这份闲雅

昨天,太座和女儿从花园里摘回来数枝腊梅。我用二〇一九年冬天从腾冲乡场上淘来的乡下装盐的小陶罐插起来,太座床头一罐,我床头一罐,女儿不要,她那一罐就放在了客厅。

夜晚,妻儿均已安睡,在书架前选下学期中小学阅读写作课和中文课与课程配套的书,窗外雪簌簌。
放寒假这一周里,都在考虑下学期的课要上什么,怎么上。

中学的中文课,班级里学生年龄和年级跨度大,我已自编了三年的教材,但半中间接一个下学期的课,前后不搭。昨晚最终决定,下学期讲“唐宋八大家”,以葛晓音《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为主,辅以自选每节课一首季节时令古诗词和《围炉夜话》《小窗幽记》《菜根谭》中一句。

小学的阅读写作课,暂定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珍·克雷赫德·乔治的《山居岁月》、艾非的《女水手日记》和奥森·斯科特·卡德《的安德的游戏》四本。

枕边书读《唐宋八大家:古代散文的典范》,梦了一夜沁了腊梅香的“唐宋八大家”,不过是为备课而读,可惜了这份闲雅。

昨晚睡前在朋友圈,发了一张女儿坐在客厅新买的,第二面插满书的三米六书架前夜读的照片。今早起床觉着矫情又炫耀,与昨夜的美梦相比实在是恶俗,删了。

今天腊月廿九,除夕。独坐书房备课,窗外融雪一块一块从枝头掉落。第一次除夕下这么大的雪,第一次除夕忙着备课。春节假期这七天,有太座照顾二娃,我得在一周里将下学期的课准备停当。

春夏秋冬又一年

上周,按照女儿开的书单,买了六种九本书。本周二收到的书,到今天她已读完七本,其中有两本还读了两遍。今天又根据她的要求,买了一套五本。经过这十年的熏陶和培养,女儿的阅读,似已进入一个读得快,买得多,越读越买的循环。我要求女儿专门用一个本子做阅读记录,每读完一本书,都简单做一个书名、何时读完、是当年读完的第几本书、总第几本书的记录。目前看来,我认为对女儿的教育是成功的——她远远超过了十岁时的我和她妈妈。

本周正式开启寒假全职带娃模式。熊猫老师发来新戏的剧本,说估计还是要重写。我回复说,全职带娃,精疲力竭。这个假期是改不动剧本了,书也读得很慢,九天了,一本书都没读完。也好,不着急,也急不来,闲书闲时看,一天几页。

这几晚等大娃二娃都睡了,把个人总结PPT做了,明天周六要回校做期末总结。我用了松尾芭蕉的“芒鞋斗笠,春夏秋冬又一年。”作结语。

从客厅书架撤换下来的一二百本书,一直堆在墙根。不是不想搬去楼下书房,而是书房的书架也满了,地上也堆了几十本无架可上。晚上太座用钢卷尺,量了客厅从来没有电视的电视墙尺寸,说明天下单,再买一组三米六的书架。很快,客厅四面墙就两面都是书了,全家过年都开心。

最便宜又最昂贵的

准备在客厅再增加一个书架。“如果把看过的书搬到楼下的书房,它们就离开了我们的视线,我觉得书还是要放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让它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好。”晚饭后,和太座、女儿商量,新买书架可以摆放在哪里。

每天晚上,熄灯时间到了,在床上看书的女儿都会说:“再看一分钟!”五分钟后,在客厅看书的我提醒时间到了,她又说:“再看最后一分钟,爸爸,真的最后一分钟。”又五分钟后我再次提醒,她才恋恋不舍合上书。今天也是这样。

今天新到了六本(套)书,女儿从中午开始读,到睡觉时,读完了一本半。阅读真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班和培训班——这是上个周末我和太座一致的感慨。

在期末的自我总结PPT里,女儿说最想学的是画画。我和太座很高兴,因为上兴趣班唯一的理由是兴趣。没兴趣的兴趣班对家长、学生和老师来说都是互相折磨。于是上周末,基本上没上过课外补习班和兴趣班的女儿,去试了附近两家艺术学校的课,都喜欢,本周就要决定选哪一家,然后交费。因为是初级班,又在郊区,费用相比市区都比较低,但看着一次课一百多的收费,我忍不住感慨,平时节节省省买个一两百块钱的书都要想了又想。书买来、读了,书还在,全家都可以看;这兴趣班的钱一交,课一上,时间一过去,就什么都过去了,学没学到,学到多少,全是一次性的未知。还是读书是最便宜又最昂贵的兴趣班和培训班。昂贵是兴趣会转移或消失,但阅读的兴趣一旦养成,受益终身。

“在家里沿客厅一面墙装上书架,在架上放自己想读和要读的书、建议孩子读的书和孩子要读的书三类共一千本。一千本书就是一千种可能性。每天哪怕只抽10分钟全家一起阅读,慢慢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可能培养起来了。”上周期末家长会上,有家长对孩子不阅读颇为苦恼,问我怎么办时,我给出了这个建议。去年家长们也是这么问的,我也是给家长这么说的。前年也是。看来,两三年了,书架和书还是没有出现在他们家的客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