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教育

果然不是我的菜

下午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了四张后院里拍的照片——

辣椒就还剩下这么一畦没收,白菜把几条虫喂养得丰乳肥臀脑满肠肥;桔子倒是比往年多挂了十斤八斤果,不晓得是不是日照不够,特别酸。菊花开得有点肆无忌惮,可能是因为晓得用得上它们的时候不多,大多只是被看看而已,它们不是卫玠,不怕被看。今天难得冬天里有点小阳光,晒了一院坝的内衣内裤床单被套和半躺在菜地旁台阶上的我。女儿蹲在旁边嗦螺蛳粉,滂臭,所以不让她在屋里吃;太座在哄二娃午觉。我不关心宏大叙事,我只在乎琐碎生活,因为对我来说这才是真实的。

通常,朋友圈里炫的都不是财富,是需求。越缺啥就越炫耀啥,屡试不爽。我发朋友圈为了炫什么?问自己。不过是刷个存在感。我需要朋友圈的存在感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吗?不需要。所以这条朋友圈发得纯属多余。没删它。留着做个自己其实也还是一个虚伪的人的提醒和证据。

这个周末的计划任务没有完成——《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教给十几岁的孩子人生技能》没看,因为我低估了中学第二个六周测评试卷的工作量。《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倒是翻完了。果然不是我的菜。

《教室里的正面管教: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勇气、激情和人生技能》就是一碗充满空洞且正确的废话的教育鸡汤,走的就是畅销书的套路——三位作者以笃定的语气和姿态告诉你,我们是世界第一经济体国家的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和心理学硕士,我们这套方法已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使用和实践验证,这样就是正面管教,这样就能解决问题。先不说书中的大部分手段我在懵懂无知的这五年教学中都使用过或正在使用中,仅是书中的大多数一线教师的反馈就很让人生疑——只有有效的声音——然而一种方法、一个理论怎能解决所有问题?不是我太单纯就是有人把课堂管理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渐渐,“正面管教”开始变得像“正能量”一样在我面前失去能量。所以,《十几岁孩子的正面管教:教给十几岁的孩子人生技能》还要不要翻?还值不值得翻?

免费的代价

“爸爸,这些都好贵。我们这么穷,肯定买不起吧?!”花卷指着手机里一些知名日本手帐文具品牌的产品说。

“剔除了智商税的成分后,通常情况下,好东西都不便宜。”

“那爸爸你见过最贵的东西是什么?”

“所谓免费的东西才是最贵的。”

“为什么?这说不通啊。”

“举个例子——封控时那些送上门的,让很多人感恩戴德的,里面装着两根萝卜两棵白菜和几个土豆洋葱的蔬菜包都是免费的,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嗯……自由!那些蔬菜其实是用我们的自由换来的。爸爸,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花卷微游学 | 人生的第一杯咖啡

“你要喝什么?”

“我先看看吧。”第一次在星巴克点单的花卷有点羞涩和胆怯,躲在我身后说。

“可是我们什么都没有点过、喝过,看单子是无法判断的。爸爸很少喝咖啡,两三年也不喝一次,所以我也不知道拿铁和卡布奇诺有什么不同,什么适合我们。不如我们问问姐姐?”

我转过去问店员:“你好。今天我带女儿来喝她人生的第一杯咖啡。但我不喝咖啡,所以不知道这些咖啡都有什么不同。能不能请你介绍一下?这样我们才知道应该选择哪一种可能比较适合我们。”

最终,在店员的推荐下,我和花卷各点了一款。我也纠结过10岁的女孩子是否可以喝咖啡,然后又觉得一杯咖啡而已。小孩子背着、当着大人喝的那些饮料里,香精、色素、防腐剂还少?

落座,我打开电脑继续备课;花卷拿着手机东拍拍西拍拍,为做手账收集店里各种带LOGO的资料素材,然后坐下开始画她的手账咖啡馆胶带。

“爸爸,为什么星巴克的标志是一个长头发女人?”

“啊……这个……我不知道,但我也想知道。你查到了告诉,如何?”

在星巴克三个小时,成功躲过了两场雨,最后因为冷气实在是太足,不得不离开。

回到家后,花卷告诉我她查到的结果是:“星巴克商标上的长头发女人是海妖塞壬,她的歌声对航海者来说是致命的诱惑。《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将自己绑在桅杆上,并用蜂蜡堵住耳朵才没有被塞壬诱惑,从而渡过了危险海域。”

晚上九点半,花卷毫无睡意,往天这个时候的她已睡着。我问她对今天这人生中第一杯咖啡的感觉,她说:“又苦又甜又新奇,舍不得浪费,恨不得每一滴都喝完。”

“人生中还有很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喝啤酒、红酒、白酒,第一次被男生牵手,第一次来大姨妈……”

“爸爸,来大姨妈是什么感觉?”花卷打断我,问。

“据好多人说会肚子痛。”

“有多痛?是像要拉㞎㞎那种痛吗?”

“啊……我没有痛过,不知道耶。”

“好吧,要是你痛过,你记得告诉是怎么个痛法。为什么我总是想睡也睡不着?”

“这就是喝了咖啡的‘后遗症’。你脖子上有串珠子,慢慢数珠子试试看会不会慢慢睡着。”

我记忆里,父母从来没有带我一起或者鼓励我去探索新的东西。在我的人生中,这一块拼图是缺失的。我现在仍清晰记得22年前我23岁时,在深圳鼓起勇气第一次走进麦当劳,胡乱点了一个套餐后找个角落坐下,衬衣的前襟后背都完全湿透的那种怯懦甚至是卑微的紧张忐忑。

教育是什么?当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关于奋斗

老父住院,大娃新病没上学,继续在家休息一天,二娃未愈。中年的生活总是如此,偶尔好一点,常常糟一些。

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说:“生活的本质是一场欺骗,生活的环境充满挫败,得以补偿的不是幸福和欢愉,而是从奋斗中获得的深层满足。”

关于奋斗,早上在上班途中和太座闲聊,说起要把两个小孩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个话题。随着学历的通胀,等到花卷大学二本毕业(如果她能考上的话)进入社会,她能找到的工作只能是什么餐厅、咖啡馆帮人点餐、打扫卫生之类的;她上级主管的学历是贵州唯一的“211”大学毕业的硕士,主管的上级经理是国内名校毕业的博士,区域经理毕业于常青藤名校。所以,孩子未来真的有必要为了学历而活着吗?“就算娃娃有出息,考上名校,但我们砸锅卖铁也供不起,因为一家人明天还要用锅来做饭,砸了怎么办?”太座说。所以最后,我们决定还是佛系一点。既然在这个游戏里我们这样的人家怎么样都是被无情碾压的,那不如我们退出这个游戏,不玩儿了,我们自己玩儿————或者说我们换一个方向去奋斗——学习基础知识,知晓基本常识,发展自己的兴趣,掌握一门手艺,保持独立思考,持续对生活审视,找到人生的乐趣,过一种自适且自洽的生活。

所以,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今夜枕边书,继续读杜鹃《经济学入门:理解真实世界的88个经济学常识》——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哪个朝代?

相信会有人认为是“唐朝”,因为描写唐朝繁华景象的古诗有很多。然而,《大英科全书》给出的答案却是:“中回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华,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

这个答案是怎么得出来的呢?有相关资料证实:宋朝年间的财政收入最高达到16000万贯,北宋中后期的财政收入也达到8000万—9000万贯,哪怕是在已丧失一半江山的南宋时期,财政收入依然高达10000万贯。看到这些数字,我们可能会感到茫然,没关系,我们来跟明朝的财政收入做个对比,就一目了然了。

明隆庆五年(豆注:公元1571年,也就是明朝政府将程番府由程番(今惠水县)移至今贵阳,并改程番府为贵阳府,贵阳正式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开始的第三年),国家财政收入250万两白银;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国家财政收入400万两白银;明末时,国家财收入1000万两白银;银钱的兑换率通常是“1两白银兑1贯铜钱”,如果明朝一年的政总收入是1500万两白银左右,那么明朝的财政收入不足北宋的1/10,也不及南宋的1/6。由此可见,宋朝真的是封建历史上最繁荣的国家,宋代的GDP占当时全球的50%。

教育工作者们明白

花卷昨夜睡前开始低烧,咳嗽也变得严重,急促而痰多。我从十点半起,每两个小时起来给她喂一次水,量一次体温,所幸凌晨四点后体温恢复正常。

今早,花卷在家休息,没有上学,但还是完成了昨晚自学课布置的,《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作业。中午咳嗽略有缓解,体温一直正常。一个人在家太寂寞的她,下午到校上课了。放学到家,体温又上升到37.5。今晚的自学课没上,休息。睡前,她问我明天能不能上学,我说:“这要看今晚的体温是否正常。”

大娃二娃都生病,咳嗽,烦闷又无奈。等太座、大娃和二娃睡后,我在客厅想找本书读,以解烦闷,谁知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读到40页,更加烦闷,录于下: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明白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并不弱智。是形格势拘,逆之者亡的态势导致他们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导致教育的异化,导致教育不再能够提升真实的能力。我们需要搞明白的是这种势态。不改变“存在”,不改变当下“教育——科举”的生态,仅靠扭转“意识”和端正态度来解决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幼稚、无知、荒诞,且在实践中已沦为笑柄。因为问题不是出在教育的设计,即“意识”的层面,而是发生在教育的“实践”层面。

教育沦为应试,乃有目共睹。应试导致提升“真实能力”(时下被称为“素质”)的教学在实践中出局。素质教育的提倡者企图通过召回被“应试”赶走的教学方式来克服“应试”。这就如同肝炎导致了脸黄,却想靠改变脸色来医治肝病。

应试教育是什么谁都明白,而素质教育是模糊的,其本身的模糊导致其目标和手段都不够清晰。我们看到多数素质教育的说法中都包括两个“全”,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其二是全面促进学生发展。因未见其细则,仍觉恍惚。面向全体学生,当然很好。但怎样面对,却未说及;全面促进学生发展,令人生疑的空间更大。

发展音乐、体育、美术,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说辞。素质教育提倡者以为,抓了德育、体育、美育,有助于克服应试的倾向。但是究竟是应试倾向导致了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还是对后者的忽视导致了应试倾向?毫无疑问,不是对德育、体育、美育的忽视导致了应试倾向,因此也不是补足后者就能克服应试倾向。我们首先要问的恰恰是,主科的教学不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素质吗?甚至无妨做个差强人意的、硬性的比较,主科与副科在提升学生素质上谁更重要?语文和数学在智力构成中不是更重要的素质吗?为什么音乐、体育、美术更属于素质,而语文、数学似乎不在其列?我们现行教育的主要问题为什么是音体美的不足,而不是语文和数学上的不足?对音体美重视不足会导致学生音体美兴趣和能力上的不足,对语文数学用力过猛难道不会导致语文数学真实能力上的不足,乃至厌学吗?如果承认主科教育当下的严重不足,副科的加入可以改善主科的不足吗?

伴读记廿一 | 长歌怀采薇

“爸爸,什么是‘强奸’?”吃早餐时,花卷突然问我。

“嗯……”我咽下嘴里的宽粉,说:“‘强奸’就是未征得对方同意而强行与对方发生关系的强制性行为。”

“哦,我明白了。”

之前花卷问我她“大姨妈”来了怎么办,我从书架上抽出一本绘本,太座和她一起读,给她解释“月经”是怎么一回事,然后太座还给她展示了家里常备的几款“姨妈巾”。

常常看着一岁九个月的二娃,在心里问他“你是谁?”也常常问自己,“教育是什么”或“教育不是什么”,似乎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不全对,于是对一切言之凿凿的“教育论”深度怀疑。后来在赵越胜的散文集《燃灯者》中读到——若有人告你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那你先要怀疑这宣扬者的道德,因为他在说着一些他并未深思过的东西——这就更加坚定了我对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教育二元论”的怀疑。路漫漫其修远兮,关于这个话题,从圣贤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似乎就一直似是而非。

今晚的课开始晚了,所以就只讲了“第一首唐诗”——王绩的代表作《野望》。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县人。

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讲了生字,逐句讲解,特别强调了“采薇”的典故:《史记·伯夷列传》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读完《了凡四训》。一本正经行善可做官生儿子的说教和价值观,在现在看来,一样是不合时宜。今夜枕边书,肖恩·白塞尔《书店里的七种人》。如果我能活着工作到退休,我还是想开一家二手书店

芒种

昨夜枕边书,菊池祐纪的《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一本形式远远大过于内容且市场营销成功的绘本。

今日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农作物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因此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故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明天开始高考。1193万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

和女儿一起继续每天一集刷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昨天的一集,佛系育儿的乐乐只有高中学历,父母却都是毕业于名校的博士、硕士。只有高中学历,让我们找到了讨论的切入点,因为我也只有高中学历。和女儿讨论了什么是“舒服的生活”,虽然没结果,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我们有机会讨论一个平时不太有机会去触及的话题,都去思考关于生活的方式、内容和目的。

今天的一集,昆明的Tina离开传统教育,把儿子彬彬龙送到“创新型学校”就读。现在,17岁儿子的梦想是上大学,上一所普通大学,但只能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考试,前提是他得从初中开始学习各科知识。最终,没能实现梦想的彬彬龙在咖啡馆做实习生。“太难了。对,学校是个好地方。是一个我没有能力去的地方。”这一集的最后,彬彬龙说。

今年是我到幸福学堂这个“创新型学校”工作的第五年,也是女儿到这个学校就读的第五年。九月,女儿就上六年级了,她的小学阶段的教育快要结束。未来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找机会一起回顾和总结一下这五年的得与失。我不希望将来,女儿也像彬彬龙那样说——大学是个好地方,是一个我没有能力去的地方。

随着身体的康复,明天,我们每天1小时的自学语文课也要恢复了。“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伴读记四 | 应试没问题

女儿的语文课,早上出门前十分钟,讲了一遍六年级课本里选自《孟子·告子上》的《学弈》一则: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下午放学回到家的晚饭前半小时,重温了一遍《学弈》,让女儿写了生字后,补上了这一则的前一句原文,也是我认为课本删掉了的最重要的一句:“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今天的诗,复习和默写的是《关雎》,新学的是《桃夭》。其实《桃夭》也不算新学,女儿在一年级的春天背过,现在是五年级的春天,马上就是六年级的秋天了,小升初考试就来了。

桃夭
先秦·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我从来都认为,不论是“考试”这个词还是这种检验方式,都是中性的,就是检验一下在该学习和掌握到这些知识的阶段,自己是否掌握了,以及掌握得怎么样。但把方式当做目的,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我认为应试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应试教育。

去年的同时间,我在日志里也记了相同的内容,好巧——

《说文解字》:应,当也。应试的应,在我看来就是应当的意思。所以,考试是应该的。检验一个人会不会开车,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开车;检验一个人能不能、会不会写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让他写作。应试的应,在我看来,还有应对的意思。例如某次重大比赛前的集训,重要考试前的集中学习和复习,以及一个阶段的教学工作评估。所以,我认为应试应是应有之意,应有之试,但如果整个学习阶段甚至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应付、应对考试,这就是本末倒置。并且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类群体高度统一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往往是错的。

保持记录是一个近距离观察自己的好习惯。没有人会记得谁曾经说过什么,但自己要记得,因为这才是活过。

前两晚,听着上妻宏光的三味线读藤泽周平。一本卡尔维诺的书要十几天才读得完,而一本藤泽周平的世情短篇小说《桥物语》只需要两个晚上——小人物在大时代下,被一两件重要的小事改变了一生的十个故事。每天的日志,或许也就是这样重要的小事罢?

伴读记三 | 碎片的可能性

女儿的语文课,今天的文言文,是六年级课本中选自苏轼《东坡志林》的《书戴嵩画牛》一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早上出门前讲了一半,下午放学回到家,等吃饭前的半小时讲了余下的一半。课本上,“此画斗牛也”后是句号。我认为这里用句号与后一句衔接有问题,难以解释牧童先肯定又否定的语气。所以,这里要么用逗号,要么用问号,并且问号比逗号更好,而句号谬矣!

古诗词从今晚开始。第一部分是先秦的《诗》。女儿宵夜想撸串,所以《诗》的文学常识和第一首《关雎》,是在烧烤摊边撸串边讲完的。其间,说了教材的“标准解读”,也说了我自己的理解以及存在的其他解读,让女儿自行决定先接受哪一种。“两千多年前的东西,现在的人在自己的立场怎么解读都对,也都不对,我们弄个七七八八就得了。读不明白,再读;还不明白,算求。书要读好,饭要吃饱。”她还是赞同爸爸的。回家路上,《关雎》接龙,她一句我一句,我一句她一句,到家就记住了。明天再抄一遍,应该就稳了。

今晚的撸串文学常识和《诗》一首的内容是: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其中绝大部分诗歌已经无法考证作者。

《诗》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另305篇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概括《诗》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西汉武帝时,《诗》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关雎
先秦·佚名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一年级到高三的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近三百首,文言文约一百篇。我们大多数人在离开校园后,终其一生都不会再学习新的古诗词和文言文,并会忘掉百分之九十在学校已学过的内容。那学习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快递小哥比别人多会背一百首古诗词,也不能比别人每天多送几十个包裹,多赚几百块钱;老板也不会因为一位项目经理比其他经理多会背一部《论语》而给他增加一百万的年薪。而什么培养审美、陶冶情操这样的话更是苍白空洞毫无说服力。

教育,很多时候在我看来和医学一样,是一种什么都不确定的科学和什么都有可能的艺术。同样的教材、同一所学校、同一批老师、同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不会成为同样的人。如果这不能发展成为兴趣爱好或研究方向,这将是多数人一生中唯一接触古诗词和文言文的机会,这是一种人文教育可能性的尝试。而最终留下多少碎片,是哪些碎片,人生,就是从这些碎片中开始不同的

伴读记一 | 老父亲我终于绷不住了

“我们家没有人经商做生意,也没有人是公务员做官,爸爸妈妈只是普通员工”,我对女儿说:“这意味着我们家既没有钱,也没有权,所以我们对生活的选择不多,好好读书对平凡的我们来说就是捷径。”

小学放养了五年的女儿,今天的作业再次得了C。这个等级击穿了我们的底线,老父亲我终于绷不住,要插手女儿的学习了。于是晚饭后的家庭会议,与女儿讨论并确定了从明天开始,每天的学习计划和内容。

因为对数学和英语两门无能为力,就必须完全跟随老师完成每一道题、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保证认真完成语文作业和每天至少半小时写手账这个爱好外,将每晚一小时的原自由时间调整为语文学习时间——

每周一至五,每天讲解和背诵古诗词一首,一年内完成中小学两百首古诗词的学习;

每周一至五,从《论语》、《孟子》、《庄子》、《左传》、《战国策》、《世说新语》、《太平广记》、《容斋随笔》、《老学庵笔记》、《古今谭概》、《夜航船》、《菜根谭》、《笑林广记》、《春在堂随笔》等古籍中选二三篇(段)百字内短文,一年内打个百篇的文言文基础;

一周读一本二十万字内新书,完成读书笔记一篇;

一周一篇创意写作和刷一套小升初真题以应对统考。对统考的态度是八十分即可。

这些内容对女儿来说,挑战是有,但不算大。主要还是在打基础和作规范性的训练。

君子求诸己。我这样的寒士做不成有学问有修养、品德高尚的君子,但求诸己想来应该是没错的。

苏轼《问答录》里有一则故事:苏东坡和佛印至上天竺寺,见观音手持数珠。坡曰:“观音既是佛,持念珠果何意邪?”印曰:“亦不过念佛号耳。”复询念何佛号。印曰:“亦只念观音佛号。”坡曰:“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印曰:“求人不如求己。”

每个人,都是每个人的过客。我认为的教育,就是生命陪伴生命的一段旅程。

我们在谈论教育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