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上课记

【上课记·拾肆】其此之谓乎

【语文3班】

今日凌冻,道路结冰,和花卷改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早上七点天不亮等公交,倒地铁3号线转2号线,步行到学堂,用时两个半小时。到学堂已经开始第二节课了。还好熊猫老师先到一步,整个初中合班的课上,她再次讲解了期末文史地综合测评的要求。

课没上到,但从作业中看到了学生的大进步,给出了一个“A”和一个“A+”,天寒心暖。

【七年级地理】

新课,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先给学生道歉,上周我将中南半岛五国错划为了南亚国家,其实应为东南亚国家。然后照旧,学生在阅读课本内容后,轮流在世界地图前介绍东南亚。两轮下来,已能基本从半球、大洲位置,主要地理和国家构成以及温度带、物产角度完成对东南亚的概述。达成教学目标。这个可比要求学生去抄去背更有效得多。《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下课前,讲解了地理期末口试测评的要求,即:通过抽签的方式,讲解随机抽到的大洲与大洋、亚洲、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关键字。

【八年级历史】

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上周已经讲完能讲的部分。还有两周,一半的学生就要去泰国游学,所以不准备上新课。这两周都是复习和讲解八上内容。

【上课记·番外篇·壹】努力自信者帅

曾经,在每个月末,我都会给上我课的每一位学生写一份月评发给家长。但几次下来发现,大多数家长并不需要这份月评——我要么收不到哪怕一个字一句话的反馈,即便收到的反馈也是及其敷衍的一个表情或一句客套,似乎这增加了家长的教育负担。于是渐渐我发送的月评越来越少。到现在,我上的课越来越多,上我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而保持有效沟通,每月继续发送月评的家长就只有两三位而已。

TY妈妈好!

这个学期我的课太多,所以相较上个学期沟通较少。不过也有好处就是,TY上我的课变多了。上个学期他只上我的历史和游学课每周共四节课,这个学期语文、历史、游学加起来,每周有我十节课。接触的机会更多,日常交流更多。

从开学到现在,TY在我任教的学科上表现越来越好。具体表现在:

课堂互动更加积极,主动发言的次越来越多,还出现了“抢答”——和我抢话的情况。在其他学生和老师看来这似乎是在扰乱课堂秩序,但在我看来这是他放松下来、打开自己、进入课堂、跟随课程的进步。虽然不应鼓励,但却让人欣喜。

发言的声音也越来越大,而不再是之前点到他名才极不情愿含混回应一下,站在他身边都听不清他说的。我的所有课,只要是学生发言,我都会故意站到教室最远的那个角落,如果这个教室有人听不清楚发言者说的内容,他/她就必须重说一遍,因为我认为课堂不是窃窃私语之地,而是向“公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的,如同以研究“极权主义”著称的政治学者阿伦特称之为“公共领域”的希腊城市广场。

作业按时、按要求完成。虽然书写仍存在字迹潦草,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甚至没有标点以及书面表达不够准确和顺畅的情况,但他对待学业的态度已大幅转变,并已在积极探究自己的兴趣方向,开始主动学习。

大概是两周前,TY突然问我关于“三十年战争”的问题,我对这个战争完全不了解,教材里对这次战争也没有提及,所以回答不了他的任何问题。从此开始,他似乎为发现了我的“知识盲区”而狂喜,开始扑进对欧洲史和“三十年战争”的历史学习中,于是——头天晚自习完成作业后就学习这段历史,第二天不论是早餐后、大课间、午饭后还是下我课后的十分钟,他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机会和时间,向我“疯狂输出”。我在他面前坦呈我的无知,就成为一位倾听者,并时不时提出一两点疑问。实在受不了了都差点喊:“家人们,救命啊!这波输出太猛啦!”这两周下来,关于欧洲的这段历史,他表述的人物更多、事件描述更详细,细节也更丰富,并自主初步完成了一张关于“三十年战争”时间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人努力和自信的样子了。太帅了!昨天大课间,他问我:“豆总对欧洲史更了解还是中国史?”我说都不了解,“相比较下来,对日本的了解还是要多一点,因为和你一样,这是我的兴趣方向。”“有多了解?”TY问。“我家里外国历史和文学的书共两个书架大概有一千多本,日本的书就占一半,满满一个书架。”他若有所思,或许是想下一步挑战我的日本史,也或许在想,下一步要避开日本史。哈哈哈!

这个学期,因为我上了从跨度从六年级到高中的地理、历史和中文等学科,单是期末测评都要出八九套题,实在艰巨,精力难支,于是将文史地综合进行测评。测评范围包含但不限于本学期中文教材及七、八年级中国史、九年级世界史和七、八年级地理内容。

测评方式为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经与任课教师讨论后确定课题,两周内完成并提交。

课题提交和讨论时间:12月18日—22日

课题完成并提交时间:12月25日—29日

选题建议及评分依据:

1、第一次提交的课题最好有三个,一个主课题,两个备选课题;

2、课题应关注于“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3、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

4、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从人文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涉及多学科;

5、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没有错别字,格式正确、表达顺畅;

6、越是能在书本上直接找到标准答案的课题,完成后获得的等级就越低;

7、只接受书面手写文本。

昨天的历史课上,TY就提前与我讨论并确定了他的期末课题将围绕“三十年战争”进行,这个课题主要回答诸如:为什么会爆发“三十年战争”、天主教国家法国为什么在战争中却投入了新教的阵营、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这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期待他的精彩纷呈吧!

即将期末,这次汇报,就当是TY的期末评语了。

祝周末愉快!

【上课记·拾叁】等待

【语文3班】

阅读写作连堂课。今天的主题的“等待”。选取的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风格开创者永井荷风的代表作《隅田川》片段——

长吉心想:她也该来了吧,于是专注地望着桥对面。最初从桥那边走过的是一位穿着黑麻僧衣的和尚,接着是一位承包商模样的男子,他穿着紧腿裤和胶鞋,酷酷地将后衣襟撩起掖在裤带上。过了一阵儿,又有一个提着布雨伞和小包袱的穷妇人粗鲁地踢踏着矮齿木屐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之后,再等也没有人经过了。长吉无奈地把疲惫的双眼移到河面上。这时的河面整个都变得明亮起来,涌动的云峰消失得无影无踪。今晚的月亮应该是七月中旬的满月吧,圆圆的月亮略泛红光,爬上了长命寺边河堤上的树丛。天空被映照得如镜般明亮,堤坝和树丛被背后的月光衬得越发显得漆黑。天空中只有那颗太白星依稀可见,其他星星均被明亮的夜空藏了起来。天边那条如丝带般长长的浮云间透出耀眼的银光。很快那轮圆月便离开了树丛升上天空,于是岸上沾满夜露的瓦房屋顶,以及被水打湿的木桩、被涨潮的河水冲到石墙下的水藻碎片,还有船身和竹竿都按上了皎白的月光。长吉映在桥面上的影子也越来越清晰。恰巧此时又有一对卖唱的男女路过,他们说着:“你看,月亮”,驻足观赏了一会儿,便向山谷渠岸边走去。这二人走到岸边成排的小屋前若有所指般地开始唱道:“书生靠着栏杆呀——”不过,也许是意识到没人会给钱吧,两人没唱完就步伐匆匆地向吉原堤坝方向走去。除了一般幽会恋人常体会到的各种担心与苦等时的焦虑外,长吉此时不知为什么还感到一丝悲哀:阿丝和自己还有没有未来?

从结构、层次和修辞角度赏析了素材后,学生开始“等待”的写作。课时所限,没有学生当堂完成,于是成为周末作业。

【七年级历史】

完成了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

【九年级历史/定制八年级地理】

学生开始根据昨天发出的初中文史地期末综合测评要求,设计并与我讨论自己的期末文史地跨学科课题。

讨论下来,一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了四百年前历史上的第一次全欧洲大战“三十年战争”,基本完成了框架概要;一位只是大概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方向。另两位还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没关系。并不是在一个班级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同样的节奏。我给每个人都留了一些时间,有的事需要多一点耐心等待才可能发生——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等待都会有结果。

【其他】

冬至游园会恢复了拍卖活动。拍卖所得将继续注入幸福基金。我把一本弘化社所赠《林文忠公楷书写经集》交给负责拍卖的学生,并附上说明。她说这是收到的第一件拍品——

林则徐《林文忠公楷书写经集》,内容为《佛说阿弥陀经》、《金刚经》、《心经》、《大悲咒》、《往生咒》,古吴轩出版社二〇一六年版,扬州古籍线装文化有限公司印,包背四眼线装,宣纸内页,瓷青纸封面封底,印书根。起拍价一百元,每次加价十元。

弘化社所赠经书都不允许买卖,想到拍卖所得是公益慈善用途,应也算是结极乐缘。

【上课记·拾贰】文史地跨学科期末综合测评

【语文3班】

连堂收了甘兴霸《游侠策》的尾,讲完《出师表》和《诫子书》。这个速度和力度,就连上了两年我的课的学生也大呼来不起了。有的学生教材上密密麻麻的笔记,有的学生只字未落只当听了一场说三国的评书。各行其是,各有所得罢。

两节课上罢,唇焦口燥,喉哽赤炭。

【八年级历史】

完成了八年级上册的内容。下周开始准备学期测评。

【七年级历史】

完成了两晋的内容。下周开始准备学期测评。

下课前告诉学生期末考试的出题规则,学生需要在这个周末准备三课题,下周课上一一与我讨论并确定一个作为自己的期末试题。

“每个人的题都可以不一样吗?”

“当然。”

“那我是不是可以自己出一个非常简单、书上有答案的题?”

“当然可以。但简单的题,等级就低。”

“那要什么样的课题才是能拿到A的课题?”

“首先得是一个讨论‘为什么’的题,而不能是有直接标准答案的‘是什么’的题;第二,这个题要有分析、比较,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第三,行文规范、表达顺畅。”

下午的课上完后,写了一个文史地跨学科的期末测评规则说明,打印出来钉到了教室公告区,发到了学生微信群。还要在下周一的合班课上,再次说明和强调。

初中文史地期末综合测评规则

本次期末测评为文史地三科综合测评。测评范围包含但不限于本学期中文教材及七、八年级中国史、九年级世界史和七、八年级地理内容。

测评方式为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经与任课教师讨论后确定课题,两周内完成并提交。

课题提交和讨论时间:12月18日—22日

课题完成并提交时间:12月25日—29日

选题建议及评分依据:

1、第一次提交的课题最好有三个,一个主课题,两个备选课题;

2、课题应关注于“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

3、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有依据支撑这个观点;

4、以自然地理为基础,从人文地理和历史的角度涉及多学科;

5、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没有错别字,格式正确、表达顺畅;

6、越是能在书本上直接找到标准答案的课题,完成后获得的等级就越低

7、只接受书面手写文本。

【上课记·拾壹】偷得浮生半日闲

今天因为学堂下午有活动,所以只上了上午的课,真真是“偷得浮生半日闲”。

【语文3班】

今天没有达成教学进度。讲《隆中对》时,在“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句,一时没有收住,从荆州、汉中、天水、秦川地理一直扯到秦川关中平原为何又称为三秦之地、汉高祖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蜀汉在关羽这个蠢货玩脱了荆州时就已经亡了。讲完发现留给江贼甘宁甘兴霸的时间不多了,于是《游侠策》只讲了一半。明天的连堂,要奋起直追了。

下课后,来听课的底老师笑说豆哥这课上得,真不知道是语文、历史还是地理课了。我说都是,都不是。

【中文经典】

出国留学预备班中文经典课,继续《寒山子诗集序》。讲到国清寺拾得,准备了简繁双面的张继《枫桥夜泊》作为延伸内容。拾得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国清寺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住持,此院遂改名为寒山寺。为了“鼓励”大家认繁体字,简体字一面,我特地将字体颜色调为淡灰色,看起来颇为吃力。然而,今天还是没有讲到《枫桥夜泊》,原因就在讲着讲着就从我对佛理的理解飘到了信仰与科学的关系上,并列举了牛顿、开普勒和伦琴等人既是自己所在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也是上帝的信徒;从教材中的物质三态到日常中的物质的第四态——火焰,从火焰的等离子态到光是物质还是非物质,以及宇宙爆炸起源的假设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猜想,最后回归到“沉而思之,隐况道情,凡所启言,洞该玄默”句,正好下课时间到。

下个星期的课,不飘了,就好好说《枫桥夜泊》。

颜群宇校长发来微信,问:“今年冬至游园邀请函,能否劳烦抽空整几张。”有空没空那就都只好整几张了。没时间新做,就找了往年的来改改,先将就一下。

午饭后,准备好了“主题二十五:建安风骨之三曹七子”和“主题二十六:魏晋风度之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自编教材,但打印机故障。好吧,一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

【上课记·拾】黑聚变日

今天是“黑色星期二”中的“黑聚变日”,除了马不停蹄上五个学科共六节课,大课间、午饭后以及下午最后一节课后一小时,都要在操场上值日。也就是这一天,不是在准备上课,就是在上课,如果没有在准备上课也没有在上课,那就是在外面值日。

【语文3班】

继续《隆中对》。本周要讲完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还有《游侠策》、《出师表》和《诫子书》三篇,明天必须讲完《隆中对》和《游侠策》。

《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内容,《隆中对》是九年级上内容,《出师表》是九年级下内容。班上同时上课的学生来自七、八、九年级。程度不同但在一个班,只因有一个共同点——主动学习且跟随——佛度有缘人,何况我不是佛;孔门三千弟子只有七十二贤人,何况我不是至圣先师。若不跟随,又不具备自学能力,那就算在同一个课堂,也只是陌路人。

【七年级地理】

开始七年级下册内容。复习了昨天“亚洲”的内容,让学生一个一个到地图前向其他人介绍亚洲。每位学生都没忘昨天的内容,还有一些新的内容补充进去。完美!新课“日本”,阅读五分钟,继续一个个站到地图前,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介绍日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九年级历史】

有八年级试读新生加入,她的姓名中有一个“宇”字,于是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开始,在欧洲,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日心说”、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地心说”,中国人认为“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一路讲到1600年布鲁诺因“宇宙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我们对“宇宙无限”的认知到现在,不过短短四百余年。话题接回周一合班课1616年内容,新知、温故。

【定制八年级地理】

定制八年级地理查尔斯·曼恩 (Charles C.Mann)的《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内容,已缓慢推进到83页。不过因Z对今天九年级历史课内容甚有兴趣,不小心参与程度过深,导致今日进度也就止步于83页。

【八年级地理】

回头从七年级上册开始学习。今天的内容是第一节,重新认识了经纬度和半球的划分、教材上的大洲大洋和实际的大洲大洋后,让学生在地图和地球仪上定位了亚洲与非洲的交界线“苏伊士运河”、北美洲于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大家认为的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真正的非洲最南端同时也是印度洋与大西洋的交界的“厄加勒斯角”、南美洲的最南端同时也是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交界的“合恩角”;欧洲与非洲分界线的“直布罗陀海峡”、亚洲与北美洲分界线的“白令海峡”、亚洲与欧洲分界线的包括“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的“土耳其海峡”等几个世界地理基础点位。又从“合恩角”以1616年绕过此角的荷兰航海家斯豪滕(Willem Corneliszoon Schouten)的出生地合恩命名,重温周一合班课1616年内容。

【游学】

从六年级到出国留学预备班,整个中学部的全体学生合班课。借助宣传片介绍了即将游学的尼泊尔、泰国和曾经游学去过的日本后,在介绍不丹时,有学生听到不丹对游客有每日最低消费的美金数额后,说“他们为什么不直接抢啊!”这个价值观让我生气了。又重申了一遍幸福学堂培养学生的“十大品格”中的“尊重”,并说:“如果不能抱着包容和开放、理解的心去看,只死守着自己的价值观,就算去过再多国家,走过再多城市,也和从没有离开过家门没有两样。

【值日/反思】

今日值日,大课间平安无事;午饭后在篮球场,及时制止一次学生因犯规引起的小肢体冲突。下午游学课一下课,去厕所屙了一泡尿,就去值班守门,确认来接学生的家长以及防止学生单独离开学校。间隙,抬头看天,针鼻子大的飞机在蓝色天幕上拖着三条尾巴擦过银杏树尖,挂落了树上的最后一片叶子。下周五就是“冬至”,真正的寒冷就要到了。坐在行政办公室门口台阶上反思:

1、修行就是修心,任何时候自己的言谈举止都要调柔和如理如法。不应该生气。生气乱了寂静之心有损福德。

2、周末想去也闲书局逛逛,但两天都有活动,聒噪得很,不如在家休息。两天都差不多睡对时,中午还要午睡一小时,结果两天积蓄的精力,昨天就放光了。真真是充电两小时,放电五分钟。今天下来,精力耗尽,咽痛口苦,又有点生气,精、气、神和体力都难以支撑。自问自答:如果今天是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天,我是否后悔这样度过?会!

【上课记·玖】历史课上的数学作业

【语文3班】

每周一,例行的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合班课。

每位学生都要参与的古诗词复习后,重温上周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内容,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不同,演义是以历史事实为基础的章回体小说,不是历史,引出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为四大文学体裁。所以在幸福学堂,语文课与戏剧课并重——开始今天的课程主题——1616:戏剧双星的陨落。

“戏剧双星”指中国明朝的汤显祖和英国的威廉·莎士比亚,两位以及《唐·吉诃德》的作者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塞万提斯都于1616年逝世。以戏剧教师兼二班语文老师的熊猫老师接过课程,介绍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汤显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江西人,明代戏曲家、文学家。《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还魂记》(即《牡丹亭》)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长生殿》《桃花扇》)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剧作家、诗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

课程最后,播放了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游园》片段。

【七年级地理】

开始七年级下册的新课。四位学生,在阅读课本内容后,轮流在世界地图前介绍亚洲。目的在于向不知道亚洲的人介绍亚洲,说得清楚了,自己也就清楚了。每一次介绍后,都用5分钟进行材料的阅读和信息的补充,再上场介绍都会比上一次的表述更丰富。看似地理课,实则是基于自然地理的阅读理解、信息整合、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八年级历史】

阅读教材“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两节后,补充了教材中未提供的双方参战兵力、伤亡比例等数据,并分析中日两军的战争进程和战斗力差距。当问到两军伤亡百分比时,学生却不会计算,于是布置了一道数学题作为今天的历史作业:

在淞沪会战中,日军调集了约30万兵力参战,至战役结束,伤亡4万余人。日军的伤亡人数占到总兵力的百分之多少?中国军队投入70余万兵力,伤亡30余万,中国军队的伤亡人数占到总兵力的百分之多少?中日两军的伤亡比是多少?

【上课记·捌】让子弹飞一会儿

【语文3班】

连堂,阅读写作课。今天的写作训练是声音描写,选了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片段作为仿写材料:

我初次见到赛姆生太太的时候,她已经是六十开外的人了。那一天,是傍晚的时候,我到戏院里买票去,下午的音乐会还没散场,里面金鼓齐鸣,冗长繁重的交响乐正到了最后的高潮,只听得风狂雨骤,一阵紧似一阵,天昏地暗压将下来。仿佛有百十辆火车,呜呜放着汽,开足了马力,齐齐向这边冲过来,车上满载摇旗呐喊的人,空中大放焰火,地上花炮乱飞,也不知庆祝些什么,欢喜些什么。欢喜到了极处,又有一种凶犷的悲哀,凡哑林的弦子紧紧绞着,绞着,绞得扭麻花似的,许多凡哑林出力交缠,挤榨,哗哗流下千古的哀愁;流入音乐的总汇中,便乱了头绪——作曲子的人编到末了,想是发疯了,全然没有曲调可言,只把一个个单独的小音符叮铃当啷倾倒在巨桶里,下死劲搅动着,只搅得天崩地塌,震耳欲聋。

首先,让学生先尝试通过朗读,感受文句营造和传递出来的声音和场景的冲击力;然后我朗读,让学生比较与自己朗读的不同。接着讲解“凡哑林”是民国时期Violin的译法,即小提琴,随即播放David Garrett演奏的《The Flight of the Bumble-Bee》,听后让学生用三或五个关键字表达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写出来的关键词有:快速、激情、紧张、急切、狂躁等。最后才说出这首曲子的中文曲名《野蜂飞舞》,让学生真切感受声音的文字描写所传递出来画面感,正式开始进入写作。

下课铃声响起,只有L完成了写作,拿到了“A”。未完成的学生,这个写作练习成为他们的周末作业。

Y关于上海马拉松的文章,经过十二次修改,今天终于拿到了早就应该属于他的“A+”。我在文后留言:“这篇小文,还有可修改完善处,等有一天你自己去发现。这个‘A+’,不只是给你的写作,更是给你跟随老师,以及自己的努力和坚韧的学习态度。加油!!!”。

【七年级历史】

完成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一课中“赤壁之战”一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我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曹操占据北方,南下志在吞灭孙权在江东的地盘。为什么曹军不直接进攻东吴的政治中心所在的建业(南京)一带,而是先进攻长江中游的荆州(湖北、湖南),然后再顺江而下与赤壁展开决战?

由于七年级才开设地理与历史课,学生这方面的基础不足以支撑这个分析和讨论,于是他们从所知的影视剧碎片出发,结合地理,做了一二大胆假设。

接下来,我接着上次课的官渡之战,讲文学作品中“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和“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再到所谓的孙刘联军其实是名大过实,真正与曹操对抗的,还是江东子弟。

【九年级历史】

新课内容,第三单元第7课:法兰克王国。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回答我提出的,基于基础史实的问题。或许是因为上了一上午的课疲惫了,也或许是我的某句话让学生感到不适,最后10分钟,学生拒绝互动,只是把头埋在课桌下,对我的讲解和提出的问题毫无反应。于是后续的时间自习。对于过于敏感或暂时无法跟随的学生,我能做的,就是“让子弹飞一会儿”。

【定制八年级地理】

Z继续阅读查尔斯·曼恩 (Charles C.Mann)的《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我担心他读不下去或读不懂,再三问是否遇到什么难题,是否需要更换学习内容,他都拒绝了,并向我展示了阅读笔记和时间轴。于是交流了一下书中的内容,就让他继续。

今日总结:在没有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和常识之前,不存在讨论,所有的“观点”和“看法”,最多是“大胆假设”。学科要完成的终极目的,不是给学习者填充大量基础知识,而是在必要的基础之上,引导学习者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上课记·柒】战官渡

【语文3班】

连堂,继续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讲完孙权与鲁肃的“江东对”(榻上策)。

课程引子“建安十二年(二〇七),曹操讨伐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作《观沧海》,并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辽东太守公孙康杀袁尚、袁熙;刘备三顾茅庐,刘备之子刘禅出生。”重温曹操《观沧海》,为下一主题“建安风骨之三曹七子”作铺垫;公孙康杀二袁源于官渡之战袁绍战败,为七年级历史第16课新课“三国鼎立”作铺垫;从刘禅引出赵云原为公孙瓒近卫骑兵“白马义从”之一员,《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三国志·蜀志·二主妃子传》和《三国演义》中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故事,并播放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赵云传)中“单骑救主”片段;然后从刘备三顾茅庐开讲《隆中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节选)。

作业方面,W每日十分钟的字帖练习,从开始的抗拒到现在用毛笔在写簪花小楷,已渐入佳境;L不紧不慢,正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中;Z和S在鼓励和加强他们的思考分析和口头表达强项,书写只要求尽力就好。

Y关于上海马拉松的那篇文章,在经十一次修改后,只需要完成标题的修改和一个关键的历史时间补充就完成了。Y在一篇文章经十一次修改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他对任课者的信任、跟随和坚韧的态度,以及同样重要的绵长的学习力道。我仍然期待着,明天就能够把早已准备好的那个“A+”给他。

【八年级历史】

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重温了“九一八事变”,梳理了“抗战八年”和“抗战十四年”同时成立而又不同的原因。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失陷;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投入兵力近20万,中国投入超过70万兵力,最终败北。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日军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兵临城下,从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日军的推进速度来分析抗战初期,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Z提出,日军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已占领沈阳。进而占领东北,完全可以走海路,那样应该会更快抵达上海。于是我们就日军为什么没有选择海上航线,而是在陆上推进这个问题,结合史实展开讨论。

【七年级历史】

完成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一课中“官渡之战”一节。简单了解教材内容后,就教材“相关史事”中“袁绍拥兵10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以及“袁绍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屯于乌巢,曹操率兵偷袭乌巢大破袁军。”两句,提出我的个人见解并分析和提出依据——

官渡之战,曹袁两军并非一强一弱,而是势均力敌。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官渡之战,裴松之有注: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这段注说的是曹操起兵时已有五千的兵力,之后胜多败少。破黄巾军后“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这里的说法不严谨。曹操并没有全部接受三十万投降的黄巾军,只是“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以当时曹操的实力和黄巾众的战力来看,“青州兵”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万人。就算征战损伤,裴松之认为曹操的军队人数也不应“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么少。并且,“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曹操就算不懂临机应变,也不至于以仅数千的兵力长时间与十几万人对抗。袁绍军队扎营数十里,曹操也能“分营与相当”,这样的兵力也不会少。

第二,如果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十余倍,自然会将曹操的军队围困。但这期间曹操派徐晃袭击袁绍的运送补给的车队,曹操又自己出击淳于琼,这说明袁绍的兵力并不能压制曹操,也又说明了袁曹的兵力虽不至于相当,但至少不至于相差十余倍。

第三是“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各种记载都说曹操坑杀袁绍的士兵七八万人。八万人溃散奔逃,八千人怎么可能将他们抓获?并且袁绍的溃兵也不会束手待毙。所以由此得知,曹操的兵力也不会是仅有数千人而已。

最后按《钟繇传》的记载,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钟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到曹操军中以补充军用。但《本纪》及《世语》的记载都说曹操当时只有六百余匹马(骑兵),那钟繇送至军中的还有一千多匹马去了哪里?

所以,官渡之战极大可能不是一场“历史定论”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更有可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争霸之战。这一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那既然是势均力敌,并且曹袁两人身边都有大量的战将和谋士,曹操缘何取胜,袁绍又缘何失败?原因就在“从”与“不从”上,也就是袁绍身边沦为花瓶的智囊们。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战,胜者几年后统一了北方,败者七年后于病中抑郁而死。

曹袁两人身边都有大量的战将和谋士,曹操缘何取胜,袁绍又缘何失败?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从”与“不从”,即是否采纳智囊谋士们的建议上。

先来看《武帝纪》中曹操是如何对待谋士们提出的建议的。

兴平元年,袁绍想与曹操结盟讲和。当时曹操“新失兖州,军粮尽,将许之。”失地又缺粮,强敌此时却来讲和,难得的休养机会,所以曹操准备答应下来。但这个时候“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程昱劝阻曹操,不知道程昱说了什么(程昱传中或许会有),曹操竟然听了。

建安元年,“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这里曹操是有自己的主见的,同时也参考和采纳了荀彧、程昱的建议。等迎到天子,“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定都于许昌,这是曹操和谋士们早就定好的一步棋,所以这里曹操采纳董昭的建议,也只是顺水推舟。

曹操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并不代表他没有主见。“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这个时候确实不能杀刘备。一来敌人的敌人就是可以拉拢的对象,现在正和吕布开战,吕布占领了刘备的根据地,走投无路的刘备来投奔,正省去了一番“统战工夫”;二来不论刘备是否有雄才,凡来投奔的都好好收留,正是曹操一贯“唯才是举”的风格。所以,这次曹操没有采纳程昱的建议。但随后“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于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曹操这里确实是糊涂了。人才不为自己所用,也可以像徐庶一样留在身边,至少保证不为他人所用。这一留一放,等于是开了一桌流水席,让刘备在这里吃饱喝足抹了抹嘴角的油就走了,还被顺走了一些兵,不悔才怪。

“兴平五年春正月……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这次曹操亲征反贼刘备,诸将都不赞成,但郭嘉支持曹操,于是击破刘备军,还生擒了夏侯博。刘备抛妻弃子,只身投奔袁绍。要论《三国志》里谁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会逃命的小强,非刘备莫属

兴平五年“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这一次的战果是不但斩杀了颜良,顺势解了白马之围。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起土山,军士居高临下射杀曹操营中士兵,箭如雨下,在军营中往来行走都要靠大盾牌遮挡,士兵都非常恐惧,并且这时候粮食也不多了。曹操想退兵,写信征求荀彧的看法。荀彧回信说了一番鼓励打气的话,总之就是劝不要退兵。“公从之”,曹操听了。

不久“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随后“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贪到连袁绍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于是转来投奔曹操,并泄露军机让曹操袭击淳于琼。曹操怕不怕许攸是来诈降赚他入彀的?不怕。一是因为他的首席谋士荀彧在之前的信里说过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二是许攸只是贪财,但不傻,还没到为了钱财不要命的程度,当然就不会投奔必败的曹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曹操的兵力并不会比袁绍少太多,更不会是《武帝纪》中所记的仅只数千人对抗十倍于己的袁绍。如果曹操此时只有数千人,迟早必败,许攸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来降?所以曹操信许攸,于是“大破琼等,皆斩之……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曹操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在《三国志·董二袁刘传第六》的《袁绍传》中,袁绍并不缺谋士,他有与曹操相当的智囊团,但对待谋士们提出的建议,只有一个态度——不从。

在曹操迎天子之前,袁绍的谋士郭图就劝袁绍迎天子并立都于邺城。绍不从。

击破公孙瓒后,派长子袁谭主理青州事务,谋士沮授劝袁绍说不可以这样,否则“必为祸始”,绍不听。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后方空虚,田丰建议袁绍出兵抄曹操的后路,这是多好的机会和多好的计谋。但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了,所以“不许”。

官渡之战,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进攻白马。沮授又劝阻袁绍说颜良性子急又心胸狭隘,虽然勇猛但不能独当一面。“绍不听”,颜良被曹操斩杀,士气低迷之际,沮授再次提出建议,说我们虽然人多,但不如曹操的兵勇猛。现在他们补给不足,周转不利,急于速战速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慢慢折磨他,和他打持久战(“宜徐持久,旷以日月”)拖垮他。结果,绍不从。

淳于琼带上万士兵向北运粮而来,沮授建议再派蒋奇带领一支军队在周边巡逻,以防曹操再来劫掠。结果还是“绍复不从”。大败。

田丰曾经劝过袁绍,如果要与曹操一战,最好是持久战辅以奇兵骚扰,“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如果袁绍按照这个作战计划进行,曹操早就嘎掉了。但“绍不从”。败回到冀州,“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杀掉了田丰这个大冤种。田丰应该算得上是袁绍身边的准一流谋士了,因为他不但知道谋胜、谋生,还知道自己的谋略不会被采纳,以及还能“谋死”——知道袁绍回来一定会杀了他。

所以,如果说官渡战前和战中,曹袁双方的军事实力略有高低的话,在谋士阵营完全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最终曹胜袁败,正是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了。

【上课记·陆】无缝连接

【语文3班】

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继续孙权与鲁肃的“江东对”(榻上策),完成一半。从地理角度讲解长江下游为什么称为“江东”;讲了“合榻对饮”不是两人在床上喝酒,“榻”是坐具不是卧具,两人怎么个对饮的魏晋时礼仪;从“桓文之功”回顾了以往主题中的春秋五霸之齐桓公和晋文公;“以项羽为害也”,重温本学期主题二十《西楚霸王》相关内容。如此种种。

【高中中文经典】

三位学生上周生病没来上课,今天都康复到课了,就先请上周到课的学生重讲了《寒山子诗集序》中“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一句26字,我做了补充,并从“大夫”至“郎中”、“郎官”引出张骞通西域时即为一郎官,为什么一名皇家门卫兼司机可以成为出使西域的大使,张骞是“为国分忧”还是一个赌徒将此行作为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对赌。分析、讨论下来,张骞和韩信,可能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逆袭最为成功的门卫保安。然后正式开讲《寒山子诗集序》。

学生先完成句读(断句),我再提供我的版本以作参考,并强调:这是距今一千多年唐朝人写的,没有标点符号,世易时移,当中的一些内容、习俗、语言使用和表达习惯都与当下不符,甚至不知所云,所以只要能解得通,都对。没有“标准答案”。一字一句,讲到“收贮馀残菜滓於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正好下课吃饭。学生评价今天的课与午饭是“无缝连接”。

【八年级地理】

继续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基础常识。再次提醒学生去准备七年级教材,下周将回头从七上的大洲大洋、高原盆地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始学习。

【高中PBL】

展示了过去带高中生进行的“诗书慰平生”项目,熊猫老师展示了过去制作的“熊猫电台”系列节目,希望高中生能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开始作品集的实践和准备。

今日总结:走过的路,都算数。只要是经历过的,都会成为构成自己的元素。任何他人或政府都不能以“我为你好”的理由去干涉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徐贲《明亮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