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

历史上曾经有一刻,当英国和中国因两种花木——罂粟和山茶——兵戎相见时,世界版图以两株植物的名字重新划分。

罂粟果实经加工提炼制成的鸦片,在18-19世纪的东亚作为麻醉毒品被广泛使用。鸦片的种植和加工均在印度——这片由诸多王公国家组成的次大陆,于1757年臣服在大不列颠的王旗之下。在英帝国的庇护下,印度鸦片的经销由东印度公司全权负责。

山茶叶经采摘加工可冲泡饮用,通称为茶。一直以来,中华帝国几乎完全垄断了这种“清澄碧玉”的所有产销环节:种植、采摘、加工、炒制及其他加工方式、批发、出口……一切一切,皆由此一国独享。
近二百年来,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出售鸦片并以所获利润购入茶叶;而中国反过来用在茶叶贸易中获得的白银,从印度的英国商人手中购买鸦片。

鸦片——茶叶贸易对于英国而言不仅仅是获利那么简单,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元素。英国政府每10英镑的税收中,就有1英镑来自茶叶的进口与销售,平均每个英国人每年要消费一磅茶叶。茶税被用于铁路和公路建设、公务员薪水支出以及一个蒸蒸日上的工业国家方方面面的需要。鸦片对于英国经济而言同样重要,它为印度——这颗维多利亚女王皇冠上闪耀的宝石——的经营管理提供了资金支持。尽管政府一直以来都希望印度能够在经济上自给自足,但19世纪中叶英国在印度西北边境发动的一系列扩张战争,却将它从这块富饶而辽阔的次大陆上所能获得的利益迅速消耗殆尽。植物商品的三角贸易是此时推动世界经济运转的原动力,帝国的车轮随作物的生长、加工与销售而转动:大不列颠从印度鸦片和中国茶叶中均分得一杯羹。

19世纪中叶的中英外交是一部不幸的悲剧。北京城内高高在上、贵为天子的皇帝于1729年下诏“严禁”在中国销售鸦片,然而持续了数十年的走私仍使鸦片得以流入(值得注意的是,不列颠诸岛的鸦片贸易亦遭维多利亚女王禁止,然而她的法令却得到了广泛服从)。鸦片销量迅速而稳定地增长着,从1822年到1837年,销量增加了5倍。终于,在1839年,统领广州港的宫廷大臣(钦差大臣林则徐——译者注)为这些外国人的目无法纪以及民众吸食鸦片上瘾后的病态所激怒,扣押了夷馆区内的所有外国人,并要求以300名英国人手中价值600万美元(约折合今日的1亿4500万美元)的鸦片为赎金。当鸦片贩子们被迫妥协、人质获得释放之后,这位大人命令500名中国劳力对将近300万磅的毒品用盐和石灰加以搅拌,将混合物倒入珠江。作为回应,年轻的维多利亚派皇家海军出战,以武力使获利丰厚的鸦片——茶叶贸易得以延续。

在战争中,英国一举打垮中国,清政府粗劣不堪的木制帆船根本不是女王陛下以蒸汽为动力的现代海军的对手。作为和平条约(实为不平等条约——译者注)的一部分,英国人赢得了经一个世纪的外交恳请而不得,以至于无人再抱希望的对华特权:香港岛,外加大陆五处新通商口岸,或是说贸易港口。

自马可·波罗时代起,鲜有西方人得以窥探中国内陆地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的200余年间,英国船只被限制停泊于广州,一个珠江口贸易城市的港口。英国人无法光明正大地涉足所居货栈以外的场所,许多人甚至从未见过离商馆区仅200多码远的、25英尺高20英尺厚的广州城墙。而现在,挟战争胜利之威,中国的内地终于向大英帝国开放了一条缝隙——仅限贸易。

《南京条约》签订、五口通商后,英国商人做起了美梦:堆积在中国内地的华贵丝绸、精美瓷器以及喷香茶叶正等着被他们销售到广阔的世界。商人们开始构思一种可能:绕过难缠的中间人和控制广州货栈的商行直接与中国的生产商打交道。银行家则在幻想着无以计数的财富、矿藏资源、粮食谷物、经济作物以及梦寐以求的开花植物——一个遍地都是待装载商品的巨大国度。

然而,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所建立起的新秩序并不稳固。在英国坚船利炮的压力下签订的无法忍受的条约,令中国这一曾经骄傲自满的国度蒙受了彻底的羞辱。英国的政客与商人们担忧受辱的中国皇帝可能借鸦片本土生产合法化颠覆由协议建立起来的脆弱平衡,进而打破印度(也就是不列颠对罂粟种植的垄断。

伦敦方面现在坚持着一种意见:应该且必须保障对英格兰的茶叶供应。距鸦片战争爆发、拿破仑战争结束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然而那些曾奋战在特拉法尔加(Trafalgar)和滑铁卢(Waterloo)的勇士们却依然强势左右着英国的外交政策与舆论。亨利·哈丁(HenryHardinge),一位曾追随纳尔逊勋爵与威灵顿公爵,协助他们战胜拿破仑的名将,在担任印度总督期间,曾针对目中无人的中国可能带来的危机做出如下警告:依我看来,北京政府完全有可能在几年内将中国的鸦片种植合法化,这里的土地已被证明像印度一样适宜这种作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英国)政府目前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彻底枯竭,基于这种推断,我认为最理想的对策是尽可能地鼓励在印度进行茶叶种植。依我之见,后者(在印度种茶)从长远来看很可能为国家提供同等收益,并且是比当下鸦片的垄断销售更加保险的财政来源。假若中国真的将鸦片合法化了,那么在三角经济上将留下一个非常致命的缺口:英国将再无资金进口茶叶、支付印度战场的军费或承担本土的公共建设项目。中国的鸦片种植业将为两大帝国耻辱性的经贸依存或“由两种花木交易包办的不幸婚姻”画上句号,这种“离异”是大英帝国所承受不起的。

印度境内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与中国最好的产茶地几无二致。除坐拥喜马拉雅山的高海拔和肥沃土地之外,云山雾罩的环境使茶树在享受露水滋润的同时又遮蔽了骄阳烈日。经常的霜冻气候更为冲泡出的茶水增添一份醇香浓厚,令其口感更加丰富、浓郁、可口。

随着植物商品贸易顶破东亚贸易的资产报表,它们对于世界格局变得如此重要,以至于研究它们的人们——曾经被大众视作区区花匠之流的人——摇身一变以植物学家的身份受到众人瞩目。到了19世纪中叶,植物学家已不再被视为戴着工作帽,穿着钉靴,躬身伺候着他们的鳞茎、花卉和灌木的体力劳动者,而是以勇敢的冒险家与世界的改变者闻名。他们采集各种对英格兰乃至帝国各地具有科学、经济与农业潜在价值的异国植物。移植成活植物群的新技术也发展得更为先进,使职业植物猎人们得以采集、运输越来越多的异国植物样本。

不再受限于中国最南端的沿海口岸,如今英国得以深入到茶叶的种植与加工区域。但若要茶叶产业成功落户印度,英国需要从最好的茶树上采集最健康的样本、成千上万的茶种以及中国顶尖茶匠传承了千百年的工艺。完成这个任务的人必须是一个植物猎人、一个园艺学家、一个窃贼、一个间谍。

这个担负着大英帝国希望之人,名为罗伯特·福钧。

——《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序

【读书记1508】黄全愈《教育的基础》

黄全愈《教育的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08本

出版一年了,这本书在豆瓣只有封面、书名和作为全书所有信息展示的ISBN码,连作者姓名都没有。作为这本书的第五个读者,我补充了作者、出版社、定价等版权页信息。由于只有5人标注“读过”,因“评价人数不足”而没有评分。黄全愈在自序中说“实际上,这本书(《教育的基础》)是我《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与《混血虎》,以及我儿子青少年时出版的《我在美国读初中》和《我在美国读高中》的精华荟萃。”《素质教育在美国》在豆瓣评分7.9,这本精华本却无人阅读,有点奇怪。

虽然大娃在上初中,二娃在上幼儿园,但两个娃都没有上过公立学校,我对当下教育的了解不多、不深,对美国的教育更可以算是一无所知。所以对书中大多数中美教育的比较没有多少感触,倒是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有一些共识和共鸣。

“Sage on the stage,可以意译为‘至尊的讲台上站着圣人’。这样把教师神圣化不利于培养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所以我在日常教学中,总是强调要挑战权威,尤其是教室里的权威——老师,大胆质疑,因为所有理论都可视为假设,都可被推翻

培养批判性思维,首先要分辨‘事实’和‘观点’,否则就会把‘观点’当‘事实’或把‘事实’当‘观点’胡乱批一通。这里讲的‘批判性’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批判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包含逻辑思考、信息分析、综合评判等高级思维的‘质疑—分析—审辩’——在阅读中发现自己的答案的过程。”分清楚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这也是我日常教学中的基本要求,否则讨论将很容易偏离事实和观点,变成相互的人身攻击——吵架。吵架越成功,说理越失败。而在生活中,但凡是分不清“事实”与“观点”者,也大可不必浪费时间与其讨论任何问题,因为道理只有和讲道理的人才有得讲

“独立思考是批判性阅读的过滤网。只要经过独立思考,即使全盘接受阅读的内容,也是批判性阅读。批判性阅读的最高境界是读出作品中的自己——读者,而不仅仅是读出作品中的作者。”这也是我常常说的,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旦写就、出版,就不再属于作者,而属于读到它的每一个人。每一位读者从中读出什么,就是什么。

这一篇读书随手记,似也可看作“读出作品中的自己”?或者也可以换个说法:每个人都只能读出自己能理解的。所以是不是正因为如此才要去多读一些自己从来就不理解也没想过要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一点一点破除自己的愚昧?

【共读记·九】都是问题学生

共读开始,诸君回去似乎都没有准备,所以提不出问题。于是和小北约好,下次课的第一个问题将由他提出。我们当着所有人的面拉了钩的。蝌蚪君为了不带着“问题”回家,很快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此一发不可收拾,成为今天提出问题最多的“问题男孩”,从而也带动浩君、潘神、墨墨和雅图不断提出问题,有的甚至与书本无关,可惜没有时间来应对这些超出书本的,我判断大概率将是更有价值、更精彩的好问题。不过也不是一概不作回应,把书读“烂”了的幸运男孩弗莱德,就喜提一个蝌蚪君提出的数学问题(不愧是同桌好兄弟)。各位问题男孩的踊跃让我不得不把最后两个问题给蝌蚪君和潘神。潘神的问题超出了本次要求的文本,而在书本的最后一章,所以大家答不上来,但并不妨碍这是一个好问题。今天李思甜得到两个好问题,一个是来自蝌蚪君的“吹号天鹅是哪一只天鹅吹号”,一个是雅图提出的“雌天鹅为什么会爱上雄天鹅”。对一位歪果仁来说,这些问题都太难了,还好诸君伸出援手,才没有带着问题回家。

角色扮演环节,“今天谁来扮演旁白?”我问。

“我来吧,我还从来都没有读过旁白。”潘神说。好得很。“好!就你来!”

潘神今天需要读的是大段落的旁白,挑战极大。他从椅子上读到地上,又从地上读到椅子上,读得磕磕绊绊不断翻滚,好几次所有人不得不屏住呼吸等待他读出那一句话。我没有换人读,有时候就等一等也没有关系。多给一些时间,慢慢来,一次就会比一次好。因为有的时候,有的人不能完成这一次就没有信心和勇气开始下一次的尝试——有可能这一次已经是他最努力、当下最好的一次了。下课铃响起,大家等到他读完最后一句,我们才下课。

对于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我认为一次课下来,如果有没问题的学生或是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生,那就是老师有问题。提出的问题越多,产生的问题比解决的问题多,说明课上得越好。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越能激发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索精神和能力的火种。

今日课后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八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七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路易斯为什么要离开父母去找萨姆?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上交给黎明老师。

【读书记1507】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马可·波罗惊叹中国是“尘世可以想见的最繁华的地方”。1792年,当以大英帝国国王的亲戚、著名外交家马戛尔尼勋爵为团长的使团来到中国却发现,与黄金遍地的传说相反,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贫困中。为何如此?原因很简单。乾隆年间的粮食总产量虽然创了历史新高,但人均下来,却处于历史落后水平。

人口增长本来是乾隆盛世最有力的证据。但与历史上其他盛世不同,乾隆盛世却是一个贫困的盛世。一方面,人口繁庶历来是政治成绩和国家实力的最有力证明,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问题。虽然清代粮食总产量居历史之冠,人均却是最低。据吴宾《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一文,历代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为985斤,隋唐为988斤,宋代为1457斤,明代为1192斤,而乾隆年间,仅为780斤。

人口的过度增长使乾隆盛世不可避免地成为一个饥饿的盛世。英国使团的来访,有力击破了马可·波罗以来一直流行在欧洲的中国富强说。使团将大量关于中国的情况带回英国,“这个使团最为重要的收获,大概就在于它导致了有关中国知识的激增”,从而欧洲人发现,“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中国不是富裕得过度,而是一片贫困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使团成员巴罗还发现了“中国人自夸的道德品格中的巨大缺陷”,“就现政权(清廷)而言,其高压手段完全驯服了这个民族,并按照自己的模式塑造了这个民族的性格。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完全由朝廷的意识形态所左右,几乎完全处在朝廷的控制之下。”“在这样的国度里,人人都有可能变成奴隶……人的尊严的概念巧妙地消于无形。”

作为一个严肃的学者,黑格尔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他认为,中亚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的少年时期,人类文明最早在那里发源。希腊文化则是青年,表现出生机勃勃的活力。罗马文化是壮年,而日耳曼文化是成熟理性的老年。那么中国文明是什么阶段呢?黑格尔说,是幼年。黑格尔认为,造成中国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很远。”在黑格尔之后,对中国的轻蔑成了欧洲声音的主流。

张宏杰《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重庆出版社2016年4月1版,2021年6月15印。张宏杰的书,架上已有并看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这是第五种。总阅读量第1507本。

【共读记·八】一首芭乐的歌

为什么每次课都要诸君提出问题?因为我认为能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如果诸君不能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很难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一旦自己的生活中出现问题就只有由老师和家长来帮忙解决。这样老师和家长给出的都是已经解决了的假问题,诸君就只能在这些已经预设了、解决了的假问题后面做已知循环,而不是去作未知探索和适度冒险,独立思考和表达就无从谈起,更遑论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的这个观点和课程实践,正好在今天刚开始读的黄全愈《教育的基础》中就有谈到。书中说:“以为‘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重要,这是不讲逻辑,违背常识,甚至反智的……发现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没有‘发现问题’的‘创’,‘解决问题’的‘造’就只能是山寨!”我心戚戚焉。

在每次课的提出问题环节,诸君对文本的熟悉得到加强,对阅读文本的理解也得到提高,因此得到的进步也很显著。虽然会存在问题(会不断发现问题,解决了旧问题,还会有新问题,问题会依然存在,一直存在),但我更注重的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面临新问题这个过程中的变化——通过这个过程,诸君发生了什么变化——

之前每次课开始,都是混乱,桌面、地上都是文具和书本,诸君往来穿梭找书找课本,我就像一次聚餐最后来晚那个,默默在一旁看着这个场面问:我是谁?我在哪里?但是,今天的混乱好了很多,或者说不再有之前的那种混乱——诸君的桌子在上课前就按照以往上课的要求收拾干净、齐整,没有与这节课无关的任何物品在桌上,大多数人都准备好开始读书了。当浮一大白!

弗莱德先生和弋涵又忘带书了,不过我总是会多带两本书。但是,米斯特龙带书了,他这节课没有再用我带去的备用书,也没有和同学共用。又浮一大白!

作业本,从开始的一本没有,到两本、三本、四本,今天收到六个作业本。再浮一大白!

小北和潘神啊,叽叽呱呱叽叽呱呱小话依旧说个不停啊;米斯特张和米斯特龙哟,小动作根本停不下来嗦。可是,在回答问题和角色扮演读书环节,读得清楚、自信,当急处急,当缓处缓,如果潘神的识字再加强一点,当真就是行云流水。还浮一大白!

自带BGM的弗莱德先生根本不用为他操心什么提不出问题、找不到文本证据之类的,他甚至自问自答,自己就活成了一道风景,在他面前我反而成了到三年级教室这个“景点”打卡闪一张“到此一游”的油腻大叔。米斯特马,从开始的拘束紧绷,今天已经可以放松参与。他读得又快又好,所以今天故意让他少读了一点,但增加了角色转换,一人分饰三角。

雅图和墨墨,好闺蜜,提问环节互相送分加鸡腿,简直是羡煞旁人,我嫉妒了,决定下次要分开她们!或许是因为坐在课堂活跃者歪果仁李思甜的旁边,一向时时似乎都在神游的安淇也能跟上课堂进度,读书声轻轻柔柔但不含混,好一个邻家小妹。

今天的角色扮演,尤其复杂。不但有雄天鹅这样的单独人物和旁白的解读,还有“群演”小天鹅们,也就是说所有人都要紧紧跟随并及时做出回应,何况,我还会随机更换扮演角色的朗读者。SO,再乱的课堂在最后,除了一个人的其他人都跟随、进入,在这种时候,下课铃总是会不识时务响起来。即便如此,今天的下课铃在我听来,也像伍佰那首很芭乐的《突然的自我》:喝完这一杯还有一杯,再喝完这杯还有三杯,那就不要留,时光一过不再有,你远眺的天空,挂更多的彩虹。

下课后弋涵来到我面前,似乎想对我说什么,但最后什么都没说就转身离开。或许她还需要更多时间。我又想起潘光旦谈教育的那句话——教育不是要赚取时间,而是要多花一些时间。

今日课后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七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六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路易斯是通过什么方式开始面对自己不能发出声音这个“缺陷”,并积极寻找方法来补救的?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上交给黎明老师。

【读书记1506】张宏杰《历史的局外人》

散文集《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用三个部分讲述张宏杰从文学青年到历史中年之路。第一部分“大家们”,是启蒙作者写作的文学家与历史学家,如鲁迅、黄仁宇等,这些大家们的写作风格与思考方式至今影响着作者。第二部分“我的文学青年生涯”,记录作者如何从一名文学爱好者成为一位“职业作家”。第三部分“我与历史写作”,阐述了作者如何走向专业史学研究之路,并且记录这一路指导与引领他的老师们,包括戴逸、葛剑雄、秦晖等。

写戴逸老师,记他曾说:历史学者应该是通才。现在的高校文科专业分得太细。1949年前的北大没有那么多文科专业,就是历史、哲学、文学三样。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不能只看到只研究自己鼻子底下的一点事,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学科,要对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方面都感兴趣,这样才能对历史有一种宏观的全局性的眼光。因为历史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完整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

写葛剑雄老师讲课,就算是非常枯燥的内容,他也能讲得非常吸引人:“他讲课没有稿子,没有课件,时而站在讲台上,时而踱到讲台下,不看一眼教案,讲课如行云流水一般。他总是以具体事例来阐述理论,所讲事例,都鲜活生动。”

写秦晖老师讲课,“他在课堂上非常放松,虽然课件做得很认真,但是基本上不用看,也并不完全按照课件的顺序将。随手抻出一个话题,就可以娓娓不断,引人入胜。也经常会逸出课程主线‘信口开河’,想到哪讲到哪,但这些‘离题发挥’的部分,往往都更为精彩。”秦晖老师曾经在课堂上说:“做学问一定要有趣,我从来也不相信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另一个是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样的读书才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样的老师,遇到靠造化。就算见不到本尊,能拜读大作也是幸事。就像佛经所说“经书所在之处,即如佛所在”。读了书,就像上了老师一学期的课。但就算是名校,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认真备课、讲课。“在复旦读博期间,我遇到很多讲课敷衍的老师。一开始我按着课程表,兴冲冲跑去听那些著名教授的课,但是大多数时候扫兴而归。”

大学里有多少讲课敷衍的老师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现在中小学的老师相当部分很少读书,读也只是翻一翻相关部门指定推荐的应试书籍,甚至是不读书,更不要说跨学科和兴趣广泛。有自身原因,也有教育导向的原因。钱理群在《大家都不读书,是教育最大的问题》一文里说:“最可怕的事,是不读书的人在教书,不写作的人在教写作。教育是干什么的?老百姓有一个最朴实的说法:孩子上学,就是‘去读书’。读书,这就是关键;引导学生读书,是教育的根本职责。我们现在教育的最大问题,就是大家都不读书,老师不读书,学生也不读书;或者说,老师只读教学参考书,学生只读和应试有关的书,学校里完全没有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我每周一次在也闲书局与诸君的讲谈,想做的就是这个“自由阅读的空间和时间”。每次讲谈虽做不到“行云流水”,但亦力求“尽深情实意”,盼诸君能“领受每一个细小的匠心,以诚相交”。

张宏杰散文集《历史的局外人: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游荡》,东方出版社2018年9月1版1印。张宏杰的书,架上已有并读过《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坐天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是第四种。总阅读量第1506本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8:朴实的生活

早餐,喝着太座大人熬的黑米杂粮粥,吃着花卷、嘀嗒和太座大人一起做的面包,花卷和我们讨论顾城的一生并朗诵他的诗《生命幻想曲》给我们听。四岁的小嘀嗒听了姐姐读的诗,说写得真好啊!我搂着花卷说,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在文学里,在诗歌里,不论住在哪里,不论你在哪里上学、考试考了多少分,那都不重要!

收拾桌面,洗了碗,一家人手牵手去赶集。猕猴桃10元5斤,石榴10元3斤,豆角5元,牛肉30元。

想起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的诗《朴实的生活》——

每日的面包出现在桌布上

让汗水和梦想各得其所

给身体和瞬间所要的东西

笑,像大海、像风

下午散步时,和太座闲聊,说我们这种没有家世,没有背景,没有关系,没有权力,没有财力,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的家庭,过好自己的日子就已是全力以赴,哪里还有余力去和别人拼什么?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7:作业永远第二

昨天是国庆长假和降温同时到来的几天里,难得的大太阳天,不可放过。

吃了早餐,洗了衣服晾晒在阳光里,呼儿唤女要出门去玩,结果花卷不愿意去。问原因,说要在家写作业。

在我们家,永远是作业第二。现在排在第一位的是一家人出去玩。”

在车上,太座问紫外线过敏的花卷要不要带上防晒服,“不用”。

“可是你的皮炎会加重。”任何一个家里有儿女的父母都会知道对话继续下去会发生什么事——要不要回家去拿防晒服的拉锯导致一家人还没离开车库就充满了不愉快。我连忙打断:“妈妈,她自己知道照顾自己的。”虽然花卷的手上和脖子上因紫外线过敏而导致的皮炎长年不愈,但有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也只能闭嘴,不论是否愿意。

在湖边散步、骑车、赛跑、打闹、在草地上翻滚,女儿欢笑小儿哭闹,好开心,好咆烦。一家人总体来说还算愉快的玩到午饭时间,开车去三公里外的小镇上吃饭。

进到一家饭馆,没有想吃的,但似乎也可以将就。

“要走吗?”太座问。

“走吧,换一家看看。”我说。

到了另一家,大人小孩吃得都还算满意。

回家的路上,对花卷说:“我们家虽然还没有富裕到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程度,但仍旧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讲究,而不是一味将就。”

【读书记1505】阿来《阿来六短篇》

《阿来六短篇》,六个以发生在机村的荒唐年代的荒唐事。

如《报纸》这篇,讲扎西东珠为了试试自己新弄到的鸟枪“团不团砂”——试试枪的准头,试试成团的铁砂射出去,在有效射程内会覆盖多大的面积,在村外,一叠从公社拿回村还没有打开过的报纸被当成靶子,放在了五十米开外的地方。扎西东珠对着报纸轰然就是一枪。

打中了。有人在翻动报纸,然后,不是一个人,而是好几个人同时发出一声惊叫。接着人群就轰然一声跑开了。夹在里面的一张报纸上,有幅领袖照片。铁砂子从这面穿进去,把领袖的下巴、额头和腮帮子都打坏了。

扎西东珠是第二天被带走的。警察骑着挎着一个车斗的三轮摩托来,宣布的两项罪名,一项叫反革命恶攻,一项是非法持有枪支。被带走后,回来是十多年后的事情了。

其它五篇,大抵如此。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静水深流。

阿来《阿来六短篇》,淘来九成新二手书,海豚出版社“短篇经典文库”系列皮面精装“六短篇”第九种,2016年1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05本。皮面精装“六短篇”现在就缺《甘露六短篇》就凑齐全套了。

【乡下父母的人生课】6:三个关键词

“我从昨天就在想,如果我们对自己和家庭列出三个最重要的关键词,那在面临重大决策之时就不会举棋不定。我今天早上又再次认真想过了,列出了三个关键词。想让你也思考一下,列出三个关键词后,我们对照看看。”我对太座大人说。

半个小时后,太座列出她的三个关键词——

自我管理:保养身体,克制情绪让家庭和睦,不让家庭破碎;

精打细算:在开支上找到合适的度,开源节流,存钱养老养娃;

耐心教养:孩子的教养、升学,为以后在社会上立足打基础。

“我的三个关键词是:健康、知识、成就。”我说。“你的关键词‘自我管理’,就是我的关键词‘健康’;你的‘耐心教养’应该就是我的关键词‘知识’和‘成就’的部分;我觉得‘存钱养老养娃’是‘健康’和‘成就’的结合。”然后让花卷思考同样的问题并列出三个关键词。她的关键词是:“关照”、“欢笑”、“亲情”,更多是情感上的。

散步时和太座再次聊到三个关键词,归纳下来就是“健康”、“常识”和“成就”。

健康不只是身体健康,还是一家人心理健康和家庭和睦。

知识本想改为智慧,因为有知识不等于有智慧,但觉得智慧太高了,不太够得到,还是常识比较接地气。一个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常识和有智慧,但一个有常识的人肯定能驾驭单纯的知识,因为常识超越了知识。生活的常识,在我看来也就是收支有度,老有所依,幼有所育。

晚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大学里消失的专业越来越多。今年三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本科招生已经撤销了1670个专业,数量创历史之最。未来不可知,测不准,我们能够为未来做的准备就是活在当下,尽量快乐每一天,并让每一天都有所得、有所成长、有所成就。成就就是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哪怕是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炒一道家人喜欢吃的菜、读到一本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书,不被裹挟,也不轻易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