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二】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

一早到校,完成了九年级语文考试的线上和线下阅卷。阅读理解题的材料,梦想上少体校但连两块钱公交车费也拿不出来的中学生大河,在母亲的贫困和在工地做农民工的父亲的艰辛面前,没有奋起去试图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现状,而是“体贴”“懂事”的“不愿加重家庭经济负担”选择向现实和苦难低头,接受现实,躺进似乎本就属于自己的生活泥潭,不但放弃了梦想,甚至放弃了抵抗和挣扎。

出这题的人,是真的坏,而且是坏到了骨子里。如果家长和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对这种教育是保持了一贯的盲从,那才九年级的学生,人生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认命了,这样的螺丝钉、拧螺丝和砖头般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一个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不同?我不要每天和我在一间教室里学习的人们接受被别人安排的命运,不要在生活的泥潭里翻滚而被某些人美化为成功前的必须。我要告诉他们:苦难不值得美化,更不值得被歌颂。苦难不会带来成功,苦难就是苦难。我们需要学习和分辨自己经历的苦难,哪些是无法避免必须面对的,哪些是经过了虚伪美化但大可不必的,而哪些是被别人强加在我们身上的。因为那些将苦难加在我们身上并将之美化的人是不会承认自己是在美化,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在使承受苦难的人得到“升华”。

昨晚读书,读到一些关于黄巢的,在我而言是新的角度的解读。早上第三节语文课前,将这些解读补充进了“唐人五十家”黄巢番外篇。虽然这个番外篇要到至少三个月后才会讲到。

下午游学课,分享了“日日是好日”的23页PPT。课后收到学生X君发来题为“来自游学分享后被感动的一位迷失者的一些礼物”的邮件,附件里有三张照片——

致豆总:

在您和熊猫老师分享时,我的脑子里都是这首歌——Daniel Caesar的《Streetcar》。你们的分享配着脑海里的歌词,“Let me know,Do I still have time to grow?”突然就觉得很想哭,这段时间想不通的一些问题也都有了些眉目,所以在猫哥的分享结束后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回到学校后我总觉得自己被束缚,是枯萎的。可听完您们的分享后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太局限了。“幸福是一种技能,而不是感受。”这句话让我茅塞顿开,我总在等待幸福的到来,而从未想过应该去抓住它,寻找它。生命是鲜活的,我不该将自己困住。我们如此年轻,用自己的身心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真的很重要。

ps:那三张照片是星期一放学后我结束体育课准备回家时,无意间抬头看到豆总与一位小朋友在草坪上晒太阳。那一瞬间就觉得氛围很好,阳光,草坪,和豆总都帅得恰到好处,很洒脱。

现在,太座和两个娃都睡下了,我一个人坐在书桌前,在暖黄的台灯光下给X君回邮件——

X君,展信佳!

我此刻正在单曲循环的《Streetcar》环绕中给你写信。

新学期入学报到那天,我负责在门口迎接学生。当看到签到名单里有你的名字时,心里说:“嗯,我就知道会回来。”但直到正式开学我才见到你。那天我在打印室准备新学期的教材,你从门口经过,和我say hello,感觉你似乎有点刻意、僵硬以及担忧。熊猫老师也发现你回来后有些不太明白原因的隔阂。我们聊过是否能为你做点什么,但既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你现在的状态,也不知道你离开学堂这段时间经历了什么。最后,只能等待,等待你走过来,对我们伸出你的手——因为我们能做的就是,你来了,我们在这里等你;你不来,我们也在这里等你。

但当今天收到你的这封来信时,我感到“这是真的回来了。之前只是肉身回来了,现在整个X君都回来了。”我对熊猫老师说。我们很开心!你能想象到熊猫老师那种忍着不笑出来用手捂着嘴心里又很美很开心的那双亮晶晶的眼睛里荡漾出来的欣喜。

或许是因为你丰富的经历和敏锐的感知,让你觉得与周围的人有一点格格不入。但请你相信,这从来都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正是你的经历和思想使你变得与众不同,使你成为你自己而不是任何人眼中的,他们定义的你。

熊猫老师让我帮她把黄建为的《Over The Way》这首歌发给你。这首歌让我想起去年读过的,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因为我觉得书里有一句话就是为你而写。这句话早就为你写好了,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呈现在你的面前。而现在,就是那个我们都等待许久的,最适合的时机——“我从来都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并热爱生活,因为我们都是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的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因为当一个人接受了自我的平凡,就变得不再平凡。

明天见!无限和永恒所喜欢的狂妄分子——X君!

另,和我躺在学堂草地上晒太阳的那小孩,是我家二娃,花卷的弟弟。这三张照片对我们全家来说,是一份珍贵的记忆。这些年里,是家人们帮助我成为了我自己。如果没有他们,我不可能在学堂开启人生的又一个盲盒——当老师。目前看来,似乎还算称职?

信发出后,回顾自己的这一天,感觉生活里的修行,就是在各种细细碎碎的日常中,时刻提醒自己,提防着不要堕入自责、自证和愤怒中。看见对面而来的人板着脸,两侧腮帮子下垂,好像全世界都欠他的,或者他背负了全人类的苦难,就提醒自己要微笑,不是给别人看,是给自己看。看,不一定就是用眼睛,还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