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亮不光

昨晚枕边书,翻的是马家辉随笔《大叔:我们终于可以聊聊走过的路》,内容就像拉拉杂杂结集出版的马家辉朋友圈,一副洗脚上岸后回顾过往的优越感碎碎念,翻了三分之一,提不起兴趣,困得不行,十点半不到就倒头睡了。

昨天把小学和初中的课备了个开头,至少第一周的课上起来有点准备了。临离开办公室,随手翻了翻《水浒传》。今早带了四本书到办公室:王学泰《“水浒”识小录》、孟超《水泊梁山英雄谱》、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徐吉军《宋代衣食住行》。看看今天能不能把这四本书共54万字再刷一遍,最后再决定高中的中国经典赏析课要不要换成《水浒传》。讲《六祖坛经》我更轻松,因为接触佛教二十多年,虽没有什么造诣,却也没有放下过对佛经佛理的学习,但学生对这个的兴趣肯定不大;《水浒传》学生的兴趣应该会有一些些兴趣,看似随意的通俗小说里,处处都有历史和文化,好汉人人手里的一把朴刀或者头上簪的一朵花都可以讲两节课。但如果没有一点宋、元、明史打底,再加上一些历史知识和常识,怕也是讲不出什么来。因为“《水浒传》不是一时一人完成的,它经过至少是二百五十年以上的酝酿、编撰,最后由一位名叫施耐庵(或罗贯中)的文人写定,因此小说中的许多细节有可能是宋代的,也有可能是元代的,也不排除还有明代的。”(王学泰《“水浒”识小录》)只是就小说说小说,就大可不必了,高中生就算没读过《水浒传》全本,精彩章节、故事应该还是知道不少的。

书读少了,见识少了,沉淀少了,斗胆做了老师,临阵磨枪也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不亮也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