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吉·阿里把手放到摩顿森肩上。“这些山在这里已经很久了,”他说,“我们也一样。”说着他拿出象征村长权威的棕色羊毛“托比帽”,戴在银白的发梢,“你不能决定山该做什么。”他语调中的严肃把摩顿森震慑住了。
上面一段文字,来自《三杯茶》。几年前,当《三杯茶》出现在畅销书排行榜和机场书店,并且看到诸如“把一次旅行化作了一次生命的承诺”、“一读之下,当场泪流满面……”之类的推荐介绍时,我判断这又是一本温情并煽情且矫情的心灵鸡汤流,这样的书在30岁以下不谙世事的小白领和30岁以上不愿醒来的大龄女文青那里拥有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否则怎么能畅销?)。
然而在看完后发现,我错了。错的并不是这本书不是一本温情、煽情、痴情并基情和矫情的心灵鸡汤流,它确确实实就是;错在我发现它不仅是鸡汤,同时也是一本NGO工作者的田野笔记和社区工作手册,以及有点可以理解的被渲染过度的使命感(相信很多“发展领域”的年轻人都会被强调这一点)和个人英雄主义(好莱坞大片不都这样么?),真不知道是否该推荐一起工作的小伙伴们也看一看。不过就算推荐了,我也知道并没有小伙伴会看,何况这还是一本“工具书”——如果如书里所说“把一次旅行化作了一次生命的承诺”,五马分尸也不能还清我欠下的债。这还曾经是畅销小说。
一次,BOSS对小伙伴们(当然也包括我),将“必读书”里一些自以为精彩或重要章句摘抄下来的“文章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式读书笔记表示森森失望。他觉得大家应该从书里想到更多,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因为“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其实我想说的是,不管怎样的读书笔记,都是不错的读书笔记。那些近10年来印量不过1000册的书,不是识字课本,也不是字典,如果不是因为工作而使其成为“工具书”,除了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和专家学者,是没有几人会去看,而且把它看完。并且,作为作者毕生(至少是人生中相当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人生才刚刚开始的80、90后们怎么有体会?关于读书,我想到的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三人面对“杜鹃不鸣”的三种截然不同态度。
即将开始又一次的乡村旅行。惯例的带一本书上路,这次的是《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然而不论怎样的旅行,也不会比刚看完的“以可持续消费为主线,结合西方国家实施可持续消费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从环境学、生态学、社会学、经济学、哲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详细的剖析”这本名为《可持续消费、生态与公平贸易》的书更枯燥。
越来越觉得自己就像一枚将被榨干的橙,如果不在榨汁机再次启动前让自己再次变得饱含水分且营养丰富,最终可预见的是我将变得一无是处——然而谁都知道这有多难——生活就是人艰不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