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过井上靖《敦煌》、《楼兰》、《风林火山》和《天平之甍》后,他的《孔子》翻了十几页,实在看不下去,插回书架上。不喜欢那种故意为之的痕迹,让双眼对文字的扫描困难,大脑也无法识别文字表达的内容。
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翻起来也没有什么感觉。薄薄一本,翻得也快。倒是芥川龙之介的短篇集《罗生门》翻得慢一点,一篇一篇就像电影版《深夜食堂》里一个一个人物和故事,真实,觉得就是这样子啊。然后觉得,如果一篇文字将一个真实还原为真实,那这样的文字也没有什么意思啊——真实何须另一个真实来还原其自身?在别人那里找到自己,会不会有些无聊?话说,雷蒙德·卡佛的短篇集《大教堂》真的很无聊,翻完第一篇(忘了标题),不得不只选了《发烧》、《好事一小件》和《大教堂》三篇“名篇”匆匆了事。
看着这些书后面题为《绝对值得一读》、《叠加出来的寒意~》、《那些被生活所淹没的人》……的四星或五星书评,我想,还好这个假期里有电影版《深夜食堂》,聊以慰藉我不是在出期末试题就是在写学生学期评语,翻了几天无聊的书的元旦假期。繁华转角的后巷,在宁静温暖的深夜食堂,对生活的旁观和适度的关怀。
同样是关于生活与现实,为什么书籍和电影给我完全不同的感受?或是受俳句和汉诗(汉语诗歌)的影响?
明天是2019年的第一个工作日,八、九、十年级陆续开始持续两周的中文期末口试和笔试。今天完成了每个学生的期末短评,用了一整天时间,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除了吃饭和上厕所。
我对每个学生给出了一个字作为核心评语,如“蔗”、“湛”、“束”等,对他们一个学期来的学习状态、学业成果和变化做出评价和期许——注重的是情绪和期初与期末的不同和成长,期末考试成绩不过是时间到了就会出现的结果。这些一字评,大致如——
“蔗”,用的是《晋书·文苑列传·顾恺之》:“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的典故,是褒;“朔”,引的是南朝·陈·阴铿《五洲夜发》“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句,是宽慰,是鼓励,还有点小小不满;荏”,用的是潘岳的“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和《红楼梦》第三十八回“秋光荏苒休孤负”句,是鞭策……
敲下这些琐碎,在假期的最后一夜。明天,天气预报还是道路结冰黄色预警。假期对我,不过是换一个地方,继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