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为谁读书呢?是为了一直辛勤劳动,养育我的父母,还是为了讲台上辛勤的“园丁”而读呢?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还是父母的一句‘你要好好读书,将来好考个大学’?不!我,在为自己读书,我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想要去看看,而不是只能想想看!” (何琴《我,在为谁读书》)
“往西公益”在十几年的助学实践中发现,在应试教育下的许多贫困学生,在寒窗苦读时也正在远离阅读。为了鼓励他们阅读,开拓他们的视野,在2017年秋季学期,“往西公益”成立了“囊萤照书”项目,在受助学生中通过赠送书籍和读后感征集来鼓励阅读。
这期的“囊萤照书”项目,我和任飞老师是评审者,负责初评。
这一周,我们集中读了来自贵州的盘州、惠水、龙里和榕江四个县五所中学136篇“往西公益”受助高中生读后感(或作文),有的文章看了数遍,并按“已阅”、“鼓励”、“佳作”和“优秀”四个级别,全部完成评选。
我和任飞老师从136篇文章里,共评出7篇佳作和2篇优秀文章。上面这篇《我,在为谁读书》,是我评出的优秀文章,作者是贵州省龙里县某中学高一年级何琴。
关于“得奖”文章,首先得没有错别字(甚至这个要求对一名高中生来说都显得过低)。但是,这篇文章里有错别字,还错得明显。从出的错来看,问题应该出在小学的语文基础上。
从小家长和老师就会强调,一手好字会使文章增辉,如果是在考试,或许还能得到额外的“印象”加分。但是这篇纸质手写文章的字……不够好看。
有错别字,字写得又不够好,能从130余份文章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那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展现了丰富的语言、修辞和文学积累?没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和修辞平谈无奇,更谈不上什么文学积累。
那是因为作者是我的亲戚?朋友?也不是。我不认识作者。
我在认真读过多次后,最终将这篇文章选为“优秀”级别,就是因为作者在文章里好好说话,说人话。当她(他)的同学们以炙热的灵魂和不屈的意志维护中国革命的成果不被窃取的神圣使命、在揭露人性的丑恶、在抨击万恶的资本家对无产者的剥削和迫害、在感悟人生时,作为一个贫困学生,用平实的语言,真实讲述自己和家人,表达自己,而不是用自己的笔代替家长、老师的“表达自己”。在这篇文章的最后,我觉得她(他)至少在写下这篇文章那一刻,活得明白。
至于错字,改了就好;字写得不好?没关系,一生很短,一生很长,只要不放弃,慢慢总能练好;最重要的是,跟随自己的内心。
跟随自己的内心,文末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