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云关,这二十年上去过三五回,上面有一个中国红十会救护总队纪念碑。1938年10月,中国红十会救护总队从长沙迁来贵阳,由波兰、奥地利、美国、捷克等9个国家组成的一支国际援华医疗队也来到这里。
2008年凝冻灾害,省城贵阳停水停电停煤气,只有小手指粗细的蜡烛从1元1支涨到10元1支还缺货,百万人被困在城里、家里,就差点没吃没喝了。洗脸洗脚可以出门敲冰融水,煮饭喝水就不好解决。山上凝厚路滑上不去,有泉水也早就冻住了,我拖着辆小板车,车上是几个饮水机用的那种蓝色水桶,从鹿冲关一路溜冰到大营坡和盐务街找水,再爬回家。上坡太滑,是真的手脚并用爬的。整个街面上静悄悄,就我拖着一辆小车哗啦哗啦挪动,一路都有人从楼上窗户探出头来喊:“送水的,给你一百块钱,帮我拉一桶水来嘛。”现在回想起来,愁云惨雾也是有点末世电影《后天》和《我是传奇》的意味。
冉正万中篇小说集《图云关》,收小说三篇,《图云关》、《黔灵山》和《南门桥》。
《图云关》借2008年凝冻灾害,几位抗战时期在援华医疗队服务的本地人,在图云关相聚,从不同人物的经历回顾70年前那段历史。以小见大,不是一味的宏大叙事,还算能读。
抗战期间,国宝《四库全书》辗转运抵贵阳、安顺等地暂存,浙大等大学转移到贵州各地的故事,看过好几个版本,但属《黔灵山》借竺可桢、梅光迪位线索写来更有故事性,因为里面有人情。其中写梅光迪说古典文学一段,放在现在AI时代,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也不过时,甚至更加准确——
古典诗词在古典文学中占比很重,不过其中诸多意念,要深思之后才知道。不论什么时代,都不应该忽视古典文学。因为古典文学有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普通教育。古典文学是过去一切经验、生活和智慧堆积而成的蓄水池,普通的人读了,可以滋养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教他们如何做一个完全的人。现在的中国,科学就是一切。这是不对的。自然科学虽然能给人知识,但是不能给人智慧。人对于某种科学有专长,它是不能帮你许多的,还是做人要紧,专工在后。二是永久的存在。古典文学有不朽的价值,古典文学给人以智慧,帮助人从现实世界里超脱出来。人要有精神的扩展、进步的观念,才能应用到古典文学中。整个人类的精神文化和完美的人性,只有发展而无所谓进步,就像科学只有发现没有发明。一切日常事物的进步,只是一种肤浅的表象。那种进步不过是时代在前进,人性没有任何进步。三是真正的民族性。我们的祖先,生存在久远的世界里,因为有书籍和文明,我们才随时能同他们“对谈”。这些书里记载着他们过去的、光荣的、吩咐我们的事业和名言,时刻提醒着我们。因为这三点,任何人对过去都可以产生崇信。因为崇信,自然能够生出敬爱的感情。
《南门桥》一篇,在前两天读完的冉正万中短篇小说集《洪边门》中也收得有。
冉正万中篇小说集《图云关》,贵州民族出版社“多彩民族文学书系”之一种,2025年2月1版1印。签名钤印本购于也闲书局,一天读完。总阅读量第1545本。豆瓣上没有这书,顺手新增了这一条目。又是标注“读过”的第一且唯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