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Paul Lengrand),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理念,他在《终身教育导论》(1970年)中强调,教育应贯穿人的一生,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1996年,UNESC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深化了终身学习的四大支柱,即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Learning to Be。这四项以我极其有限的英文认知来理解,或许就是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和而不同和自我实现了。
在我看来,学习也好,教育也罢,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个体、家庭和社会,学生、老师和家长协同来进行,直到生命终结之时。并且其中的各个角色也不唯一和固定。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他人可学习之处。所以这也是要“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的时空限制”之必要。
每周在也闲书局的讲谈,都欢迎且有家长和推门而入的顾客旁听。讲谈结束,我常会问旁听者,觉得还哪里可以完善的,或有哪里说得不对的,请告诉我,我们可以探讨并做更多的尝试。所以每次讲谈于我,就是一次次没有预排练的现场直播。
这篇反馈,是一位今年几乎次次到场旁听的家长发来的,但她的孩子并没有参与讲谈,所以我视这为一个“事不关己”,没有相关利益的第三方视角,尤其珍贵。
读到这反馈,我当然很开心,随即又开始期待下一期反馈。我希望下一期反馈是:毛豆老师在讲谈中没做对什么。
毛豆老师在也闲书局的讲谈中到底做对了什么?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学生和老师的认知。
在毛豆老师的课堂里,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和同学,这就意味着,并没有所谓的权威和标准答案。大家只不过是处在同一个时空里的学习者,互相学习,相互启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家都关系是平等,尊重和相互包容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且是接下来一切学习发生的心理基础和准备,没有这一点,所谓的真正的学习便无从谈起,更谈不上任何启发和启迪。
其次,是对于读写能力的认知。读写当然是一种能力和技能,需要刻意学习和培养,这毋庸置疑,这也是传统的语文课程致力于的领域。然而,个人认为,对于读写能力的培养重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
读写能力说到底只是一种手段,而对于手段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目的。是的,培养读写能力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说到底还是为了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
传统的语文课程在目的这一块是缺失的,一方面是因为来自于单方面的灌输,孩子是被动接受,没有互动可言。另外一方面,由于存在标准的教材、标准的答案和好坏的标准,孩子读的不见得是自己喜欢的,自己需要的和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写的东西也不见得是自己由衷想表达的东西。在传统语文课程中,只有手段而忽视了目的。
最后,是对于读写能力培养的途径!
培养读写能力是为了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这是目的。有趣的是,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也是培养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这里的真实我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话题讨论内容的真实,是现实发生的事情。另外方面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和认知的表达,而不是为了迎合某个标准或者权威)。
孩子只有在一个安全敞开的心理氛围之中,真正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才有可能发生,而所谓的读写能力的提升只不过是这样一次又一次你来我往的社会互动的自然产物!
传统语文课程发展读写能力的途径是标准化的做题和套路模板化的作文。
所以你会发现,一个安全轻松敞开的心理氛围是一切发生的基础,也是关键!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真实的沟通,真实的社会关系和真实的互动才有可能发生!而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是读写能力发展的目的,也是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