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君都提出了好问题。例如:斯图尔特为什么要孤身踏上冒险之路?这条路充满了不确定,甚至危险,并且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和大家从小读到大的王子和公主终于幸福生活在一起,或者坏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再或者正义最终得到伸张的大快人心的结局不同,没有提供一个确定的答案。最终,经过讨论得出了答案,并从书中找到了“文本证据”——寻找自己的幸福——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其实也是走在这条在不确定中寻找幸福的道路上。
斯图尔特的寻找之旅,经历了很多事,其中一天还为一位生病的老师代了一天课。“各位如何评价斯图尔特这一天的课?”这也是最为贴近诸君日常的问题。有说好的,有说不好的,有说一般的,我请持三种观点者说明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一般又是怎么个一般。说明后,没有人改变自己的观点,很好。坚持自己的观点,是自信的表现。这无关对错。
每次写作环节,都有学者有不会写的字词。基本上不会从我这里直接得到答案,只请他用近义词、同义词或者反义词来完成这个表达,或者请教别人,或者通过电子产品查询。这不但可以加强合作,加深理解和写作,还能消除“老师”这个身份的“权威”。大家都是学习者。在AI时代,提出问题和合作探索更为重要,老师如果只是作为知识的容器而存在,将会被迅速淘汰。孩子才是与AI共生的一代,才是AI初生代人,AI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需要学会的是使用AI甚至驾驭它,而不是被AI操控。
随着这门课的推进,诸君的阅读速度、提出问题、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原计划两个月半读完的《精灵鼠小弟》,提前一个月完成。今天将E.B.怀特“三部曲”的第三本《夏洛的网》给到了诸君。按照这个速度,这个学期极有可能完成四本书,也即是教学计划两倍的整本阅读和写作训练。
末了,问诸君是否在月考中进行了开放式结局的写作实践,得到的答复都是否。原因是老师不允许,要求作文必须要有确定的结尾。唏嘘不已。开放式结局,是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的语文写作训练都涉及到的一种重要写作手法,但或许只是因为这种写作带来的“不确定性”,让习惯了凡事都要有一个“确定”结果的人们觉得无法去衡量和评估,所以将之摒弃。在知途人文,我做的就是“包含但不限于”,因为我确定的是,只有“不确定”才是意义所在,不论是生活还是人生。什么都确定的人生,必定索然无味。
本周作业除了作业单上老三样,还多了一项:
一、阅读E.B.怀特《精灵鼠小弟》第十三至十五章(P.118—P.153),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精灵鼠小弟》整本书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电话公司的修理工人对斯图尔特前进的方向,给出了好几个结果都不确定的建议。斯特尔特选择了向北,他为什么会感觉到,自己“正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老师。
四、阅读《夏洛的网》至少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