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也闲谈·十五】关于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下周清明节,所以今天从韩翃的《寒食》开始。讲了清明前寒食节的来源说法一二种,我不怎么靠谱的推断一种,韩翃与柳氏的故事和飞花令就得名于“春城无处不飞花”。下午借“寒食东风御柳斜”,与学者们重温了印度洋西南季风和太平洋东南季风。有学者从柳丝与雨想到了蓑衣,就再借“孤舟蓑笠翁”句,重温了“平上去入”古音四声,以及柳宗元《江雪》这首简单到诸位学者都不屑回顾的诗,其实压的是入声韵。也就是说,从一年级学这首诗到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读错韵了。“千山鸟飞绝”,“绝”字是入声字,所以不念“jué”而念“juè”;“万径人踪灭”,“灭”字也是入声字;“独钓寒江雪”,“雪”字入声,不应念“xuě”,而应念“xuè”。

飞花令的“花”字令,有学者说在来也闲的路上都在准备,可还是到这个环节就大脑一片空白,一首也想不起来。这就和“声律启蒙”、对对子一样,是个慢活,还是得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一到清明节,国人多知道“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的《清明》,但今天带过这首,另讲了一阕词,秦观《江城子·清明天气醉游郎》。讲之前,先请诸学者试着断句,顺带说了文言古诗词断句的“句读”,从也闲书局墙上取了一叶明版《资治通鉴》给诸位看古籍是什么样,在没有现代标点符号时怎样通过句读来读文章诗词。又,诗词原是要拿来唱的,有的人说自己唱歌不好就说五音不全,这五音就是宫商角徵羽。上午建议学者有机会去向会古琴的老师学几首古曲,就知道五音的特点了,说是说不清楚的。学者们让放一首五音的古曲来听,我没带蓝牙音箱,就说给大家清唱几句吧,说着挽起袖子,《阳关三叠》都到嘴边了,结果大家没兴趣。随缘,随缘。

《声律启蒙》“冬”韵后,照例对课。我出的上联“十亩田园烟霞老”,化自弘一大师《照红词客介香梦词人属题采菊图为赋二十八字》中“田园十亩烟霞老”。今日诸君佳作不多。我的下联是“千里江山锦绣新”,“锦绣”化自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花纹交错是为锦绣。虽工不雅,甚至是太俗,也不佳。人生有尽,求知无穷,忽高忽低,都是常态

“苏格拉底的广场”和创意写作,在上午高小班以月为单位循环,下午初中班是交错进行。下午的学者认为“世上最恶心的考试就是周考和月考。每到月考周,都会感到很紧张,提心吊胆,压力很大。”由此我们展开讨论:学习需要考试吗?这是关于学习终极目的的讨论。为了什么而学?是为了考试和分数还是什么。

主题“周召共和”,《史记·周本纪》文本进展颇为顺利。从去年的一人一句又蒙又猜开始到现在,已似乎渐渐让诸学者对文言文不再那么因惧生厌了。遇到较难的句子,学者互相鼓励说不要怕犯错,不犯错就不会有收获。甚慰。这才是学习的态度。“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本周课题:公民的公共事务——中西共和比较。

一天讲谈结束,离开也闲书局时购书一本,冉正万中篇小说集《图云关》签名钤印本。回家地铁上翻开发现,三篇中《南门桥》一篇在昨天读过的《洪边门》中已收。

到地铁终点站,细雨濛濛。倒车回家路上问女儿对今天讲谈的评价,“95分嘛,还不错哦。讨论的环节依旧是最棒的。”“苏格拉底的广场”的讨论环节,上午旁听的家长也提出了建议,希望与当下实事的联系更紧密些,能让诸位学者了解到世界的另一端在同时发生什么,人们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我也觉得这个很好,尺度可以在过程中摸索把握。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