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叶嘉莹于2013年正月初十,在南开大学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开展关于“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及吟诵”系列讲座的记录稿,主要包括“说诗忆往、《诗经》四言体、《楚辞》与楚歌体、乐府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古诗和五言排律、令词、长调”等九个内容。讲述深入浅出,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和诠释见解独到,于我来说,无用的知识拼图又增加了几块,欢喜。
平仄的声调是在魏晋以后、南北朝时期才发展出来的。(《东西之别》)
“赋”就是直言其事,不假借任何草木鸟兽的形象就直接叙述出来;“比”是内心先有一种感想,然后举一个形象来做比喻;“兴”是见物起兴,因为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将仲子》)
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发”在此处是入声字,所以不能念“fā”,而要念“fà”。(《辛夷坞》)
“千山鸟飞绝”,“绝”字是入声字,所以念“juè”;“万径人踪灭”,“灭”字也是入声字,全诗压的都是入声韵;“独钓寒江雪”,“雪”字也是入声,念“xuè”。(《江雪》)一直都知道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但就是不知道这个“入声韵”到底怎么个音,现在明了,正如胡适所谓“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白日依山尽”的“白”字不念“bái”,而念“bò”。(《登鹳雀楼》)
“平上去入”四声本来都分阴阳。平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分阴上、阳上。四声阴阳下来共八声。可是在广东话里面,入声里还有一个短促的音,所以广东话是九声。(《四声:平上去入》)
民歌,不但汉朝的乐府有,到了南北朝,北朝很多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歌,比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这个“下”字是平水韵的上声马韵,所以念“xi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雅”也是上声马韵,念“yǎ”。(《上邪》)
《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2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