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期末考,又见语文卷,依旧是大面积的说教和感情冗余,戏非苦情不演,事非矫情不叙,话非滥情不说。立意虚高,常情所不能及;出语浮夸,常识所不能解。凡此种种,皆与“修辞立诚”“温柔敦厚”中国文化根本原则相背离。用顾随的话说就是:“简直一点儿真也没有了。”
60分的写作,要求作一篇700字的文章,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服班主任采纳自己的意见。要论证的是什么呢——教室里,是两人一桌还是一人一桌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实在是看不出这题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有几个座位的关系。
1938年8月,西南联大罗庸教授在云南省立中学做了一次《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的演讲(见《鸭池十讲)。他认为陶冶人格、滋润心灵是教育的基础,而国文教学至关重要。他这番话,是在北平、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的时候所说。现在已是AI时代,却要求学生写文论证教室里如何排座位,难道这世间已没有比排座位更值得去关注的事?这出题者在被AI抛弃、踩进历史的泥浆时,还不忘拉上一大片无辜者随行,沦陷的不是城池,而是常识和心智。这样的教育,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