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52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周以前,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商,则是我们民族少年时代的顽皮和撒野。周以后就成熟了,也变得沉稳。国家制度,辛亥革命前只变了一次,时间在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则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这就是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前者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后者以纲常伦理为核心;而政治制度是封建,经济制度是井田。正是这四大制度,决定了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和文明的精神气质。

封就是“爵诸侯之土”,意义在疆,所以叫“封疆”;建就是建国,它包括授土、授民、授爵。授土河授民,表示周天子才是全世界土地和人民的唯一产权人和法人;授爵表示他是所有邦国的最高统治者或世界性君主。主权和产权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只有财权和治权。

封建制,把当时的世界分成了三个层次。周天子是皇天上帝的“嫡长子”,也是天下子民的“总爸爸”。以下,诸侯是“二级爸爸”,大夫第三级,小民则是子女,所以叫“子民”。这个民族在西周叫夏,春秋叫华,后来合称华夏。

没有爵位可世袭,做不了大夫的贵族嫡长子外的子弟,就做“士”。士在历史上极为重要。如果说西周是王的时代,东周前期是诸侯的时代,春秋中后期是大夫的时代,那么战国就是士的时代。诸子百家,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都是士的代表。只不过,他们的追求、主张和方案各不相同。

秦汉以后,进入帝国阶段,废封建,行郡县,诸侯和大夫这两级贵族都被消灭。除了皇族,所有人都是平民。于是,士便成为平民之首,与其他阶层合称“士农工商”。从汉帝国到清帝国,官僚集团主要由士组成,甚至一度形成所谓“士族”。士,最终成为中国历史的主人,尤其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主人。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8年5月19印。总阅读量第152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