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大雪,今天1—5℃,入冬以来的最低温度。
上午高小班和下午的初中班,告诉诸位学者,两周后的28号,每人要给我一份2024年度阅读报告。报告内容共四项:这一年共读了多少本书;读了多少万字;自己的年度最佳图书奖颁给哪本书以及原因。有学者觉得多少本和多少万字这两个数据有些重复,取一个就好。我解释为什么要这两个数字,有的书字数不多,本数是一个参考值;有的人读的数量不多,但可能一本书就上千页或超过百万字。一个反映的是阅读的广度,一个是阅读的深度。最后在白板上都写了:思想成长史=阅读史。一个人的思想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上午高小班,小毛豆我按照班里五年级老徐上周作业里提出的意见,增加了一个趣味写作环节。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请诸位学者不用“冷”字,也不用它的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使用五感中不低于两感,在五分钟内完成一段文字,字数不限。这段文字读出来要让别人感觉到冷。也就是没有冷字,却句句都是冷。
“啊!这太难了!”
“不然呢?容易的岂不是没意思?”
五分钟后,诸位学者要求再增加五分钟。时间一到不论是否完成就要停笔。结果,精彩纷呈。今天已经打了“预防针”,下次也闲谈的趣味写作,除了这些要求,还要增加一个新规则——“杀死”形容词。
后半段开讲主题四“国家的诞生”。从“口”(wéi)到“或”再到“國”开始《史记·夏本纪》节选,讲到“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给小学生重在借故事讲文本,解读不了多少,只是尽量有趣一点点,埋个种子,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留待日后。
下午和初中班诸位学者继续《夏本纪》,从“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推进到“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这一段先对比分析了历史教材里和《史记》对禹治水的文本。
历史书上,禹治水十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们历史老师和语文老师怎么说的来的?那套说法我实在是学不来。”我说。
“以凸显舍小家为大家的敬业和奉献精神。”有学者说。
“对对对,就是这种话,真是有点那啥。”
但《史记》中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两厢比较,只是一个“敢”字之差,表达的意思天壤之别。禹为什么不敢回家?因为父亲“鲧功不成受诛”。上周讲到鲧并没有错,只是无功便受诛。如果禹同样也无功,可能会被同样的理由诛杀,并且极有可能会连累到家人。“劳身焦思”,但这是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了人事,余下的只好“致孝于鬼神”,交给鬼神来定夺了。说到底,不过是为了求生存。“陆行乘车”,从“车”的九鱼切平鱼见音居,引出古音四声,为后续讲古诗词埋个种子。
下周前半段一小时应该可以讲至“是为夏后帝启”结束主题四,后半段开始主题五“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摩西、海伦和妲己”。
一天的讲谈结束,蹭了一会儿也闲的文学讲座,不是我喜欢的内容,离开时购书一本,安妮·法迪曼《要命还是要灵魂:医病冲突中的跨文化误解》。在美苗族女孩黎亚治病过程的真实记录,草药与手术刀、神话与科学、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如何跨越层层的文化高墙,去理解另一种文化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