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闲谈·十三】帝尧杀心起,鲧就必须死

上午,高小班用上半段一个小时结束了第三个主题“天地玄黄:文字、铜器、太阳历与儒家津津乐道的禅让传说”的内容。我说:“诸位,不过是《史记》而已。”这是让各位再见到文言文不犯怵,“就算是《五帝本纪》,你们还不是轻松拿捏?!”。

给还在上小学的学者怎么讲《史记》?不过是诸位学者在讲,我补充而已。鼓励诸位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怕犯错,因为人都是从错误中学习。在提出问题和鼓励思考方面,我不会把小学生当小学生,而是当做同龄人一样来平等对话,因为很多成年人成为成年人的部分,也不过只是年龄而已;而小孩子的认知有时候比成年人还率真和深刻,因为没有功利心。

下半段开始,在总结五帝禅让时,我说这不过是儒家的一个谎言,或者说是儒生们的一个美好愿望而已。原本不参加上午内容的局座大人终于按捺不住,拿起笔来在白板上从“禅”引出“惮”和“掸”讲了一点“说文解字”。我原本准备开始第四个主题,一看,也好,继续《史记·夏本纪》,估计诸位学者就来不起了,不如“水”半小时吧。从“禅”到禅宗五宗七家,黔灵山弘福寺即为五宗之一临济宗寺院,诸位学者不停提出问题,我就跟着他们的问题到处撒种子。讲到“尺”,就扯到《三国演义》里,张飞身高八尺,关羽身高九尺,如果按照现在1尺33.3cm,身高确实有点吓人。但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汉朝时1尺的长度大约为23cm,张飞和关羽的身高,学者们算出来是184cm和207cm,就算是现在这个身高也是“高人一等”。扯到西游记,就问孙悟空有几位师傅,学者们说两位,一是菩提祖师,一是唐三藏。那两位老师都教给孙悟空什么呢?“唐僧除了骂悟空和给了他一个头上的箍外什么都没教他。”

“我不是这么看的”,我说:“菩提祖师教给悟空一身本领,但没有教会他自我管理和通过友善沟通去解决问题,所以后来打上打下只会用棒子说话。唐三藏教给悟空的只是好好说话,不要动不动就打打杀杀。”随后借机说:“等我们讲到明清小说时,会来好好说说《西游记》。经典名著之所以经典,就是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切入并读出自己的理解。比如,我们就可以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来看《西游记》。”

下午的初中班,局座大人开场,继续上周关于“国家”的内容后(见秋蚂蚱的课堂观察记),我接着开始第四个主题“国家的诞生:东半球的五大古代文明与半信史时代的天下九州”。

“诸位,人类历史上并不是只有四大古文明,而是历史教科书里面只告诉了你们四个。至少在欧洲看来,是五大古文明,那第五个是古希腊,或者说是克里特文明。”我说。

这个主题的主要文本是《史记·夏本纪》节选。

挚因为没有什么作为,不能胜任(不善),所以死了以后弟弟尧放勋继位,为五帝之一,但尧也没有什么作为啊!他被儒家所传颂的贤明之举,也就是规定女子遇到男子时,必须站立于路旁行礼避让。

尧时天下水患,他没有办法,就找人来治水。群臣和四岳都推荐鲧。(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四岳到底是一个人还是四个人?历代都有分析解读。我个人认为是一人,即炎帝之后的共工。当年公孙轩辕找了个“炎帝欲侵陵诸侯”的借口犯上,向炎帝开战并取得了胜利,公孙轩辕成为了黄帝。炎帝后裔共工与黄帝的孙子——五帝之一的颛顼争夺帝位失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时群臣与炎帝之后团结一致推举鲧,让黄帝之后的放勋心中不安,于是想拒绝群臣的这个提议,说“鲧这个人违背天命败坏同族,不能让他来做这事。”(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可是群臣和四岳不依不饶,说我们这些人里面,没有谁能比得过鲧的,希望你还是试试任用他吧。(“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这话里有话,看起来好像是诚恳建议,其实里面藏着威胁。尧只好任用鲧来治水。(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但这个时候,尧已经起了杀心,想要除掉鲧,他缺的只是一个借口。又是借口。这时,鲧就必须死了。

鲧治水九年,不成。尧启用新人舜。舜就代表尧四处调研检查工作。到了鲧这里,就以鲧没能把水患平息的理由将他流放并杀死。(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鲧并没有做错什么,只是没有治好水就被问罪而死,那舜和尧也没有办法平息水患,为什么尧和舜不先问自己之罪呢?两位不是贤明之君吗?所以,尧是借舜之手杀死鲧,从而敲山震虎,警告企图复辟的炎帝后裔及其党羽,因此天下人都觉得舜干得漂亮(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因为害怕下一个就轮到自己。或许尧只想杀了鲧,杀鸡儆猴,毕竟是一家人嘛。但没想到舜更狠,不但杀鲧,还要杀他全家,他的方法就是鲧不是没平息水患吗?那就儿子接着来。(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所以《史记》里看似平平常常的文字,里面藏着的是刀光剑影你死我活。儒家所谓的贤明之君的五帝,也不见得是良善之辈。

下周也闲讲谈的内容,会更“劲爆”。

结束一天的讲谈,离店时购书一本,三联书店从“玩物成家”王世襄大俗大雅的学问《锦灰堆》中,选22篇辑为《京华忆往》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