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509】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

1、“汉学在中国学术圈里是门显学,但在世界学术圈里并不是,于是一方面中国汉学圈内自己做自己的研究,自以为做出一些系统来;但另一方面我们做的系统与解释,很难与外界沟通。”在我看来这不只是学术圈的偏差,而是从中学就开始的。学中国历史时,不提世界变化;学世界史时,不谈中国的发展,于是同一个世界,两条互不相干的历史线索相火车铁轨一样永远平行推进,从不交叉比较,学习者除非自己能够在两者间建立联系,否则只能死记硬背,学得苦不堪言。

2、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归纳总结了若干古代文明的演变后指出,在公元前6世纪前后,中国的孔子、印度的佛陀、波斯的索罗亚士德、犹太的以赛亚,以及希腊的毕达哥拉斯诸贤,几乎同时现身。他称这个时代为人类历史上的枢轴时代(或译轴心时代)。在这几个地区,中国、印度、波斯至希腊间的中东,人类的文化进入了文明,由此分化衍生,遂有后世的各种个别文明。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第一次突破,是人类历史的重要转机,几个文明都有人提出系统性的思考,对人类何去何从以及是非善恶问题,赋予了普遍性的意义。

3、历史上几大文明体系的主要贡献是在人文方面,在确定社会秩序与行为规范方面。

4、“愈是古时候,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就愈大,愈到后来,人文的影响就愈大。”所以我历来教学的实践都在于先建立地理认知,再到历史脉络,最后是文学的作品,三者互为影响,缺一不可。

5、“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在另一次文化突破的边缘,必须对这即将到来的第二次突破有所准备,有决心将未来由自己掌握。假如我们不这样做,将会看到的是冷酷、没有良知的国家机器,以及机械化的社会。在这里面活人会沦亡,因为那时活人已不会思考了。”

许倬云《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鹭江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6年2月2印,2024年10月13日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509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