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的,所以才需要常常反思,换一个角度去看。
一个学年结束了,回顾和比较一下两个学期,做个小小的复盘和总结,对我来说这也是一种“小确幸”——不论“幸”与“不幸”。想做的事就去做;不想做的,就不做。做好能做好的,做到应做到的,而不是去迎合和讨好。
第一部分:课程变化
上学期我要上的课是“五加二”,即中文、历史、地理、游学、中国文化常识五门课程,摄影社和历史社两个社团。一周总课时量超过20节。每位学生一周有四十个课时,有的学生有一半的课是我在上。
下学期我要上的课是“一加二”,即中文和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常识。一周八个课时。由于是自编教材,课时少了,我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来准备课程,所以自我感觉下学期的课上得比上学期要好很多。
第二部分:阅读量的变化
我的本职工作是“图书管理员”,所以读书才是我的主要工作内容。
上学期阅读量四十本。用一句话来概括上学期的阅读,就是詹姆斯•希尔顿《再会,奇普斯先生》这本书里的“奇普斯认为,学校真正要交给孩子们的是分寸感——行事有分寸,知边界。不只是学会表面的得体,而是要让他们懂得实质上的尊重。”
下学期阅读量三十六本。用一句话来概括下学期的阅读,就是尼采《教育家叔本华》这本书里的“不要欺骗任何人,更不要欺骗你自己。”
第三部分:课程总结
中文,借给学生的期末笔试课题《AI时代的教育》来总结:教书的不能不读书;拿起笔写字在不久的将成为艺术家的行为艺术;纯知识不再重要;最先被AI取代的应该就是纯计算和纯语言教学学科。作为教育参与者,应该做什么?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中国历史,借给学生的期末笔试课题《我的2024》来总结并回答中文课的疑问:不要一味追求变化,而是要找到不变的东西。
第四部分:收获
让每位参与课程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并得到成长,自豪。
第五部分:不足
中文还有两个单元没有上完,但对我来说这是不可抗力导致的。因为课程是按照上个学期每周八节课的课时编写教材,但本学期每周只有五节课,周课时少了三个。
第六部分:顾虑
在学堂的第八个年头,但没有连续的两个学期上的是同样的课。有一句话叫“摸着石头过河”,每次课程调整,我都得自己先找到几块石头丢进河里,再去摸着自己丢的那些石头过河。
第七部分:建议
计算课时量时,能考虑到在上课之前,找素材、编教材的巨大付出,而不只是计算课时,这太简单粗暴了。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老师来说,每位学生都是一百多名学生中的一个,是1%,但对家长来说,每个孩子都是10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要问了别人要不要才行。任何人都不能以“我为你好”为理由要求别人做任何事。
第八部分:一年结语
反求诸己,追求完美,不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