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六十七】完美跑题又成功挽回的课

【语文】白居易两篇半

《采莲曲》为乐府旧题,很多人都写过,今天讲白居易的“菱叶萦波荷飐风”,顺带重温了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

“菱叶萦波荷飐风”,菱叶小而低,贴近水面,所以是水波荡漾;荷叶高大,所以风中摇曳。仅用了七个字,一大一小,一高一低,两种动态。学堂的目标是诸君能中文精通,英文优秀。我们不一定能写出如此传神的诗句,但至少要学会欣赏,哪怕只是浅浅的。

“荷花深处小船通”,“小船通”通行的解释是两船在荷花池深处相遇,作相遇解。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应作“交通”,“交通”在现代汉语时一个词,古汉语中“交”是交互,“通”是往来,应是在荷花池深处,小船们来来往往。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句,小船上的一女子在来来往往的小船上看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想打个招呼说点什么,又不好意思,低头一笑,头上的碧玉发簪就掉到了水里。发簪有没有捞起来?谁捞起来的?是女子的心上人捞起来并送还给了女子吗?一串的疑问,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留下了可供回味的空间。

《卖炭翁》这篇,没有太难。“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天遂人愿,“夜来城外一尺雪”,于是“晓驾炭车辗冰辙”,进城卖炭去。天刚破晓从南山拉着一车炭出发,中午时分到了城门边,冰雪融化,牛困人饥,无奈只能在泥泞中歇脚。这时两骑下级宫使翩翩而来,手里拿着文书称是奉皇命采购木炭,就牵着牛向北而去。“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本来老翁是想着“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靠卖炭的钱来买吃的穿的解决温饱问题。天也遂人愿,天冷了,炭可以卖个好价钱。但谁知宫使拖去一车千余斤的炭没给钱,只把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在牛头上以充炭价。半匹长不过6米,一丈最多3米,总共不到10米长,并且绡、绫都是丝织品,卖炭老翁指望靠这车炭能吃饱穿暖的希望也落空。

从“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宫使在市场采购中的恶行,回顾了昨天课上讲的“永贞革新”其中一项“罢宫使”的原因。革新八个月就失败,从而导致“二王八司马”事件。

《琵琶行并序》,为诸君读了两遍,强调了十余个字的读音。要将内容,先得弄清楚读音。明天开讲。

【中国文化常识】

原计划要讲“毛病”这个词的来源,以及为什么现在会用“有毛病”、“挑毛病”、“老毛病”来指代疾病、问题或缺点。但一如既往,从开头就发散。峻豪君一听到“毛病”,就想到曹操找华佗治头痛病。为了纠正他“华”作为姓氏读第四声,如华雄,以及第一、二声的意思,当读为“花”时,又与“花”的不同,举《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为例,再举“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的“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为例。“以前又上了个假学。老师说的是读第二声。”尚友君说。

从《庭中有奇树》说会“古诗十九首”第一首《行行重行行》,X君想起《迢迢牵牛星》中“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句,我从“机杼”引至“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的《木兰辞》,顺便讲了木兰不是历史中人物,并且是在《隋唐演义》中才开始姓花。木兰的对手是北方游牧民族,但这时既不是匈奴,也不是突厥,而是柔然。匈奴在汉武帝时,农耕民族第一次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取得胜利,促使匈奴分裂,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西迁建立了匈人帝国。匈人帝国的阿提拉和后来蒙古人的成吉思汗,是被欧洲人基督徒称为“上帝之鞭”的两个男人。蒙古人西进,名将怯的不花在现在耶路撒冷北败于使用蒙古人战法与蒙古大军作战的埃及军队。所以蒙古大军最终其实是败于自己。现在的耶路撒冷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个国家的首都,但实际控制在以色列手中,有200多万穆斯林被困在有贵阳市面积大小的加沙地带。因为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三教圣地,所以形势非常复杂,任何一方独占,都有极大可能会引发新一轮“世界大战”——基督教是世界上教派最多的宗教,有一万多个教派,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主的美洲国家信仰新教,以俄罗斯为主的国家信仰东正教,大部分老牌欧洲国家信仰天主教,而犹太人在这个世界上掌握了大量的财富,中东地区的伊斯兰国家掌握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能源。这时,下课铃想起。“所以,谁一旦引发世界大战,谁才是那个有毛病的。‘毛病’跟‘毛’确实有毛的关系。来,教材拿回去看看吧。”一节完美跑题又成功挽救回来的课。“豆总,以后这个课能不能换到三近斋上?没有地图,地理历史的时空全靠想象,一点也不直观。”尚友君说。“好,我给帅老师申请下。”

本节课原本准备的内容为:“毛病”最早是指马身上的毛有缺陷,聚生作旋涡状。此语出自北宋许洞所著《虎钤经》一书,该书卷十《马毛利害第一百一十一》中列举了一批不祥之马,这些马的特点都是马毛有病,比如“目下有横毛者,名死泣”“旋毛在吻后者,名御褐”“腋下有回毛者,名挟尸”等,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已上马毛病者,不利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