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25年01月

【也闲谈·廿二】张艺龄 | 期末论文:文科的未来

我今年的年三十贺岁朋友圈文案,与往年不同,是用DeepSeek经过“深度思考”后生成的。

作为一个以阅读、写字和与人聊天(讲谈)为生活方式的自由职业者,或者说是“独立教师”,过去这一年里关于AI的感受就是,在包括文字、风格的模仿和再创作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已经超越和取代了绝大多数人。这是否就意味着人文学科的没落是注定的,是被时代所淘汰的落后学科?这也是2024年在也闲书局的最后一次讲谈,我留给四到八年级各位学者要去思考并完成的期末论文:《文科的未来:全球文科倒闭潮与AI时代教育的核心》。

我认为,巨大变革发生时,身处其中的个体极难看清正在发生的和未来的发展,因为这个变化太过庞大又无处不在,超出绝大多数个体的理解能力。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发现一些线索用以指导当下,从而找到一些确定和不变的,来面对当下的不确定和变化,使自己不至于因迷茫而盲从。所以关于历史的学习,我常常建议各位也闲讲谈的学者不妨把时间线拉得长一些,如以500年或者1000年为一个周期来看。

以火药能释放为机理的枪、炮等火器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的热兵器战争,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标志着人类战争从近战开始转入远战,实现了以兵力搏杀转为火力突击的军事革命。但冷兵器并没有因为热兵器的诞生而消失,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战争的理解的变化、战术的升级和士兵对更加强大的兵器的驾驭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从被淘汰者成为使用者,少量人成为了新技术的驾驭者。关于人类历史的进程为什么总是伴随着战争,我们在也闲书局的讲谈里,与学者们也有过讨论。

任何时代的人类社会,都存在着工具或以工具推动的社会制度的创造者、驾驭者、使用者、被奴役者和反对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因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工资下跌、失业甚至破产,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从而引发了工人自发以破坏机器为手段的卢德运动。现在,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或一切新科技的反对者也被称为“新卢德分子”。卢德分子从来就没能阻止工业革命对生产方式的改组和对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大多数人通过接受学校教育,成为新科技的使用者,当然也有极少数者成为了驾驭者。例如汽车的出现导致大量的马车和马车夫被淘汰,但给更多的使用者——司机提供了就业机会;机器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人们得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尝试更多的领域,寻找到新的机会,诞生了新的行业和工作机会。当下中国的教育模式、手段和目标,就是来自百年前的欧洲,为了向工厂培养大量不需要太多思考,只要听话,能简单理解和进行规范操作的机器使用者而生的。

现在,很多家长发现当下的教育有很大问题,但又不得不被其裹挟,深陷其中,这就是被灌输以工业化细分的局限性知识和大量标准化训练,导致思考和判断缺乏,且不具备行动力的后果——因为这一代家长也是被这种教育模式所塑造的。现在,AI来了,这是与工业革命一样的“千年巨变”,套用《三体》里一句话:淘汰你,与你无关

作为身处其中的个体,我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可以选择如何应对。是选择放弃抵抗,躺平被动接受被改变从而成为短视频和手游重度依赖那样的被奴役者;或者被迫接受刷题、标准化训练,缺乏常识和自我认知的使用工具的工具人,还是努力成为创造和驾驭工具的极少数。

要成为工具人很简单,社畜就是大家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就好了,好就大家都好,坏又不是我一个人遭难,心理学称这个为“责任分散效应”,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并且人类历史上“大家都好”的情况极少发生。但要成为驾驭者,就很难,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创造……这些词从字面上就意味着与大众的格格不入,但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孤独。一个人如果能享受孤独,就会发现“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这篇文章,是每周六在也闲书局参加讲谈的,五年级学者张艺龄的期末论文。虽然存在着表达不够严谨,以及行文、用词上的若干问题,但我认为在AI的帮助下,技术性问题都可以很快得到改善和提高,比这些更重要的是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过程比结论更重要,否则就是AI让你以为你在思考——AI越发达,肉体健康和心灵健康就越稀缺;AI越发达,独立思考和用双手进行真正的创造就愈发重要;AI越发达,就愈要用真正的食物和真正的对话滋养自己的身心,让自己成为那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

文科的未来
张艺龄(五年级)

我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很多知名关于大学取消文科专业的新闻,于是引发了我一个思考,难道文科真的没有未来了吗?

有数据显示,在大学大多数被取消的都是文科通识教育、历史、英语、宗教之类的专业。而我认为,这些专业被取消,是因为现在全球都在发展科技,而且AI的数据库比人脑强大,这些关于历史、宗教、文学的信息AI都可以给出全面专业的答复。而且像语言学习类专业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渠道来学习;也可以用翻译器,不需要在大学再专门学习了。

虽然AI很强大,但它只不过是一个来帮助人类更高效完成工作的工具。

我们想要更好的运用AI,所以就要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创造力、创新能力等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都和文科学习有关。

所以,我认为文科也很重要,理科能做的就是计算和逻辑思维,一些语言沟通能力还是需要文科生的。

【读书记1528】戴罗勒《戴罗勒博物日记》

这是一本法国文化机构“戴罗勒之家”编写的手账历书,译者是寿利雅。作为手账也好,历书也罢,正方形的奇怪开本并不适合随身携带,并且纸张太硬也不适合摊开书写。作为图书,内容太过单薄。作为科普读物,译者的中文显然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糟糕,全书区区2万字的一则则小博物贴士,多文句不通,无头无尾。带娃空隙读不了什么书,正好拿来消遣翻过,也得几则新知,但病句读来是在别扭:

【橄榄树和民主】雅典娜和波塞冬争夺对雅典的庇护权。国王凯克洛普斯要求他们每人送一件礼物,让人民来决定哪件更有用。波塞冬变出了一匹所向披靡的战马,而雅典娜则拿出了一根橄榄枝。男人们投票支持战马,而人数更多的女人们,则选择了橄榄枝,于是雅典娜当选。不过为了平息波塞冬的愤怒,男人们取消了女人们的投票权。

这一则不到150个字,“每人送一件礼物”,这是两位神,不是人,并且送的对象不清楚,是给国王还是所有雅典人?用“所向披靡”来形容一匹战马,莫名其妙。因为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一切障碍皆被清除,而在战场上作战和主导战局的是人不是马。“男人们投票支持战马”句,用“支持”,对象应该是波塞冬而不是一匹马。

【从柳树到阿司匹林】埃及人曾用白柳树皮煎汤来退烧和缓解疼痛。这个做法一度失传,直到19世纪,科学家们分离出柳树主要的有效成分——水杨酸。就这样,1899年成为一种传奇药物在医学和商业取得巨大成功的起点,这种药物,就是阿司匹林。

这一则不到110个字,大概意思能明白,但没有一句话是通的。“埃及人曾用白柳树皮煎汤来退烧和缓解疼痛”句,应为“古埃及人曾用白柳树皮煎汤饮用来退烧和缓解疼痛”。“这个做法一度失传”,如果失传,科学家和作者是怎么知道的?“科学家们分离出柳树主要的有效成分——水杨酸”,柳树是树,不是药,说一种树的“主要的有效成分”是水杨酸这是病句。“1899年成为一种传奇药物在医学和商业取得巨大成功的起点,这种药物,就是阿司匹林”句,既没有说清楚水杨酸和阿司匹林是什么关系,更误导读者认为水杨酸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从柳树中提取得来。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读过的最著名的历书是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或许还是翻译的原因,也没有读出有多出色。

戴罗勒《戴罗勒博物日记》,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1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28本。2025年读到的第一本精美的“烂书”,也是《历史:地图上的世界简史》之后读到的又一本包装精美的“烂书”。

我们家有没有《简•爱》

“爸爸,我们家有没有《简•爱》?”前天晚饭后大娃突然问。

“有啊!”

“可是我没有找到。”

“怎么可能?搬家时我还看到过,我找找看。”我趴在外国文学类书架上,左左右右上上下下爬了个遍,“好吧,竟然确实没有。明天正好要去也闲书局商量年后开课的计划,顺便给你买一本。”

“那爸爸给你买书回来前先看这本吧。”太座从书架上扯出一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名著名译丛书“之一的《茶花女》丢到大娃面前。“好吧,那就先看看这本吧。”

昨天下午在也闲,和局座秋蚂蚱还有小糜老师讨论了年后要新开的课,临走给大娃买了商务印书馆“全译典藏版”《简•爱》。

晚饭后,二娃在用橡皮泥捏奥特曼大战恐龙,大娃边拆塑封边问:“爸爸,你看过这书吗?”

“我也是在你这个年纪时看的。那时每天去公共厕所蹲坑都会带一本书,一个星期在旁边坑位‘雷雨伴奏’下来,就蹲完一本书了。”

“哇~真恶心。哈哈哈”

和太座下了几盘棋后,大娃就一直坐在书桌边看书,到睡前读到173页,全书三分之一。家里没点储备还真“养”不起这娃了。

【也闲谈·廿一】童纪初 | 期末论文:全球文科倒闭潮与AI时代教育的核心

在2024年的最后一次讲谈,我留给四到八年级各位学者的期末论文题是《文科的未来:全球文科倒闭潮与AI时代教育的核心》。这个题,在各学校期末作文要求写《心中的秘密》、《感谢》、《我的XX故事》这样回忆生活中的某个事件,并体现某种情感或论证教室里排座位,是一人一座还是两人一座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写作评估中,显得格格不入。

我这个被讲谈的学者称为“种子大户”的陪伴者,抛出这个题是希望他们从这里开始,又埋下一颗深究问题的种子,关注当下,关注自身,进而在一两年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后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自选课题的探究。爱因斯坦曾说:“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更具有实质意义,因为解决问题不过是数学或者实验的技巧罢了。”这句话在AI时代看来,更是如此。

当然,在这个阶段不奢望学者们能“有系统”的思考,写出“系统化”的论文。

在这里的“批判性思维”,首先是要学习分辨“事实”和“观点”;“批判性”也不是不问青红皂白地批判一切、否定一切,而是包含逻辑思考、信息分析、综合评价等高级思维的,通过“质疑—分析—审辩”去探索和发现的过程。

这篇是五年级学者童纪初的期末论文,我读来非常享受,因为从中看到了一位学者对“AI”、“教育”、“人文精神”和“实用主义”等方面的思考,同时让我想起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著名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文章最后一句“学会分辨信息真伪,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判断力”,相当精彩,这也正是当下教育中普遍缺乏的。具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学者,才能在时代的变革中不盲从,不成为“乌合之众”,而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得关心人、会表达自己和有创意的人”,成为“社会的良心”,去“创造美好的生活”。虽然文中有错字,但瑕不掩瑜。

全球文科倒闭潮与AI时代教育的核心
童纪初(五年级)

我认为文科是学关于人和社会的事,比如历史、文学和哲学。文科会教你: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让你感受到文字的美和力量、帮助你学会辨别对错和让你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怎么相处……总而言之,文科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让我们成为一个懂得关心人、会表达自己有创意的人!

我认为理科是学习自然界和科学知识的课程,教我们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理科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天文。理科可以帮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理解自然现象和推动科技进步。理科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帮助人类更好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美好的生活。

但是文科和理科对于人类都很重要,缺少科学的人文是愚昧的,缺少人文的科学是危险的。

出现文科倒闭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几点:

社会重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就业压力大、理科看起来“更实用”、大学资源分配倾向理科和社会对文科的误解。文科倒闭潮是因为社会更关注技术和经济需求,而忽视了文科在人文关怀、文化传承和社会理解中的重要作用。

但是部分文科研究的东西太边丝缘化了,大家觉得太没用了,这也是值得讨论和研究的地面。

AI时代的教育不应该死记硬背了,应该借助AI了解信信息,也要学会分辨信息真伪,有自己的思考和辨判断力。

【读书记1527】檀上宽《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至秦汉统一的过程中,中华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也是在处理华夷关系中发挥作用的,作为中国思想基础的“天命思想”。其中,天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有德者承天命来治理天下。

最早的时候,中国人虽然认为与异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是太歧视他们。直到战国以后,“夷狄”在儒家经典中反复出现,成为了污蔑的对象,受到低人一等的对待。儒家思想强调“华夷之别”,认为夷狄与禽兽无异,被视为野蛮人,自此,“夷狄”的概念被确定下来,并且“中华”置于夷狄之上。

《明史》中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不管是自焚还是出逃,真想隐藏在未知的黑暗中,注定纠缠篡位的永乐帝一生。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变”后永乐帝就急于编撰《永乐大典》,目的在于对内制造一出“永乐盛世”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在。在外交上,利用朝贡制度谋求国际秩序的确立则是第一重要的,因为他要树立起天子的形象,四夷来朝是为自己正名。这个体制的特征就是把周边诸国对中国物资的需求作为筹码,将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推广遍及东亚及全域。若周边诸国想要与中国建立商贸往来,就必须要置身于明朝制定的华夷秩序框架中,受其规范。明朝禁止民间的海外交流,而将其限定在国家间的朝贡贸易中,旨在与周边诸国之间建立起国际性的政治经济秩序。

赋予皇帝权力,皇帝使用权力统治社会、维持秩序,这是中国的逻辑。按照这种逻辑,中国皇帝的权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强化。每当秩序崩坏之后,权力都会被身为秩序统治者的皇帝再次集中,明朝专制国家的产生就是权力集中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明朝专制国家是中国社会的“体制性归结”,那么,当然可以说,明朝体制是一种“牢固”且具有“统治性”的体制。这是中国史的一个归结点,也是新时代的出发点,而永乐时代达到了旧时代的一个顶峰,也可以把它视为新时代萌芽的分界点。此后,中国社会在明初体制的制约下,向着中国式的“近代”迈出了缓慢的一步。

檀上宽《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鲤译丛”系列之一种,2015年12月1版,2016年1月2印。总阅读量第1527本

【读书记1526】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

《十三行小字中央》,收江弱水六年里的二十二篇“既不算‘随笔’或‘散文’,也不算‘小品’的文章,因为从造句到谋篇,既不随便,也不散漫,反而很多算是‘大品’。”小品也好,大品也罢,于我而言,都是“千钧重量的微言一克”,大有收获。随手录几段以作读后纪念:

1、所谓“十三行”,是晋王献之所书曹植《洛神赋》,残帖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这十三行小字历来被认为是“小楷极则”,在书法史上地位极高。它有两个传本,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唐硬黄纸本上有柳公权的两行题跋,被认为是他临写的本子。晋麻笺本北宋时儒内府,徽宗曾刻石,拓赐近臣。靖康之后,这麻笺本及其刻石的下落,众说纷纭。(《十三行小字中央:朱彝尊的风怀诗案》)

2、黄侃自嘲学问“屑微已甚”,杨树达自号“积微”。训诂学家从不废话一吨,总是微言一克,但这一克微言却是从偌大的古籍库中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一行一行细读下来再精炼出来的,这就有了千钧的重量,动它不得。(《微言一克的重量:从郭在贻的训诂谈杜甫诗的校注》)

3、郭在贻《释“努力”》一文,令人称绝。古诗《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努力”一词,各选本均不加注,显然认为是“用力”“勉力”的习惯用法,“努力加餐饭”就是劝君能多吃点就多吃点。但郭氏说,除此义之外,自汉魏到隋唐,“努力”还有“保重”“自爱”的意思。《三国志》卷九裴松之注引《魏末传》,有“好善为之”与“努力自爱”对应的话。郭氏还举了杜甫《别赞上人》为例证。(《微言一克的重量:从郭在贻的训诂谈杜甫诗的校注》)

4、柳永《望海潮》写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我们多半也想当然地认为,“参差”是形容房屋密集却又高低不齐的样子,但郭在贻说“参差”是唐宋诗人习见的俗语词,含义颇为复杂,但这里应该训为“大约”,是说杭州当时有大约十万户人家。(《微言一克的重量:从郭在贻的训诂谈杜甫诗的校注》)

5、要说外语是打望世界的窗,方言便是安顿灵魂的床。只会说普通话的人,怎么看都像个塑胶人,来历不明,去向可疑。而方言给人底气,指向你生长的那一方水土。所以,四川话里头有花椒味,山东话里头有大蒜味,陕西话里头有臊子味,闽南话里头有蚵仔味。(《栀子花茉莉花》)

6、文学的诗意是怎么失去的?可以说,自从文学找到了意义,就失去了诗意。要怪文学研究缺乏诗意,首先得怪文学缺乏诗意……我们都清楚,给一篇文章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初中生都干得来。而能够敏感文心,细查文脉,没有的精微的体会和辨识是不可能的。此所以现在研究文学,有个中等资质就够了,而有诗意的文学研究,非才智之士莫办……赏析其实是一种珍稀的能力,是一切批评研究的入门,也是极文章之壸奥的不二法门。没有高人指点,你就是捧着作品一字一字的读,也无由窥见其室家之好、宗庙之美……身心整个儿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手触摸到文本的机理,与作者同呼吸,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情绪被裹挟进去,而每每又跳脱出来,为你一一指证其得失所在,真是快意而过瘾。总之,文学研究需要敏感、洞察,以及最重要的热情。对你的研究对象,你得爱,或者恨,也许是惋惜。(《文学研究中的诗意》)

7、中国传统诗学的好处是精辟,缺点在空疏;西方诗学则以分析见长,而有繁琐之弊。这两种阐释模式,各自利病鲜明,合则双美。(《顾随先生的讲堂》)

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1版1印。总阅读量1526本

【也闲谈·廿】一定要有一点诗意来抵抗日复一日的疲乏

下午初中班本期最后一次讲谈。局座大人秋蚂蚱开头就抛出了一个我认为大而复杂的话题让大家讨论。当然,这次和以往任何一次讨论一样,我们和诸位学者的看法依旧各异。不同才是常态,同才是偶然的小概率事件,如果不同而强制要“同”,那就只能是“统”,统而为一,就没有了独立思考,就失去了活力。

期末考结束,大家都拿到了分数,我说了一点监考八、九年级四天下来的感受,再次强调AI时代靠押题和死记硬背是毫无意义的,不但提高不了分数,还会导致思维僵化失去活力。不管所谓的题型如何变化,历史其实是阅读理解和写作,语文更是。语文现代文写作60分,剩下的几乎全是阅读理解,现代文和文言文、古诗词,这些背诵更是毫无用处。全唐诗四万八千首,宋诗二十几万首,还不算宋词和元明清诗,几十上百万首诗词背多少首是个头?过去两千五百年的文章都是文言文,背多少篇才算是有把握?死记硬背不管多少都没把握,都不如AI打两个响指的时间里记得的多。怎么办?还是在阅读、理解和表达。

例如九年级期末考语文的文言文,选的是金·刘祁《游林虑西山记》一段。难不难?难。因为不论是这人还是这篇文章都算偏,在哪个年级都不涉及,并且在网上都搜索不到多少相关信息。容不容易?容易。因为宋元笔记明清小品,拿到一篇能读个七七八八都不是太难。

九年级期末考古诗词选的是宋·周紫芝《卜算子·席上送王彦猷》和宋·王之道《卜算子·和兴国守周少隐饯别万山堂》,这两首课本里没有,我想应该也没有哪个老师或补习班能押得到。绝大多数人连这两个人都没听说过。怎么备考?没法备考,还是靠涉猎的广泛和日常的积累。并且这个涉猎的范围不只是在中文领域,还是以九年级期末考为例,英文笔试中就有关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内容。各科课本的内容极其有限,或者说只是引子,AI时代更加注重跨学科甚至是超学科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从哪里来?从日常的阅读、讨论、独立思考和写作中来,刷题这种极致重复的行为不是学习,是伤害。我们讲谈的目的之一,就是激发和唤醒诸位学者的独立思考。这个才是好难。难在好多人都忘了怎么思考。遗忘的时间越长,找回的难度越大。

讲完这一篇文言文和两首词,接着学者们一人一句基本上一次过的讲完了自编教材《史记·殷本纪》选段,做到了拿到一段文言文能读明白个七七八八,我只是略作补充而已。“我们的主题五这就算是完成了。你们看,《史记》也不过如此嘛。”再次鸡一管。

讲完《殷本纪》选段,应上周一位学者的要求,从这一期开始“飞花令”,这将成为后续每次讲谈的固定环节。发起的学者定了“花”和颜色两个难度不大的令,诸位学者绞尽脑汁不过两轮共十余首而已。我们还没上学就在背诗了,为什么临到用时“脑子里一片空白”(今天飞花令时学者语)?这不是学者们的问题,而是曾经诗词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当下的生活中除了考试,已没有了诗词的位置,或者说生活缺乏了诗意,好可惜。在讲谈里“飞花令”,至少给古诗词在生活中重新找到一点点空间,不是人人都是诗人、都能成为诗人,但生活一定要有一点诗意来抵抗日复一日的乏味和疲惫,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今天的写作,准备的主题是“声音”。选了唐·韩愈《听颖师弹琴》和张爱玲《连环套》开篇一段,做古体诗与现代文在表达方式上的比较。“古体诗不就是古诗吗?”有学者说。“不,古体诗并不完全等于古诗。从形式上简单粗暴来看,古体诗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短句。埋个种子,我们后续开始讲诗的时候会慢慢道来。”我说:“谁随便来一句古体诗吧。”

“君不见……”学者们面面相觑,反倒是局座大人脱口而出。“李白的诗是唐诗的代表,但不代表唐诗的文学成就,而是盛唐的气象,再埋个种子,我们讲唐诗时再讲。”学者们两分钟读完诗和文,我对诗略作讲解,局座问诸君有没有读过张爱玲的作品,由此引出其人和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及诸家评价,有学者用手机还查到了胡兰成。在我们的讲谈,是电子产品自由的。末了,我们请诸学者在也闲书局里任选一本喜欢的书带走,在寒假读完并完成简报,下一季开始时来分享。

我从来不把在也闲书局的这个称作“课”原因即在于此,讲谈,以我和局座秋蚂蚱有准备的“讲”,慢慢引起诸君一起来“谈”;“谈”得多了,就自然人人皆可来“讲”,人人有话要“讲”了,讲谈讲谈,有讲有谈。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和而不同。

“我寒假要读的书挑好了,老爸去结账吧。”离开也闲时,今次一同参加讲谈的女儿对我说。看她选了杰里米·布莱克《大英帝国3000年》、戴罗勒《戴罗勒博物日记》、张光直编《中国文化中的饮食》、《李清照全集》、丹尼尔·查第奇《巴黎:一个伟大城市的故事》和卡罗琳·韦伯《罪与美:时尚女王与法国大革命》六本。《李清照全集》家里已有,所以带走五本。“你七年级,确定能看懂这些书?”在去地铁站的路上问挽着我的手的女儿。

“看不看得懂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她说:“先试试去看,看不懂还可以给你看嘛。如果你不想看,我还可以送给同学。”她是懂如何拿捏老爸的,“看!我和你一起看!”

附:

听颖师弹琴
〔唐〕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那一天,是傍晚的时候,我到戏院里买票去,下午的音乐会还没散场,里面金鼓齐鸣,冗长繁重的交响乐正到了最后的高潮,只听得风狂雨骤,一阵紧似一阵,天昏地暗压将下来。仿佛有百十辆火车,呜呜放着汽,开足了马力,齐齐向这边冲过来,车上满载摇旗呐喊的人,空中大放焰火,地上花炮乱飞,也不知庆祝些什么,欢喜些什么。欢喜到了极处,又有一种凶犷的悲哀,凡哑林的弦子紧紧绞着,绞着,绞得扭麻花似的,许多凡哑林出力交缠,挤榨,哗哗流下千古的哀愁;流入音乐的总汇中,便乱了头绪——作曲的人编到末了,想是发疯了,全然没有曲调可言,只把一个个单独的小音符叮铃当啷倾倒在巨桶里,下死劲搅动着,只搅得天崩地塌,震耳欲聋。(张爱玲《连环套》)

【读书记1525】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

虽然这本书文笔弱,线条粗,配图随意,尤其是后三章说教太盛,配不上“细讲中国历史”这个丛书名头,但开卷有益,我对春秋时期的“天下”拼图又得以完善。

我一直以为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但其实郑庄公才是。郑庄公的“小霸”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大事变。言其“小”,那是因为它是一个小国之“霸”,与较后的晋、楚、秦这样的大国之“霸”比较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然而郑庄公称霸的时间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威势达到华夏全局,更重要的是郑庄公的“小霸”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开拓出了一个从西周王权统治到春秋诸侯争霸的新时代。

郑国的子产在郑简公三十年(前536)“铸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由秘密法阶段向法典时代过渡的标志事件,子产的这一行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在晋顷公十三年(前513),晋国的大夫赵殃、荀寅铸范宣子刑鼎这事传到鲁国,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却大骂一通。看来这位“圣人”也没有什么法治观念。

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鲁国发生了一件标志性的大事:三桓“三分公室”,鲁公从此完全丧失了军事权力,成了三桓的傀儡。三桓专鲁政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当时登台的卿大夫为了夺取政权、稳定政局、赢得民心,确实做了一些值得一书的好事。不止三桓如此,春秋时期各国当政的卿大夫也如此。通过春秋时代三百年历史可知,没有实力,没有战略战术,单靠“仁义”,什么用都没有。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用的根本原因吧?!

春秋时期,学派蜂起,其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是儒、墨两家。墨翟不姓墨,考之于史书,在春秋之前也根本没有一个人姓“墨”。从原本意义上来说,“墨”可能指的是肤色,惠施说:“墨子大巧”,所以墨子可能出生在贫穷的手工艺家庭,长年的劳作皮肤黝黑,所以称“墨”,就是黑孩子。墨子的兼爱比起孔子的仁爱来,心胸更坦荡,视野更开阔,不分亲疏,不分贵贱,不分贫富,兼而爱之,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种,2018年6月1版,2019年5月2印。总阅读量第1525本

监考三天

监考三天下来发现,物理和化学,我竟然会做一半的题,而三十年前我这两门加起来就没超过30分,这次不过是用阅读理解的方式解决了问题;历史六面试卷看下来,不需要背任何年代和人物、事件,只要把历史课本在开学、期中和期末当编得不怎么好看的故事书各读一遍,总共也就三五个小时,不需要刷题,AI时代了,刷题只是在浪费生命,只要保持日常兴趣阅读和思考、讨论,就能妥妥拿高分,因为纯记忆的题极少,多是根据历史材料的阅读和分析。反而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语文,除了文言文和古诗词还行,其它都说教和矫情得太过了,不真。这样看下来,地理、历史和语文,在义务教育阶段完全可以合科并卷。

我历来认为,语文不好,啥啥不行。在低年级,语文是听说读写认字说话,四年级及以上就是文本阅读、分析、写作、讨论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即是“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三个问题了。

这样的教育会好吗

又到期末考,又见语文卷,依旧是大面积的说教和感情冗余,戏非苦情不演,事非矫情不叙,话非滥情不说。立意虚高,常情所不能及;出语浮夸,常识所不能解。凡此种种,皆与“修辞立诚”“温柔敦厚”中国文化根本原则相背离。用顾随的话说就是:“简直一点儿真也没有了。”

60分的写作,要求作一篇700字的文章,论证自己的观点,说服班主任采纳自己的意见。要论证的是什么呢——教室里,是两人一桌还是一人一桌更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实在是看不出这题与“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核心素养有几个座位的关系。

1938年8月,西南联大罗庸教授在云南省立中学做了一次《国文教学与人格陶冶》的演讲(见《鸭池十讲)。他认为陶冶人格、滋润心灵是教育的基础,而国文教学至关重要。他这番话,是在北平、上海、南京相继沦陷的时候所说。现在已是AI时代,却要求学生写文论证教室里如何排座位,难道这世间已没有比排座位更值得去关注的事?这出题者在被AI抛弃、踩进历史的泥浆时,还不忘拉上一大片无辜者随行,沦陷的不是城池,而是常识和心智。这样的教育,会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