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601】陈履坦楷书/殷止庵绘《妙法莲华经普门品》

读书添新知。从这本弘化社编、照排和设计的《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知道了陈履坦和殷止庵。

陈履坦以楷书闻名,其书法风格工整规范,被广泛用于教科书印刷。1933年,他与周焕斌合作书写七千多字的楷体字样,后经刻制成为“华文正楷”,该字体被世界书局用于《国语读本》等教材印刷,并远销日本,至今仍在部分出版物中使用。也就是说,陈履坦不但字写得好,还创制了自己的字体,但作为书家名气不大,估计是因为独创的字体成为了印刷体后广为流布,也就不甚珍贵了,囿于匠气。

殷止庵(1897-1949),名志怡,字止庵,浙江绍兴人,成长于江苏金陵书香门第,师从清末画家黄山寿及蒋克庄,擅长山水与花鸟,是民国时期贯通中西的学者和画家。

陈履坦楷书/殷止庵绘《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弘化社“历代名家写经书系”之一种,古吴轩出版社2025年4月1版1印硬面精装,据民国十七年(1928)版影印,总阅读量第1601本

这本“写经书”,前半为陈履坦楷书《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繁体竖排,字清墨明,再次见到差不多一百年前课本所用字体,较现在课本里的粗硬黑体更加柔软有温度,最主要是有人情味。后半本是殷止庵绘四十六幅《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图》和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和韦驮天等诸佛、菩萨形象,笔走龙蛇,纤毫毕现。日常翻读这样的“经书”,是生活中的享受。

只能扛着

过敏严重,早上去了一趟社区医院。这次坐诊的医生之前没见过,看年纪快退休了,一直推荐我用黄豆煮水喝,说如果没效果就用花椒煮水喝,说能缓解过敏。不知道这种偏听偏信偏方的人是怎么坐进诊室的,或许是当年当赤脚医生积累的经验罢。结果还是我让她按照我的要求开了药。一天都涕泪横流,只能扛着。

“怎么突然读起王维来了?”女儿看着我书桌上的《王维诗全集》问。

“呃……”我想了两秒,发现也没什么理由,就说:“也就是突然想读,就开始读了。”不再需要找什么看起来正当或正式的原因和理由,生活中也不是什么事都需要一个理由。如果一定要,那就是我想。

熊猫老师在读《六祖坛经》,发来微信说:“豆老师,我今天又有一些新的感悟:有些人会在自己制造的麻烦中表现得像一个受害者,然后要平等的把每个人都拉进去。和他一样的就进去这个妙妙屋了~不一样的就闭嘴远离了,至此闲云野鹤。我想,我们就是后者吧~”

“为哪样有的人要做闲云野鹤,因为老子不想和你们玩了。但佛和菩萨不同,他们的愿望是带着大家一起玩。所以小乘佛教讲究自度,自己解脱。大乘佛教讲度他,不但自己解脱,还要带大家一起解脱。”

“我觉得先自度才能度他人嘛。我觉得慧能祖师好厉害哦。”

“所以一千年来才出他一个,所以记录他的故事才被称作‘经’。《六祖坛经》是佛教里唯一不是佛祖说的‘经’。”

晚饭后和太座在月光下散步闲聊,说到这个社会就是一个草台班子,绝大多数人智力平平,才智平平,但总把所取得的成就归为自己的努力,其实不过是蹭了时代的红利而已。“萧何月下追韩信,那你说就像韩信,刘邦怎么就敢让他带兵?他也不是什么显赫的出身。”太座说。“韩信在项羽那里做的是执戟郎,其实就是项羽的门卫而已。嗯,要找《淮阴侯列传》来看看。”

【读书记1600】江弱水《诗的八堂课》

“写作这件事在可知与不可知之间,既可以谈论,又不可以谈论,既说得清楚,又有一些最关键的东西说不清楚。”这看起来好像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但就像禅,你说什么什么是禅,禅师可能会先问你什么不是禅,因为“细究下去,所有的写作都是在众多的偶然中寻求那个唯一的必然……所谓灵感,不过是相对渐悟而言的顿悟,是旬日艰难之后的刹那轻松……就像福楼拜,花五天时间才写了一页;就像王尔德,一上午在花园里想着他的诗,结果是去掉了一个句号。”

“钱锺书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繆钺说:‘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里尔克说,为了一首诗,我们得有很多的经验,比如,要陪伴过临死的人,要坐在死者的身边。的确,只有认识死亡的面孔,才能感受生命的深度,因为正如别尔嘉耶夫在《论人的使命》中所说的,此生此世只不过是真理的一半,向着有限和封闭的日常视野展现;另一半真理则向死亡敞开,那不是来自表面,是来自深处。我们不但属于表面,而且属于深处。”

《诗的八堂课》,即是江弱水给研究生的八堂诗学课的录音整理。古诗词部分,略有所得,现代诗部分我完全无感。于我收获最大的不是诗,而是江弱水对《水浒传》和《红楼梦》美学风格的点评,一直没想清楚更说不明白的东西,一下子就豁然——

在中国文学中,《水浒传》和《红楼梦》可以代表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学风格,相当于壮美与优美之别。对应于文章肌理,也就一个写意,线条粗放而有劲道;一个工笔细软。顾随说《水浒传》是神品,《红楼梦》是能品:“《红楼》有时太细,乃有中之有,应有尽有;《水浒》用笔简,乃无中之有,余味不尽。”大观园里的宝黛们锦衣玉食,席丰履厚,文笔不能不相应做静态的刻画,自然精致繁缛。山寨水泊里的生活却是粗线条,照牟宗三的说法,好汉们不能处社会,也不能处家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行文也要言不烦,有一种“说时迟,那时快”的动感。

说《红楼梦》应有尽有,《水浒传》能无即无,令我想到奥尔巴赫《摹仿论》著名的第一章,讲荷马史诗与圣经旧约两个文本的对照。奥德修斯的故事具体完整,面面俱到,正是应有尽有。亚伯拉罕的故事则只突出行动本身,其他都不交代,真叫能无即无。前一种文体很丰满,后一种便骨感毕露。奥尔巴赫说,荷马的世界是静止不动的,旧约的人物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所以史诗作者可以使用大量连词、副词、小品词和其他句法的修辞手段,一层层一环环地叙述下来;《圣经》作者却尽是短兵相接的句子,陡峭得很。两者间的差异,一如《红楼》与《水浒》。

江弱水《诗的八堂课》,商务印书馆2017年1月1版,2017年4月2印,三折淘来二手九品。总阅读量第1600本

没有审美,只有疲劳

国庆中秋长假,热门旅游景点人山人海。我们在家睡到自然醒,吃了早餐,找了个可能人比较少的古镇去逛逛。离家20公里,开车20分钟,到“龙门古镇”,免费开放,进出一个小时。新修的“古镇”路上长了草,两旁的店铺没有一家开门,有的连门头都掉落了。十几年来全国各地动辄投资十几亿甚至几十亿打造了近三千个“古镇”,审美疲劳还得有“美”可“审”,如今在全国遍地都是一样的“古镇”面前,无美可审,剩下的只有一地鸡毛和疲劳。不知道多少人被割了“韭菜”,奋斗十年累积起来的财富在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

朋友圈里有个段子,说我们这样长假不出门、不消费的人,简直是太不负责了,简直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为什么呢?国家放这么长的假,不是给韭菜们休息、躺平的,而是要去拉动消费,拉动内需的。如果人人都像我们这样,谁去消费?谁去提振经济?就算花呗没还,房贷、车贷还不上,也不能长假不消费啊。

现在走到哪里,钱包是不用带了,但包里不能没有书。“读库”系列最为适合。大陆没有像日本那样的100日元(约合人民币五元)一本的文库本,但几年甚至十年前的二手“读库”可以在10元左右。作为日常填补碎片时间,开阔视野的读物,“读库”最佳。

想起一句话:只有读了书你才知道自己是社会的底层,不读书你会以为自己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书架上永远缺一本(套)重要的书

之前只知道《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少年时作,但从没想过王维现存最早的诗是哪首。读《王维诗全集》,又添新知:

一、王维的诗文集,最早是由其弟王缙整理,共十卷,收诗文四百余篇。《旧唐书·王维传》载:“代宗时,缙为宰相,代宗好文,常谓缙曰:‘卿之伯氏,天宝中诗名冠代,朕尝于诸王座闻其乐章。今有多少文集,卿可进来。’缙曰:‘臣兄开元中诗百千余篇,天宝事后十不存一。比于中外亲故间,相于编缀,都得四百余篇。’翌日上文。”和《文苑英华》卷六一一载王缙《进王维集表》:“诗笔共成十卷,今且随表奉进。”

二、现存最早的王维集为宋本两种,一为北宋蜀刻本《王摩诘文集》十卷,一为南宋麻沙本《王右丞文集》十卷。

三、《王维诗全集》中,第一首为王维十五岁时离家赴长安,经骊山秦始皇墓所作《过始皇墓》。

四、《洛阳女儿行》中“意气骄奢剧季伦”句,“剧”字查了两个版本,都说作“戏弄”解,引李白《长干行》“拆花门前剧”为证。但我觉得应作“更甚”解,骄奢豪迈较之石崇为更甚。

家里中华书局繁体竖排二十四史不齐,想找《旧唐书》来读,没有。书架上永远缺一本(套)重要的书。总是如此。问也闲书局,说有一套,但不全,全套十六册缺第七、第八和第十这三册。王维的传在《旧唐书》卷一九〇下,应不在缺失的三册中,问不全的是否单卖,书局不肯,问是否需要代为向出版社订购。作罢。

有好多书要读,觉得时间不够。太座说那就减少点学英语的时间嘛,反正学来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就不用每天三个小时,保持一个小时就行了。也对。

中秋渐近,秋夜独坐,风中山果落,月下草虫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