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记1536】周慧《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

没有经过文学训练的野生作者,一旦开始写作,会怎样去写?

人一旦经过系统训练,大概是难成为作家的,中文系不培养作家。没经过训练的作者有强烈的表达欲,他们用表达战胜技巧,创造出了自己的语言,我觉得这才是写作最重要的——写自己,用自己的文字。

这本随笔集的作者周慧,写自己被生活打败,生活窘迫,健身偷懒,爱情无疾而终,爸爸不疼妈妈不爱,在生活里看似拼命平静通透,实则拧巴至极的精神状态,以及絮絮叨叨的矫情文字。不过这都是她自己的生活。人难的不是怎样活着,而是清醒的,对自己负责的活着。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

这本书,太过琐碎,大可不必380页这么厚,21万字这么多。10万字就足够了。

生活,无非就是和谁一起,住在哪里,吃点什么,聊点什么,做点什么,想点什么,快不快乐。最近连着读了几本这类的书,审美疲劳了,要换换口味。

周慧《认识我的人慢慢忘了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4年2月1版,4月3印。总阅读量第1536本

【读书记1535】高村光太郎《山之四季》

“生而为人,无论是在人群中,还是在父母亲戚之间,都会感受到一种无穷无尽的孤独,这是不可避免的。”

《山之四季》,高村光太郎独自一人隐居山中七年的随笔选集,絮絮叨叨、琐琐碎碎对日常的记录和感受,是我喜欢的那种日本文字风格,就是真实活着的状态。

“一整晚,月亮就挂在南面的天空,并向秋田县的连绵群山方向移动着。天空非常澄澈,连一丝灰尘也见不到,因而月亮出来以后,天空很是明亮。泡澡的时候,浴缸里也盛满了月光;走到外边的原野上,身披银纱的芒草穗正如波浪般起伏着。这种时候睡觉的话就太可惜了。因此,我总是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在无人的山野里散步直到深夜。回到小屋后,我就切切西瓜,剥剥栗子、吃吃芋头。在这种美丽的夜晚,有一两次,我也曾邂逅过非常美丽的野狐。这以后不久,红叶开始慢慢掉落,月亮也由圆转缺,就该到蘑菇盛行的时节了。”

我在上周的人文通识课上,给从三年到八年级的学生们读了这一段。有的说这生活太美妙了,有的说我读得很催眠。这很正常,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喜好。“高村光太郎一生充满苦痛、颠沛流离,他一生最高的杰作不是哪一篇文章或哪一首诗,而是他自己的人生。我分享这本书和这位诗人,想表达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才是我们一生的杰作。”

好好活着,才是一生最重要的事

高村光太郎《山之四季》,云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1版,2018年10月5印。总阅读量第1535本

《孙权劝学》中“当涂掌事”之我见四种

七下语文,文言文有一篇选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课后作业有题让写“当涂掌事”句中“当涂”的意思。

课本中对“当涂”的解释是“当权、掌权”,女儿写的是“掌握”,老师认为不妥。晚上睡前还问家里有没《资治通鉴》,要读读原文,我找给她,读了才肯睡。昨天饭后,她又和我聊这事,看来是不弄明白不想罢休,于是整理了一下,列了我对“当涂”的四种理解,供她参考:

1、“当”作“掌握”,“涂”指权柄,“当涂”即“手握权柄”;“当涂掌事”可作“现手握权柄掌管要事”解。

2、“当”作“现在”解,“涂”通“途”,即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中“先据要路津”意,指现在身居要职。古时官员任职,同时有散官和职官称号,前者是官员等级,不管事;后者是所任职务,要管事。如隋唐时官员常服均以散官的品级为准,因此白居易虽然身为从五品下的江州司马(职事官),但并不能穿绯衫,而是依散官将仕郎的从九品下的官品穿青衫,所以才“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所以此处“当涂掌事”可作“现在身居要职掌管具体事务”解。

3、我个人认为“当涂”还有可能是地名。现在当涂县地处安徽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临马鞍山市博望区和石臼湖,以湖中流河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南京市高淳区交界。南京在三国时称建业,为吴都城。现当涂县在三国时属丹阳郡,位于长江顺流而下直达建业的门户和要冲,吕蒙曾于此任职,也正符合“当涂掌事”这个说法。当涂县最早于东晋时设立,晚于三国时期,《孙权劝学》课文选自宋人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六十六卷,宋时虽当涂归属州与路不同,但地名和县制如故,所以极有可能宋人以“当涂”为“丹阳”。

4、家藏以元刊胡注本为底本《资治通鉴》六十六卷原文,元人胡三省注“当涂,犹当路也。”这个解释就更简单直接了。

文言文的解读,很多时候因读者异,我认为只要联系上下文解得通,哪怕是一家之言也不妨。

【知途·人文通识】2:他们的眼里都闪着光

今天,各位开始能够根据文本提出问题,虽然提出的多为“是什么”的信息类问题,相信随着思考习惯的慢慢养成,问题的深度和难度也会得到提升。我认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质疑精神,AI时代更是如此。只是不假思索的服从,和执行预定程序的机器有什么不同?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觉得这句话修改为“未经质疑的思想和言论是不值得信的”同样适用,否则,人何以为人?

上周布置的第三项作业,是与家人讨论什么是“勇敢”,并将讨论的结论写下来。今天我们也讨论了勇敢和莽撞的不同。

写作环节,各位从以下三个题目中随机抽取并完成:

五又六分之四个书架
我发现,每次走到学校图书馆五又六分之四个书架时,都会有至少一本书会从书架上掉下来,落到我的脚边。这些书有斯蒂芬·金的《末日逼近》、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还有T.S.艾略特的《诗歌选集》、简·奥斯丁的《爱玛》、艾勃特的《平面国》、博尔赫斯的《迷宫》……看起来这些书之间毫无关联,但又似乎隐约有某种联系,似乎是什么力量在向我传递某种信息。为了破解这个谜,我决定……


星期一早上,路过学校图书馆门口时,突然跳出一只猫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知道,并且大家都知道,学校里没有猫。那这只猫是从哪里来的呢?好奇的我跟着它转到了书架深处,发现它钻到了那本厚厚的《天方夜谭》后面。我踮着脚从书架上小心取下这本书,捧着刚一翻开,那只黑猫竟然出现在书页里,它说将引导我找到命中注定的书,代价是我必须朗读书中的任意段落作为猫粮。好吧,这似乎很容易完成,我随随便便读了两段敷衍了事,但书架上传来集体低吼,就像一群猛兽发出的威胁。我不得不认真读出了书中这个故事……

平行世界借书卡
约瑟芬·铁伊的《时间的女儿》,推理小说区第三个书架从上向下数第三层左边第五本,我清楚记得看到这本书时它的位置。因为今早我把它从书架里抽出来,撕开塑封,随手一翻时,从书里掉出来一张借书卡。卡上借书者是我的名字,但借阅时间竟然是1960年,卡上墨迹看上去很像是用安德伍德5号打字机刚敲上去的,不但清晰,还有淡淡油墨味。我翻到版权页,确认这是新星出版社2024年4月版新书,我……

各位拿到题后,依旧是抓耳挠腮,无从下手,不断问:这到底是要写什么?我可不可以这样这样写?这个是什么意思,那个又是什么意思……我依旧只有那一个回答:你拿到的就是全部信息,没有预设写作要求,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你怎么理解、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希望终有一天,各位能抛开各种条条框框,自由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写作。在此之前,则是要打破对“正确答案”、“正确写法”的执念,因为应试作文不是写作,因为现在的教育体系里,有太多不读书的人在教书,不写作的人在教写作,所以才需要各种套路和模式来帮助他们判断什么是好文章,什么不是。而真正的写作,真正的好文章,从来是发自内心,汩汩流出,无迹可寻

虽然每次各位都在说“好难啊”,但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活跃面对我抛出的一个个“难题”,并努力去学习和解决,他们的眼里都闪着求知、探索的光,这是对一个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

经过与知途乐园刘老师的多次探讨,下周起,我们上课的教室将从楼上换到楼下,因为巨幅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将要上墙,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不再只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建立在地理和历史基础之上的,涉及人文和科学各学科的跨学科、超学科学习。随着教室的变更,我们这个课也将从“知途阅读写作课”更名为“知途人文通识课”。

今天的作业是:
一、阅读E.B.怀特《精灵鼠小弟》第五、六章(P.24—P.41),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精灵鼠小弟》前四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斯图尔特告诉家人,自己被卷进窗帘是一场意外,而“至于我的帽子和文明棍会在老鼠洞洞口被找到,你们可以做出你们自己的结论。”你认为他不说出野茉莉的所作所为的原因是什么?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老师。

【2025也闲谈·八】他们,终于对我下手了

本周起,每次也闲谈,上午和下午都有学者要来分享自己在阅读的书。我是第一位——自己是自己抛出去的砖——分享了上周在也闲书局买的高村光太郎随笔集《山之四季》。介绍了作者,读了其中描写月夜的一段:

一整晚,月亮就挂在南面的天空,并向秋田县的连绵群山方向移动着。天空非常澄澈,连一丝灰尘也见不到,因而月亮出来以后,天空很是明亮。泡澡的时候,浴缸里也盛满了月光;走到外边的原野上,身披银纱的芒草穗正如波浪般起伏着。这种时候睡觉的话就太可惜了。因此,我总是沐浴着皎洁的月光,在无人的山野里散步直到深夜。回到小屋后,我就切切西瓜,剥剥栗子、吃吃芋头。在这种美丽的夜晚,有一两次,我也曾邂逅过非常美丽的野狐。这以后不久,红叶开始慢慢掉落,月亮也由圆转缺,就该到蘑菇盛行的时节了。

读完这一段,有的学者说这生活太美妙了,有的说我读得很催眠。这很正常,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学喜好。“高村光太郎一生充满苦痛、颠沛流离,他一生最高的杰作不是哪一篇文章或哪一首诗,而是他自己的人生。我分享这本书和这位诗人,想表达的就是:我们的人生,才是我们一生的杰作。”下午从这段月光给学者们顺嘴延伸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的“怀民亦未寝”,我说:“等我们讲到宋朝,就来专门讲讲《东坡志林》”。“拜托,我们现在才到周朝好不好。”

飞花令后的“苏格拉底的广场”,各位学者已渐渐开始能够问题、发起讨论,下午中学的学者提出的问题,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例如:有学者问人为什么必须要对社会做出贡献,在我的追问和局座秋蚂蚱大人的引导下,讨论向问题的根本延伸,去探索人性的善恶、利己与利他。有学者提出,自己带到学校的多本东野圭吾小说被没收一个学期还没归还,老师这样的行为是否合理,我们引出了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如何通过说理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及什么是共识——再次,我问诸位学者怎么理解“共识”,得到的答案是“统一的”、“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就此继续讨论,所有人的观点都能达成一致吗?如果有不一致、不统一时是否就不能算共识?学者们对这个话题似乎没有过深入思考,这是一个从外部砸破蛋壳的契机,我说:“‘共识’绝对不是统一所有人的思想让不同的人有同一个想法,而是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达成某种相互妥协的方案。”局座从“妥协”延伸到东西方国家制度的解读。关于“共识”,还需要更多的讨论。

创意写作,这次的难度系数略有提升,我要求用倒叙的手法完成一个悲伤的故事。各位学者自由组队合作或独立完成随机抽到的故事背景和关键词。

这次的四个故事背景为:

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炮弹炸开时,他本能地蜷缩身体,这个动作让他突然想起七岁偷吃蜂蜜被蛰的下午——原来死亡与童年的疼痛共享同一种生理记忆。(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卡夫卡《变形记》)

老人独自一人驾着小船在湾流中捕鱼,已经有八十四天了,却一条鱼也没有捕到。(海明威《老人与海》)

创作出来的作品,尤其是下午各位学者与AI现场合作的成果,我承认:“就算给我三天三夜,我也写不出这么好的句子,但各位有没有觉得这些故事好像哪里不太对?”

一番讨论下来,发现,其实AI是用一些“经验”在完成关键词的拼凑,并不理解这些关键词与故事背景的联系,学者说:“就是‘装’,生硬套用。”

这就是了。“AI是在用各种定义来陈述‘悲伤’,但‘悲伤’不是一种理性的存在,而是感性的情绪,也即是说‘悲伤’这个词本身并不能传达‘悲伤’这种感受和情绪。”不知道AI得知这个结论是不是会感到悲伤?至少现在不会。我越来越发现,AI在“深度思考”外衣下开始胡说八道了,或者说是不是我们开始触碰到AI的边缘

说到感性,上午高小的学者们对我真是下了狠手,(竟然敢)给我布置作业!我的乖乖,这也是没谁了。学者们现场讨论给我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喂哟,那种感觉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就是砧板上那条还在清醒蹦跶的鱼,听一群厨子在讨论是要把我清蒸、红烧、醋溜还是糟辣。在我不断无力抗争下,最终讨论下来,我作业的三个关键词是:穿越、小贤、情书,写作要求是字数不限,但要提到在场除旁听家长外的所有人。我怕是哦。好嘛闷,扎劲整起咯,要不下周六作业等级拿个D怕是这个讲谈就讲也讲不下去闷是谈也谈不拢咯。还有一个可能稳妥的办法,意识流——看来是把祭在书架最高层已吃灰许多年的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和乔伊斯《尤利西斯》请下来的时候了。出于对文学的敬畏(无知),我一直想但不敢购入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人,还是给自己留一点余地的。另,我不喜欢莫言

最后的环节,诸学者去挑一本自己三月读的书。下周开始轮流分享,觉得好,哪里好;觉得不好,哪里不好。

上午讲谈结束,一位书店顾客进来问,是每周六都有这样的活动吗?自己的妹妹五年级,是不是可以来参加?上次来在外面听了一个多小时,今天又听了好一会儿。我说欢迎,下次你可以进来坐下听,如果觉得我说得不对,我们还可以讨论。

一天的讲谈结束,离开也闲书局时,女儿购书两本,榎本博明《酸葡萄效应: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郭建龙《盛世的崩塌:盛唐与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战争与诗》;我购书一本,王国林《1942:轰炸东京》。

【2025也闲谈·七】吴映潼:也闲书局的J.K.罗琳

上次讲谈的“创意写作”环节,我为上午高小班和下午初中班的诸位学者,每人准备了一个故事,随机抽取,五分钟完成续写。

五分钟的时间,当然不够完成一个故事,所以我希望各位学者回去以后继续创作。

七年级的吴映潼抽到了《波斯猫》的故事。第一段是我给出的故事开头,后面的段落是她的续写。在续写的部分,我似乎看到了《魔戒》、《霍比特人》、《天方夜谭》、《哈利·波特》,但又不同的,充满魔法的世界;作者像是J.K.罗琳,又好像是托尔金,但又不同。她的这篇作业,远超出了普通在校七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我给了最高等级“S”,评语是“也闲书局的J.K.罗琳”。

吴映潼,这位“也闲书局的J.K.罗琳”创作的故事是这样的——

早上路过某一个书架时,突然跳出一只黑猫挡住了我的去路。我知道,并且大家都知道,也闲书局没有黑猫。那这只猫是从哪里来的呢?好奇的我跟着它转到了书架深处,发现它钻到了那本厚厚的《波斯神话集》后面。我踮着脚从书架上小心取下这本书,捧着刚一翻开,那只黑猫竟然出现在书页里,它说将引导我找到命中注定的书,代价是我必须朗读书中的任意段落作为猫粮。好吧,这似乎很容易完成,我随随便便读了两段敷衍了事,但书架上传来集体低吼,就像一群猛兽发出的威胁。我不得不借着昏黄壁灯重新翻开泛黄的书页,认真读出了书中这个故事。

这次念出的是《七座星辰神殿》章节。刚说出第一个字,油墨字迹突然在纸面上流动起来,黑猫的瞳仁也泛起金色的光芒。我一边念着书中的内容,书架也震颤着向两侧退开,露出后方螺旋向下的石阶。黑猫跃上我的肩头,爪尖刺进皮肤传来阵阵痛感。“念完整个故事,你才能离开,否则你将会成为书的一部分!”它的声音混着书架沙沙的移动声。

走下石阶,尽头是座圆形藏书室,七座青铜烛台悬空燃烧。我念出的语句在空气中凝成实体,接着被火焰吞噬后,对应的书架、相关的书籍便亮起一排星光。当最后一个音节消散时,中央石台升起本纯银封面的书,我的名字在扉页上缓缓浮现。

“恭喜你通过了试炼。”黑猫跳上了石台,银书突然化作流动的金属裹住我的右手,“从现在起,你就是也闲书局的守夜人。”掌心传来灼痛,浮现出与《波斯神话集》封面上相同的猫形烙印;同时,记忆里也慢慢出现了历代守夜人的记忆。《守夜人守则》烙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回到地面时,晨光正透过彩窗洒在书架上。黑猫已不见踪影,唯有掌心的烙印微微发烫。我突然听见身后传来细微的抓挠声——书架上的书籍此刻都在书脊上睁开了琥珀色的猫眼……

故事在这个悬念处戛然而止,看得人心里仿佛真有一只波斯猫在小抓挠心,最终,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不得不在文末狠狠留言催更。

讲谈所有的课题写作都鼓励学者与AI合作,和它做朋友。原因很简单,在AI面前,从知识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是文盲。在它的帮助下,我们能够突破自己在写作和认知上的瓶颈和天花板,它会把我们送到更高的高度,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个过程,就是在学习使用和驾驭AI。

【也闲谈荐书】

作为全球最大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之一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应OpenAI联合创始人山姆·奥特曼(Sam Altman)之邀,成为世界上首批GPT-4测试者,深度体验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全方位融合。萨尔曼·可汗在他的新书《教育新语》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人工智能并没有给大学招生带来新的问题,而是迫使我们认识到现有大学招生机制的不足,同时提供了积极变革的可能性。

在这本书里,他探讨了“在人工智能时代应该教什么”和“如何有效学习”这两个核心问题,并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案例,展示了人工智能在家庭教育和课堂内外的实际应用。他不仅分析了人工智能在个性化学习、课程设计、学生评估和教育公平性方面的应用,还着重讨论了人工智能对家庭教育的影响,指导家长如何在家庭环境中应用人工智能工具,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

【独立教师手记】与Isaac同行2:那傲慢的建议

与两天前的17℃相比,最低温度2℃的今天对我来说实在是太冷了。为了不在风中瑟瑟发抖鼻涕长流,推迟了原计划的Citywalk。

上次交流后,留了四项内容,其中一项是关于Isaac的目的地——芬兰——的历史。

今天Isaac告诉我的结果,也是我想告诉他的,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坏消息是我们都发现,在书店和网上能找到的关于芬兰的史料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可以说是非常少,这就导致这个项目的探索学习难度比较大。

好消息是我们都发现,能找到的关于芬兰的史料非常少,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方向还会有很多的新发现。就此,从卡尔·古斯塔夫·曼纳海姆开始今天的探索发现。

从上次交流涉及的海盗共和国到曼纳海姆、芬兰独立,我们聊到了“一个国家的建立需要哪些要素”的问题。Isaac提出了土地、人、钱,机构、军队、法律以及信仰七个要素,并根据不同类型的国家,将这七个要素的权重做了不同的排序。其实不论怎样排序,这些要素都包含了学术界对“国家”这个政治地理学名词的定义——不论是三要素说还是四要素说。我相信,这比一开始就抛出“国家”这个定义给Isaac带来的认知更深刻和持久。

从“曼纳海姆防线”、苏芬“冬季战争”,与希特勒合作到驱逐德军,回溯古斯塔夫二世的军事改革再到古斯塔夫一世建立赫尔辛基——虽然在这座城市的最早200年里一直只是一个小渔村,我们又有了很多的疑问,如:“芬兰”是挪威语“新发现的地方”之意,在1917年以前,芬兰是否有过独立为一“国”?芬兰1917年独立,到现在才一百多年的历史,就已成为发达国家,芬兰做对了什么?我们的交流,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去探索、质疑、回答和提出新问题的过程。我认为这应该就是内驱的学习。

在对共读的《基督教欧洲的巨变:1517-1648》的交流中,我发现,前170页里(截止今早在省图书馆的阅读进度),1600年这个年份不断出现。这一年前后的通货膨胀、印刷出版业的兴盛、整个欧洲皇室都面临的年金利息违约危机、英格兰的《伊丽莎白济贫法》、欧洲人口增长……这一年,在书里每一个章节都从不同领域提及,或许这是对欧洲来说至关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我们一周读200页,交流两次,一个月共读完这本63万余字,由专业学者撰写的严谨学术著作“历史教材”后,或许就会有答案。除了这本书,Isaac同时还在读的书有《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剑桥艺术史》等,我还在他的在读书单里看到了英国人类学家、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先驱詹姆斯·乔治·弗雷泽的人类学著作《金枝》。这本书是西方人类学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弗雷泽因此书获封爵士。20年前我第一次读《金枝》,觉得枯燥难啃,问Isaac读下来觉得如何,他说还好。真好。几个月前,某位大学教授可能觉得Isaac的阅读太过“业余”,从而建议他“最好读一点学术的专业的书”。如果这位教授知道才十几岁的Isaac的日常阅读后,应该会收回自己当初这个傲慢的建议。

今天留的四项内容,其中之一是,我认为学历史的人最好有一点收藏癖好,能从这些物件拉近时间和地理的距离,或者说,这些物件是历史研究者穿梭时空的钥匙

下一次的交流,Isaac会带来什么关于芬兰的的实物?是一张芬兰的报纸、一本芬兰语的书、一小段北欧赤松木还是几枚芬兰马克硬币?期待。

【独立教师手记】与Isaac同行1:在历史之神面前

在北京路上的省图书馆南馆二楼自习区,找了个空位坐下,从背包里拿出文具袋和一块“砖头”——“企鹅欧洲史”系列第五本,英国人马克·格林格拉斯所著,838页63.3万字的《基督教欧洲的巨变》——开啃。这时距离早上从家出发已经一个半小时。

早上九点的图书馆,来自习的人和来上班的人一样准时。半条街外的也闲书局要在一个小时以后才开始营业,我需要在这里呆40分钟。

九点四十五,经过地铁H口,Isaac从后面追上来,一个寒假没见,他比我高出了半个头,我们边走边聊。i人应该都喜欢这种偶遇的开场,省掉了诸多的不安和尴尬。

到也闲书局,点一壶热茶,我们就在那两张大地图前开始交流。

Isaac生于美国,他计划一两年内去北欧上大学,方向是自己喜欢的历史专业。一个人越早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就越接近自己的天赋,真好。我们的这个交流,目的在于制定出时间表和学习计划,在计划的执行中通过对世界地理和历史的广泛了解,去找到深入学习的切入点。

之所以是交流不是上课,是因为虽然我年纪比Isaac大30岁,但在历史之神面前,30年不过是祂打个响指的时间。我们都对历史心存敬畏

一切从兴趣出发。从他玩的考古探秘游戏里一件曾属于海盗的古董开始,聊到了加勒比海盗和科林·伍达德的《海盗共和国:骷髅旗飘扬、民主之火燃起的海盜黄金年代》;时光倒流,沿着大航海的航线,回到1650年欧洲的“白银时代”——这个历史时期,东半球几乎不想要欧洲生产的任何商品,白银是欧洲商人可以卖到亚洲的少数商品之一。尽管大部分白银不会登陆欧洲海岸。截止这一年,东印度出口了180吨黄金,新世界出口了1.6万吨白银。白银生产中心的控制者们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利润,尤其是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西班牙和德川时代的日本。

Isaac的兴趣方向在欧洲史,所以我们放过了日本,从统治西班牙的哈布斯堡王朝与尼德兰共和国的战争,其实是“三十年战争”所包含的相伴出现并且相互联系的三场战争之一,到战争中国家、基督教信仰与个人的关系。

聊到历史中的个体,话题飘到了历史除了宏观史,如正在啃的欧洲史,还有微观史,如史景迁的《王氏之死》、王迪的《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和《街头文化 : 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以及黄仁宇《中国大历史》、《万历十五年》那样的大历史观。

这样的交流看似散漫,其实是建立在双方对地理、历史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搭建属于个体的网状而非线状的,每一个交点既是起点也是终点的人文架构,以及对未知的探索。我认为在AI时代,这样的交流显得更加重要。

今天还讨论了历史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我认为历史不存在客观,也即说历史不存在完全的真相,只有无限接近的真相——例如,我们在世界地图上“指点江山”时,一位书店的顾客过来请我们给他拍几张照片。我接过手机,他在桌旁坐下,拿过我的杯子倒满茶水放在手边,翻开我的《基督教欧洲的巨变》,以地图为背景,作认真阅读样并适时抬头看向镜头。我拍下这位顾客的这个“历史性时刻”,它是主观真相还是客观事实?

今天的i人碰面除了历史,Isaac还有一个目的是要说服我看足球比赛,进而找到主队,成为球迷,并为我挑选了一场有可能在我入睡前结束的比赛。好吧。我上一次看球,还是在2002年韩日世界杯。

Isaac在《圣经》里,是以色列十二支派先祖雅各的父亲以撒,是被神庇佑和引领的人。我这位佛教徒与Isaac同行,共读和学习欧洲史,在我看来这就是传统教育体系在发生转变(说崩塌还为时尚早)的历史性时刻——学习者和家长将不再把“在学校”视为学习的行为承载和结果保证,而是选择独立教师,在独立教师之间走课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学习无处不在,八万四千法门,众生各得其门而入。每一个当下,都是历史性时刻。

【2025也闲谈·六】Yes, My Lord!Yes, My Queen!

今年第一期讲谈,延续了去年的主题框架;上周新增了讨论和公共说理的“苏格拉底的广场”,为古诗词学习作铺垫的“绝对诗词”两个环节;这第三次讲谈补上了飞花令。准备了一个学期,辅助主题的各个环节总算是齐活了。

【飞花令】

第一环节是飞花令。春天来了,当然是“春”令。上午诸君多感吃力,下午还好,飞了个五七轮。

这个环节,看起来是对古诗词的背诵,其实是古诗词与生活的关系,也即是理解。

“古人开心了,写诗;难过了,写诗;聚会,写诗;离别,写诗。诗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但现在对古诗词的学习,只剩下为了考试的背诵,没有生活了,这不对。”我说。

【苏格拉底的广场】

下午的“苏格拉底的广场”,有学者发起了直击根本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去学校?

有的理由是“妈妈要我去”;有的是大家都去,所以我就去了;有的说这是义务教育。就此我们继续讨论了“义务教育”首先是谁的义务?义务教育的形式是必须、只能、唯一的选择吗?只有一种选择的选择还是选择吗?只有一种标准的考核是合理的吗……话题终于如果命令无法违抗,各位“教育执行者”有没有可能将“枪口抬高一寸”的良知。就这一个环节,我觉得就值得这两小时我们所有人的付出和参与了。

“各位,我们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和细节,留在你的心里和这里就好了。走出这道门,请不要对你的同学或老师提起。因为这超出了外面多数人的认知,这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会被多数人将我们视为异类。”其实事实也确实如此。

【绝对诗词】

讲《声律启蒙·东》第二段: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上午的高小班,飘飘跑过。下午的初中班,从“颜巷陋”讲了《论语》“贤哉回也”一则和“食”的音到韩愈的《马说》;“阮途穷”讲了“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穷途末路”;“冀北”和“辽东”则是在地图前讲地理;“池中濯足水”讲《孟子·离娄上》;从“梁帝讲经同泰寺”到皇帝菩萨赎身的四亿钱大约是梁朝多少年的财政总收入,再到“南朝四百八十寺”;“七弦绿绮”讲琴五弦的宫、商、角、徵、羽、和文、武,再到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这四大名琴;最后是“华”通“花”,“看”为什么读kān以及李白的“相看两不厌”。

对对子,高小班的较容易,上联“孙行者”,对下联。初中班的有点难度,下联“朵朵花开淡墨痕”,对上联。这次我是有准备的,但竟然没有学者来问我了,忍住,没说。我的上联是:枝枝叶茂浓荫蔽。我觉得对得真好。

【创意写作】

写作环节,这次强调的是团队合作。

上午和下午的学者们均分为两组,分别从四个故事背景中随机抽取一个作为团队的创作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每人再抽一组关键词,合作完成一个故事。

创作过程和成果,由于太过精彩,不得不另辟一篇专说。不接受催更。

倒是上午的创作结束后,诸学者意犹未尽,欲罢不能,想再来一轮。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了,我这个老头心里乐开了花,春天怎么就这么来了?

这是一个好机会。抓住,问:谁能决定要不要再来一轮?

学者们讨论后达成一致通过投票来决定。奇妙或戏剧化的一幕继续上演——双方票数一样。

“怎么办?如果你们想不出办法,那就只能接受我的决定了。”我说。

“等一下!”有学者大喊:“家长!我们可以邀请旁听的家长来参加这个投票吗?”

“这你们得问家长们的意愿,我不能帮任何人做出决定。”我说。

虽然家长们的意愿是希望能够再来一轮,因为创作成果实在是太精彩了,但还是没能改变投票的结果。最后,希望再来一轮的学者们主动做出了让步,“好吧,毛豆你把另外的故事背景和关键词发给我们的家长,我们回去自己合作完成。”

Yes, my lord!Yes, my queen!

就这一个环节,也值回这两小时了。每一次讲谈,内容我都有设计,但不对过程完全把控,顺其自然,会观赏到更美妙的景色。对我来说,重要的不是内容和计划推进的进度,而是学者们的节奏,他们才是讲谈的主人,我只是和他们一起走向知识的陪伴者

【讲谈主题】

上、下午的学者,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所以主题推进的进度也不同。

上午的学者,《史记·周本纪》节选,一人一句,先读再解。

“毛豆,我不会这个。”

“不怕。蒙一个。你觉得是什么就说出来。”

“好吧,那我试试。”

结果,四五年级的学者讲《史记》,竟然八九不离十。

“各位,《史记》哦,高三选读的内容哦,其实也不难吧!”及时又再jiu一管鸡血。上午,主题六“封邦建国:希伯来王国黄金时代、腓尼基人与人类文明以及《吕刑》”还留了一点尾巴。

下午,《史记·周本纪》节选也是老规矩,一人一句。可能是初中的学者们在学校里面怕犯错,被标准束缚得久了,反而不及上午的学者大胆,摸摸索索完成了这个主题。每次都鼓励各位,大胆些,再大胆些,大不了犯错而已嘛,又不会怎样。

一天的讲谈结束,充实快乐。离店购书一本,[英]简妮·布朗《终须一别:与死亡的20次照面》,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9月1版1印。“毛豆老师是要买这本书送人?”

不,是自己看。我说。

你现在看这个书啊?会不会有点早?

不早。我说,越早把死想明白,就越能把生活自得

【知途·阅读写作课】1:每多读一本书,就多体验一种人生

新一年的新学期,知途阅读写作课开始共读新书。

上个学期,四五年级混龄班读了纽伯瑞儿童文学获奖作品,E.B.怀特三部曲的《吹小号的天鹅》,这个学期将读完三部曲的另两部:《精灵鼠小弟》和《夏洛的网》。

今天我们从《精灵鼠小弟》开始。由于诸位刚拿到书,还没有预习,所以第一部分是先阅读前两章,读后除了写作手法的学习,还要基于文本提出问题,回答者除了要说出自己的观点,还要从书中找到文本证据作为支撑。

这训练的不只是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还是更高阶的问题的提出和观点的陈述。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和训练,诸位在这个环节都有很大进步。如我问赫君“你作为文本证据的这段关于斯图尔特的文字,采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赫君说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这个问题不管是谁都能回答得出来吧?!”旁边的彦君说。

“不管是谁都能回答得出来吗?”我问。

“不!例如什么什么样的人就不可能知道。”桀君说。就此我们展开讨论。讨论不是抬杠,而是怎样尽可能从高一个维度、更全面的看问题,从而避免掉入“二极管思维”的极端表述中

AI时代,如果只是试图去寻找和回答出“标准答案”,这样的学习将毫无意义,因为这是AI所擅长的,人在这个领域不可能超越AI。

人文课程最重要的,是通过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提出创新性问题以及口头和书面表达的训练——语言和文字只是思想的载体——承载和延续几千年人类文明,从而使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成为一个能感知花鸟虫鱼、日升月落、茶香诗书各种美好的,知道如何生活的人。每多读一本书,就多体验一种人生

角色扮演,我们一起扮演书中的人物,用不同的声调、语气、语速去表现不同人物在不同语境下的人物性格和特点。这对于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的观察、理解非常重要——一个人为什么在这种时候会说出这样的话,做出这样的事。这就如同一句话,标点符号的不同位置所传递出的不同故事,不同的人面临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应对。人人生而不同。

这个学期新增了“飞花令”的环节,目的在于将诸君所学的古诗词能在生活中得以应用,而不是停留在词汇贫乏的日常口头表达。

3月的飞花令是“春”字令,即用古诗词来描绘春天。

诸君说这是第一次玩飞花令,扎耳挠腮、绞尽脑汁,也只是勉强进行了两轮。“我们学的那些古诗都到哪里去了?怎么大脑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好问题。如果不去用,背再多的古诗词也都没有一句是自己的,也都与生活无关。

今天的创意写作,三个题,诸君随机抽取,在20分钟内完成创作。

消失的书页
昨天下午,我在电话手表里听到一个新故事,故事的情节与我的生活惊人相似。这个故事每天更新一集,为了能把控住生活,不被故事所左右,我不得不进入故事中,开始续写未完结更是未开始的未来……

时间的借阅者
我在读上次老妈从网上买回去那本书时发现,书中的故事竟然预言了我一周的生活,并且这本书似乎拥有操控时间的能力。我不知道翻开下一页后会发生什么,但我讨厌一切都被注定和安排,于是决定改写这个故事。在这个新故事里,新一周我将会遇到……

书中的求救信
昨晚睡前,我翻开枕边那本新书,发现书页中夹着一封求救信。奇怪的是,信的落款日期就是我买下这本书那天,信的内容指向一个多年前失踪的男孩。今早我走进这里时,决定揭开这个尘封的秘密……

“这是要写什么故事?”他们问。

“你读出来是什么故事,它就是什么故事。你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创作自己的新故事吧。”我说。

这个学期还有一个新变化就是课后作业要求更具体:

一、阅读E.B.怀特《精灵鼠小弟》第三、四章(P.14—P.23),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精灵鼠小弟》前两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如:一个人类家庭的第二个儿子,只有一只小老鼠那么大,这个“老鼠孩子”的家人们为什么没有为此感到悲伤?)。

三、斯图尔特帮助利特尔太太取回了戒指,被认为是勇敢的行为。请与家人讨论“什么是勇敢”,然后将对话和结论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老师。

生活即是学习。AI时代的学习,知识将只是基础,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寡,而是基于知识之上的理解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