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贵阳2012年5月5日
分类目录归档:随手拍
【街头摄影】贵阳2012年1月25日
【街头摄影】贵阳2012年1月25日相宝山
腾讯《活着》第17季 侗人秘境 之 百日千锤成侗衣
腾讯《活着》第17季
侗人秘境 之 百日千锤成侗衣
黔山毛豆 图/文(媒体转载须经腾讯网及作者授权)
在黔东南,侗族保存千年不变的不仅是生活习惯,还包括文化、服饰和建筑等。在贵州省黎平县岩洞镇铜关村,287户1221人中92%是侗族。这里的侗族妇女们仍旧保持着手工制作侗布和侗族服装的传统。
每年3月,侗家人种下棉花,等到8月时收获,然后用传统的木制纺纱机将棉花纺成纱线,再用年代久远的织布机把一根根纱线织成土布,再经过植物浸染、捶打后制作而成。
在将棉花纺成纱线时,由于初纺成的纱线弯弯曲曲,侗家人会上山采来一种植物,用植物捣碎后的汁液浸洗纱线,这样纱线就会变得平直。接着再用织布机将一根根纱线手工织成布。
染布时,要在染缸里加入靛蓝(采用自种的靛蓝草叶加石灰泡制而成),每次浸染后清洗晒干,如此重复三到四次,布变成深蓝色;然后再将柿子皮、猴粟皮、朱砂根块等原料捣烂挤汁,用这种汁液把布染成青色;最后再用靛蓝继续加染多次,使布透出青而带红的颜色。侗布有紫、黑和青紫等多种色调,而控制颜色深浅的诀窍就是浸染的次数。
将染好的布晾干后叠在一起,在布上涂抹鸡蛋清,并用木槌反复捶打。这个捶打的过程会持续一至两个月,直至侗布变得闪闪发亮,最后用牛皮熬胶浆染一遍,使布质硬挺不退色。不同的人家,其制作手艺和捶打时间不一样,侗布的亮度也有区别。表面越亮的侗布就越是珍贵。
一般从3月种棉、8月收获棉花,再到纺纱、织布、直至侗布制作完成,已近11月。接下来还要缝制成衣。妇女们会按照侗族服装的传统式样为家人裁剪新的侗衣。与较为简单的对襟上衣男装比起来,侗族女装就复杂许多。因为不光需要裁减服装样式,还得在衣服各个部位绣上复杂的刺绣和银饰。刺绣的过程又要花上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才能完工。
当刺绣和银饰最终完成,至此,一件历经了种棉、纺纱、织布、刺绣的完美侗族女装上衣才算化蛹成蝶。因为这些服饰和布料经过侗族妇女们历时近两年六百多天的制作和成千上万次的捶打,不论是整个过程还是最终的作品,都是一个民族历经千年的精华凝聚和完美展现。
由于侗衣制作太过复杂,现在的侗家的姑娘们很少自己做衣服穿了,很多女孩已经不会这门手艺。年轻人平时喜欢穿买的衣服,人们下田劳动时也不会穿自己本民族服饰,只有在过节或重大活动时才把闪闪发亮的侗衣穿在身上。这样的习惯也有珍惜侗衣的意味,因为买来的衣服就算破了也可以再买到,而精致的侗衣则备显娇贵。家中的长辈往往做侗衣给小辈,作为贵重的礼物世代相传。
腾讯《活着》第17季 侗人秘境 之 一“掌”定乾坤
腾讯《活着》第17季
侗人秘境 之 一“掌”定乾坤
黔山毛豆 图/文(媒体转载须经腾讯网及作者授权)
以黔东南清水江划分,在江以南的南侗地区,侗族文化被称作“鼓楼文化”。而鼓楼、花桥和侗族大歌被誉为南侗地区的“侗族三宝”。
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南侗地区,不论是修建“侗族三宝”中的花桥(风雨桥)、鼓楼还是普通的侗族传统民居,除了木匠师傅,还不能没有“掌墨师”——掌墨师不仅是侗族传统建筑施工时众多木匠师傅的“最高行政长官”,更是建筑工程的“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工程质量和进度的负责人,同时他还是代表人间与神灵和历届已过世“掌墨师”进行灵魂沟通的使者,使建筑如同拥有生命一般庇佑居住于其中的侗家人,给整个村子带来福祉。因此,可以说掌墨师不但是建造侗族建筑的核心人物,更是赋予整个侗族建筑以灵魂的人。
掌墨师就是“掌管墨斗的师傅”。木匠有了墨线,便有了依据,可以锯直刨平。就如同做事有了准绳,则有了原则性,有了秩序,正所谓“治木如做人”。要成为掌墨师,首先得成为一名木匠。而从学徒做起到成为一名合格木匠,然后直至成为“掌墨师”,则需要十年甚至更漫长的时间。“木要就直,成栋梁之材,必须绳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有正确的方法指导,才能成大器。”
如同会唱侗歌的人不一定都是歌师一般,但并不是所有的木匠都能成为掌墨师,只有极少数的木匠最后才能从一名熟练的手艺人——“匠”,升级成为授业解惑并不断创造的人——“师”。在漫长的时间里,除了要学习和熟练使用各种木匠工具外,还要有超群的计算能力和记忆力,并掌握从上一任掌墨师那里传下来的“咒语”。任何一幢侗族传统木质建筑的构架,都要根据地势地形来确定,完全没有固定图纸,全靠“掌墨师”凭着自己的理解并结合主人的意愿决定,设计图只存在于掌墨师的脑海中。而咒语,则是给使用者和村庄带来福祉的重要保证和庇护。这就象是一种能力的“认证”和衣钵的传承。如果不懂咒语,在工程开工时就无法请神、祭祀鲁班祖师,更无法请到历任已过世掌墨师“来到”施工现场并获得他们的“许可”。咒语还能保佑日后的居住者获得庇护,免遭邪灵的侵害。
说到掌墨师能力的“认证”,最为重要的是看他有无独立完成的作品,即侗族建筑中的鼓楼、花桥和民居。
今年61岁的吴定章,是岩洞镇铜关村的一位掌墨师。从他1971年20岁时当木工学徒开始,至1984年成为掌墨师,足足用了13年的时间。而与他同期从学徒开始学习的16人中,仅只他一人成为掌墨师。在他成为掌墨师的近30年里,不但完成了4座侗族花桥、两幢侗族鼓楼,还完成了一百多栋侗族传统民居的建造,其中包括1997年他到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修建的1座花桥、1幢鼓楼和二十余栋侗、苗、瑶族、毛南族民居。
吴定章说,在修建侗族建筑前,掌墨师会使用丈杆、签、和尺等工具进行测量、设计,并计算出所需材料。在确定了建筑的基本框架后,就要选择吉日先“请”鲁班祖师,再“请”已过世历任掌墨师到场,并杀鸡祭祀,然后取五尺长圆木,在圆木上用墨斗弹墨并念咒语“开墨”后,木匠师傅们才能开始使用自己的工具。
施工前,掌墨师会拿着墨斗,在木材上打点划线,并使用竹制的“签”做出标记。其他木匠师傅根据标记对木材进行各种加工。而这个过程中,掌墨师如果划错一点点,轻则毁掉一根上好的木头,重则导致建筑各组成部分间无法组合,建造失败。“木要就直,成栋梁之材,必须绳之以墨;育人亦然,必得有正确的方法指导,才能成大器。”
【火车上的人们】龙先玉2011年9月20日
龙先玉,1969年生,彝族,贵州省大方县大山乡新坝村人。数年来一直断断续续在江苏省太湖边的吴江市做电梯安装工,每月能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他说自己之所以能一直做电梯安装,是因为这个工作比较脏累,年青人们都不愿意做。
龙先玉2011年9月再次外出打工,才到吴江20多天就乘K495次列车返家。因家中妻子从楼梯上摔下脚受伤行动不便,而家中三小孩需要照顾。龙先玉育有两女一子。大女儿14岁,上初二;二女儿13岁,上初一;小儿子6岁,上一年级。
【火车上的人们】2011年9月20日
【火车上的人们】2011年9月20日
【火车上的人们】2011年9月10日
【火车上的人们】2011年9月10日
【火车上的人们】2011年8月30日
【火车上的人们】2011年8月30日
【火车上的人们】2011年7月30日
【火车上的人们】2011年7月30日
【火车】窗外的风景2011年6月30日
201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