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读书记

读书买书的记录

【读书记1378】刀尔登《中国好人:刀尔登读史》

当今,是汉语史上最暗淡的一页。人们所知的词汇,似仅可描画人心的肤表,不足表精微,达幽曲。所用的句法,亦恹恹如冬蛇,殊无灵动态。名词只模糊的暗示,不精确的描述。动词患了偏瘫,无力使转句子。形容词、副词与小品词等,则如嫫女的艳妆,虽欲掩,然适增本色的丑劣。(繆哲《序》)

这是件挺奇怪的事,因为中国人的鉴别能力总是如此被低估,而批判能力又总是被高估。直到现在也是这样,所有要你批判的东西,差不多都不要你看。(《被小学生批判过的》)

道德的意义不在于“灭人欲”,而在于克制一部分欲望,使个人行为与社会相平衡。(《包拯:鸟畏霜威不敢栖》)

儒家对物理世界的知识,几乎没有兴趣,对灵魂问题也不大关心。我们知道,有两种事物,最值得也最能促使人动脑筋,一个是广不可测的世界,一个是深不可及的人心。孔子的智慧,在清人看来,仍历历如新,因为这一知识体系,大抵不出人伦世界。士人是国家的脑筋,他们不动,就没得动了。(《以师为吏》)

风就是教,如风行草上,化则是从风而伏,随风而化。古代以德治天下,风化是主要手段。有意思的是,对道德榜样的褒扬,是许以名利,想让人知道做好人可能得“好报”——即有利可图,一方面宣扬反功利即为道德,一方面又以功利劝善,只能令道德的含义本身发生堕落,执行长久,后果不问可知。(《卜式:此式非天下式》)

刀尔登三连,《不必读书目》、《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之后《中国好人:刀尔登读史》,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1版,2023年1月6印。总阅读量1378本。16万字不过是正常情况下一天的阅读量,但竟然用了20天才草草翻完,开学这一个月马不停蹄的忙,由此可见一斑。

【读书记1376】刀尔登《不必读书目》

刀尔登《不必读书目》,名为“不必读”,实际是“必读”,只是不必按照阅读索引、标准答案去读。否则书读得越多,脑子坏得越快。

“一些人定期拜访‘自然’,如同另一些人定期去去教堂。回来就一身轻松,恢复了对自己的敬重。”(《不读游记》)回血的方法各自不同,喜欢拜访自然的不必像传教士那样,逢人就宣讲自然的美好,似乎不信神的人生就是无可救药了。

“按老子的意见,文明的进程,就是大道被破坏的过程。失道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真希望孔子见到这样的主张),仁义礼智,不是挽回美好社会的通途,倒是失败的路标。”(《不读<老子>》)不能再赞同。

“不管政治家如何说,战争,对任何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将道德水准向下拉的力量……如果一个社会中,最出色的头脑,所钻研的问题,既非外物,也非自我,而都是些人际的长短是非,那么这个社会的成员,要实际而非想象地生活得越来越快乐,是没指望的事。”(《不读<孙子>》)

“课本里选的,除一二篇外,确实是好文章。但教师(以及教他们这样讲的人)做的,是将文章视为一种器物来研究。好比一把椅子,又漂亮又能负重,我们便想它是可以复制的,只要知道了技法;所以要研究如何量尺寸、下木、做榫等,加以练习,自己也能做出一把椅子。以这种态度看文章,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失败失败再失败。今天文章写得好的,都是从别处得来营养,语文教育界攘其功而归诸己,未免皮厚。不信看看高考作文选之类,据说都是范文,中学教育的成果,可有一篇像样?这些学生以后当然还有机会写好文章,不过得靠自己再来读书,此外,还得把中学里学的文章做法之类忘掉。”(《不读桐城》)

“《左传》本是事多话少的史书,《古文观止》从《左传》里选了三十多篇文章,算是推崇至极了,选的却几乎都是议论,这便有应试文字的影子在后面了。八股如酒,越醉越要喝,越要声称自己没喝酒。当如今的作文教学,若说骨子里仍是八股,教育部一千个不答应,人民教师一万个不答应,若说不是,那又是什么呢?……古代文章,中学课本里有好多,质和量,对中学生来说都足够了。最好的办法是当做口耳记诵之学,大声念熟。千万不要想里面有什么微言大义。那是没有的。”(《不读<古文观止>》)

“现代教育的要义,于传授知识之外,还要训练学生掌握辨别真伪是非的一套基本程序。对个人经验之外的多数问题,我们只有听别人的,但通过观察他建立主张的方法,我们能决定自己的立场,我们不知道地心里藏着什么,但假如一个人说‘我是个慈善家,所以当我说地心是一个大燕窝时,你最好相信我’,我们不该同意他,因为他的方法有问题。”(《不读红楼》)

刀尔登《不必读书目》,山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1版,2023年6月2印。总阅读量第1376本

【读书记1375】谭木声《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

开学,忙乱。新老师到来,旧友回归,课程调整,诸事齐聚,心不安,行为就开始张狂。一本区区24万字的书一个星期才翻完,并且是我所喜爱的历史类,翻到后面忘了前面,只记得一些碎片和细节,荒废如此,大惭。

上周六,遇到谭木声在也闲书局签售《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随手一翻,通过细节讲历史大变故中的一个个“人”,而不是宏大叙事,有趣有料,正好对我这个学期的历史课有补益,于是买了一本,排队索了个签名。

历史不总是理性的演进,非理性与情感在很多时候是历史事件展开的真正动因。

甲午的惨败使得天朝的崩溃已经无法掩盖,无法通过调整天朝观念的解释续命,无法通过洋务运动这样的局部应激反应来挽回。正是从这次失败起,救亡图存成为大清的主旋律。今天看来,救亡图存毫无疑问只有一条路,就是融入世界大势,成为近代国家。但是,当时摆在清人面前是两条路,一条是保守的道路,一条是洋务运动的道路。从鸦片战争起,大清就产生了这两条路线的纠缠,之所以不能在几十年间或是迎头赶上,或是如奥斯曼帝国被瓜分,也是因为两种势力互相牵制。前一条路走到底便是义和团运动,后一条路走下去便是新政与立宪。公正的说,这两条路都是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为避免国家被瓜分、民族被宰割而形成的两种选择。

不幸的是,在历史的关头,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选择了保守主义的极端发展——义和团这一条路。——太后怀疑洋人反对她换掉皇上,洋人怀疑太后有意利用义和团排外,太后怀疑洋人真的能被义和团的神通制住,义和团民认为自己的神通真能制住洋人。完美的逻辑链条形成闭环。大幕拉开,北京城内洋溢着欢欣与忧虑,希望与恐惧。

其实,鸦片战争的冲击只是揭开天朝崩溃的序幕,天朝的最终崩溃是在庚子事变,这是庚子事变对中国历史最大的意义。

谭木声《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激荡》,新星出版社2023年8月1版1印,24.1万字,定价58元。总阅读量第1375本。吐槽一点,封面太丑了。

【读书记1374】刀尔登《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

刀尔登《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一多半没看懂,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是读者我的问题。知识基础、结构和理解、思考能力、高度、深度不匹配的问题。还好我历来读书不求甚解,所以也不会钻进牛角尖里出不来。能读明白多少就是多少,读完,放下,拿起下一本,日拱一卒,日进一寸。书哪里有读完的时候?读就是了。

“阅读,特别是沉浸的阅读,是美好的事情,一本书,一本旧书,一本从历史中探出本身的书,能让人仿佛挣脱了时间的牢笼,虽然这大概只是幻象,但谁会不同意,即使如此,也是美好的幻象呢?”

“知识体系,现在庞大得让你我自卑,让学生喘不过气来,在孔子时代,则是一丛一丛的萌芽。典册是珍稀的,大多控制在史官手里,孔子多方访求,我们猜测他是那一时代中读‘书’最多的人,然而总量亦很少。更多的知识,零散地分散在各方人士的口口传承中,尚待好古敏求如孔子者来记录、整理。可以想象,春秋时代,一个普通人心中的外部世界,是模糊、零碎的,随处是意外和不可解释之事,连神话和巫术也不足以让事物和事件连贯起来,人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安之若素,同我们一样,不是因为我们的知识丰富,而是相反,恰当的无知是幸福的保证。”

“任何传统的,都是当代的。我的意思是说,任何可以追溯的、历史性清晰可辩的行为和思想、语言与风俗,都通过当代制度而呈现……不应该通过改造‘传统’来解决当代问题。”

“历史是先前的今天,今天的人,除了少量精进勇猛之士,谁敢宣称拥有未来的答案呢?我们所能做的最好的事,似乎只不过是给遥远的后人留下一些机会。如果后人过得好,我们不敢说那是我们的功劳;如果后人过得不好,我们也不想承担太多的责任。同理,古代智慧是具有启发性的,是传承的,但要说古典知识中藏有我们今天问题的现成答案,我是不相信的。在人类社会这一领域,古典学者的价值大概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先秦诸子的一个共同认识是他们的社会是失败的,这些人要变革,变革不成,才退而著书立说。一批不知如何改造自己所处时代的智者,会知道如何使未来世界更好吗?深可怀疑。”

“金代学者王若虚作过《论语辩惑》,其总论,一篇话说得极好:‘解《论语》者有三过焉,过于深也,过于高也,过于厚也。圣人之言亦人情而已,是以明白而易知,中庸而可久。学者求之太过,则其论虽美,而要为失其实,亦何贵乎此哉?’”

“政治生活的权力本质并没有改变,这也是为什么《论语》仍然是适合今天的读物。”

刀尔登《鸢回头:谈谈孔子,谈谈老庄》,山西人民出版社2020年6月1版,2021年12月5印,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374本

读《世说新语》随记九: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

将于本周六开课的“尺宅讲谈”教材《尺宅摭录》乙编和丙编各三次对谈的内容,上午又检查了一遍,几处略作修改完善。自编教材不只是脑力活,也是体力活,一诗一文的取舍都极耗精力。

午饭后倦极,小睡片刻。后起身,将洗好的衣服晒到院子里,转身拿起王朔的《动物凶猛》靠在面向院子的沙发上,准备重温青春期。又觉得,大好时光,怎么就这样浪掷?又再起身去拿《世说新语》,读个三十余则,在书上作随记二三处。

“方正第五”第十六则——

向雄为河内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淮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好一个“不为戎首”。无端受人非难,身心俱受辱,再见无端“尽释前嫌”,这样的人还有什么自尊?但能做到“不为戎首”,真君子。

“方正第五”第廿四则——

王丞相初在江左,欲结援吴人,请婚陆太尉。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为乱伦之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培(pǒu)塿(lǒu)无松柏,薰莸不同器,所以才说要“门当户对”。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家教,就是一个家庭和家族的教养,也就是价值观。人与人最大的不同不是容貌与衣着,而是价值观。价值观不合的人,就是两个平行的宇宙。

“方正第五”第四十二则——

江仆射年少,王丞相呼与共棋。王手尝不如两道许,而欲敌道戏,试以观之。江不即下。王曰:“君何以不行?”江曰:“恐不得尔。”傍有客曰:“此年少戏乃不恶。”王徐举首曰:“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这一则中“王手尝不如两道许”,张撝之译为“王导的棋艺不及江虨两子左右”,这应该是译者对围棋不太熟悉所导致的译文不够准确。我认为这句的意思应该是“王导的棋艺曾经与江虨有两子的差距”或者“王导曾经与江虨对弈,需要江让两子”,我个人更加偏向后者这个译法。因为让子是围棋的一种对弈制度,指持黑的一方先在棋盘上摆上一定数目的子,再由执白的一方开始下,这种制度在于使原本棋力有差距的两个对弈者,能拉近彼此距离,以增加趣味并有助磨练棋力,棋力好的一方因为对手先放子已在盘势上领先,因此必须尽量采取猛烈攻势,而棋力较差的一方则可以试图守住盘势,以学习于正确的应对攻守方式。让子的数目,依双方棋力的差距,一般可由2子到24子,而面对围棋初学者甚至可以放到36子。由此,后面“江不即下”和“恐不得尔”,一是对棋力不如自己的对手的尊重,二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的谦虚谨慎,所以王导才慢慢抬起头来说:“此年少非唯围棋见胜。”

随记罢,黑云蔽日,忙不迭将晾晒衣服收拾回家,随后倾盆雨至。这下我可以心无挂碍翻王朔了。

【读书记1359-1371】贞本义行《新世纪福音战士》

日渐衰弱的渐冻症患者王安准备实施自己的“死亡计划”……准备住院前,王安和亭亭聊起了自己上大学时看过的日本动画片《新世纪福音战士》,他说,那部以机甲战斗为主题的片子有一个悲伤的结尾。伴随一首名叫《Come On,Sweet Death》(《来吧,甜蜜的死亡》)的歌,主人公们拥抱着心爱的人化为虚空。那天,他向妻子艰难地重复了那首歌的歌词:“So with sadness in my heart,I feel the best thing i could do is end it all and leave forever.”(怀着内心的哀伤,我想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和你永别。)

《三联生活周刊》是每年还在阅读的唯一纸质期刊。7月3日的2023年第27期封面故事是《人生最后一程,如何走得安宁?》,关于中国人的死亡教育主题。王安的“死亡计划”,是其中一个故事。从《Come On,Sweet Death》我想起给花卷淘有一套《新世纪福音战士》漫画。

我的漫画时期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鸟山明《龙珠》、车田正美《圣斗士星矢》和北条司《猫眼三姐妹》、《城市猎人》,在富坚义博《幽游白书》和青山刚昌《名侦探柯南》后才是《新世纪福音战士》。

漫画《新世纪福音战士》由贞本义行于《月刊少年Ace》1995年2月号—2007年12月号连载。看《新世纪福音战士》漫画的人,整整晚了我一代,不过现在也是中年人了。昨晚从客厅书架最下层找出来,今天一气翻完全套十四册。

我没有看过《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动画片或电影,不过极喜欢宇多田光版《FLY ME TO THE MOON》。

【读书记1358】万玛才旦《气球》

我是先看了电影接着读原著。与原著相比,电影《气球》增加了奶奶转世和德本加写了一本名为《气球》的小说两条支线。

奶奶过世一年后,达杰和卓嘎的大儿子降生,因为身上与奶奶同一个地方有一颗黑痣,被家人认定为奶奶的转世。

卓嘎的妹妹卓玛,因为年轻时与德本加的感情问题而出家。多年后重逢,德本加送给卓玛自己写的小说《气球》,说当年其实是一场误会。但回到家,先是卓嘎把书丢进火堂,卓玛抢了出来;在外出化缘时,已离婚的德本加来找卓玛,想解释当年的事,卓嘎把烧过的书还给了德本加,并要他不要再找卓玛了。最终误会还是没有解开。

除了这两条对主线起到加强作用的支线,电影与小说高度一致。就连人物的对白都与原著一样。读小说就像是在读剧本,这是一种新体验。

译林出版社“文学共同体•中国当代多民族经典作家文库”之一种,万玛才旦短篇小说集《气球》,2020年5月1版,2023年6月3印,收从1995到2017年间《嘛呢石,静静地敲》、《乌金的牙齿》、《塔洛》、《气球》等十部万玛才旦代表作品。总阅读量1358本。也许是对文化背景和习俗不熟悉的关系,超过一半的作品我没看明白。也许过几年再翻会有新收获,这些作品还不足以吸引我多次反复阅读——不过《站着打瞌睡的女孩》、《流浪歌手的梦》、《诱惑》和《塔洛》四篇还是第二次读了,都收在之前读过的万玛才旦的另一部短篇小说集《塔洛》里。可见我还是有点喜欢万玛才旦的作品,至少和次仁罗布不相上下。

【读书记1356-1357】万玛才旦《西藏:说不完的故事》

早上读陈德文译的三岛由纪夫《金阁寺》。文字确实美,但故事和表现手法我消化不了,读了一半就放下了。

午饭后读奥古斯丁·比勒尔《以饱蠹楼之名》,商务印书馆“小书虫系列“第二辑之一种,2022年8月1版1印。不知道是张治的译文的问题还是原文即如此,读来艰涩乏味,甚至味同嚼蜡,这在我读过的书话文章中还是第一次。总阅读量第1356本

《西藏:说不完的故事》,万玛才旦从藏文译为汉语文的西藏民间故事集。青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1版,2020年6月4印。二十四个故事一气读完。如果在35年前读到这些故事,我一定会更喜欢。万玛才旦的作品,2019年读过短篇小说集《塔洛》,看过拿了金马奖的同名电影。下一本就是他的短篇小说集《气球》。总阅读量第1357本

【读书记1355】《地藏菩萨本愿经》

硬面精装红绸《地藏菩萨本愿经》,巴蜀书社2016年6月1版,2018年5月4印,弘化社编赠。是从2015年5月至今,读过的第二个版本,也是总第二遍《地藏菩萨本愿经》。总阅读量第1355本。第一个版本是由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人陈义时雕刻,文物出版社2019年12月1版1印一函二册“龙藏”《地藏菩萨本愿经》。函、册均外包明黄祥云暗纹绫绢,经折装,内页为由檀皮和沙田稻草制作的米色宣纸,经前清刻龙藏佛说法变相图,另附《地藏经》龙藏版和永乐南藏版经文对比表。刻工好,纸好,墨好,装帧好,墨香字明,展卷法喜充满,是我几个版本《地藏经》中最为精美和珍贵者。

30年来读过多少部佛经,早就不记得了。2015年5月1日突然起心动念,开始记录,就有了一个数据:8年来,读过经论19种1000余遍

这19种经论中,大有收获的是《心经》、《六祖坛经》和《华严金狮子章》三种;其次是似懂非懂、似有所得又无所得的《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两种;另14种都是当故事来读了,尤其是《佛说阿弥陀经》,读了44遍,忘记为什么读这么些遍,内容也依稀了。

一直想读又没读的是《妙法莲华经》和《维摩诘所说经》。《维摩诘所说经》家里的是金陵印经处的线装本。《妙法莲华经》(鸠摩罗什译本)是陈义时领衔主刻,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私刻大藏经,是又称湖州本、浙本或南宋本的“思溪藏”本弘化社影印版。一函七卷,函、册均外包明黄祥云暗纹绫绢,经折装,内页为由檀皮和沙田稻草制作的米色宣纸,含《弘传序》、经名、译者、赞等共计九百扣,一百八十面,由九十块版正反手工雕刻印刷而成。每次进书房看到又没完整读过,不由得长叹一声:善哉!

家里版本最多的佛经是《金刚经》,有30年前我的第一本经折装、金陵印经处的线装、雕版等七八个版本。最近曾发心读10遍《金刚经》,还没完成。

【读书记1354】威尔逊《风暖鸟声碎》

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一种花、一种鸟,甚至一颗星星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想想都觉得酷而荣耀。“酷”是个人感知的成就感,“荣耀”是自己又为人类的认知世界增添了小小一沙粒。

这个世界上就有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有数种鸟类,例如,威尔逊画眉和威尔逊鹬。这人就是苏格兰裔美国人亚历山大·威尔逊((Alexander Wilson,1766 – 1813年)。

1808年,当东方的鸟影风花收入乾隆-嘉庆《石渠宝笈》画谱,为皇家秘珍不轻易示人时,威尔逊穷其一生将北美的鸟类绘制成图谱并公开出版。

威尔逊身兼博物学家、鸟类学家、诗人、画家等多重身份,因对美国鸟类学的贡献,被誉为“美国鸟类学之父”,也被认为是约翰·詹姆斯·奥杜邦(John James Audubon ,1785 – 1851年)之前最伟大的美国鸟类学家。1808年-1814年间,他的9卷本《美国鸟类学》(American Ornithology)出版,其中包括了26种之前未被人类描述过的鸟类。

《风暖鸟声碎:19世纪北美洲百鸟图谱》,“惜分飞”系列手绘明信片之一种,所选之图即来自1829年柯林斯出版集团再版的威尔逊《美国鸟类学》。中国画报出版社2019年1月1版1印,定价68元,会员五折购于也闲书局。总阅读量第1354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