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读书记

读书买书的记录

【读书记1532】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

这本书,是叶嘉莹于2013年正月初十,在南开大学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老师开展关于“中国古典诗词赏析及吟诵”系列讲座的记录稿,主要包括“说诗忆往、《诗经》四言体、《楚辞》与楚歌体、乐府诗、五言绝句、五言律诗、五言古诗和五言排律、令词、长调”等九个内容。讲述深入浅出,对古典诗词的赏析和诠释见解独到,于我来说,无用的知识拼图又增加了几块,欢喜。

平仄的声调是在魏晋以后、南北朝时期才发展出来的。(《东西之别》)

“赋”就是直言其事,不假借任何草木鸟兽的形象就直接叙述出来;“比”是内心先有一种感想,然后举一个形象来做比喻;“兴”是见物起兴,因为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将仲子》)

王维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这个“发”在此处是入声字,所以不能念“fā”,而要念“fà”。(《辛夷坞》)

“千山鸟飞绝”,“绝”字是入声字,所以念“juè”;“万径人踪灭”,“灭”字也是入声字,全诗压的都是入声韵;“独钓寒江雪”,“雪”字也是入声,念“xuè”。(《江雪》)一直都知道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但就是不知道这个“入声韵”到底怎么个音,现在明了,正如胡适所谓“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白日依山尽”的“白”字不念“bái”,而念“bò”。(《登鹳雀楼》)

“平上去入”四声本来都分阴阳。平声分阴平、阳平;上声分阴上、阳上。四声阴阳下来共八声。可是在广东话里面,入声里还有一个短促的音,所以广东话是九声。(《四声:平上去入》)

民歌,不但汉朝的乐府有,到了南北朝,北朝很多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歌,比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这个“下”字是平水韵的上声马韵,所以念“xiǎ”。“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雅”也是上声马韵,念“yǎ”。(《上邪》)

《叶嘉莹:爱上古诗词的九堂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32本。

【读书记1531】勒克莱齐奥《文学与我们的世界》

“文学若离开跨文化实践是不可能存在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即使它们曾经是某个民族的体现与象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之于西班牙,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或《科里奥兰纳斯》之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萨迪的《玫瑰花园》之于伊朗,抑或鲁米的《玛斯纳维》之于土耳其),也打开了通往其它文化的道路,因为它们不仅使给某个民族读的,而且是给地球上所有民族读的。”(《都市中的作家》)我对自己和子女的要求都是,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要对这个小小星球上的每一个人所写的。这不是刻意表演,而是对自己负责。

“大学的目的,在于打开人的思维和胸怀,面向广阔的世界,进行科学的历险,享受交流的益处。”(《论文学的普遍性》)

“文学是慢的艺术。文学不满足于几声巨响、几阵大笑或苦笑。文学对立于任何平庸的思想,对立于任何理想主义的弄虚作假……在变幻莫测的人类社会里,文学既不是灯塔,也不是和平的避风港。文学仅仅是看得见的道路中的一条,让我们得以继续前行。”(《困境时代的作家》)

“当代青年人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对文化和书本的兴趣,世界各国皆然。我认识的很多青年人从不读书,甚至连书都未曾碰过。对文学的这种忽视会导致当下的世界出现人性沦落和跨文化意识缺失的危险。文学是连接不同文化、促使不同民族间保持持久和平的一座桥梁。因此,完全有必要激发和提升人类意识中的这一重要维度,而不能满足于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纯粹的科技发展。”(《科学与人文关系之我见》)不读书,连想象世界都做不到。

“我发现通常博学之人和没什么文化的人,都对引经据典怀有无可救药的偏爱,因为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文学常常会以某种方式替代我们自己的记忆。”(《文学与人生》)如果真的是这样,我希望能通过阅读,将自己从一个“没什么文化的人”尽可能提升为一个“博学之人”,虽然在AI时代,“博学”这个词已没有太多实际意义。

勒克莱齐奥《文学与我们的世界:勒克莱齐奥在华文学演讲录》,译林出版社2018年11月1版1印,蓝色布面烫金精装。总阅读量第1531本

【读书记1530】朱文君《小学古文100篇》

朱文君《小学古文100篇》,所选多是中小学语文课本里的篇目,少量民国课本内容,走的还是提前学的路数,没多少新意。解说浓浓的小学语文老师说教语气,又端又装的塑料感。卷娃不如卷自己,娃学不学古文再说,要想学古文,自己先读起来就行了。

读了几个选本,都有出处不明的《怀素写字》一篇:怀素居零陵时,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余株,以蕉叶供挥洒,名其庵曰“绿天”。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胡乱编出这篇的人和选的人都没常识。怀素穷得连纸都买不起,哪里又有财力去买土地种上万株芭蕉树?如果不请人帮忙,自己种一万多株芭蕉树又哪里还有时间写字?

朱文君《小学古文100篇》,济南出版社2015年7月1版,9月2印。总阅读量第1530本

【读书记1529】丁慈矿《小学文言启蒙》

早上太座上班,载我和二娃至龙腾路,转216路去南明区妇幼保健院做入园体检。二娃身高、体重、视力等均为中高,甚好。只是回程雨细风急,在郊野的站台等乡村公交时,冻得四岁半的娃小手小脸冰凉。

还有一周就开学了。大娃初一,转学到见龙中学;二娃幼儿园换到了多彩贵州城里的文旅幼儿园,我也再次回归自由职业者身份。一家三口都离开了幸福学堂。

2025是蛇年,对于48岁本命年的我来说,又是一个新开始。还好,从2000年到现在,借太座的话说我“做过的工作不计其数,从事过的行业也多已消失”,对于各种新开始都已经习惯,在幸福学堂这八年才是24年职业生涯中最长的唯一。

成为自由职业者的独立教师,一周五天可以在家阅读、备课好好输入,周末两天讲课输出。也闲书局依旧是放在首位的合作伙伴。

春节期间,与也闲局座秋蚂蚱和小糜老师商量下来,年后新开一门古诗词课。下午小糜老师来电,说这周下来招生不甚理想。不知道是行情如此还是这课仍然没有打到家长应试的痛点。我对应试是有些不屑的,但用局座秋蚂蚱大人的话说,也不能像人文通识课那样太曲高和寡。距离开课还有一周,看看招生情况会不会有改观,也看看有没有可能与其它机构合作新开文言文、古诗词和阅读写作三门课。

下午和晚上,为准备文言文课,翻完黄玉峰主编“语文太重要”丛书之一种,丁慈矿编《小学文言启蒙》。这本小书分为二十个单元,选文共一百篇(段),其中五十篇选自清末至民国的小学国文教材,五十篇摘自各类古籍杂著。选文不拘一格,写人、记事、状物、绘景、论说,笑话、神话、寓言、游记、尺牍等均有所收录,且所选文章语言清浅雅致,读来朗朗上口,可与钟叔河的《念楼学短》互为裨益。

主编黄玉峰在序中说:“语文的差距,本来就不是分数的差距。语文的差距模式人生的差距,是一生的差距,是生命的差距,是生命质量的差距。这个差距似乎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很大很大。它将跟你一辈子。你的生命是不是有厚度、有宽度、有高度,你是不是能够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精神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精神上独立自由的人,你的一生如何、生命的质量如何,这一切都和语文密切相关。”只是在AI强大的输出面前,以语文为基础的文科,都已渐渐被时代所边缘化。

编者丁慈矿在前言中说:“汉语文章以文言的形式存续久远,文言积累了丰富璀璨的文化遗产,文言承载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1917年兴起的白话文运动,至今已一个多世纪,‘文白之争’却从未止息。暂不论这其中的是与非,让孩子从小接触一点文言,对提升孩子的语感应试有所裨益的,因为汉语之美,汉语之趣,尽在其中。”可惜,美则美矣,但若是考试不考,提分效果不显著,再美也没有多少人会来了解和学习。这书2015年8月1版,2019年10月17印,不可谓不畅销,印量不可谓不大,但在豆瓣只有7人标注“读过”,因“评价人数不足”而没有评分,这或可算是一实例。

敲完这篇日志,我给了DeepSeek“生成一篇描写雪天景色的文言文”这样一个指令。它用时仅20秒生成的这篇骈文,虽然少量句子存在问题,但“冻雀敛翅栖檐角,寒犬印梅过短墙”、“远闻古寺钟沉,近观冰池镜澈”这样的佳句,已超过绝大多数现代人20年的文言文造诣:

彤云密布,六出飞霙。千峰隐曜,万壑披纨。松柏挺素甲而凝霜,梅枝缀冰绡而垂玉。柴扉半掩,琼英斜侵砚席;野径皆迷,素锦漫覆石阶。茅檐倒挂晶帘,若银锥斜挂;竹杪低垂素练,似鲛绡漫卷。冻雀敛翅栖檐角,寒犬印梅过短墙。野渡无人,冰锁兰桨;荒村向晚,烟袅竹炉。远闻古寺钟沉,近观冰池镜澈。鸦阵书天,俄而墨痕尽没;渔舟蓑笠,倏尔孤影寒江。四野皑皑,乾坤清气凛冽;八方寂寂,太素之境浑成。此际凭轩,但觉尘虑尽涤,心怀澄明若琉璃映雪。

AI对文明来说意味着什么的讨论甚嚣尘上,身为其中的微尘,我看不清,但可以用余生慢慢体会。就如太座大人所说:它能生成这么好的文字,又有几人懂得欣赏呢?至少有我一个。

丁慈矿《小学文言启蒙》,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语文太重要”丛书之一种,2015年8月1版,2019年10月17印,总阅读量第1529本。

【读书记1528】戴罗勒《戴罗勒博物日记》

这是一本法国文化机构“戴罗勒之家”编写的手账历书,译者是寿利雅。作为手账也好,历书也罢,正方形的奇怪开本并不适合随身携带,并且纸张太硬也不适合摊开书写。作为图书,内容太过单薄。作为科普读物,译者的中文显然并不好,甚至可以说是糟糕,全书区区2万字的一则则小博物贴士,多文句不通,无头无尾。带娃空隙读不了什么书,正好拿来消遣翻过,也得几则新知,但病句读来是在别扭:

【橄榄树和民主】雅典娜和波塞冬争夺对雅典的庇护权。国王凯克洛普斯要求他们每人送一件礼物,让人民来决定哪件更有用。波塞冬变出了一匹所向披靡的战马,而雅典娜则拿出了一根橄榄枝。男人们投票支持战马,而人数更多的女人们,则选择了橄榄枝,于是雅典娜当选。不过为了平息波塞冬的愤怒,男人们取消了女人们的投票权。

这一则不到150个字,“每人送一件礼物”,这是两位神,不是人,并且送的对象不清楚,是给国王还是所有雅典人?用“所向披靡”来形容一匹战马,莫名其妙。因为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一切障碍皆被清除,而在战场上作战和主导战局的是人不是马。“男人们投票支持战马”句,用“支持”,对象应该是波塞冬而不是一匹马。

【从柳树到阿司匹林】埃及人曾用白柳树皮煎汤来退烧和缓解疼痛。这个做法一度失传,直到19世纪,科学家们分离出柳树主要的有效成分——水杨酸。就这样,1899年成为一种传奇药物在医学和商业取得巨大成功的起点,这种药物,就是阿司匹林。

这一则不到110个字,大概意思能明白,但没有一句话是通的。“埃及人曾用白柳树皮煎汤来退烧和缓解疼痛”句,应为“古埃及人曾用白柳树皮煎汤饮用来退烧和缓解疼痛”。“这个做法一度失传”,如果失传,科学家和作者是怎么知道的?“科学家们分离出柳树主要的有效成分——水杨酸”,柳树是树,不是药,说一种树的“主要的有效成分”是水杨酸这是病句。“1899年成为一种传奇药物在医学和商业取得巨大成功的起点,这种药物,就是阿司匹林”句,既没有说清楚水杨酸和阿司匹林是什么关系,更误导读者认为水杨酸就是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从柳树中提取得来。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读过的最著名的历书是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或许还是翻译的原因,也没有读出有多出色。

戴罗勒《戴罗勒博物日记》,四川文艺出版社2018年1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28本。2025年读到的第一本精美的“烂书”,也是《历史:地图上的世界简史》之后读到的又一本包装精美的“烂书”。

【读书记1527】檀上宽《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

中国历史上,自春秋战国至秦汉统一的过程中,中华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也是在处理华夷关系中发挥作用的,作为中国思想基础的“天命思想”。其中,天的最大作用就是让有德者承天命来治理天下。

最早的时候,中国人虽然认为与异民族之间存在差异,但并不是太歧视他们。直到战国以后,“夷狄”在儒家经典中反复出现,成为了污蔑的对象,受到低人一等的对待。儒家思想强调“华夷之别”,认为夷狄与禽兽无异,被视为野蛮人,自此,“夷狄”的概念被确定下来,并且“中华”置于夷狄之上。

《明史》中对建文帝最后行踪的记载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或云帝由地道出亡。不管是自焚还是出逃,真想隐藏在未知的黑暗中,注定纠缠篡位的永乐帝一生。

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变”后永乐帝就急于编撰《永乐大典》,目的在于对内制造一出“永乐盛世”来证明自己是天命所在。在外交上,利用朝贡制度谋求国际秩序的确立则是第一重要的,因为他要树立起天子的形象,四夷来朝是为自己正名。这个体制的特征就是把周边诸国对中国物资的需求作为筹码,将以明朝为中心的华夷秩序推广遍及东亚及全域。若周边诸国想要与中国建立商贸往来,就必须要置身于明朝制定的华夷秩序框架中,受其规范。明朝禁止民间的海外交流,而将其限定在国家间的朝贡贸易中,旨在与周边诸国之间建立起国际性的政治经济秩序。

赋予皇帝权力,皇帝使用权力统治社会、维持秩序,这是中国的逻辑。按照这种逻辑,中国皇帝的权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强化。每当秩序崩坏之后,权力都会被身为秩序统治者的皇帝再次集中,明朝专制国家的产生就是权力集中的结果。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明朝专制国家是中国社会的“体制性归结”,那么,当然可以说,明朝体制是一种“牢固”且具有“统治性”的体制。这是中国史的一个归结点,也是新时代的出发点,而永乐时代达到了旧时代的一个顶峰,也可以把它视为新时代萌芽的分界点。此后,中国社会在明初体制的制约下,向着中国式的“近代”迈出了缓慢的一步。

檀上宽《永乐帝:华夷秩序的完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鲤译丛”系列之一种,2015年12月1版,2016年1月2印。总阅读量第1527本

【读书记1526】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

《十三行小字中央》,收江弱水六年里的二十二篇“既不算‘随笔’或‘散文’,也不算‘小品’的文章,因为从造句到谋篇,既不随便,也不散漫,反而很多算是‘大品’。”小品也好,大品也罢,于我而言,都是“千钧重量的微言一克”,大有收获。随手录几段以作读后纪念:

1、所谓“十三行”,是晋王献之所书曹植《洛神赋》,残帖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故名。这十三行小字历来被认为是“小楷极则”,在书法史上地位极高。它有两个传本,晋麻笺本和唐硬黄纸本。唐硬黄纸本上有柳公权的两行题跋,被认为是他临写的本子。晋麻笺本北宋时儒内府,徽宗曾刻石,拓赐近臣。靖康之后,这麻笺本及其刻石的下落,众说纷纭。(《十三行小字中央:朱彝尊的风怀诗案》)

2、黄侃自嘲学问“屑微已甚”,杨树达自号“积微”。训诂学家从不废话一吨,总是微言一克,但这一克微言却是从偌大的古籍库中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一行一行细读下来再精炼出来的,这就有了千钧的重量,动它不得。(《微言一克的重量:从郭在贻的训诂谈杜甫诗的校注》)

3、郭在贻《释“努力”》一文,令人称绝。古诗《行行重行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努力”一词,各选本均不加注,显然认为是“用力”“勉力”的习惯用法,“努力加餐饭”就是劝君能多吃点就多吃点。但郭氏说,除此义之外,自汉魏到隋唐,“努力”还有“保重”“自爱”的意思。《三国志》卷九裴松之注引《魏末传》,有“好善为之”与“努力自爱”对应的话。郭氏还举了杜甫《别赞上人》为例证。(《微言一克的重量:从郭在贻的训诂谈杜甫诗的校注》)

4、柳永《望海潮》写杭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我们多半也想当然地认为,“参差”是形容房屋密集却又高低不齐的样子,但郭在贻说“参差”是唐宋诗人习见的俗语词,含义颇为复杂,但这里应该训为“大约”,是说杭州当时有大约十万户人家。(《微言一克的重量:从郭在贻的训诂谈杜甫诗的校注》)

5、要说外语是打望世界的窗,方言便是安顿灵魂的床。只会说普通话的人,怎么看都像个塑胶人,来历不明,去向可疑。而方言给人底气,指向你生长的那一方水土。所以,四川话里头有花椒味,山东话里头有大蒜味,陕西话里头有臊子味,闽南话里头有蚵仔味。(《栀子花茉莉花》)

6、文学的诗意是怎么失去的?可以说,自从文学找到了意义,就失去了诗意。要怪文学研究缺乏诗意,首先得怪文学缺乏诗意……我们都清楚,给一篇文章归纳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初中生都干得来。而能够敏感文心,细查文脉,没有的精微的体会和辨识是不可能的。此所以现在研究文学,有个中等资质就够了,而有诗意的文学研究,非才智之士莫办……赏析其实是一种珍稀的能力,是一切批评研究的入门,也是极文章之壸奥的不二法门。没有高人指点,你就是捧着作品一字一字的读,也无由窥见其室家之好、宗庙之美……身心整个儿沉浸在作品的世界中,手触摸到文本的机理,与作者同呼吸,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情绪被裹挟进去,而每每又跳脱出来,为你一一指证其得失所在,真是快意而过瘾。总之,文学研究需要敏感、洞察,以及最重要的热情。对你的研究对象,你得爱,或者恨,也许是惋惜。(《文学研究中的诗意》)

7、中国传统诗学的好处是精辟,缺点在空疏;西方诗学则以分析见长,而有繁琐之弊。这两种阐释模式,各自利病鲜明,合则双美。(《顾随先生的讲堂》)

江弱水《十三行小字中央》,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4月1版1印。总阅读量1526本

【读书记1525】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

虽然这本书文笔弱,线条粗,配图随意,尤其是后三章说教太盛,配不上“细讲中国历史”这个丛书名头,但开卷有益,我对春秋时期的“天下”拼图又得以完善。

我一直以为齐桓公是春秋第一个霸主,但其实郑庄公才是。郑庄公的“小霸”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大事变。言其“小”,那是因为它是一个小国之“霸”,与较后的晋、楚、秦这样的大国之“霸”比较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然而郑庄公称霸的时间长达四十五年之久,威势达到华夏全局,更重要的是郑庄公的“小霸”完全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开拓出了一个从西周王权统治到春秋诸侯争霸的新时代。

郑国的子产在郑简公三十年(前536)“铸刑鼎”,这是中国历史上由秘密法阶段向法典时代过渡的标志事件,子产的这一行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在晋顷公十三年(前513),晋国的大夫赵殃、荀寅铸范宣子刑鼎这事传到鲁国,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却大骂一通。看来这位“圣人”也没有什么法治观念。

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鲁国发生了一件标志性的大事:三桓“三分公室”,鲁公从此完全丧失了军事权力,成了三桓的傀儡。三桓专鲁政是好事还是坏事,一两句话说不清楚。但当时登台的卿大夫为了夺取政权、稳定政局、赢得民心,确实做了一些值得一书的好事。不止三桓如此,春秋时期各国当政的卿大夫也如此。通过春秋时代三百年历史可知,没有实力,没有战略战术,单靠“仁义”,什么用都没有。这也是孔子周游列国而不得用的根本原因吧?!

春秋时期,学派蜂起,其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是儒、墨两家。墨翟不姓墨,考之于史书,在春秋之前也根本没有一个人姓“墨”。从原本意义上来说,“墨”可能指的是肤色,惠施说:“墨子大巧”,所以墨子可能出生在贫穷的手工艺家庭,长年的劳作皮肤黝黑,所以称“墨”,就是黑孩子。墨子的兼爱比起孔子的仁爱来,心胸更坦荡,视野更开阔,不分亲疏,不分贵贱,不分贫富,兼而爱之,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陈雪良《大国争霸与士的崛起:春秋》,上海人民出版社“细讲中国历史”丛书之一种,2018年6月1版,2019年5月2印。总阅读量第1525本

【读书记1524】张恒寿《孔子》

张恒寿《孔子》,北京人民出版社“承自上世纪60年代吴晗策划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的“新编历史小丛书”之一种,2020年2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524本。2025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虽是5年前出版的新书,但不论是对历史还是对人物的观察角度、评价标准,都相当过时、狭隘,或者说具有上个世纪60年代的鲜明时代特征,在豆瓣上只有不足10人标记“读过”且无评分也就不足为怪了。例如书中认为,为百家争鸣“铺平了道路,开创这个局面的,正是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这个观点我不赞同,太过绝对了。儒家也不过是百家中的一家,并且成为百家之首是在汉武帝时,也跟内法外儒的政治需求有关。还有“孔子学说中,进步成分占主导地位,还是保守成分是主要的?孔子学说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还是代表地主阶级?”这样的阶级斗争论调,本就是将历史和人物的复杂性简单化、教条化的错误方法。

不过开卷有益,这本书也补充了我孔子这块知识拼图的缺漏——虽然缺失的知识拼图缺漏仍然很多。
“孔子虽没有对仁下明确的定义,但‘爱人’一语,可以作为对仁的简要概括。爱人就是对别人又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提到孔子,讲到儒家经典,总无法避开“仁”这个概念,但怎么解释都觉得不够准确。现在,至少我又多了一块关于“仁”的拼图。

“孔子离陈后,就到了原属蔡地而当时已成为楚地的负函(信阳),这是楚国的卿相沈诸梁正出镇叶城,称为叶公。”这个叶公,就是小学课本里“叶公好龙”中的叶公,但这里的“叶”不读yè,而读shè,地名。

“(孔子)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完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来担当爱人济世的历史使命,所以把德行一科,放在政事、言语、文学等科之首,但在知育方面,也没有轻视放松……在教学方法上,他注重启发,反对灌输,更有一套‘因材施教’的办法。比如对于弟子们提出的同一问题,他根据个性不同予以不同的回答。”现在看到一些民办学校的创新教育把品格、个性放在培养学生的重要位置,但中国私学的祖师爷孔子在2500年以前就在这样提倡和践行,这样的创新其实是炒祖师爷的冷饭,而且又还没有炒好,是既没有“创”也不“新”。

【读书记1523】《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

中华文明的底色和基调,是周人奠定的。周以前,从三皇五帝到夏,都是摸索;商,则是我们民族少年时代的顽皮和撒野。周以后就成熟了,也变得沉稳。国家制度,辛亥革命前只变了一次,时间在战国到秦汉。社会制度和文化制度,则从西周一直延续到明清,这就是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前者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后者以纲常伦理为核心;而政治制度是封建,经济制度是井田。正是这四大制度,决定了我们民族及其文化和文明的精神气质。

封就是“爵诸侯之土”,意义在疆,所以叫“封疆”;建就是建国,它包括授土、授民、授爵。授土河授民,表示周天子才是全世界土地和人民的唯一产权人和法人;授爵表示他是所有邦国的最高统治者或世界性君主。主权和产权都是周天子的,诸侯只有财权和治权。

封建制,把当时的世界分成了三个层次。周天子是皇天上帝的“嫡长子”,也是天下子民的“总爸爸”。以下,诸侯是“二级爸爸”,大夫第三级,小民则是子女,所以叫“子民”。这个民族在西周叫夏,春秋叫华,后来合称华夏。

没有爵位可世袭,做不了大夫的贵族嫡长子外的子弟,就做“士”。士在历史上极为重要。如果说西周是王的时代,东周前期是诸侯的时代,春秋中后期是大夫的时代,那么战国就是士的时代。诸子百家,儒家代表文士,墨家代表武士,道家代表隐士,法家代表谋士,都是士的代表。只不过,他们的追求、主张和方案各不相同。

秦汉以后,进入帝国阶段,废封建,行郡县,诸侯和大夫这两级贵族都被消灭。除了皇族,所有人都是平民。于是,士便成为平民之首,与其他阶层合称“士农工商”。从汉帝国到清帝国,官僚集团主要由士组成,甚至一度形成所谓“士族”。士,最终成为中国历史的主人,尤其是中国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主人。

易中天中华史:奠基者》,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8年5月19印。总阅读量第1523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