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读书记

读书买书的记录

【读书记1605】黄晳暎《日暮时分》

黄晳暎的《日暮时分》,印象里读的第一本韩国小说?大概是的。前天晚上泡脚时随手翻开导读《韩国文坛有位“太史公”》:黄晳暎1943年出生于中国长春,母亲是朝鲜人,在他两岁那年回到平壤。又两年后,母亲带着他偷越国境到了汉城(首尔)。上到小学,朝鲜战争爆发,黄晳暎为了生存到处流浪。越战爆发,为巩固韩美同盟,韩国于1965至1973年间先后向越南派遣5批共计32万余人次参战,人数仅次于美军。黄晳暎于1966年加入海军陆战队,并于次年入越作战三年。出生于异国他乡,童年和青年时期经历惨痛的战争,颠沛流离,有过流浪、打工、出家的经历为黄晳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养分。他自称“站在死者一边”,通过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历史事件折射社会真实。有这样人生经历的人写的小说很难不吸引我。

但是昨天晚上竟然看到昏昏欲睡才翻完,双线叙事讲了韩国城市化进程中故乡的消逝与个体身份迷失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在中国的当下,太常见不过,并且文笔平平,故事平平,不过是一个省级作协作家的水平。尤其是在读了吸睛标题党的导读后,更加失望。

黄晳暎《日暮时分》,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24年7月1版、12月3印。一部中篇小说而已,字不多,才8.7万字,硬面精装定价竟然高达52元,简直是抢人。总阅读量第1605本。今年读到的最为糟糕的作品。目前还没有“之一”。

【读书记1604】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

读不懂国外的诗,也读不懂现代诗,但还是读了好些外国诗人的诗和中国诗人的现代诗。我对这些诗的欣赏是非常粗浅的,就是读起来是否会觉得“有意思”。这种“有意思”大概就是有没有与自己的感受产生联系和共鸣,就像是和自己的生活对话。

《致未来的诗人》,忘记是从哪里淘来的二手八品书。从来没听到过路易斯·塞尔努达(这也正常),但觉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一向靠谱,“巴别塔诗典”既然是“诗典”,选的诗人和诗应该也是值得一读的。一读,果然。

孤独中。感觉不到
世界,一墙之隔;
灯火展开脚踪
映入沙发的冷漠。
——《孤独中。感觉不到……》

我的存在由你决定:
如果不认识你,我没有活过;
如果不认识你就死,我不会死,因为我还没活过。
——《如果人能说出》

高天之上荣耀归于神,
泥土之下人们归于自身的地狱。
——《三王来朝·守夜》

他们寻找一位新的神,据说他们找到了。
我很少见到人;从未见过神。
为何非要见到神,如我一个无知的牧人?
——《三王来朝·关于过去的岁月》

生活总会报复
那些否定她的人
——《西班牙双联画》

“一本书应该是活的,阅读一本书是神奇的启示,从此读者不再是以前的自己,或变成更丰富的自己。”(《图书馆》)或许,这也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继布考斯基的《爱是地狱冥犬》和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之后,范晔译路易斯·塞尔努达《致未来的诗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巴别塔诗典”丛书第三种,2015年8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604本。忍不住在书名页写了一句:一本书,出版后又等了10年才再次被人读到,它是什么感受?

【读书记1603】《读库2201》

这一期《读库》共收八篇文章。

《二十五种营生》,作者常宁回忆了自己父亲这一辈子从事的行当,从种菜开始,以清洁工结束。“农村长大的经历使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不可能一鸣惊人,一夜之间亩产三十万斤的神话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的是像庄稼一样日夜不停地生长。哪怕一年就是做一个馒头,也要做得能吃;哪怕一年什么都不干,起码不给社会浪费钱。像种子就会发芽、生根、破土、开花、结果,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农民只管春天播下种子,给它一个生长的环境,给它浇水、施肥,至于是否能够收获,只能等到秋天,急不得,即使因为天灾没有收获,也不要怨天尤人。”不知道“做过的工作不计其数”的我,最后会做什么,还是就这样做独立教师。

《叶落归根》与《二十五种营生》相类。《劫中护书记》与《故人温情》相类,一是郑振铎在上海日据时期保护古籍的旧事,一是鲁迅、郑振铎合作编辑《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始末。七十张《北平笺谱》和《十竹斋笺谱》选页,虽然一页两笺失去了很多细节,但也让我得有机会一窥“中国木刻断代史丰碑”的风采。

《办证》是尹甯记录自己从2004年到2021年,耗时十七年办一张房产证的“时代经历”。

《次子穆加贝》,对穆加贝这个津巴布韦的暴君不熟悉,没兴趣,翻过,没有留下什么记忆。《福里杰斯公馆的前世今生》介绍建筑,《上帝是左撇子吗?》关于科学。几篇文章,也体现了《读库》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通过真实的表达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的宗旨。

张立宪主编《读库2201》,新星出版社2022年1月1版1印。总阅读量第1602本

《读库》从2016年改为小开本后,更轻便,更便于随身携带的利用碎片时间享受阅读的乐趣,所以有了淘淘看能不能凑齐从2006年创刊到现在的每一期的小念头。

【读书记1602】易中天《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君权来自民权,所以民权高于君权,这就是孟子的思想,也是他与诸子的区别;老子和庄子不要君权,也就无所畏民权;墨子和韩非主张集权,则君权高于民权。庄子喜欢讲故事,墨子喜欢讲逻辑,韩非则既讲故事又讲逻辑。

有一年齐国伐鲁,鲁国派孔子的学生子贡去进行外交斡旋。子贡滔滔不绝说了半天,齐人一句话就打发了他。齐人说先生你的话说得确实漂亮,但我们就是来抢地盘的,漂亮话管什么用?结果,齐把国境线划到了鲁国都城门前十里。于是韩非说,不要再扯什么仁义道德,扯什么兼爱天下,扯什么温良恭俭让,谁讲这些谁倒霉,因为时代变了。这个变化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韩非所处的战国晚期,历史已从贵族和君子的时代,变成了平民和小人的时代。理想主义成为绝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才是主旋律。所以人君最大的利益,是称王称霸;人臣最大的利益,是荣华富贵。只要协调好,让双方都实现利益最大化,爱不爱什么的,就都没关系了。

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荀子的学生竟是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然而法家的独占鳌头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

韩非是被同学害死的。他的同学叫李斯,两人都是荀子的学生。

易中天中华史”第一部“先秦”系列第六本《百家争鸣》,浙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1月1版,2016年6月4印。读过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第十三本,总阅读量第1602本

【读书记1601】陈履坦楷书/殷止庵绘《妙法莲华经普门品》

读书添新知。从这本弘化社编、照排和设计的《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知道了陈履坦和殷止庵。

陈履坦以楷书闻名,其书法风格工整规范,被广泛用于教科书印刷。1933年,他与周焕斌合作书写七千多字的楷体字样,后经刻制成为“华文正楷”,该字体被世界书局用于《国语读本》等教材印刷,并远销日本,至今仍在部分出版物中使用。也就是说,陈履坦不但字写得好,还创制了自己的字体,但作为书家名气不大,估计是因为独创的字体成为了印刷体后广为流布,也就不甚珍贵了,囿于匠气。

殷止庵(1897-1949),名志怡,字止庵,浙江绍兴人,成长于江苏金陵书香门第,师从清末画家黄山寿及蒋克庄,擅长山水与花鸟,是民国时期贯通中西的学者和画家。

陈履坦楷书/殷止庵绘《妙法莲华经普门品》,弘化社“历代名家写经书系”之一种,古吴轩出版社2025年4月1版1印硬面精装,据民国十七年(1928)版影印,总阅读量第1601本

这本“写经书”,前半为陈履坦楷书《妙法莲华经普门品》,繁体竖排,字清墨明,再次见到差不多一百年前课本所用字体,较现在课本里的粗硬黑体更加柔软有温度,最主要是有人情味。后半本是殷止庵绘四十六幅《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普门示现图》和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和韦驮天等诸佛、菩萨形象,笔走龙蛇,纤毫毕现。日常翻读这样的“经书”,是生活中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