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自愚乐

愈来愈愚昧而快乐的生活

不“吐”不快

读何兆武《上班记》,想起前几天收到的新版《小学部家长手册》里,有几条颇为有趣。其中有趣到让我印象深刻不“吐”不快的是一条小学生着装要求:

上衣不穿吊带背心或露脐装,下身不穿超短裤,短裤应该过膝。不染发、不化妆、不戴夸张的首饰。

这条要求的有趣之处,首先是它只出现在《家长手册》里,而不是同时出现在家长和学生的两本手册中。也就是说,学生的着装要求家长需要知道,而学生只是被告知的对象,而不是让他们明确知道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所以,当学生的着装要求不符合学校要求时,学生只能,也只能无辜地面对相应自然后果(如果有的话),原因只是:“爸爸妈妈和老师并没有告诉我这样不行。”

第二个有趣之处在于“不穿超短裤,短裤应该过膝”。且不说“超短裤”如何界定,以及是否必要拿一把尺子去量一量学生的裤子长度,过膝的短裤只能是七分裤了,就连NBA的运动短裤也没有过膝。

第三个有趣之处在于,特别针对了“超短裤”而对超短裙网开一面。超短裤不可以,超短裙没说不可以。什么样的裙子是超短裙呢?JK算不算超短裙?

第四个有趣之处在于“不戴夸张的首饰”。公文里忌用形容词,因为形容词的修饰功让公文的表述变得似是而非含糊不清。例如多“夸张”算“夸张”呢?花卷的钥匙链一直都是各种108佛珠,材质有菩提根、星月菩提、青金石、六道木、凤眼菩提和绿檀的,现在这串是象牙果的。甚至有的时候她整天脖子上都挂着两串佛珠。这在我和她看来很正常,但别人看来可能“非常夸张”,这算不算“夸张”呢?不过还好,脖子上挂珠子只是“佩”不是“戴”,不在此禁之列。

第五个有趣之处在于,要求学生“不穿超短裤,短裤应该过膝”的原因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校保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难道短裤长度在膝盖以上就会导致学校的学习环境不积极向上?“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我觉得鲁迅《而已集》里《小杂感》一文中这句话说的怕就是这样?

能把一条仅仅38个字的着装要求写得如此耐人寻味,殊为不易。

晚上遛娃,遇到邻居王六一先生。相谈甚欢,因为所谈及内容皆感苦闷。天色渐晚,要带娃回家洗漱睡觉时,王老先生让我等等,上楼回家拿了两本书下来,一本送我,一本送花卷。我抱着娃和书回家,找一支笔又抱着书跑出去,请他在两本书上签了名,欢喜回家。

花卷得到的是《流金岁月:百年中国动画学派的辉煌论坛(特展)学术纪念文集》,书名页题签“花卷小朋友惠存/王六一/2022.6.25”。我得到的是王老先生编写的《我的母亲:李智华诞辰100年》纪念文集,书名页题签“黎明兄惠存/王六一/2022.6.25”。王老先生年长我三十岁,言谈举止,儒雅、谦虚得不得了。

伴读记廿九 | 拒绝无意义

今早的上学路上没有学日语。

这是近三个月来,每天早上半小时日语学习的第一次中断,因为花卷和我们一路在讨论关于高考、报考大学和专业选择的问题。虽然她才上五年级。

在花卷提出一堆问题都得到解答后,太座对花卷说:“爸爸妈妈不要求你去刻意成为任何方面的第一名,因为不论在任何领域,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做什么都想成为第一在我们看来没有意义。我们希望你在做好自己当下应该做的前提下,尽可能广博涉猎,去发现,去探索。如果你决定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某个领域,爸爸妈妈支持你,但绝对不是为了名次、为了任何考级,只是因为那是你想做的,你做那件事让你快乐。”

“我们希望你在完成每一个重要考试后,都能进入一个新的领域,见识到一片新世界。所以,不论是你现在的单元测试,还是小学毕业、中考、高考、雅思、驾照、职业资格证等等未来的各种考试,每一个考试都很重要,但考试本身都不是目的。如果可能,我们希望你走得更远,看到更多。因为学习是一个缓慢和伴随一生的累积过程。再重要的考试,都只是一个新开始的起点,而不是目的,更不是终点。”

下午,培训老师让大家说说怎样将PPP教学法运用到下周的课程中。心想:我在小学几乎每节课都有用到类似方法,只是今天才知道这叫“PPP教学法”。同组的一位老师对我说:“我在给一年级上写字课。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一段包含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写作。但是他们总是没有办法完成。豆哥有没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三年级的学生才有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这样的写作,一年级的识字量太少,不足以支撑他们完成这样的任务。”我说。

“我只是想让他们写拼音。但他们不写拼音,只想写字。但他们又不会写字。”

我:“这个……确实……好难。”

这就是日常所见的无效沟通,或即是所谓的“伪沟通”。所以更多时候我愿意独处。

晚上花卷和她闺蜜的自学语文课,讲的是《次北固山下》,这首王湾的诗,出现在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的教材里。

王湾(生卒年不详),号为德,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玄宗先天年间(约712年)进士及第。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今晚飞花令,花卷败在了第三十七轮,创造了新的纪录。

芒种

昨夜枕边书,菊池祐纪的《100天后会死的鳄鱼君》,一本形式远远大过于内容且市场营销成功的绘本。

今日芒种。芒种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夏季的第三个节气。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芒种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农作物过此之后种植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因此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故民间也称其为“忙种”。

明天开始高考。1193万报考人数创历史新高。

和女儿一起继续每天一集刷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

昨天的一集,佛系育儿的乐乐只有高中学历,父母却都是毕业于名校的博士、硕士。只有高中学历,让我们找到了讨论的切入点,因为我也只有高中学历。和女儿讨论了什么是“舒服的生活”,虽然没结果,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让我们有机会讨论一个平时不太有机会去触及的话题,都去思考关于生活的方式、内容和目的。

今天的一集,昆明的Tina离开传统教育,把儿子彬彬龙送到“创新型学校”就读。现在,17岁儿子的梦想是上大学,上一所普通大学,但只能以社会考生的身份参加考试,前提是他得从初中开始学习各科知识。最终,没能实现梦想的彬彬龙在咖啡馆做实习生。“太难了。对,学校是个好地方。是一个我没有能力去的地方。”这一集的最后,彬彬龙说。

今年是我到幸福学堂这个“创新型学校”工作的第五年,也是女儿到这个学校就读的第五年。九月,女儿就上六年级了,她的小学阶段的教育快要结束。未来不可知,但我们可以找机会一起回顾和总结一下这五年的得与失。我不希望将来,女儿也像彬彬龙那样说——大学是个好地方,是一个我没有能力去的地方。

随着身体的康复,明天,我们每天1小时的自学语文课也要恢复了。“芒种不种,再种无用”。

谁也指点不了谁的人生

第几十次刷《冈仁波齐》了。看着电影中磕两千多公里长头去朝圣的人们,母上大人对此行为极其不屑并深感惋惜:“老老少少大好的光阴,就浪费在这么件无聊的事上,真是愚昧啊。”

“冈仁波齐是印度教、藏传佛教、苯教和耆那教的“世界中心”。我认为人与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人生的理解和价值观不同了。或许在他们看来,我们也是愚昧的。”我说。

“我是接受不了也理解不了这种信仰的。有这个时间,做点什么不好?”

“我觉得他们不是为了让别人接受和理解而去朝圣的。有这个时间,做这个正好。”

几十年的斗争了,没有赢家。

好在我早就不去试图说服别人,因为好些人说:“让我们听听不同的看法”只是随便说说走走形式而已。绝大多数时候,我也并不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谁也指点不了谁的人生。接受我能接受的,拒绝我不能接受的,理解我所拒绝的,坚持我所选择的。不好听的说,这叫固执;换个角度说,这是坚定。一体两面,各有认知。一个人,怎么样活就会怎么样死,佛法在我看来就是帮助一个人好好去死。想起各宗教吸引人入教那个笑话。一个一个,到最后,佛陀笑着说:“信不信我,你都会死。”

还没有完全康复,未来三天的水上项目游学,我和女儿都请了病假;我们每天的自学语文,也已经停课三天。

日记之要在于日记

“八时起。读摘讲述抓札记。午饭后小睡。下午读札记。晚饭后冒雨至大街购物即归。”(郑天挺日记,1939年6月4日,中华书局《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

“昨夜有雨,早雨止浮云尚多,盖已入雨季矣。午后与郁文、祖同往看盟军运动会,后至施、李、陶、王家稍坐。晚在牟作云处便饭,约翰酒兴颇好,惜酒不甚佳,未与多饮,亦恐其不甚多量也。”(梅贻琦日记,1944年6月4日,中华书局《梅贻琦西南联大日记》)

郑天挺和梅贻琦,一位是西南联大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一位是主持西南联大校务工作的常务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校长,与叶企孙、潘光旦、陈寅恪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的四大哲人之一。两位在“今天”的日记,读来也是一样拉拉杂杂。可见,日记之要在于日记,而非日作一文,所以我就继续坦然记之。

整日低烧,咽痛。女儿也发烧了。一度烧到38.6℃。服用退烧药后昏睡半日,渐有活力,无咳嗽,咽喉不红肿。一天中每隔两小时量一次体温,最高在37.5℃。不能参加学堂周一开始,连续三天在清镇水上运动训练基地的游学,女儿难过得哭了。于是我们在淘宝买了90元的手账贴纸和胶带。女儿晚餐吃了两碗饭。

傍晚时大雨如注,想来明早那一条小路的石榴树上,定然是绿愈肥红愈瘦了。

晚上睡觉时,女儿体温回复正常。所幸太座和儿子无恙。

生煎包和生滚粥

今天是端午节。这样阴雨绵绵的天气,什么东西都湿润润的,让我和女儿这样的过敏体质者不断打喷嚏、流鼻涕、流眼泪,苦不堪言。我们整天手上攥着一包纸巾,不及时擦拭下一秒就涕泪糊面。简直是毫无生活质量可言啊。

昨天放学到家,就感觉体温有点高。晚上太座和儿女都睡后,原本准备整理学堂端午运动会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推一期公众号,但开始明显感觉发烧,发冷,很快就昏昏沉沉睡去。

睡了一会儿,觉得还是要量个体温,烧到多少度心里好有个数。也许是光线的原因,也有烧晕了头脑的原因,错看体温到水银体温计顶格的42℃。“啊~这也算是人生的一个新纪录了。我是不是就这样死了?死了也好,就怕烧坏脑子烧坏器官又死不了,那可真是包括自己在内所有人的麻烦。”当时想。

昏睡到23:30前后,突然清醒点了,想起白天同事要的资料照片还没发过去。爬起来,喝水,上厕所,开电脑找照片,发给同事。正想我这是不是“回光返照”了,就又昏睡着了,到接近今天中午。

起床,吃了太座煮的小米粥,恢复了一点生气,把昨晚看错温度计时,脑子里想的那些个给太座讲,她说:“体温都42℃了,你竟然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打120。”

午饭后,一边擦拭不断流出的眼泪和鼻涕,一边把公众号做出来推送了。和女儿手牵手撑着伞在花园里散布回来,她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房间做手账,我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客厅昏昏沉沉看《浪客日月抄之三:刺客》。

有时候,感觉生活就像是一架火,我就是火上的生煎包和生滚粥,一边煎,一边熬。

作为“人”意味着什么

看了两部电影:科幻片《芬奇》和纪录片《寻找莲花生大士》。总阅片量1712部。

《芬奇》的故事是:世界末日后的地球,身患绝症,命不久矣的发明家芬奇,制造了一个机器人来照看、保护他的爱犬。机器人的大脑,也就是数据库里,存储了芬奇每晚从自己的末世图书馆里挑选来扫描存储的书。于是机器人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掌握了大量的,整个人类积累下来的各种知识,然而它却不懂得如何去生活,也不懂得爱、友谊和人性。于是芬奇不但要教会机器人如何生活,还要说服自己的狗接受和适应机器人的看护,学会适应新主人。

芬奇的机器人刚出生时像极了一个理科优等生。没有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人文是愚昧的,没有人文精神为支撑的科学是危险的。然后它开始慢慢成长得像一个“人”,但仍然不是人。

在我看来,一个人与一个机器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懂得生活,知识的学习和努力的工作,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机器的全部就是掌握知识和技能,为了更好的完成工作。这很像现在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让人变得更加愚蠢的,以成为某种职业人作为人生目标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法里德·扎卡里亚在《为人文教育辩护》这本小册子里,为人文教育辩护说: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们,包括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就是追寻真理。耶鲁大学于1828年发表了一篇报告,为经典科目辩护。报告指出,人文教育的根本意义“不在于教授任何特定职业所需,而是为所有职业的共同点奠基”。大部分事实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没有必要占用脑资源来记忆。真正难以做到的,是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分析、陈述自己的想法。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享受知性冒险,把思考作为家常便饭;最好的思考往往在不同的理念、领域和专业发生碰撞时出现。这就是人文教育的目的:允许你选择自己的道路,激发自己的想象力,由此实现独特的自我。

佛陀说修习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真理”是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那这个追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条条大路通罗马,抵达真理的道路无穷无尽,每个人自己都是其中一条路,独一无二的那一条。所以我常常提醒自己、学生和女儿,我们学习的目的和教育的真理,是要成为“独特的自我”,而不是“更好的自己”,因为后者的这种表述常常带有欺骗性。这种欺骗性首先来自对“好”的定义——被赞颂的与被唾弃的,不同的立场与不同的视角,所有被大众所认定的“好”都是值得怀疑的——什么是好?什么又是不好?是自己认为的好还是别人认为的好?

《寻找莲花生大士》,获得2018年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单元最佳导演和最佳摄影双项大奖,同时也荣获洛杉矶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莲花生大士,藏语叫咕汝仁波切,密宗和藏传佛教的奠基者,还有可能是量子物理的创立者。片中,导演龙安志从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到不丹、中国西部,沿着喜马拉雅山追寻莲花生大士的踪迹,攀登他穿越的山峰,寻找他展现佛法的神圣湖泊,潜入他密宗修行的神秘洞穴,去探寻传说中的一切是否真实存在;试图去挖掘隐藏在八个化身背后的含义,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八个量子能量。这些化身可能是根植于神秘咒语中的密码,也许是穿越在平行宇宙间的量子通讯,还有足以改变物质的光能量,和储藏在宇宙空间中的知识。

两部电影,一部是世界末日,一部是立足现在回溯过去、探寻未来。我作为一个“人”这个物种的个体,在看完两部片子后,除了感慨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外,看着我书架上不多的书,想:在世界末日时,知识还有什么用?如果明天末日来临,作为“人类”意味着什么?然后,明天要问问也闲书局有没有龙安志的书,找两本来读一读。

为什么会有95%的同龄人自认为比我不幸

应学校要求,在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网站上做了“学习潜能与规划”、“专业兴趣与发展”、“人格与社会化”、“综合心理健康”四项测评,一百多题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仔细读了四项测评结果,结合我的实际,真的就如报告最末的“温馨提示”中说的——所有结果仅供参考,不代表真实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所谓的心理学和黔灵山弘福寺山路边抽签算命的有什么区别

“学习潜能与规划”的测评结果,我的潜能综合得分80.7,获得的标签是“控制达人”、“现世文豪”和“微操王者”三个,对应的是自律力极高(学习执行力我的得分是9.8分,平均得分是7.9分)、听说读写能力强和肌肉配合能力好三项优势。但是我的工作记忆能力只获得了3分,而平均得分是8.2分。我觉得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残存的记忆力只能勉强应对日常生活?去年服用了三个月的药后,自觉记忆力就直线减退,现在算是知道退到什么程度了。再减退一点就是痴呆了?记忆力减退带来的次生灾害就是表象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也大幅减退:表象能力只得了5分,平均得分是7.9分;信息加工能力只得了5分,平均得分是6.2分。信息加工能力主要是对信息的接收、存储、操作运算和传送或对存贮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的各种符号结构的操作和处理。这一项能力对于文科职业甚为重要。

“专业兴趣与发展”的测评结果,我得分绝对最高的是研究型。这一型的特点是: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善于动脑思考,喜欢独立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擅长对各种现象进行观察、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不喜欢组织、领导方面的活动。然而根据上一项测试结果,我的信息加工能力低于平均值,在逻辑分析和推理上应该是相当困难的。

“人格与社会化”的测评结果,我的组织管理能力、逆商(应对困境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得分又高于平均分,而我确实如上一项测评结果显示的,不喜欢组织、领导方面的活动。人际交往能力得分低于平均分,这个说明不了什么,这么些年我就是故意不合群,故意少与人交际,享受孤独带来的快乐。

“综合心理健康”的测评结果,我与抑郁情绪相对应的幸福感知得分82.7,积极心理综合得分为86.3(满分100),比95%我这个年龄段的人更有幸福感。

为什么?为什么会有95%的同龄人自认为比我不幸?是因为越穷越幸福?我想大概是了。因为穷,又不愿意合群;不喜欢组织、领导就缺乏致富手段,所以什么金钱、财富之类的,就不去想它了,一躺平,幸福指数就提升了。然而,梁文道《我读1》、加·泽文《岛上书店》和谢其章《绕室旅行记》,今天选的三本书女儿还是不喜欢。

一条建议

开始三刷?还是四刷?不记得,随便了,《霍比特人》。这是小学阅读写作课这个学期计划的第三本书,也是最难的一本,对小学生而言。或许。

中学这个周末的观点性文章写作训练及六周测评题为《Justice delayed is justice denied》。这是一句英国谚语,直译就是“迟到的正义非正义”,但更著名的翻译为“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后者的翻译完全颠倒了这句原本的意思,反而对迟到的正义持赞扬的态度。不知道学生怎么看。

马修·巴特尔斯《图书馆的故事》、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书店》和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女儿都不喜欢。没关系,明天再另选三本。

在微信的“意见反馈”里提交了一条建议——

建议增加自动回复功能。有一天我离开人世但又不想或来不及告知朋友,某天某人突然想起来联系我但却迟迟收不到回复,想起来真是很失礼。如果有自动回复功能,就可以设置一个永久离开微信的告知了。

明天再换三种

太座在两个塑料透明饼干瓶子里混装了葡萄干、榛子、腰果和核桃仁,放在车上。每天下午回家就有了自制的每日坚果吃。

周末三天,晚上都没有和女儿一起的阅读时间,因为八点到九点间是她玩“王者荣耀”的游戏时间。

昨晚,女儿说还想读关于书店、文具店、手账的书。从楼下书房找来刘易斯·布兹比的《书店的灯光》、杨小洲的《快雪时晴闲看书》和出久根达郎的《给作家标个价:旧书店的文学论》三种。女儿随便翻了翻,说都不喜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家里有书三千,不相信找不到一本女儿中意的。没事。明天再换三种。

村田沙耶香的短篇小说集《生命式》,读了两个故事,实在是读不下去。无关文笔高低,也无关故事好坏,就是不喜欢,没办法。

下了渡边一贵导演,高桥一生、奈绪、森田望智主演的《雪国》。此时在纠结要不要看,因为看完电影肯定会忍不住又要去刷一遍川端康成的《雪国》,但现在要读和想读的书实在是还排不到川端康成他老人家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