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自愚乐

愈来愈愚昧而快乐的生活

金刚手段,菩萨心肠

/最近,我常看着八个月大的二娃,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他总是回答我:“阿哒……哒哒。”

/WYS发来邮件,说:“关闭了博客评论功能,还有个QQ邮箱可以找到你呢。博客开始单向输出了哈。”我回复:“人生就是一条单行道嘛,只有去者,不见来者。”

/比尔盖茨离婚,媒体各种分析、解读,将居委会大妈那种“嚼舌头”的功夫发挥到了极致,但终究这是人家的家务事,根子里还是两件事八个字——关你屁事,关我屁事。

/做一个蠢货是需要勇气的。在蠢货的眼里,所有的蠢事都是合理的,所有的不合理都是愚蠢的。

/快乐的源头,来自发现自己的无知——这个或那个原来并非如我知道的和主流所表述的那样——由此产生怀疑——如果不是这样,那是怎样?谢天谢地我还保留有一点点儿时的好奇心。

/手机设定有每半月提醒一次,内容只有八个字:金刚手段,菩萨心肠。

越简单越难

/周二凌晨,一场劲风裹挟冰雹持续半小时,坐在床上,玻璃门外蚕豆大的冰雹砸在地面弹到门上乒乓作响,门内外恍如两个世界。早上天光大亮,见前后花园菜地,寸草不生,一片狼藉。

/关闭了博客评论功能。这是一个自言自语的记录。自从八年前搬到这个远离城市的乡下深居简出,就应该明白,我的存在感,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认可和与这个社会的互动来确认。可惜,用了八年才明白。越简单的道理,越难真正弄明白。

/阅读也分功利(工作)性阅读和兴趣性阅读。这周的枕边书是拉尔夫·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用红笔勾勾划划做标记、批注,彩色的标注贴排列像一道彩虹。这书,是工作需要,与兴趣无关,我勤奋阅读,希望早点看完才能去看真正想看的,例如洪迈的《容斋随笔》,例如半藤一利的《幕末史》,例如厄恩利·布拉德福德的《大围攻:马耳他1565》。

/终于凑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〇一六年十一月一版一印“戴明贤集”精装全八册。最早是两年前买的第一册《石城安顺》,这本书二〇〇四年出版时书名是《一个人的安顺》,二〇〇五还是〇六年读过。买到《石城安顺》后,还请班上的学生,戴明贤老先生的外孙女带回去请老人签了名。两年多才凑齐这套码洋三百多的精装书,不是因为印数,是因为穷,舍不得。其实穷也不穷在这几百块,就是长期不富裕养成的消费习惯使然。

/翻完“戴明贤集”第二册《茶味行役》。这本书在豆瓣上只有五人标注读过,一人标注想读,所以因“评价人数不足”而没有豆瓣评分。我给了三星。

常识

“五一”假期最后一天,老婆的姐姐来闲聊,说起她最近花了七千元报了一门理财课,然后说了几个我听不懂的股票、基金的专业术语。还说课程推荐大家读的书是《小狗钱钱》。

我说七千块的课程就推荐这只适合小学生看的书啊?女儿前年的课外阅读就读了这书。

“读书没什么用,我也没时间看书。理财要实操才行。”她说,“例如股票,就是要低买高卖。”这话从一个不读书的人的嘴里说出来,当时我感觉这场面无比的喜感、无奈,还有一点点恼怒,想起杨笠那句——那么普通又那么自信。

“读书确实不一定能让人大富大贵,但至少让人具备分辨是非的常识。”我说,“连扫地大妈都能说出几个股市的术语,那就要赶快抽身了。何况你赚的是辛苦钱,那个钱,不是你能赚得到的。”

不听。信心满满。最近听到花七千元报了这理财课的,下从老婆她姐姐这做家政服务的“扫地大妈”,上达市管专家身份的国企管理层。

“我读书,就是为了不成为‘韭菜’,这个社会的教育,都把人教育成什么了?怎么反智到这种程度?”晚饭后,在花园里散步时,我和太座聊天说。随后接了个中学同学的电话,太座听到对方约我见面,想聊聊投资的事。我婉拒了。“所以你这种人,很少会做出让人大跌眼镜的事。”太座说。

“我没有大智慧,也没有小聪明,只是有一点点常识而已。”我说。

这两天的枕边书,是《存在的瞬间:伍尔夫读书随笔》。在《读书的自由与限制》一篇,伍尔夫说:“作为读者,独立性是最重要的品质。”

存在就是幸福

“这三个月的治疗没什么效果。”周三早上,医生看着我的颈部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报告单说,“你还是转到血液科吧,恐怕还是要住院。”我一听到“住院”,第一时间闪出来的念头竟然是:“我要带哪几本书?”

三个月前我挂的第一个号就是血液科,然后从血液科转到这个科,住院后药物治疗三个月无效果,现在竟然连这是个什么性质的结节都还无法确认,再让转到血液科,我知道其实这医生也没有什么治疗方案了。这里是贵州最好的医院。科室就不用转了,要转就转医院吧。回家。

昨天晚饭后,把这段时间买的书从客厅书架搬下来,一一盖上印章,几十本铺了一地。其中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米兰·昆德拉作品系列”十五本,淘到十三本了,只是有好几个版次。

今早,换床单,把床头的二十几本枕边书准备只留一本,其它的都搬到楼下书房。以后不再买书,现在家里的书,我活两辈子也读不完。枕边也只放一本书,看完一本再换一本。然而,选哪一本?这是一个麻烦的问题。斟酌又斟酌,放下又拿起,最后,枕边还是放了七本书:

中华书局版的《庄子》和《论语译注》是这个学期上课的内容,要经常翻看的;

中华书局繁体竖排版《宋史》第一册,好看;

喻血轮《绮情楼杂记(足本)》,晚清明国历史笔记,最适合我现在这样只能度电不用动脑子的书,看几则就笼络齐整睡眠;

北京联合出版社选本袁枚《随园诗话》,随翻随喜;

《中国佛教高僧名著精选(上)》是本周新增的枕边书,想读里面收录的东晋高僧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

张即之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折装,内页宣纸,纸香墨明,每一个字感觉都在熠熠发光,太喜爱,舍不得拿去书房,留在枕边可天天得沐法喜。

存在,存在就是幸福。

——《不朽》米兰·昆德拉

三则

“自从开始服药,我的短期记忆就越来越差。”我说。

“你又忘了什么?”太座问。

“昨晚装好的药,今早又忘了带。”

滚下床

凌晨四点,嘣咚一声响,六个月大的二娃滚下床,趴在地上,惊醒一家人。抱起哭得喘不上气,忙查看手脚无恙,观察一天没有发现异常,一样爱吃爱笑,始放心,娃没摔傻。

花瓣雨

樱花树下,一阵风来,下起一场花瓣雨。我深吸一口气,“活着,真好。”太座说。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一日

从今年一月初开始服药以来,晚上很好睡,不管是八点半、九点半还是十点半,任何时候上床都能一觉到次日早晨六点。但以前会在六点前自然醒,现在需要闹钟响两遍。

晚上睡得好,白天完全清醒的时间却不多。没有睡着也不能睡觉的时间里,头好像被一个透明塑料袋包着,看东西不真切,和人聊天什么的,接收信息要慢半拍。短期记忆力也严重减退,常常起身去做点什么事或拿个什么东西,往往走了几步就忘了要做什么;提前一周备好的课,上课头天又温习一遍,结果上课时,还是得按照自己提前写在便利贴上的课堂安排进行,否则上到一半就会忘了下面要讲什么。开学前大家分享自己的假期生活趣事,我说我正在逐步清醒地感受自己是如何成为阿尔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患者的。

周二(?),我觉得校长看似无意的特意对我说,听了现在中学部中文老师的课,上得很好。之前三个学期,我是中学的中文老师,上个学期的课,跨度从三年级到高二,虽然各年级的课时多寡不一,但这个年级跨度实在是太过“疯狂”。“课上得比我好是应该的,而且应该要比我好很多才行。”我心里想,“如果一个二十一世纪毕业的港大硕士,和我这二十世纪九〇年代落榜高中生的课上得差不多,那才是大不对。”

精神不好,记忆变差,又还是喜欢没事时翻翻书,所以就只好看一些不需要动脑子的。

看完鲁迅校录的《唐宋传奇集》,就翻《读库》。随机从书架上抽一本,每本几篇文章,多的几万字,少的万把字,各自成篇,读完一本,再换一本,不求增广新知旧闻,但求不至于肉身还未老死,金身已先枯萎。

《读库(1904)》,六篇文章看完,喜欢苏·哈尔彭的《公共图书馆那些事》、谭夏阳《临城劫车案与‘土匪邮票’》和赵瑜的《冷眼看水浒》三篇。《公共图书馆那些事》,大致说了图书馆与社区构建的关系;《临城劫车案与“土匪邮票”,》是“民国第一案”临城劫车案的始末;《冷眼看水浒》,“一个合格的读者,要有基本的常识,要有批判意识。”

【总结】2020の读写看

【读】2020年读书151本,因为疫情,比去年多了49本,排前三的关键词是历史、书话、诗集。历经十四年,累计读书1040本,读1000本书的目标终于达成。我的年度最佳给阿列克谢耶维奇和她的《切尔诺贝利的祭祷》《锌皮娃娃兵》——“尤拉跟舅舅说:‘我想报考大学的哲学系’。舅舅不赞成:‘你是诚实的小伙子。我们这个时代,当一名哲学家是不容易的,既要欺骗自己,又得欺骗别人。你要讲真话,就可能会尝到铁窗的滋味,也许会把你送进疯人院。’”(特别鸣谢:幸福学堂、也闲书局)

【看】2020年看了56部电影,比去年少了213部,观影总量1625部。我的年度最佳给大森立嗣的《日日是好日》——云门垂语云: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自代云:日日是好日!

【写】2020年敲了21.3万字,比去年多敲了7.9万字,仍旧是发出来一小半,发不出来一大半。去年的这个时候说要在死之前整理下,给自己出一部线装编年史《愚直录》,送给亲友,一生蠢蠢前行历历在目,以助饭后谈资——动身的时刻到了。我们各走自己的路,我去死,你们去生。何者为佳,惟上帝知道。(苏格拉底自辩词)

没有书店,生活都快枯萎

上月底,二十四书香书店停止营业。本月十九日,更名为“也闲书局”的市中心新店,也是总店,开业。在朋友圈看到现场的照片,闹热,各种大咖云集,真好。留下来的分店,名为“野贤书局”,虽然多是畅销书和童书,但好歹有这么一个火种,否则生活真的要枯萎了。

昨天本打算进城去也闲书局,但女儿想去野贤书局,于是就陪她去了。购书三本,定价一百三十四元,折后实付九十六元,女儿两本植物和动物的图谱近八十元。我选了施蛰存《善女人行品》,硬面精装,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良友文学丛书”之一种,二〇一三年一月一版一印。定价三十七元,打六折后又会员价,实际五折十八元五角。

野贤书局里我想买的书不多。但去书店不买书,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无礼的事。

这两周没去书店,没敲日志,也没闲着,就是看书慢了点,只翻完了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本《三国志》的《蜀志》。大有趣。比《三国演义》有趣得多。然后就是看着床头堆的书越来越多,就清理了一下。除了垫枕头的六本,其余的统统抱回书房。但书往往是越清理越多,自知要不了十天半个月,更多的书又会堆在枕头边。那还能怎么办?堆不下了就又抱回书房插架,书房睡房的“迁徙”,也是读书一乐。

现在最想做的事

三个星期没书店逛了,感觉就像饿了二十一天。还好“双十一”当当五折,入手了几本平时想买舍不得买的书,如三联书店繁体竖排“陈寅恪集”之《读书札记》《寒柳堂集》,中华书局繁体竖排“二十四史”之《三国志》。还五折买了一套平时不会买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因为有学生看过这套书,这个学期一直在和我讨论明史,就想买来看看这套书到底是戏说明史还是白话明史。看了两册,感觉也就中学生程度的白话明史。然后建议学生如果有兴趣,可以买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清)张廷玉等编修的《明史》来看看,会更有趣。

九月新买的书架上,又没了空位。几十本书散放在书桌上。后续买书,估计少买不太可能,就尽量按系列成套买,要看就一个人或一套的看。

这个学期课多了,一周十七节;年级跨度大了,从六年级到十二年级;每天在学堂的时间,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几乎不是在上课就是在批改学生作业。晚上回到家,带娃玩、写作业,等娃睡了就备课。这个月来,越发感到疲惫。想要放松看书,不带目的性的看书。这是我现在最想做的事。

每天都是历史

昨天买的一本书,淘到的一本旧杂志,晚上睡前枕边书就翻完了。

二〇〇七年二月一日出版的《华夏地理》,零售价二十元,四元购入。这期是春节特辑“到西藏过大年”,十八张吕楠的《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黑白跨页照片大赞。一直想淘齐吕楠的《被人遗忘的人——中国精神病人生存状况》《在路上——中国天主教》《四季——西藏农民的日常生活》“三部曲”,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原因只有一个,穷。全套“三部曲”摄影集接近二千元。好东西从来都不便宜。

郑鸿生《寻找大范男孩》,曾获二零一三年台湾“金鼎奖”最佳文学图书奖。文笔算不上好,得奖或许是因为书中“祖父是前清遗老,父亲变日本皇民,儿子又成民国青年,三代之间的传承与断裂”,昭示了台湾一个世纪的现代史。

昨天女儿感慨特朗普的“奢侈”,今天特朗普宣布自己与夫人新冠检测阳性,已隔离。在朋友圈幸灾乐祸的人,我都把他们拖黑了。这群人,应该和欢呼“911”的,是同一群人吧?!每天都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