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共读记·十八】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午饭后,弋涵来找我,好像有什么话要对我说。但也许是紧张,她一边吃柚子一边说,声音又小,听不清。“要不先把柚子吃完再说?”。她点点头,走了出去,但没有再回来。

上课前,我问她今天中午找我是有什么事吗?她点点头,拿起手上的书给我看。“哈!你记得带书了。真好!以后要记得每次上课都要带哦。”她点头,指着自己的储物柜小声说:“我会放到柜子里。”我说这样你就每次上课都有书了,做得好!

小北看似漫不经心,其实一直关注和跟随着;雅图似乎对课程毫无兴趣,但却总是能准确读出自己的“台词”;歪果仁李思甜今天将“愉”认成了“偷”,遭受了小小挫败;安淇今天没有犯困,大眼睛一直跟随着提问者和回答者;蝌蚪君和弗莱德因为不停说话干扰课堂,被我严肃约谈;虫君仍旧是那么乐于帮助李思甜纠正读错的字;墨墨总是能提出好的问题,潘神读错的字越来越少,读得也越来越顺;浩克的弟弟浩浩还是那么敏锐,能最早发现别人回答和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漏洞,并给予纠正。

我厌恶自我陶醉,更讨厌自我感动,我只是知道人人生而不同,生活的环境和家庭也不同,看法不同、认知不同、能力不同,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很容易做到的事,但对有的人来说要付出很多努力,克服很多困难,甚至是要战胜内心的恐惧才能做到。所以跑得快的不需要停下来等待,走得慢的也不需要拼命去追赶。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教育方式是完全正确的,在这个AI时代,知识也不再是重点,接受自我的独特,找到自己的节奏、理想和信仰,并学会去热爱生活,这可能才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

【也闲谈·十】循指见月

国人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上周讲了两个,今天从古印度开始。

周一就把需要讲的内容发给了局座大人秋蚂蚱,这样他就有充足的时间做准备。

是个二选一的内容:

印度与纳粹:纳粹党徽的含义为什么是“争取雅利安人的胜利”

丘吉尔与蒙巴顿:印度得名的印度河为什么不在印度

他选了第一个。

今天我先开了个头,说我们要开始慢下来了。我们不着急,慢慢来会比较快。“为什么慢慢来反而会比较快?”正好这时有学者晚到匆匆进来,我说:“你们看,这慢慢来的不就是比较快吗?”皆大笑。

从上周的古埃及、古巴比伦接下来到古印度再到雅利安人,就把接力棒交给了局座大人。他竟把两个内容都准备了,组合起来,有趣有料,时间也把握得刚刚好。似乎渐渐找到了一点感觉。

他讲完,我接过棒,正准备开始《史记·五帝本纪》,没想到不论是上午还是下午,学者们竟都发出了一声哀叹:文言文啊!

“现代文从1917年开始到现在,才短短一百多年而已。在此之前近三千年的信史写作都是文言文。也就是说,关于过去,我们没有选择,都是文言文。不知过去,就不知当下何以如此,更无以至将来。再说,文言文很有趣的。”我说。

“我不信!”

“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大家都学过《论语十二则》,就以这一则为例吧。”

我在白板上写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请诸位学者断句。

断出来的大多都是语文课上讲的标准答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翻译也是标准答案:几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说:“我的断句跟你们不一样,你们看是这样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与你们的完全相反。多人在一起,无论做什么都有我,因为我是大家的师。我会根据众人中已经发掘并找到天赋的,顺从他的天赋去发展;而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的,就帮助他不断去做调整和尝试,去寻找。我认为我的断句和理解,更接近孔子的本意。”

“你为什么这么说?”有学者质疑。

“因为我自信啊!我相信作为孔子这样有三千弟子的大老师和私学的开创者,他当然有这个自信和底气。所以你们看,文言文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像我们,人人生而不同,怎么可能成长为同样的人?我们学习,千万不要把知识作为学习的目的。开创禅宗的六祖慧能有一个公案。慧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个文盲,不认识字。有天,一位僧人拿着《金刚经》去请教他,没想到慧能说‘字即不识,意即请问’。那位僧人大为惊讶,说你连字都不认识还怎么理解经文的意思呢?慧能说,诸佛旨意,非关文字。文字只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而不是月亮。诸位所学到的知识,也只是方法和路径,而不是学习的目的。如果把知识作为学习的目的,那就是见指不见月了。”在白板上写下“循指见月,依法行持。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四句偈,并借“华”通“花”埋了一颗《桃夭》的种子,接着又讲了两个禅宗的公案,最后以桌上的空杯子小小延展了一下“色空”的概念,“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限的可能。又撒了一把种子。

有学者说自己的CPU又烧了,有的说自己心里那个蛋破了,有什么东西正要出来了。真好。我们慢下来的是进度,而不是思考。

“毛豆老师,你一天就撒种子了,也不浇灌一下,就不怕种子发不出芽来吗?”

“我有浇水啊!不过不是你们面前喝的水,而是希望你们用‘在生活中思考’这个来浇灌种子,所以我知道它们一定会发芽。”

一天下来,在我们都慢下来时,上午和下午两个班的进度开始拉开了。上午的四五年混龄班,做了文言文铺垫;下午六至八年级混龄班,《史记·五帝本纪》讲到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

今天起没有统一或多选一的作业,但各位学者须在下周的讲谈上拿出自己的作业——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并用文字来描述。

一天的讲谈结束,听了半小时也闲书局正在进行的文学对话,离开时买书两本。一本童岭的《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的中世》,商务印书馆“丝瓷之路博览”之一种;一本《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共读记·十六】没有人做错什么

提问、回答、讨论、角色扮演,四十分钟很快就过去。

今天的讨论继续围绕平果·斯金纳展开。

平果不喜欢鸟,而路易斯是一只天鹅,还是夏令营的辅导员。上周我们讨论过,不喜欢≠讨厌,但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实在是不容易,布里克尔先生给平果的要求是“不管你喜不喜欢它,都必须尊重它。”从而引出我们讨论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与自己不喜欢的人相处?怎样才算是尊重?

诸君读了书,都知道不论是否喜欢,都应该尊重别人。“那如果你不喜欢的人想和你一起玩,你要怎么回答?”

李思甜抢着回答说:“我不喜欢你,但并不讨厌你,如果你改正我不喜欢的地方,我就会和你玩。”诸君对此表示赞同。

“然而”,我说:“前半段非常棒,但后面对别人提出改变的要求是不妥当的。因为我们不应该要求别人按照我们的想法去改变,别人也不应该为了讨好他人而去改变自己。友善告诉别人你的想法就好。因为没有人做错什么。你不可能喜欢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也不可能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喜欢你,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尊重,所以做自己,做好自己就好了。”

我接着说:“举个例子,你们不喜欢我,但必须尊重我,应该怎么做?”

“那我就不上你的课。”弗莱德先生说。

“如果不喜欢你又非要上这个课,那我就随便上就好了。”蝌蚪君说。

“各位,你们觉得这样是尊重吗?”我问。

“不是。”

“那怎样做才是尊重?”

“我的意思是,”蝌蚪君补充说:“如果不喜欢你又非要上这个课,那我就平平常常做该做的就好。”

“这是最起码的尊重。但我想提醒各位的是,不喜欢谁不代表不喜欢他做的事,就像可能有人不喜欢我,但不代表你不喜欢阅读一样。我们都没有做错什么。”

今日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十五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十四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船老板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三段论,成功让不接待鸟的里茨饭店接待了路易斯。谁是亚里士多德?什么是三段论?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共读记·十五】不喜欢≠讨厌

每天吃过午饭,营员们到各自的帐篷去休息。有人读书,有人写信回家,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菜有多糟。有人就躺在行军床上讲话。有一天下午的休息时间里,平果那帐篷里的孩子们开始取笑他的名字。

“平果·斯金纳,”一个孩子说。“你是打哪儿弄来这么傻一个名字的,平果?”

“是我爸爸给我取的,”平果回答说。

“我知道他的名字是怎么回事了,”另一个孩子说。“酸苹果!酸苹果·斯金纳。”孩子们一听都叫嚷起来,开始唱:“酸苹果,酸苹果,酸苹果。”

“安静!”帐篷长大叫。“我要求这帐篷安静。不要去烦平果。”

“不要烦烂苹果!”另一个孩子悄悄说。有几个孩子得把他们的枕头拉到头上,好不让他们的偷笑声被听见。

平果很生气。休息时间结束,他一个人到码头上去。他不高兴别人取笑他,他要做点什么事来回敬他们。他对谁也没说,把一条小划子放到湖面上,对着一英里远的对岸划去。没有人注意到他。一个大浪打来,小划子翻了,平果落到了水里,他不会游泳。

今天的阅读课,主要讨论了是什么导致平果不顾一切去冒险。随着一个个问题的抛出,潘神和米斯特马说出了“欺凌”这个词。非常棒!平果正是遭到了同帐篷营员的语言欺凌,在生气导致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做出的冒险举动。看来大家的《反欺凌政策》学得不错。我接着追问:当自己遭到欺凌怎么办?

诸君本能的表示要反击,对骂、对打回去。我说那你们和平果一样将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中,极有可能遭受到更加强烈的欺凌,甚至是肢体冲突。

“那怎么办?”诸君问。

我说:“控制情绪,不要反击欺凌你的人,尽可能保持冷静并迅速离开后,去找到家长或老师,将发生的事叙述清楚。一定要将发生了什么告诉别人,如果说不清楚,你可以写下来。只有别人知道发生了什么才知道怎么帮助你。”

“平果落水后,是谁救了他?”我问。

“路易斯。”

“可是他不喜欢鸟。不喜欢路易斯。为什么?”

“没有为什么,他就是不喜欢鸟。”

“路易斯救了他,使他改变了对鸟的态度吗?”

“没有,他还是不喜欢鸟。”

“他讨厌鸟、讨厌路易斯吗?”

“不!他不讨厌路易斯,他只是不喜欢。”

“太棒了!”我在黑板上写下“不喜欢≠讨厌”,说:“不喜欢和讨厌是两码事。平果从来没有试图隐藏他不喜欢鸟,他勇敢而坦诚说出自己的看法,并且没有对路易斯表现出讨厌,也没有用语言和行为去攻击路易斯。所以我们不喜欢一件事、一个人时,可以平和而坦诚的告诉对方,并同时说明这不是讨厌。”

铃声响起,“下次课我们将讨论如果你必须要和你不喜欢的人一起学习和相处,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我说。

下课后,歪果仁李思甜问我:“豆哥老师,是不是我不喜欢的人也有可能是善良的人,也会来救我?”

我说:“是的。我们不喜欢一个人,并不表示他不善良。

今天的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十四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十三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路易斯在波士顿做了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

【共读记·十四】牛鼻子上的绳

下课,我左腋下夹着书和作业本,吹着口哨走进办公室。李艳老师和苟校长说看来今天你这堂课很成功?我说是勒,很成功。

上周的课后颇为沮丧,决定这个学期都会停留在阅读文本和基于文本的问答,不再涉及讨论。但今天的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中,我再次尝试并成功慢慢引向了讨论,以至于当蝌蚪君说:“我觉得这节课不是阅读课,而是讨论课”。如此丝滑。

最终的讨论问题从路易斯和塞雷娜的爱情,滑向了大家口头常常说的“我不喜欢你这样!”而我扮演的就是那个被别人“不喜欢”的人。

“豆哥老师,我不喜欢你这样!”

“你喜不喜欢我,关我什么事呢?我到这里来又不是要来讨好谁,你到这里来也不是因为喜欢我啊。”

“可是你这样让我不开心。”

“你开不开心关我什么事呢?并且不这样我也不开心啊!”

这样的日常对话,只会让双方都不开心,问题也得不到解决,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都不喜欢我”,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每个人其实都是“受害者”。

我提醒诸君,这种日常表达,其实只是情绪的表达,并没有上升到更高的理性思维和逻辑表达的层次,难以使问题得到解决,反而会增加更多的不理解,最终只能寻求老师或校规的权威和条款使问题被压制,但其实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

整个讨论,有序且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当诸君被我的反诘逼入思维的死角就快束手无策,我准备祭出如雨点和奔雷的棒喝之时,歪果仁李思甜说出,首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言行,其次这样的言行会给别人造成什么困扰,最后请对方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自己遭受别人这样的对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随即米斯特马补充了“同理心”和“换位思考”。完美!

“各位”我说:“这才是在单纯情绪表达之上的,更高维度的思考,这也才是有逻辑的表达,才是公共说理。如果大家不能学会说理,只是单纯停留在情绪的输出上,是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的。阅读不只是读书,而是通过阅读和表达学会思考和说理。”说完,下课铃响。刚刚好。

曾经,也闲书局的局座大人秋蚂蚱在听了我一次课后说,我和他上课最大的区别就在我是教室里的一头牛,鼻子上的绳子握在学生手里;而他是牵绳子的人,教室里的学生都是牛。其实,我只是让诸君以为绳子在他们手里而已。

今天的作业老三样:

一、阅读E.B.怀特《吹小号的天鹅》第十三章,将不认识的字查到读音和字义后在本子上抄写三遍。

二、准备至少一个基于《吹小号的天鹅》前十二章内容的问题写在本子上,在下次课上与同学讨论。准备的问题请尽量是具有思考性的、非唯一“标准答案”的“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来自于文本的“是什么”的问题。

三、孤独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吗?为什么?将你的答案在本子上写下来,于下次课交给黎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