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周末探究写作题:不请自来的未来

在飞机被发明出来之前,人们很难相信,人竟然能像神一样在天空如此快速的从世界一处抵达另一处;在电话被发明出来之前,“千里传音”只作为某种“特异功能”和神通出现在武侠小说和神话故事里;在电梯被发明出来之前,从一个层楼到达另一个楼层的“瞬间移动”通常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面对面视频通话和数字货币的出现意味着那就是“未来”。现在,这许许多多的未来正在当下发生,并切实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未来。

100年前,如果你能在一生中读完100本书就很不错了。现在,一年中有超过万亿兆字节的信息通过智能终端传送给每个人,这远远超过一个人一生能够接收和处理的信息总量。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信息变得无处不在,“学习”意味着什么?教育又该做些什么?

现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早已是无人售票,解决排队问题的排号机、日常水电气自助缴费机也已走进人类日常生活多年。1984年,世界上第一座“无人工厂”在日本筑波科学城建成并投入使用。

从世界上第一台ATM机投入使用到现在,半个世纪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00万台提供自动存取款服务的机器分布在各个银行网点,然而现在已经进入数字货币时代,只需要智能手机众多应用中的某一个,就可以完成一家银行为普通人提供的所有金融服务。你上一次走进银行营业厅是在什么时候?

2013年,谷歌、亚马逊和顺丰等多家公司宣布开始研发无人机快递项目。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全球多个国家已开始采用无人机运送快递。

2021年10月,Facebook更名为“Meta”,这家公司准备在未来5年内转型成一家元宇宙(Metaverse)公司。

人工智能不只是机器人,因为它(或许不久以后就会是她/他 or TA)不止取代人类那些看似简单重复无需动脑的工作岗位,还在不断“进化”并取代不够“智能”的机器。最终,人工智能是否会进化出自我意识?如果人类大脑这个物质能够诞生意识这个非物质,人工智能最终进化出意识,于当下来说,也不过只是个时间问题。

时间是什么?当下又有多长?当下,是过去的未来,也是未来的过去;未来,是当下的未来,也是未来的当下。如果时间是一条线,切断这条线,线的半段就是过去,另半段就是未来,这个切点就是所谓的“当下”,一个无限接近于0的短暂瞬间。

你可能觉得自己能生活在今天很幸运,也很幸福。这是因为你无法看到未来,只能看到已经过去的历史(如果你对历史还算感兴趣的话)。当下的教育也是这样——所有人的经验都来自于过去,并试图用过去的经验去应对未知的未来。这个所有人,包括教育政策和目标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学校里的每一位老师、你的父母、你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每一个人,以及你自己。

在即将到来的5年,你是正在上高中还是正在从事什么?或是已被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取代?未来,不只是我们或你们的,是我们所有人的。但身处“过去”的我们,怎么进行面对未来的教育?

本周请与家人深入讨论后,用一篇文章写下讨论后的思考:什么样的教育和课程(特别是中文课),才是未来的教育和课程,才能使我们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具备怎样的能力,去面对不请自来的未来?

夜读明小品三百篇

下周是中学部的六周测评,虽然我中文四班的的课才开了两周整,但也要测一测、评一评。

我将评估内容分为日常、口试、笔试、探究写作与表达四个部分。

口试三套题,“容易”、“适中”、“困难”三个难度,学生现场抽签。看起来是拼运气,其实要保证顺利通过,就要做好接受难度最高的测评准备。

探究写作与表达评估,上周五已布置,每个人的方向和内容都不同,周五时每人五分钟的脱稿展示时间来进行评估。

这个班的学生,来自六至九年级。年级跨度大,学生的程度跨度就更大,所以统一用一套题是无法达成评估的,至少需要准备四套内容不同,难度也不同的笔试卷。基础题还好办,阅读材料的选择就有点费工夫。好在床头杂书多,昨夜一气读完《明小品三百篇》,测评的阅读材料就都有了。

西北大学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一版一印,胡义成选评《明小品三百篇》,能一夜读完这本三十九万六千字的书,是因为我只读原文不看评注,所以就算是三百篇小品,也不过是三、五万字。只是出版快三十年的书,纸张薄脆黄旧,夜读眼睛颇吃力。不读评注,是因为不知胡义成何许人,也可能是作者自费出版的,初翻开此书就发现评、注有错处,于是统统忽略。这本书是上个月的“十一”假期去也闲书局淘书,根据我一向的购书喜好,店长觉得这书应该我喜欢,专门给我留的旧书。这是对“老”读者的特别照顾罢。我也欣然购入。买的时候也不知道有什么用,但觉得总会有什么用。买书、读书的乐趣,就在这里了。书,哪里会嫌多嘛。

感恩这一生的所有遇见

早上去到学堂,户外走道的玻璃隔板上满是水雾。女儿用手指在上面写字,我也和她一起写。她写“你好,火鸡先生!”我写“一切有为法,如露亦如电”。

今天感恩节。收到两张卡片。

一张是之前的学生写的,“豆总,去年您让我写彩蛋,改变了我今后的规划……”。所谓的“写彩蛋”,就是在点评了他每次的作业后,根据作业内容再追问一个“为什么……”。例如:为什么会有洪武四大案?明英宗朱祁镇为什么如此信任太监王振而御驾亲征?为什么领导北京保卫战的是于谦而不是其他人……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已经让我习惯于接受“是什么”,渐渐忘了去问“为什么”,所以凡事一旦再追问一个“为什么”,于我也如同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另一张是学堂小学部校长写的,“最博学的毛豆老师……”。我这具被虚荣填充得鼓囊囊的皮囊读到这张卡片,很开心。

晚上,在微信与我课上一位学生的家长沟通该生的学习计划,她说:“毫不犹豫和夸张,毛豆老师是我们所见的,最好的老师了。没有之一。女儿有次给我分享,她说,如果老师是妈妈说的文殊菩萨化身,那么文殊菩萨就是黎明老师的样子。当时就深受触动。”幸甚至哉!善莫大焉!学识浅陋的我,那一刻嘴角竟挂着羞愧和虚荣的笑。感恩这一生的所有遇见。是我生命中的每一个人成就了我。

地图、诗人和哲学

暑假时中学部装修教室,把中文教室墙上尺寸150*215cm的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取了下来。本周起,我每天上午在中学部固定在中文教室上第一节课,于是请中学部老师找到地图并重新挂了上去。没有地理意识的历史都是空中楼阁,没有历史意识的文学都不过是猎奇。

《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人的诗酒江湖》《鲜衣怒马少年时:唐宋诗章里的盛世残梦》,两本一共六十八万字,前天翻完了第一遍,现正在二刷。两本里有少数情节演绎得有点离谱,不过整体上借耳熟能详那二三十位著名唐宋诗人和诗梳理了唐宋史,粗线条的好处是简单明了,于我来说也是两本不错的教学参考书。

周末三天,在微信上和Yvonne讨论她的中国哲学论文。论文要围绕《孟子》和《论语》里的六句原文展开。几个切入点和角度来来回回讨论了几百条,终于落在《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賜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和《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两句上。Yvonne今年离开学堂,九月去上海上大学,一年后出国继续学业。才短短两个多月,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

八万四千法门

给三年级的小朋友上课。关于一首唐诗里的一个字的读音,我们有分歧。我不说话,听小朋友们吧啦吧啦七嘴八舌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都教的是读什么什么,这时一个没有参与讨论的小朋友站起来,“你们不要吵了。毛豆老师是这个学校最有文才的人,你们怎么可能不信他?”

一位五年级新生申请不上我的课,理由是“不喜欢文言文。”这节课她“在图书角看书,并会提交读书笔记。”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是非常难受的,这我理解。回复她,如果家长、主班老师和校长签字同意,她就可以不用上我的课。佛陀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如果“真理”是我们追寻的最终目标,那这个追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抵达真理的道路无穷无尽,每个人自己都是其中一条路,独一无二的那一条,所以我认为教育的真理,就是成为你自己。世上那么多文章诗词,多知道一篇,少记得一首,又有什么关系?何况我只是一个一无所知自度不暇的迷途之人。

一位六年级学生在“每日一记”里写:“果然,豆总的课是我的快乐源泉。”

给中学生讲《关雎》,一个七年级新生说:“豆总,这种上课的感觉就像是古代的私塾。”

屠格涅夫《麻雀》的出处

周双玲老师这个学期上四、五年级的语文和阅读写作。午饭时她告诉我,根据我的阅读课说明,四年级语文课本里的《麻雀》一文出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并有删减和改写。本周,四年级阅读课开始读《猎人笔记》,但在里面并没有找到《麻雀》这篇原文;在网上查到的是出自《屠格涅夫散文诗》。

我第一反应这应该是一个版本的问题。

下午,我查了屠格涅夫作品创作的时间和中文译本的版本后,给周老师回复:

确实,《麻雀》一文,不出自《猎人笔记》,网上出于《屠格涅夫散文诗》这个说法,也不准确。

1847年,屠格涅夫发表冠以“——猎人笔记”副标题的第一个短篇《霍尔和卡里内奇》。至1851年,屠格涅夫共发表21篇“猎人笔记”。1852年,这组作品以《猎人笔记》为名在莫斯科结集出版单行本时,增加1篇(《两地主》);到1880年作者自己编辑文集时.又收进3篇(《切尔托普哈诺夫的结局》《车轮的响声》《活骷髅》),共25篇。

1950年和1953年,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了耿济之译《猎人日记》和丰子恺译《猎人笔记》;1954年4月,巴金主持的上海平明出版社出版了黄裳译《猎人日记》。四年间,屠格涅夫此书出版了三个中译本。三个译本各有特点,但均忠于原著,没有对篇目作调整,《麻雀》不在其中。

1994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屠格涅夫全集:世界文豪书系》十二卷本,第一卷(随笔)即为《猎人笔记》,第十卷(抒情诗、长诗、散文诗)中收有《麻雀》一篇。

200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根据历史上各名家译本,整理出版了《屠格涅夫文集》六卷本,第一卷为《猎人笔记》,第六卷收散文诗、文论和回忆录,《麻雀》也在其中。

因此,在四年级改版前的教材和我上学期编的小学阅读框架中,《麻雀》一文出自《猎人笔记》的说法是错的。教材现已没有标注这篇课文的出处。

1878至1882年,定居法国的屠格涅夫陆续写了八十几篇散文诗,创作于1878年4月的《麻雀》便是其中一首。但这些散文诗在屠格涅夫生前并没有结集出版。所以也不能说《麻雀》出自《屠格涅夫散文诗》,因为这本散文诗集,是上个世纪国内出版社所出的屠格涅夫散文诗精选集,而非其本人自选集。

所以,我认为,《麻雀》一文,只注明原作者即可,不用特别标注出处。另外或可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改编后的课文《麻雀》与原文有什么不同?哪一个版本更好?这样改变原文意旨的改编是否尊重原作?这样的改编还能将原作者视为作者吗?

出于资料和我个人认知所限,以上看法也不尽准确,或可做日常教学之参考。

还好老夫有蹲坑看书的好习惯

游学中的九年级学生Wendy·张微信发来一张照片,是拍得歪东倒西一扇圆门左侧,一副对联的下联前六个字,说:“豆总,诚心求问这几个是什么字。”

“哟!去豫园了?”我回。

“是的是的。”

“有品位。”

“是吧是吧。”

“你照片里的是下联。云捧月华缀如紫贝花无数;砥平土脉胎自乌泥泾有灵。你这是在考我?”

“不敢,是诚心不知道。”

“还好老夫有蹲坑看书的好习惯。”

豆总的BGM

本周开始中学的课,课程跨度再次从三年级到高中。不过好在是包含但不限于部编版的自编教材,所以也还算有腾挪的余地。

周一,有其他学校转来的新生是第一次上我的课,诧异,为什么语文课还讲历史和地理的内容,老生一脸嫌弃说:“豆总的中文课,从来都是文史地在一起的。”

讲到古诗词里几个字的不同读音,新生又觉得奇怪,之前的老师不是这样说的。老生又代我解答:“考试的答案就填你以前老师说的那个,但你要知道这个字真正的读音和意思,否则这诗是读不下去的。”真好。“毕竟,我们所学,不是为了考试。”我补充说:“如果这整张黑板是我们应该知道的一点知识和常识”,我用粉笔在黑板中间点了一粒花生米大小的点,说:“那考试要考的内容,不过是黑板上这么一点点内容而已。并且这部分内容还要一分为三,一为语文,一为历史,一为地理,那就更少了。所学不是为了考试,但理应能面对考试。”新生表示对我这话不理解,既然这学习不为了考试,那考起试来怎么办?我说从学堂去到其他学校的学生会偶尔和我联系,聊聊当下的学习情况,反馈回来的信息是,“文科奇好。是的,不是‘好’,他们在微信里的原话就是‘奇好’,但我们从来就没有一节课拿出过从教育局领回来的教材来讲。这是为什么呢?”我说。

收上来的作业,有位新生在每日一记里写:“(今天)都是我喜欢的课,但第四节有点令我毛骨悚然,因为是豆总的。第四节课,全是豆总的BGM和压迫感,我这之前连校长都不怕的男人,遇到豆总也只能从凶猛的狼变成乖乖的小狗狗。但不得不说,上完豆总的课,还是学到很多。”这不奇怪,我和我的课,学生的评价历来是“两极分化”,喜欢的越来越欢喜,煎熬的越来越煎熬。

历历在目的不堪回首

这两天,小学部各年级的主班老师去往黔东南从江县的三宝侗寨和黔南三都县怎雷水寨,为即将到来的游学季踩点。今早第一节,我代四年级语文课,上了我的文言文(《论语》二则);三四节课,代三年级任飞老师的写作课,和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到学校,并要求每人写出至少五个到学校的理由。有一半的学生,五个理由里有“喜欢文言文课”这个内容,窃喜。几乎每个学生都写了到学校是学知识的。

“只有在学校才能学到知识吗?”我问。

“不是。很多地方都可以学到知识。”学生说。

“比如呢?”

“比如图书馆,比如补习班,比如网上。”

“对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学校以外的很多地方学到知识,那为什么要来学校呢?到学校就是为了学知识吗?”

“不只是。”

“那还为了什么呢?”

安静……

这个周末的写作课作业就是,回家去和家长讨论“为什么要到学校”这个问题。

五年级的自然科学课,女儿说张睿老师要带他们养蚂蚁。早上晨会看见张老师,问她有没有听过“蚂蚁蚂蚁蝗虫的大腿”这首歌,她说没有。也难怪。这是我们七〇后听的歌。

下午开始毛雨,降温,贵州的冬天来了。晚上给棉被套被套时想起这事,在QQ音乐搜了“魔岩三杰”之一的张楚,一九九四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专辑里《蚂蚁蚂蚁》这首歌,发给张老师。

当年在女生寝室楼下,我边弹吉他边嘶吼何勇的《姑娘漂亮》。或许多年后回忆现在,也会感慨往事不堪回首,却又往往历历在目。

编成《三近斋摭录》四卷

用也闲书局的布袋,提着七八本十几斤书上学堂,备中学的课,今天是第八个工作日。完成了国庆后要开始的四周课程内容。因为不清楚学生实际情况,也只能先准备四周的课程。学生不多,但学力和层次肯定不少,我觉得大概率是“一花一世界”。为力求让每位都能或多或少有收获,课本内容务必尽可能(我认为的)有趣且篇幅不长,又包含但不限于部编版语文教材,这就让备课量变得非常巨大,还要边上边调整,这太难了。

自编教材到底有多难?备课量到底有多大?以完成的这四周内容为例:教材内容选自《笑林广记》、《小窗幽记》、《太平广记》、《夜航船》、《世说新语》、《搜神记》、《酉阳杂俎》、《随园诗话》、《吕氏春秋》、《东坡志林》和《清稗类钞》以及中学语文教材,再次整本阅读了的是《笑林广记》、《小窗幽记》、《太平广记》、《夜航船》、《搜神记》和《随园诗话》,总阅读量一百多万字,而四周的课程只是从中选出的不到一万字的内容,也就是不到百分之一,比0.01还要低的选取率。选什么不选什么,为什么选这条不选那条,都费评章,断不是随便抓阄出来的,是一本一本,一页一页,一条一条读出来的。

费了这么多工夫,课程和教材也三易其名。开始是“XX学年XX学期XX教材”,我觉得太中规中矩,我不是这样的人。第二稿为“辛丑年第X课”,简单是简单了,直接也是够直接,但就是没文化,就像是在记日记。最后,定为《三近斋摭录》。在教材里,给这《三近斋摭录》的注释是:“为补编之中文教材,一卷为一周五个课时课程。”四周,就是四卷了。

明天设计个课本封面,就可以打印、装订,在国庆假期前发给学生。祝他们有个幸福快乐的国庆假期。嗯,是的——按照教材要求准备课程所需,真是瑟瑟发抖啊。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