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教书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上课记·柒】战官渡

【语文3班】

连堂,继续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讲完孙权与鲁肃的“江东对”(榻上策)。

课程引子“建安十二年(二〇七),曹操讨伐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作《观沧海》,并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辽东太守公孙康杀袁尚、袁熙;刘备三顾茅庐,刘备之子刘禅出生。”重温曹操《观沧海》,为下一主题“建安风骨之三曹七子”作铺垫;公孙康杀二袁源于官渡之战袁绍战败,为七年级历史第16课新课“三国鼎立”作铺垫;从刘禅引出赵云原为公孙瓒近卫骑兵“白马义从”之一员,《三国志·蜀志·先主传》、《三国志·蜀志·赵云传》、《三国志·蜀志·二主妃子传》和《三国演义》中在长坂坡“单骑救主”的故事,并播放电影《三国之见龙卸甲》(赵云传)中“单骑救主”片段;然后从刘备三顾茅庐开讲《隆中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节选)。

作业方面,W每日十分钟的字帖练习,从开始的抗拒到现在用毛笔在写簪花小楷,已渐入佳境;L不紧不慢,正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中;Z和S在鼓励和加强他们的思考分析和口头表达强项,书写只要求尽力就好。

Y关于上海马拉松的那篇文章,在经十一次修改后,只需要完成标题的修改和一个关键的历史时间补充就完成了。Y在一篇文章经十一次修改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他对任课者的信任、跟随和坚韧的态度,以及同样重要的绵长的学习力道。我仍然期待着,明天就能够把早已准备好的那个“A+”给他。

【八年级历史】

第六单元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重温了“九一八事变”,梳理了“抗战八年”和“抗战十四年”同时成立而又不同的原因。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7月29日北平失陷;8月13日中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投入兵力近20万,中国投入超过70万兵力,最终败北。北京、上海两个城市直线距离超过1000公里,日军只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就兵临城下,从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和日军的推进速度来分析抗战初期,中日军事力量的对比。Z提出,日军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就已占领沈阳。进而占领东北,完全可以走海路,那样应该会更快抵达上海。于是我们就日军为什么没有选择海上航线,而是在陆上推进这个问题,结合史实展开讨论。

【七年级历史】

完成第四单元第16课:三国鼎立一课中“官渡之战”一节。简单了解教材内容后,就教材“相关史事”中“袁绍拥兵10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以及“袁绍谋士许攸降曹告之袁军粮草屯于乌巢,曹操率兵偷袭乌巢大破袁军。”两句,提出我的个人见解并分析和提出依据——

官渡之战,曹袁两军并非一强一弱,而是势均力敌。

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官渡之战,裴松之有注: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晃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旌往还,曾无抵阂,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按《钟繇传》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本纪》及《世语》并云公时有骑六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这段注说的是曹操起兵时已有五千的兵力,之后胜多败少。破黄巾军后“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这里的说法不严谨。曹操并没有全部接受三十万投降的黄巾军,只是“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以当时曹操的实力和黄巾众的战力来看,“青州兵”的兵力不会超过一万人。就算征战损伤,裴松之认为曹操的军队人数也不应“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这么少。并且,“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曹操就算不懂临机应变,也不至于以仅数千的兵力长时间与十几万人对抗。袁绍军队扎营数十里,曹操也能“分营与相当”,这样的兵力也不会少。

第二,如果袁绍的兵力是曹操的十余倍,自然会将曹操的军队围困。但这期间曹操派徐晃袭击袁绍的运送补给的车队,曹操又自己出击淳于琼,这说明袁绍的兵力并不能压制曹操,也又说明了袁曹的兵力虽不至于相当,但至少不至于相差十余倍。

第三是“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缚,而绍之大众皆拱手就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各种记载都说曹操坑杀袁绍的士兵七八万人。八万人溃散奔逃,八千人怎么可能将他们抓获?并且袁绍的溃兵也不会束手待毙。所以由此得知,曹操的兵力也不会是仅有数千人而已。

最后按《钟繇传》的记载,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时,钟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到曹操军中以补充军用。但《本纪》及《世语》的记载都说曹操当时只有六百余匹马(骑兵),那钟繇送至军中的还有一千多匹马去了哪里?

所以,官渡之战极大可能不是一场“历史定论”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更有可能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争霸之战。这一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那既然是势均力敌,并且曹袁两人身边都有大量的战将和谋士,曹操缘何取胜,袁绍又缘何失败?原因就在“从”与“不从”上,也就是袁绍身边沦为花瓶的智囊们。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一战,胜者几年后统一了北方,败者七年后于病中抑郁而死。

曹袁两人身边都有大量的战将和谋士,曹操缘何取胜,袁绍又缘何失败?原因很复杂,但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从”与“不从”,即是否采纳智囊谋士们的建议上。

先来看《武帝纪》中曹操是如何对待谋士们提出的建议的。

兴平元年,袁绍想与曹操结盟讲和。当时曹操“新失兖州,军粮尽,将许之。”失地又缺粮,强敌此时却来讲和,难得的休养机会,所以曹操准备答应下来。但这个时候“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程昱劝阻曹操,不知道程昱说了什么(程昱传中或许会有),曹操竟然听了。

建安元年,“太祖将迎天子,诸将或疑,荀彧、程昱劝之,乃遣曹洪将兵西迎。”这里曹操是有自己的主见的,同时也参考和采纳了荀彧、程昱的建议。等迎到天子,“洛阳残破,董昭等劝太祖都许……至是宗庙社稷制度始立。”定都于许昌,这是曹操和谋士们早就定好的一步棋,所以这里曹操采纳董昭的建议,也只是顺水推舟。

曹操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并不代表他没有主见。“吕布袭刘备,取下邳。备来奔。程昱说公曰:‘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公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这个时候确实不能杀刘备。一来敌人的敌人就是可以拉拢的对象,现在正和吕布开战,吕布占领了刘备的根据地,走投无路的刘备来投奔,正省去了一番“统战工夫”;二来不论刘备是否有雄才,凡来投奔的都好好收留,正是曹操一贯“唯才是举”的风格。所以,这次曹操没有采纳程昱的建议。但随后“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朱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于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曹操这里确实是糊涂了。人才不为自己所用,也可以像徐庶一样留在身边,至少保证不为他人所用。这一留一放,等于是开了一桌流水席,让刘备在这里吃饱喝足抹了抹嘴角的油就走了,还被顺走了一些兵,不悔才怪。

“兴平五年春正月……公将自东征备,诸将皆曰:‘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公曰:‘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袁绍虽有大志,而见事迟,必不动也。’郭嘉亦劝公,遂东击备,破之,生禽其将夏侯博;备走奔绍,获其妻子。”这次曹操亲征反贼刘备,诸将都不赞成,但郭嘉支持曹操,于是击破刘备军,还生擒了夏侯博。刘备抛妻弃子,只身投奔袁绍。要论《三国志》里谁是屡败屡战、屡战屡败,最会逃命的小强,非刘备莫属

兴平五年“二月,绍遣郭图、淳于琼、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绍引兵至黎阳,将渡河。夏四月,公北救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这一次的战果是不但斩杀了颜良,顺势解了白马之围。

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峙,袁绍起土山,军士居高临下射杀曹操营中士兵,箭如雨下,在军营中往来行走都要靠大盾牌遮挡,士兵都非常恐惧,并且这时候粮食也不多了。曹操想退兵,写信征求荀彧的看法。荀彧回信说了一番鼓励打气的话,总之就是劝不要退兵。“公从之”,曹操听了。

不久“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随后“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公击琼等。”袁绍的谋士许攸贪财贪到连袁绍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于是转来投奔曹操,并泄露军机让曹操袭击淳于琼。曹操怕不怕许攸是来诈降赚他入彀的?不怕。一是因为他的首席谋士荀彧在之前的信里说过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二是许攸只是贪财,但不傻,还没到为了钱财不要命的程度,当然就不会投奔必败的曹操。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曹操的兵力并不会比袁绍少太多,更不会是《武帝纪》中所记的仅只数千人对抗十倍于己的袁绍。如果曹操此时只有数千人,迟早必败,许攸又何必冒着生命危险来降?所以曹操信许攸,于是“大破琼等,皆斩之……绍众大溃,绍及谭弃军走,渡河。”曹操最终赢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在《三国志·董二袁刘传第六》的《袁绍传》中,袁绍并不缺谋士,他有与曹操相当的智囊团,但对待谋士们提出的建议,只有一个态度——不从。

在曹操迎天子之前,袁绍的谋士郭图就劝袁绍迎天子并立都于邺城。绍不从。

击破公孙瓒后,派长子袁谭主理青州事务,谋士沮授劝袁绍说不可以这样,否则“必为祸始”,绍不听。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后方空虚,田丰建议袁绍出兵抄曹操的后路,这是多好的机会和多好的计谋。但袁绍因为小儿子生病了,所以“不许”。

官渡之战,袁绍进军黎阳,派颜良进攻白马。沮授又劝阻袁绍说颜良性子急又心胸狭隘,虽然勇猛但不能独当一面。“绍不听”,颜良被曹操斩杀,士气低迷之际,沮授再次提出建议,说我们虽然人多,但不如曹操的兵勇猛。现在他们补给不足,周转不利,急于速战速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慢慢折磨他,和他打持久战(“宜徐持久,旷以日月”)拖垮他。结果,绍不从。

淳于琼带上万士兵向北运粮而来,沮授建议再派蒋奇带领一支军队在周边巡逻,以防曹操再来劫掠。结果还是“绍复不从”。大败。

田丰曾经劝过袁绍,如果要与曹操一战,最好是持久战辅以奇兵骚扰,“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如果袁绍按照这个作战计划进行,曹操早就嘎掉了。但“绍不从”。败回到冀州,“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杀掉了田丰这个大冤种。田丰应该算得上是袁绍身边的准一流谋士了,因为他不但知道谋胜、谋生,还知道自己的谋略不会被采纳,以及还能“谋死”——知道袁绍回来一定会杀了他。

所以,如果说官渡战前和战中,曹袁双方的军事实力略有高低的话,在谋士阵营完全可以说是势均力敌。最终曹胜袁败,正是俗话说的“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了。

【上课记·陆】无缝连接

【语文3班】

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继续孙权与鲁肃的“江东对”(榻上策),完成一半。从地理角度讲解长江下游为什么称为“江东”;讲了“合榻对饮”不是两人在床上喝酒,“榻”是坐具不是卧具,两人怎么个对饮的魏晋时礼仪;从“桓文之功”回顾了以往主题中的春秋五霸之齐桓公和晋文公;“以项羽为害也”,重温本学期主题二十《西楚霸王》相关内容。如此种种。

【高中中文经典】

三位学生上周生病没来上课,今天都康复到课了,就先请上周到课的学生重讲了《寒山子诗集序》中“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一句26字,我做了补充,并从“大夫”至“郎中”、“郎官”引出张骞通西域时即为一郎官,为什么一名皇家门卫兼司机可以成为出使西域的大使,张骞是“为国分忧”还是一个赌徒将此行作为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对赌。分析、讨论下来,张骞和韩信,可能是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逆袭最为成功的门卫保安。然后正式开讲《寒山子诗集序》。

学生先完成句读(断句),我再提供我的版本以作参考,并强调:这是距今一千多年唐朝人写的,没有标点符号,世易时移,当中的一些内容、习俗、语言使用和表达习惯都与当下不符,甚至不知所云,所以只要能解得通,都对。没有“标准答案”。一字一句,讲到“收贮馀残菜滓於竹筒内,寒山若来,即负而去。”正好下课吃饭。学生评价今天的课与午饭是“无缝连接”。

【八年级地理】

继续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基础常识。再次提醒学生去准备七年级教材,下周将回头从七上的大洲大洋、高原盆地的自然地理基础开始学习。

【高中PBL】

展示了过去带高中生进行的“诗书慰平生”项目,熊猫老师展示了过去制作的“熊猫电台”系列节目,希望高中生能从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开始作品集的实践和准备。

今日总结:走过的路,都算数。只要是经历过的,都会成为构成自己的元素。任何他人或政府都不能以“我为你好”的理由去干涉个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徐贲《明亮的对话》

【上课记·伍】一周中最难的一天

“黑色星期二”,课表上除体育课外,有八节课,我今天马不停蹄要上五个学科共六节课。

【四年级语文】

应周双玲老师之邀,今早听四年级语文课一节。周老师上课张弛有度,教学方法多样,课堂活跃;然学生自由有余,规则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欠佳,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可惜。

【语文3班】

讲完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的“邺都策”,沮授劝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不庭”,但“帝立既非袁绍意,竟不能从。”可惜。孙权与鲁肃的“江东对”(榻上策)开了个头。

【七年级地理】

继续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五两章地理基础常识。下次课(下周)开始七年级下册新课。

【九年级历史】

九年级地理,与学生S就第二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6课“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历史内容对谈,另两位学生旁听。从希腊帕特农神庙开始,智慧、战争和艺术女神雅典娜——奥林匹斯山十二主神——冥王哈迪斯——众神之王宙斯——克洛诺斯——乌拉诺斯——1687年,威尼斯军队进犯雅典,包围了阿克波里斯山丘,土耳其军固守于此,竟利用巴特农神殿作火药库。在威尼斯军队强烈的炮火中,这座耸立了两千多年、已成为希腊文明象征的帕特农神庙轰然倒塌,美丽的雅典娜女神像也被摧毁。同年,牛顿在他的煌煌巨著《数学原理》中,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宣告了人类科学时代的来临。与此同时,法国国王“太阳王”路易十四派遣6位传教士千里迢迢抵达紫禁城,为已登基二十六年的康熙带来了30箱科学仪器和书籍作为礼物。这批“奇技淫巧”的见面礼让康熙欣喜不已,可惜,也只是欣喜而已。中国与科学时代,失之交臂。

【定制八年级地理】

上周八年级学生Z找到我,希望我周二和周五上午第五节课给他上地理课。因为这个时间段是学生的自主自选学习时间。由于这两节课是九年级历史,于是他让我给他布置地理学习任务,在教室一角自习。我给了查尔斯·曼恩 (Charles C.Mann)《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要求在这个六周内读完,并根据书中的内容,绘制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通过物种大交换所带来的全球化路径作为他六周成果展的一部分——我们坐在空调房里,啜饮巴西咖啡。但事实上,咖啡的原产地在非洲,后来才成了中美洲农产品。中美洲驯化的玉米和亚马逊流域驯化的木薯则投桃报李,成了非洲热带地区的主粮。如果美洲没有输出辣椒,川菜就不会那么重口味;如果没有番茄,西红柿蛋汤就不会成为我们的国民菜。麦当劳、KFC以炸薯条实现全球产业化,但安第斯山区的土豆早就让爱尔兰人体验过欢宴和饥荒……这种现象有一个历史名词,叫做“哥伦布大交换”。

这个任务对Z来说,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是这本书560页,48万字;二是这本书除了自然地理,还有人文地理、历史、人类学的内容。但我如此安排的目的在于鼓励提升阅读,因为他现在如果不能提升阅读理解,文史地的学习将难以突破;还有就是希望他能明白,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并与历史一同构成了人文的基础

如果他用尽全力不能完成这个任务,我将鼓励和帮助他就能读懂的部分完成展示;如果他完成了这个挑战,我认为他已经突破自己,可以进行真正专门定制的自主化课程学习了。

【八年级地理】

继续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地理基础常识。由于不具七年级地理基础,下周将回头从大洲大洋、高原盆地的世界地理基础开始学习。

【游学】

除全体学生会议外,这是唯一从六年级到高中所有学生同时参加的课程。今天的主题是“西域”和“博物馆”。西域延续了语文和历史,从张骞通西域到1877年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他的《中国》一书中将这条西域之路称为“丝绸之路”后,西域之路才成为了“丝绸之路”;从丝路上的宝石,重温化学教材版《西游记》。“博物馆”主题从博物馆入坑指南开始,在只占全国6183座博物馆中3%的204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解中,宣布“博物志:一百座博物馆的发现之旅”仍在继续。

一天的课程结束后,有学生来取作业,而我还没有翻开过他们今早就交来的作业本。每个星期二的课上完,我都觉得这一周中最难的一天已经过去了,这一周也已经过去一半了。

今日总结:游学课是幸福学堂开设的课程中,最佳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PBL)。没有之一。如果能有专业人士进行专业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升将带来巨大的帮助。

【上课记·肆】硅基生命体孙悟空

【语文3班】

每周都有一节语文课是整个初中六至九年级的合班课。目的在于促进不同班级中不同程度学生的互相了解,并了解学科的要求和课程目标。这个六周的合班课是每周一的上午第一节。

今天这节课,第一部分,惯例根据学生能力和态度自选或指定,一人背一首古诗词,重温之前的课程内容。这个环节不只是合班大课的“规定动作”,也是我每一节语文课的第一环节,因为“诗代表中国文学之最美部分,西洋则以作剧为文学家之圣境。”(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第二部分,回顾上周结束的主题二十三“白马东来”,从中土第一座官方佛教寺院白马寺,摄摩腾译出中土第一部佛经《四十二章经》,到玄奘西行,让学生在墙上的世界地图上指出佛教诞生地尼泊尔和现在的印度,问:印度和尼泊尔明明在长安的西南,为什么玄奘却要向西取经?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又重温了历史课汉武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和最远抵达印度半岛最南端的斯里兰卡内容。

第三部分从玄奘西行引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从化学的角度看孙悟空为何只能被打败而不能被消灭:孙悟空诞于石头,石头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物二氧化硅SiO2,所以他的肉身不是碳基生命体的血肉,本质是硅基生命体。太上老君丹丸的主要成分是重金属和矿物质。木柴燃烧的温度大约在600℃,因为太上老君炼了很多年的丹,所以他掌握了如增加炉中氧气的鼓风和排烟、采用更能充分燃烧的木炭而不是木柴作为燃料等先进技术,将炉温提高到了1000℃左右,但仍然没有将孙悟空炼化的原因是——二氧化硅的熔点是1700℃左右。长时间的高温反而除掉了杂质,使孙悟空这具硅基生命体变得更加纯净,从而形成晶体——火眼金睛——1893年,英国化学家詹姆斯·爱默生雷诺兹(James Emerson Reynolds)在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一次演讲中就指出,硅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使得以其为基础的生命可以在高温下生存。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孙悟空其实是人类对AI生命体的最早认知。如来佛祖当然知道,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物都属于碳基生物,但孙悟空是硅基生物,所以消灭他的“肉身”是毫无意义的,或者说他的“肉身”是不灭的,因为无处不在,所以只是打败并压制他,最终还得靠如来座下金蝉子唐三藏这个催化剂来促使悟空自己“悟空”。但这一剂催化剂是否有效也是未知,因为前九世的金蝉子都没能与孙悟空接触到,半途被沙和尚给吃掉了。还好,最终孙悟空成为了斗战胜佛,而不是斗战胜魔。只是不知道现在的AI发展下去,最终会成为什么了。

学生说:“原来《西游记》是一部化学教材”。我说:“地理是历史的基础,又与历史一同构成了文学的基础。而语文反过来,成为了所有学科的基础。”只可惜,我的地理不好,历史也没读通,文学更是一窍不通,物理、化学也绝缘年久。我要重学自己不擅长的这些科目吗?不!这就是上周在五年级做阅读分享时,我总结自己最大的优点和缺点:我最大的优点是,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我最大的缺点是,从不去改正这些缺点。

【七年级地理】

当堂复习、测评和讲解七年级上册第四、五两章地理基础常识。

【八年级历史】

继续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就教材文本“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在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日本扶植溥仪建立满洲国是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

学生轮流发言,展开设想和讨论,我补充了一些史实后下课铃声响起。下课前最后强调:“我们的历史课,要先分清楚“事实”、“观点”和“立场”,不能只讲“立场”而不顾“事实”,也不能只说“观点”而抛开“人”这个历史的本体。”因为“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 (钱穆《国史大纲·引论》)

今日总结:对基础知识的认知和把握越充分,越能调动思考和养成批判性思维;但一味沉迷于对知识的认知和把握,则会误将知识当做了智慧,将识记当做了思考,就更不会诞生批判性思维。

【上课记·叁】慢慢来会比较快

【语文3班】

后续四周的周五都会有活动,就会导致四个连堂共八节课被占用,所以今天提前开讲主题二十四“三国の对·策”。

先讲“古诗十九首”的《今日良宴会》,做简单讲解后,从“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句,让学生说出之前学过的内容中相似的诗句,从而回顾了“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春夜宴桃李园序》)。

在一人一句解释陈寿《三国志·魏书·毛玠传》节选的“霸王策”内容环节,八年级的Y在“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句,因怕出错而欲言又止。我对他说:“同说错比起来,因为怕出错而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是一个更大的错。犯错没有什么,人人天天都在犯错。犯错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他继续抓耳挠腮,我停下进度,对其他学生说我们需要等一等。最终,Y磕磕巴巴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不必为了教学进度而推进,停一停可能会是更好的节奏,因为有的学生不可能“下次准备好了再来”,极有可能这一次等一等就是他最好的一次。每次等一等,他可能就会再向前一小步。我昨天为他准备的“A+”,今天没能给出去,那一篇文章还需要进行第九次修改。

在“奉天子以令不臣”句,八年级的W卡住了,读不懂,解释不了这句。于是我跳回上个学期讲“春秋五霸”的第一个主题“姜小白的逆袭”,重温了姜小白齐桓公如何通过“尊王攘夷”成为霸主的。“原来是这样”,她明白后说。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列传·袁绍刘表列传上》的“邺都策”中,八年级的Z对“授说袁绍曰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句完全不理解。这个内容对他来说,确实非常难,远超过了他当下的中文能力,于是让他慢慢一字一句读了一遍,这个学期我对他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不要时时刻刻说话做事都着急忙慌生怕错过什么,而是要慢下来,因为只有慢下来,才不会错过。我讲解“台辅”时,说“台辅”就是指三公宰辅。袁绍家族被称四世三公,三公先是官职,后成为了中国的三个复姓,“这三个复姓分别是什么?”我问。W说:“等一下!”翻出之前的教材,找到笔记,回答:“司徒、司空、司马”。狠狠夸了她!

七年级的L发挥平稳,稳稳跟随,偶尔跳脱。九年级的S在参加教育局的统一测评,未上课。

虽然这两节课讲讲停停,进进退退,但下课时,不但完成了新课《今日良宴会》、回顾了过往内容和课程计划的“霸王策”,还超计划推进到了下周的“邺都策”。再次,应验了我那句——慢慢来会比较快

【七年级历史】

继续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文本,从“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回顾了刚刚结束的语文主题二十三“白马东来”中,节选自《高僧传》的“汉洛阳白马寺摄摩腾”一则内容。从班超出使西域路线展开至地理的“河西走廊”、“青藏高原”、“祁连山”,从地理推进到“攻灭五十余国”,以及成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完成了这一课的内容。下周进入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与语文3班的历史基础同步。如果历史和语文不是我一个人同步推进,应该很难达到这种同步和协调。

【九年级历史】

主要是与S对谈,G旁听。引导S回顾了上次课同他一起分析的“希腊民主”与“罗马共和”的异同。新内容从教材“2世纪罗马帝国黄金时期,地中海成为地跨亚、非、欧三洲的罗马帝国的‘内海’”一句,从地中海出发,经爱琴海、达达尼尔海峡、马尔马拉海、伊斯坦布尔海峡、黑海、亚洲、欧洲、非洲、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欧洲五大半岛、哥伦布、白令、白令海峡回到同时期东汉佛教传入中土的语文课题“白马东来”,在地图前完成了一节地理和历史课。

【上课记·贰】抛开宏大叙事

【语文3班】

连堂写作课,W、L和Z三人进行人物描写练习,Y进行新闻通讯写作练习。

W的写作,仍有口语化的问题。三次修改后,完成一段人物描写,但标题太过直白,今天的作业就是让她为这段文字起三个吸引人的标题,因为标题是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训练她的文章内容提炼和文字表达。

L的写作,两次修改后,因在补充细节描写而未能当堂完成,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成,明天提交。

Z的写作,书写较困难,停留在极其简单且依靠形容词支撑的空洞、无序表述阶段。今天课上经三次讲解、修改后,要求他对“作业难”这三个字的什么作业、难在哪里、为什么难展开描写,作为课后作业继续完成,明天提交。

Y的日常作业,是3班学生中完成字数最多、最用力,但也是写作“套路”最明显的。这次写作课没有让他进行人物描写,而是进行新闻通讯写作练习,是因为他上周一篇关于上海马拉松的日志经多天修改,已接近完成。在这节课上,经两次目的在于打破写作套路和不明原因的感动和感慨,回归好好说话的修改,文章已趋近完成。这已是这篇文章的第八次修改,我已经为这篇文章准备好了一个“A+”。

下课铃声响起,这节课的最后环节,我对四位学生说:“好的文章,不是华丽辞藻的堆砌,不是不明原因的感动,是把每一句话写清楚。

四位学生态度认真,课堂跟随,我才能针对他们各自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性化教学。但也存在一个个性化的问题——不同的写作者对什么是“好文章”的判断标准不一。

【八年级历史】

学生阅读第18课“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文本后,让每位学生各自用一句话来总结“九一八事变”。这一句话中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后果等要素。然后就课本中“‘九一八事变’后,日军扩大侵略,相继占领东北三省。东北军几十万人撤至山海关内。短短四个月,10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一段文本提出问题,展开讨论:

1、从东北地理分析,日军为什么首先占领沈阳而不是哈尔滨或长春;

2、如果东北军不內撤,会有什么后果;

3、既然已经知道“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教材语),“九一八事变”中方对整个东北战局的应对是否妥当;

学生通过教室墙上大地图,对沈阳、山海关、北京和东北、朝鲜半岛、日本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情况有所了解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所以历史课,其实是将历史文本作为阅读材料,对学生随堂进行阅读理解训练,并试图从历史的“事实”,而不是“立场”的角度出发,去了解和表述过去的事,并试图引发对未来的思考。但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阅读量不足,在文本分析、观点表达上仍有诸多不足。

【七年级历史】

学生阅读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文本后,展开讨论:

1、汉武帝最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的目的;

2、汉武帝时,名臣良将众多,为什么满朝文武单单挑了张骞这名郎官,也就是皇家门卫兼司机作为使臣;

3、张骞出使西域,只是或者就是如教材文本所说“志在为国分忧”;

学生通过教室墙上大地图,首先从地理出发,根据历史教材中简图,了解西域所在,然后我要求抛开宏大叙事,回归到一个“人”来分析张骞自告奋勇出使西域可能的真实原因

七年级三位同学中,两名语文基础较好,在讨论、分析中,较能提出读到观点。

从我本学期继续代课的文史地学科来看,我认为所有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和课程,首先都是中文课。学生学习所有母语中文课程内容的基础,都是语文的字词句、阅读、写作和文本理解、分析能力。

【上课记·壹】一课一句

上周例会,要求每天写教学反思。我的课多,要写的自然就多。无法,写就是了。

【语文3班】

今天完成了主题“白马东来”中最主要内容——《四十二章经》六则的学习。这个主题的学习也已完成。由于课程内容是佛经、学生对佛教经典的接触不多以及需要更多一些哲学思维方面的训练,这应该是本学期迄今最沉闷的一节课了。不过还好,学生虽然感到吃力,但仍然努力跟随。

【高中中文经典】

今天开始《寒山子诗集》。选定的教材为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课上每人一份复印的宋版《寒山子诗集序》前三页作为教材,用十分钟让学生进行断句,然后一人一句说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由于是繁体竖排无断句本,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然后因为有生从这篇序作者“闾丘胤”的“胤”讲到赵匡胤,于是我就从寒山所生活的的贞观延伸到了赵匡胤的建隆,并扩展到了《宋史·太祖本纪》的内容。期间没有听到下课铃声,导致晚下课20分钟,学生13:00才开始吃饭。这节课至少讲200字的计划未完成,只讲了“朝议大夫使持节台州诸军事守刺史上柱国赐绯鱼袋闾丘胤撰”一句26字。

【八年级地理】

复习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0分钟刷题一套,20分钟完成一人一题讲解订正。学生错题原因,多为对基础自然地理不熟悉所致。如将黑龙江省误为长江下游省份、东部东北平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弄错。

从《聊斋志异》到《寒山子诗集》

出国留学预备班的中文经典课,讲了半个学期的《聊斋志异》。两周前,几位完成了A-Level中文考试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程。

上周中文经典课第二个六周测评,我用《高僧传》中正体竖排版《漢雒陽白馬寺攝摩騰》一则为考题,一考繁体字认字、二考断句,三考译为现代文。“诸位都学了十几年的中文,现在看来还是得再学学才行啊。”我调侃说。

马上又是新的一周。我面临的问题是:继续《聊斋志异》,新加入的学生云里雾里;换新内容,一是我要面对突如其来的备课量增加,二来对一直跟随课程的学生也很突然。考虑再三还是要换内容。

换的内容,开始想的是黎庶昌的《丁亥入都纪程》,因为黎是贵州遵义人,我也完整读过据清光绪二十年(1894)刊本影印本,详细记录了黎庶昌由黔取道四川、陕西、山西入都(北京)途中的见闻与感悟,一课一页,刚好。但不足之处为日记体,难免拉杂流水账。在书架前扒拉来扒拉去,最后选了以南宋初杭州刻本为底本的《四部丛刊》本《寒山子诗集》。

“你课上讲这个,难了点不?”太座问。

“有容易的,但觉得不太合适。讲这个,其实是因为我一直想读但没读,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逼自己读。课也上了,书也读了,一举两得。”我说。

这是最后一次了

周一开会,让重新布置中文教室。我说已不知中文教室是哪一间。之前的中文教室,现在里面有桌上足球机,还有一台冰箱,书架上摆的是性教育手工,墙面上除了网红牛皮纸卷筒,还贴满各种花花绿绿的装饰,连我“三近斋”和“晋唐心印”装好框的两幅字都不知所踪了。椅子横七竖八,桌面、地面常常废纸、文具一片狼藉。

最近几年,我的课常常被莫名取消,而替代的人往往不堪。这个学期开始时,又没有让我上中文课。教室自然也让出来给新来的Y和B作为了“活动室”,语文课的内容也是各位自己想上什么就是什么。在开学几周后,再次,又重让我再继续上中文课,并采用我的自编教材作为校本教材。因为同时还要上地理和历史课,我的自编教材也涵盖了史地的内容,而“活动室”墙上竟还保留了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或许是因为这两幅地图的尺寸足以大到需要整整一面墙,可以使“活动室”在“国际化”的“胸怀世界”方面能有所呈现的缘故罢,我才得以在“活动室”内上课。

会后,Y带着她的性教育手工们撤了出去,并把“三近斋”和“晋唐心印”重新找了出来。我花了两天时间,将桌上足球机、冰箱、堆满杂物的杂物架和时尚杂志等与教学无关的东西清了出去;将墙面铲干净,把“三近斋”、“晋唐心印”和曙光老师写的《心经》重新上架、上墙,并把两张地图重新挂在原来的墙面上;调整了不尴不尬不靠墙也不居中的书架的位置,整理、分类、上架了图书,也把被遗弃在库房角落吃灰的围棋翻找了回来。重新布置了桌椅,在桌面上放了三个桌牌来提醒使用教室的师生,一是“来时如何/去时如何”,教室教具用后恢复原样,也是要知为何而来,要有何志向去往何处意;一是“何处惹尘埃”,出自《六祖坛经》,自心清净自然教学清净、教室清净;一是南宋道士白玉蟾的“无言便是怀仙处”句,临风对月,但求无愧于心。终于,“三近斋”恢复了原样。不过有一点不同的是,因为这个学期我除了中文,历史、地理和游学也在这个教室里上,于是时隔四年半,“三近斋”又再次成为了幸福文学院

这半个学期的各种折腾、消耗,就是过去几年的缩影。一位家长式的校长,一个有理想但没方法的管理团队,一群想“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的教师,在经过一帮呼啸而来呼啸而去标新立异靠拍脑袋来做决定的“创新教育者”名为“创新”实为争权夺利的纠缠不清最后,不知道这句话该说“最后不过是恢复原样”好,还是“最后还好恢复了原样”好些。

我这个曾经的力道绵长的老愤青、贴地飞行的伪文青、毙于城门五尺处的攻城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战后又败败而再战的创业总是失败者、不畅销杂志的主编,现在唾沫星子如月季花般四溅反刍流逝青春的中年生活幸存者对自己说: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这是最后一次了。

“我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也不想在红尘中厮混,我只想寻求安宁和没有悲伤的喜悦。”(鸭长明)

三峡与三侠

昨天午饭前,在食堂遇到一位我任教的语文3班七年级学生Y的家长。她说Y前一晚写作业到很晚,以至于写着写着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教材和写了一半的作业都摊开在桌上,于是她看了课题作业要求,觉得是自己大学时才开始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题和要求,会不会太难了?”她问。

我说:“这个课题的目的,不是要他们在初中就写出大学生水平的文章,那不现实;而是希望他们根据这个要求,通过去搜索、选取资料,通过比较、思考和写作来表达自己。重要的是寻找、分辨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文字编辑和写作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今早,Y这次的课题作业已经拿到了A,不是因为文章写得好,这个A是对他努力的认可和赞扬。”

“到学堂上初中,就算只上毛豆老师你的课就已经是值回学费了。”她说。

“谢谢你的认可和鼓励。你的这句话又能够支撑我在这个方向上再走一段时间了。”我合掌衷心感谢。
这个鼓励对这时的我来说太重要,太及时了。一位90后新人,这周莫名采用职场上一些不够光明磊落的手段针对我“搞事情”,一直闹到校长那里。想不明白她针对我的目的何在。因为不论是年龄还是在学堂的时间,她在我这个已经混了23年职场的“老人”面前都是“小年轻”,针对我就是选了一个“看不惯又干不过”的目标,不但把她自己弄得几近“爆炸”,也让我有点咆烦。

昨天下午,Y给我发微信,说下周的语文阶段性评估很难。我问:“哪个部分难?”因为下周的评估按照惯例,分为日常、口试和笔试三个部分。

他说:“朋友,目光所及皆为难中之难。”

我回复他:“朋友,你知道我的课题作业等级‘A’的难度和‘含金量’有多高吗?七年来,能拿到我课题作业等级‘A’的幸福学堂学生人数,平均一年只有0.571人。也就是迄今为止,只有四人。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四人。而你,就是那第四个!你可以哦!要是能做到不迟到,上课不打瞌睡,你就更可以了。”

今天下午,花卷写我的课题作业,关于第二次布匿战争和汉尼拔与垓下之战和项羽,《史记》、《迦太基必须毁灭:古文明的兴衰》、《秦汉帝国:中国古代帝国之兴亡》、《中国人史纲》、《上下五千年》,书和教材铺了一桌子,把我挤到沙发上备课。

二娃午睡起来,听到我边翻地图边自言自语“夜发清溪向三峡,瞿塘峡、巫峡、西陵峡”,跑过来一脸认真问:“爸爸,请问有猪猪侠吗?”

“啊……有的。”

“那蜘蛛侠呢?”

“也有。还有神奇女侠。他们就是三侠。”

“哦耶耶!三侠太棒啦!”

花卷做完课题作业,我拿起《史记》随手翻看《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突然发现像看小说一样,基本没有障碍。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没有注释的。“这有什么?我也是这样读的啊!”花卷回头,一脸不屑的看着我。

“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多读书,有空时也看看电影,尤其是好书好电影。”我对花卷说:“多看些好书好电影到底有多重要?它也许不会让你成为好的创作者,但会让你最大程度的知道好与坏的标准。不要活成那种连好的标准是什么都不知道,光凭感觉和自我陶醉活成一团烂泥的人。”